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家乡的执者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ng_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湖南省凤凰县的摄影师陈利凭借拍摄于凤凰古城的《古城听雨》获得了2014索尼世界摄影大赛公开组总冠军,同时获得了年度摄影师称号,他也是首位获得索尼世界摄影比赛公开组冠军的中国摄影师。
  坚持摄影三十余年的陈利创作过多幅有影响力的作品,也在诸多国内外摄影赛事中取得过佳绩,但对于此次折桂,他表示还是出乎自己的预料。不过,他的成功让人觉得并非偶然。在此次采访中,我们特意请陈利分享了一些他拍摄的其他作品。从这些照片中,我们能感受到一名摄影师的执着。自1980年代起,陈利便开始长期拍摄自己的家乡,拍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用光影描绘凤凰的俊秀,用影像记录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正是这份坚持,和投入其中的真挚情感,让他的照片显现出独特的魅力。也正是因为长期对家乡的拍摄,陈利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而这是浮光掠影式的摄影采风所无法做到的。
  请先介绍一下您的基本情况?摄影在您生活中占多大的比重?
  陈利:我1983年参加工作,在湖南省凤凰县当过警察、记者、编辑、公务员。我自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美术,1980年接触摄影,1981年考入湖南省公安干校,学习刑事摄影(注:指公安干警在侦查活动中用摄影的方法来为其工作服务),参加工作后爱好文学,1989年散文《夜凤凰》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头条发表,之后在《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等权威报刊发表了多条消息和摄影报道,特别是2003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大篇幅刊登了我的摄影组照《今日南长城》,不仅为推动家乡的旅游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我更加爱摄影。我今后会与摄影为伴,继续用镜头描绘自己的家乡。
  是什么原因让您报名参赛?您什么时候开始知道和关注索尼世界摄影大赛?
  陈利:我是去年8月底在网上得知有这项比赛,便投了3幅作品参赛,因每个赛区只取前三名,开始根本没抱什么希望(获奖)。
  关于今年的获奖作品《古城听雨》,您拍摄这幅作品有什么机缘吗?请描述一下拍摄当天的环境和拍摄过程吧。
  陈利:《古城听雨》取材于凤凰古城,表现了烟雨凤凰的主题,凝聚了我对家乡的情感和热爱。作品选择以古老的民居建筑为背景,前景置入古老的石墩桥这一典型的中国符号,我采用慢门拍摄,让画面中冒雨旅行的人们动静结合、虚实有度,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与现代摄影技法相结合,让作品充满灵性。因我生活在凤凰,这个角度我守了好几年,当天拍摄时雨下得很大,我撑着雨伞,使用了三脚架,收工后我的全身都湿透了。
  您使用什么器材拍摄的这幅照片?
  陈利:我使用的是120画幅胶片相机,用反转片拍摄的。
  这幅照片有没有经过后期处理?都进行了哪些处理?
  陈利:后期将局部压暗,减弱色彩饱和度,加强雨丝效果。
  您曾表示对于此次获奖始料未及,那么在完成这幅作品后,您自己怎么看待这幅作品?您最满意的部分是什么?又有什么遗憾吗?
  陈利:因来凤凰古城拍照的人太多了,照片数以亿万计,作为本地摄影师,如何拍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作品,这就是我最初的想法,倒没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对于这幅作品我最满意的是整体影调风格和照片背后的故事,最遗憾的是后期将雨丝提得太亮了,如果再模糊一点效果会更好。
  在拍摄这张照片前后,您还拍摄过其他哪些照片?
  陈利:我拍摄的《天际之吻》《石林奇缘》《乌江纤夫》等照片也在国内外权威赛事中获过大奖。
  您是凤凰本地人,肯定见过很多到这里采风的摄影师,也看过大量关于凤凰的摄影作品,透过您的观察,您拍摄的视角和其他摄影师有什么不同吗?
  陈利:我在凤凰古城生活了50年,也许是太熟悉的缘故,都不知道怎样拍凤凰了,我倒觉得外地来的摄影师给我们带来了新鲜视觉元素,他们的作品很新颖,让我们这些本地摄影师眼前一亮。
  多年实践下来,您对摄影创作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陈利:放下包袱,超脱名利,摆正心态,回归百姓,快乐摄影!
  您认为什么样的照片是好照片?好照片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呢?
  陈利:所谓好照片要能够打动人并与他人产生共鸣,同时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摄影属于造型艺术范畴,应该发挥东方文化特性的优势,在作品的内涵方面下功夫。
  您到英国领奖,也见到了其他国外获奖摄影师,在交流和观看他们作品过程中,您认为中国的摄影人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陈利:十分感谢世界摄影组织和索尼(中国)公司的资助,使我有幸能飞赴伦敦现场参观展览和参加颁奖仪式。该大赛的入围、获奖作品整体水平极高,代表了当今世界摄影的发展主流,可谓全球摄影界里程碑式的视觉盛宴,令人叹为观止,尽管有个别作品我还没有真正理解。我认为,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摄影师的作品与其他国家摄影师作品最大的区别是在于,这些照片的社会价值大于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也就是说照片背后的故事性要强烈些,内涵要丰富些,寓意要深刻些,这可能是与东方的文化特性有关,这些优点也得到了国际的认可,今后要发扬,但作品的形式感、想象力、主题的新颖度等方面较之他国摄影师稍有差距,有待提高。
  在摄影创作方面,您最喜欢的题材或喜欢的拍摄主题是什么?您今后有什么打算和计划?
  陈利:我喜欢拍摄民俗,今后计划拍一些民俗专题。
  有哪些摄影家对您的创作产生过影响?都有哪些影响?
