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情感教
育;影响因素;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5—0043—01
思想品德课程在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思想品德教学却处于尴尬境地,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及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一、影响思想品德教学实效的因素
1. 社会因素。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和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社会上形成了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的风气,一些人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这对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认为思想品德教材中阐释的道理都是“虚”的,他们对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缺乏兴趣。
2. 家庭因素。当代初中生家长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大都对孩子的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出于各种原因,其对孩子思想品德学习方面的要求却集中体现在一个字上,那就是“背”。很多家长认为,哪怕是死记硬背或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只要孩子能考高分就行。家长的这种错误认识直接影响了孩子对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兴趣。
3. 学校因素。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部分学校对思想品德教学未给予足够重视,也没有设计科学的评价体系,加之教师对思想品德课程缺乏正确认识,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套,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状况下,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改进策略
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诸要素变化与发展的过程。其中,情感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若师生双方情感交流出现阻碍,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也会受到影响,若彼此间心意相通,关系和谐,则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1. 寓教于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做到寓教于乐,使课堂“活”起来,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才会产生,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才会增强,也才能更好地发挥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从而促进教学有效开展。教师应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组织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歌曲欣赏会、哲理小漫画创作展评与班歌创作评比等活动。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
2. 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之所以对思想品德课程缺乏学习兴趣,关键在于不知道如何做到学以致用。为此,教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应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运用适当方式,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使其学会正确地看待困难与挫折、顺境与逆境、理想与现实,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问题。
3. 坚持正面引导。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要坚持正面引导。对于优秀学生,应在充分肯定其成绩的同时,提出新的要求。对于后进生,除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其学习态度外,还要尽量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他们关注的话题,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规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学生的不同看法应允许保留,适当时候再进行深入讨论。这样做,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求知,而且能够使学生产生一种向师性,让他们感到教师通情达理。随着学习的深入与认识水平的提高,学生的看法则会更加成熟。
育;影响因素;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5—0043—01
思想品德课程在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思想品德教学却处于尴尬境地,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及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一、影响思想品德教学实效的因素
1. 社会因素。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和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社会上形成了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的风气,一些人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这对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认为思想品德教材中阐释的道理都是“虚”的,他们对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缺乏兴趣。
2. 家庭因素。当代初中生家长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大都对孩子的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出于各种原因,其对孩子思想品德学习方面的要求却集中体现在一个字上,那就是“背”。很多家长认为,哪怕是死记硬背或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只要孩子能考高分就行。家长的这种错误认识直接影响了孩子对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兴趣。
3. 学校因素。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部分学校对思想品德教学未给予足够重视,也没有设计科学的评价体系,加之教师对思想品德课程缺乏正确认识,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套,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状况下,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改进策略
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诸要素变化与发展的过程。其中,情感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若师生双方情感交流出现阻碍,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也会受到影响,若彼此间心意相通,关系和谐,则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1. 寓教于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做到寓教于乐,使课堂“活”起来,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才会产生,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才会增强,也才能更好地发挥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从而促进教学有效开展。教师应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组织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歌曲欣赏会、哲理小漫画创作展评与班歌创作评比等活动。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
2. 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之所以对思想品德课程缺乏学习兴趣,关键在于不知道如何做到学以致用。为此,教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应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运用适当方式,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使其学会正确地看待困难与挫折、顺境与逆境、理想与现实,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问题。
3. 坚持正面引导。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要坚持正面引导。对于优秀学生,应在充分肯定其成绩的同时,提出新的要求。对于后进生,除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其学习态度外,还要尽量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他们关注的话题,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规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学生的不同看法应允许保留,适当时候再进行深入讨论。这样做,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求知,而且能够使学生产生一种向师性,让他们感到教师通情达理。随着学习的深入与认识水平的提高,学生的看法则会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