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4月24日,福建“闽西收藏阁”陈万珍先生专程从厦门飞到沈阳,目的只是取一对晚清金品卿、王少维和王凤池合作的浅绛彩瓷帽筒。
陈先生轻装简从,随身只带一件皮箱,那是为了装帽筒所特意准备的。沈阳“花间一壶茶”初国卿先生特意和几位藏界朋友在故宫对面的一家百年老餐馆里为陈先生接风。餐桌上,陈先生无意美酒佳肴,他最惦记的还是初先生转让给他的那对帽筒。因为这对帽筒实在难得,金、王、王不管是谁,每人的作品都极为珍贵,更何况三人合作的了。用陈先生自己的话说:他已关注了这对帽筒三年,光打长途电话的费用就花了不止几千元。
关于这对帽筒,几乎中国所有喜欢浅绛彩瓷的藏界人士都清楚。它大约在2003年初的“易趣”网上露面。一只是金品卿作,画面上远山近树,中景为一房舍。其中近树两株画得极为简净,深得倪云林高洁挺括之法,文人味极足。题款为:“仿倪高士画法。金品卿临于昌江珠山之敬事轩。”款后钤白文“臣诰”印。另一只为王少维画,断崖之下,有屋舍一间,细柳数丛。远处湖水接天,沙洲点点。水上一艇,艇上一人,似钓似划,萧散悠闲。另一面为王凤池题款:“丙子冬至后选寄,畅陔老弟大人赏品。丹臣兄凤池书赠。三吴王少维画。”钤有“王氏”、“佐印”两枚矾红印。
当时宁波“高堂清雄”胡越骏先生曾欲以一对粉彩大花盆与其主人“往西”熊君清先生交换,但未谈妥,不久被熊先生的一位南昌朋友以5000元价格买去。这是当年这对帽筒的第一次转手。
半年后,南昌这位先生又以高于5000元的价格将此对帽筒转手卖给了同城的傅先生。这是此对帽筒的第二次转手。
傅先生当时在“易趣”网上经营一家以浅绛彩瓷为主的古玩店,初先生的许多藏品就是来自于傅先生的网店。当时初先生已收藏有浅绛彩瓷多件,但遗憾的是还缺少王凤池与金品卿、王少维的合作作品。当傅先生将这对帽筒刚在网店上登出时,就让初先生点击,以18000元的价格买进。这是这对帽筒的第三次转手。
在传世的浅绛彩瓷作品中,因金、王、王合作的极为少见,所以这对帽筒一直以来都为浅绛彩瓷收藏爱好者所追捧,在国内最知名的艺术品网站、也是将浅绛彩瓷收藏与研究推向高潮的雅昌论坛里,这对帽筒曾评为“十大帽筒”之一,于是愈发激发起了藏界对它的兴趣。
雅昌论坛“近代民国瓷”版主“曙光初照演兵场”韦强先生曾于2005年6月20日在雅昌论坛里发表《众里寻她千百度——王凤池寻访记》,记述他到王凤池故乡湖北阳新县考察的情况。韦先生在文中记述道:据《兴国州志》记载,“1880年,王凤池丁艰回籍,适逢岁欠,函请彭中丞就地捐款赈济,全州饥民得以复苏,又主持修茸儒学、考棚,大兴读书风气。”正是这次回乡,王凤池将自己为官任上请金品卿、王少维以及自己所做的八件得意的浅绛彩瓷带回故里。这些浅绛彩瓷多以“春”命名,如仰天春、润春君、守春君、涵春君、养春君等,视为兄弟朋友。一百多年后,王凤池带回故乡的这批浅绛彩瓷名作,几经波折,最终多为湖北“往西”熊先生收藏。“当时一起收集回来的还有‘涵春’、‘润春’和一对王凤池、王少维、金品卿合作的帽筒。因不知底细,‘涵春’则被‘往西’大哥送给一好友。‘润春君’也由‘往西’大哥手中流散到南昌古玩市场……那对王凤池、王少维、金品卿合作的帽筒自‘往西’大哥手中流入南昌后,到了傅老师之手,后又转让给了‘花间一壶茶’初老师。”
金、王、王合作的浅绛彩瓷帽筒到了“花间一壶茶”初先生手中,从此成为沈阳“浅绛轩”里的重要藏品。初国卿先生字虞之,号次公。早年于大学任教,后从事报刊编辑工作二十余年,曾创办过《大众生活》《车时代》等五家期刊,精于唐诗与辽海文化研究和散文创作,学养醇厚,情致深婉,为人低调,淡泊萧散,有人曾称他为“文化遗民”。他身兼沈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辽宁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辽宁大学和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等多职。其爱好广泛,多有成就;每有喜欢,即成硕果。早年喜欢唐诗研究,则著有《唐诗赏论》,主编《三李诗鉴赏辞典》;研究佛教,则著有《佛门诸神》一书;喜欢品茶,则出版有《春风啜茗时》散文集;对期刊编辑卓有建树,则著有《期刊的CIS策划》,并成为刊界教科书;爱好散文创作,则名篇时现,作品集《不素餐兮》曾获辽宁省政府文学奖;《听雨》一篇广为读者传诵,与季羡林《听雨》、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并列,合誉当代“听雨三篇”。
在收藏领域,初先生也卓有成就,于浅绛彩瓷、辽海陶瓷、文人书画信札、古籍等方面最为突出。同时将藏品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写作了大量文玩散文。在浅绛彩瓷收藏与研究方面尤其下功夫,首次提出了“中国瓷本绘画”这一概念。然而致力于浅绛彩瓷收藏与研究的初先生从未转手过藏品。但他为什么最终又想将此帽筒转手给福建的陈先生呢?