  陈利:我从未拜师,当今信息传播很发达,喜欢在网上胡乱看图,有自己感兴趣的图片就保存下来,反复研究琢磨,也不记得作者是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贺延光老师的《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
  对于其他想报名参赛的摄影人,您有什么建议吗?
  陈利:做好选题,认真构思,深入拍摄,反复琢磨,也许明年的冠军就是你!
其他文献
路易斯·冈萨雷斯·帕尔马(Luis González Palma,下称路易斯)的作品充满沉重的悲伤之感。路易斯出生于中美洲的一个小国危地马拉,它北接墨西哥与伯利兹,南临萨尔瓦多与洪都拉斯。1960年至1996年,危地马拉发生内战。战争开始的时候,路易斯还没有上学,而战争结束时,他已经快40岁。在内战期间,超过20万人死亡或失踪,包括4~5万人“消失”了(在战争中,官方政府默许一些政治组织和党派秘密
期刊
小时候家里有一台珠江牌单反相机,父亲用不太熟练的拍摄技法为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从那时起,这个沉甸甸的神奇盒子就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我成为了一名摄影师,每天都使用着当时最先进的数码相机,但在我心中对机械相机仍然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因此当我第一眼看到尼康Df时,就深深地被它打动了。  复古情怀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Df在外观上可谓赚足了眼球。高大而棱角分明的军舰部,满是拨盘的机身肩
期刊
单反摄影器材的技术进步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摄影能力,而日益丰富的器材,也使得摄影包越来越满,给摄影人的肩膀造成沉重负担。从事职业摄影记者工作9年,我一方面受益于器材技术的突飞猛进,另一方面也苦恼于摄影包的重量——日久天长地背着沉甸甸的摄影包,肩部劳损在所难免。  朋友给我试用的科摩仕3501拉杆摄影包让我感到惊喜:给摄影包安装轮子,就解放了摄影人的肩膀,使他们可以像拉行李箱一样拉着摄影器材赶路。  
期刊
摄影新胜地  在照相器材已不是问题的今天,照什么和怎么照的问题似乎变得越发突出。在这两点上,没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只能因人而异。面对海量的“作品”,看来看去,总觉得城里的公园拍烂了,舞台上的名人拍俗了,云南西藏的蓝天白云也不过如此,难怪有人瞄上了校园风光。  遍布世界各地的校园,尤其是占地面积广阔的大学,漫步其中,不光环境好,放眼四周,还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以及从这校园走出的名人,把这几个因素加在
期刊
OM-D系列是奥林巴斯无反相机产品线中的旗舰系列,代表着奥林巴斯电子影像与光学技术的最高水平。在继E-M5和E-M1之后,奥林巴斯又推出体积更加小巧,价格更亲民的E-M10,同时在性能上并没有“缩水”。  经典复古设计的紧凑机身  E-M10延续了OM-D经典的复古外观设计,虽然体积更加小巧,但握在手中并没有过小而不舒适的感觉;各种按键被合理地布置排列,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了丰富的操控功能。  强悍
期刊
一  宋刚明(以下简称宋):陈先生,你是哪一年开始摄影的,因为什么原因?  陈碧信(以下简称陈):应该是1990年。因为我原来在单位是宣传科长,一开始是写材料的。由于我们单位评选先进个人需要有人拍照,于是我来拍。开始用工会一百多元的相机拍,大家都说拍得不错,于是我继续拍,拍着拍着就获奖了。获奖后鸟枪换炮,买几百上千的相机,慢慢就放不下了。  宋:最后就把文字放下了。  陈:后来摄影就变成主业了。这
期刊
“这是个机缘,如果可以,我愿意心怀惴惴地说出来。无意告诉别人我走过了多少路,倒是可以让人知晓我在每一个路口的徘徊,哪怕是让人看看这个不擅闪躲的人身上留下的所有车辙。”这是摄影师严明在其新书宣传片中的内心独白。视频中,诗一般的画面,诗一般的文字,伴着严明略带沧桑的旁白,令人动容。而新书的书名,取自他对摄影的炽爱: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1  2010年,严明背包走出“南方大院”,自此告别了体制,走
期刊
摄影和电影,这两门艺术有着共同的基因联系与血脉传承。一静一动,共同记录着大千世界,传播着视觉信息,表达着冷暖真情。如果从电影的角度来审视那些静态的优秀照片,也许会带来新的发现与启迪。  我们知道,摄影抓取的是瞬间影像,而影像所表现的瞬间通常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这个情境的背后通常又有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社会关系以及文化传统等因素。当这些社会、文化因素介入到这个情境中时,情境中的事物就不再是人们看到的
期刊
学生:陈丽 黄娣 张龙 李巧 孙斌 赵明 杨军 林月新 余宏哲 李勋  老师:宋刚明  湖北武汉  张 (张龙,以下简称张):老师,“长征”什么时候出发?  宋(宋刚明,以下简称宋):还是9月22日。  杨(杨军,以下简称杨):你真的要去?  宋:说了怎可不做?  杨:算卦的不是预测你走不了?走了也走不完,在云南就要折回。  宋:易者不卦,我本来不算的,做正确的事,不问祸福。该来的总要来,躲过了初
期刊
何:听说前些天您和某大师班的学员一起,到金山岭长城拍摄时遭遇暴雨,但一定拍到好照片了吧?  李:是的,尽管大雨来得突然,但我没有丝毫犹豫,在缺少足够防雨设备的情况下,冲进大雨,拍下了难得的雨中长城画面。  何:我估计您肯定不会放过长城加大雨的机会,其他学员是不是也有可喜的收获?  李:按说我应该尽到老师的职责,和他们在一起,共同抓住这次机会。可是当我遇到骤然而至的大雨时,只说了一句“跟我来”,就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