原来陈先生多年来收藏帽筒,有各类精品帽筒500余对,但独缺这样金、王、王合作的作品。如果有了这对帽筒,陈先生就会成为当今中国收藏帽筒数一数二的大家。当他得知这对最具艺术风格和独特价值的帽筒在虞之先生手中时,于是就连续三年坚持不懈地与虞之先生商量转让事宜。最痴迷的时候,他会一周一两个电话从福建打到沈阳。
初先生最终为陈先生的执着所打动,以35万元的价格将这对帽筒转让给了陈先生。这是金、王、王合作浅绛彩瓷帽筒的第四次转手,从2003年的5000元到2010年的35万元,七年间升值了70倍,完成了浅绛彩瓷的一次华丽转身。
与初先生谈起这70倍的升值意义,他很淡然地说:这一对帽筒只是浅绛彩瓷市场的一个缩影,其意义不在于市场价格上,重要的是在文化价值上。它证明了浅绛彩瓷这种融中国瓷、中国画、中国诗、中国书法和中国印这五种最具中国文化元素的“中国瓷本绘画”终于有了它应该有的地位。这不仅是浅绛彩瓷的价值检验,同时也是“中国瓷本绘画”的价值回归。这也是我决定转让此对帽筒的一个初衷:浅绛彩瓷中的精品,就其艺术价值完全可与清代官窑相媲美,而其自身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则又是官窑器所不可比拟的。
与初先生相识多年,于朋友处知道了这件事,于是追问先生转让的原委,于是有了要将此事写出来的想法,于是有了这篇小文。不求其他,只求世人重视浅绛彩瓷的文化价值,重视“中国瓷本绘画”的文化意义。
(责编:雨岚)
陈先生轻装简从,随身只带一件皮箱,那是为了装帽筒所特意准备的。沈阳“花间一壶茶”初国卿先生特意和几位藏界朋友在故宫对面的一家百年老餐馆里为陈先生接风。餐桌上,陈先生无意美酒佳肴,他最惦记的还是初先生转让给他的那对帽筒。因为这对帽筒实在难得,金、王、王不管是谁,每人的作品都极为珍贵,更何况三人合作的了。用陈先生自己的话说:他已关注了这对帽筒三年,光打长途电话的费用就花了不止几千元。
关于这对帽筒,几乎中国所有喜欢浅绛彩瓷的藏界人士都清楚。它大约在2003年初的“易趣”网上露面。一只是金品卿作,画面上远山近树,中景为一房舍。其中近树两株画得极为简净,深得倪云林高洁挺括之法,文人味极足。题款为:“仿倪高士画法。金品卿临于昌江珠山之敬事轩。”款后钤白文“臣诰”印。另一只为王少维画,断崖之下,有屋舍一间,细柳数丛。远处湖水接天,沙洲点点。水上一艇,艇上一人,似钓似划,萧散悠闲。另一面为王凤池题款:“丙子冬至后选寄,畅陔老弟大人赏品。丹臣兄凤池书赠。三吴王少维画。”钤有“王氏”、“佐印”两枚矾红印。
当时宁波“高堂清雄”胡越骏先生曾欲以一对粉彩大花盆与其主人“往西”熊君清先生交换,但未谈妥,不久被熊先生的一位南昌朋友以5000元价格买去。这是当年这对帽筒的第一次转手。
半年后,南昌这位先生又以高于5000元的价格将此对帽筒转手卖给了同城的傅先生。这是此对帽筒的第二次转手。
傅先生当时在“易趣”网上经营一家以浅绛彩瓷为主的古玩店,初先生的许多藏品就是来自于傅先生的网店。当时初先生已收藏有浅绛彩瓷多件,但遗憾的是还缺少王凤池与金品卿、王少维的合作作品。当傅先生将这对帽筒刚在网店上登出时,就让初先生点击,以18000元的价格买进。这是这对帽筒的第三次转手。
在传世的浅绛彩瓷作品中,因金、王、王合作的极为少见,所以这对帽筒一直以来都为浅绛彩瓷收藏爱好者所追捧,在国内最知名的艺术品网站、也是将浅绛彩瓷收藏与研究推向高潮的雅昌论坛里,这对帽筒曾评为“十大帽筒”之一,于是愈发激发起了藏界对它的兴趣。
雅昌论坛“近代民国瓷”版主“曙光初照演兵场”韦强先生曾于2005年6月20日在雅昌论坛里发表《众里寻她千百度——王凤池寻访记》,记述他到王凤池故乡湖北阳新县考察的情况。韦先生在文中记述道:据《兴国州志》记载,“1880年,王凤池丁艰回籍,适逢岁欠,函请彭中丞就地捐款赈济,全州饥民得以复苏,又主持修茸儒学、考棚,大兴读书风气。”正是这次回乡,王凤池将自己为官任上请金品卿、王少维以及自己所做的八件得意的浅绛彩瓷带回故里。这些浅绛彩瓷多以“春”命名,如仰天春、润春君、守春君、涵春君、养春君等,视为兄弟朋友。一百多年后,王凤池带回故乡的这批浅绛彩瓷名作,几经波折,最终多为湖北“往西”熊先生收藏。“当时一起收集回来的还有‘涵春’、‘润春’和一对王凤池、王少维、金品卿合作的帽筒。因不知底细,‘涵春’则被‘往西’大哥送给一好友。‘润春君’也由‘往西’大哥手中流散到南昌古玩市场……那对王凤池、王少维、金品卿合作的帽筒自‘往西’大哥手中流入南昌后,到了傅老师之手,后又转让给了‘花间一壶茶’初老师。”
金、王、王合作的浅绛彩瓷帽筒到了“花间一壶茶”初先生手中,从此成为沈阳“浅绛轩”里的重要藏品。初国卿先生字虞之,号次公。早年于大学任教,后从事报刊编辑工作二十余年,曾创办过《大众生活》《车时代》等五家期刊,精于唐诗与辽海文化研究和散文创作,学养醇厚,情致深婉,为人低调,淡泊萧散,有人曾称他为“文化遗民”。他身兼沈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辽宁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辽宁大学和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等多职。其爱好广泛,多有成就;每有喜欢,即成硕果。早年喜欢唐诗研究,则著有《唐诗赏论》,主编《三李诗鉴赏辞典》;研究佛教,则著有《佛门诸神》一书;喜欢品茶,则出版有《春风啜茗时》散文集;对期刊编辑卓有建树,则著有《期刊的CIS策划》,并成为刊界教科书;爱好散文创作,则名篇时现,作品集《不素餐兮》曾获辽宁省政府文学奖;《听雨》一篇广为读者传诵,与季羡林《听雨》、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并列,合誉当代“听雨三篇”。
在收藏领域,初先生也卓有成就,于浅绛彩瓷、辽海陶瓷、文人书画信札、古籍等方面最为突出。同时将藏品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写作了大量文玩散文。在浅绛彩瓷收藏与研究方面尤其下功夫,首次提出了“中国瓷本绘画”这一概念。然而致力于浅绛彩瓷收藏与研究的初先生从未转手过藏品。但他为什么最终又想将此帽筒转手给福建的陈先生呢?
原来陈先生多年来收藏帽筒,有各类精品帽筒500余对,但独缺这样金、王、王合作的作品。如果有了这对帽筒,陈先生就会成为当今中国收藏帽筒数一数二的大家。当他得知这对最具艺术风格和独特价值的帽筒在虞之先生手中时,于是就连续三年坚持不懈地与虞之先生商量转让事宜。最痴迷的时候,他会一周一两个电话从福建打到沈阳。
初先生最终为陈先生的执着所打动,以35万元的价格将这对帽筒转让给了陈先生。这是金、王、王合作浅绛彩瓷帽筒的第四次转手,从2003年的5000元到2010年的35万元,七年间升值了70倍,完成了浅绛彩瓷的一次华丽转身。
与初先生谈起这70倍的升值意义,他很淡然地说:这一对帽筒只是浅绛彩瓷市场的一个缩影,其意义不在于市场价格上,重要的是在文化价值上。它证明了浅绛彩瓷这种融中国瓷、中国画、中国诗、中国书法和中国印这五种最具中国文化元素的“中国瓷本绘画”终于有了它应该有的地位。这不仅是浅绛彩瓷的价值检验,同时也是“中国瓷本绘画”的价值回归。这也是我决定转让此对帽筒的一个初衷:浅绛彩瓷中的精品,就其艺术价值完全可与清代官窑相媲美,而其自身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则又是官窑器所不可比拟的。
与初先生相识多年,于朋友处知道了这件事,于是追问先生转让的原委,于是有了要将此事写出来的想法,于是有了这篇小文。不求其他,只求世人重视浅绛彩瓷的文化价值,重视“中国瓷本绘画”的文化意义。
(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