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译 张 颖
动物世界是缤纷多彩的,这里有忠贞不渝的爱情,有无怨无悔充满爱心的亲情,当然也有将爱情当儿戏的“花花公子”和红杏出墙的“多情妻子”……这些到底是为了什么?
一妻多夫的喇叭鸟
在秘鲁马努国家公园里栖息着一种热带鸟类——喇叭鸟,喇叭鸟的家庭结构非常有趣,是一种一妻多夫的家庭结构,由一只处于支配地位的雄鸟和雌鸟以及几只无血缘关系的处于从属地位的雄鸟和雌鸟组成,所有的雄鸟只能与这个家庭处在支配地位的惟一雌鸟交配,而不能与其他雌鸟交配。雌鸟孵化后,雄鸟负责为雏鸟提供食物,保护它们免遭食肉动物的袭击。
一夫一妻制是大部分鸟类的家庭模式(尽管夫妻间经常发生背叛行为),是什么原因促使喇叭鸟进化成了一妻多夫制呢?
喇叭鸟的食物来源主要来自落果果肉,为了保证食物供应,每个喇叭鸟家庭都会占据足够它们一年食用的领土范围,它们占据的领地面积一般可达到1平方公里。乍一看喇叭鸟占据的领地面积已足够大了,然而,在干旱季节里其领地内的水果产量刚够维持它们一家的生存需要;如果它们的领地再被划分成若干小块,就没有足够的食物维持一个家庭的需要了。面对这一现实,处于支配地位的雌雄头鸟决不会容忍其他的鸟进行婚配。一旦发现处于从属地位的雌鸟试图在头鸟的领地内交配、生育,它们就会受到攻击、追赶。
雏鸟长大成年后仍可留在父母的领地内,但它只能耐心等待着出现新的生育位置。喇叭鸟一般不采取这种做法,幼鸟一旦进入了性成熟期(一般在两岁左右),它们就会离家出走。离开家庭去寻找未来生育空间的喇叭鸟要比那些留在家里等待出现生育空缺的鸟更容易获得成功。离家出走的雌鸟一般要经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生活历程。当它们试图加入一个新的家庭组织时,雌雄头鸟会不停地追赶它们。雌鸟常常从一块领地转到另一块领地,不断地进入,又不断地被赶出,但它最终会找到一个没有从属性雌鸟的家庭,从而获得准入权,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即使获得成功,在未来几年内新加入者可能还要遭受这个家庭其他成年鸟的欺负。这些从属性雌鸟交好运的机会常常来得非常缓慢,但是那些锲而不舍者最终会得到回报。如果这个家庭中的雌性头领不幸夭亡(常常是被蛇这样的食肉动物吃掉),那它就能取而代之,成为这个家庭新的雌性头领。
甘当小保姆的蒙哥
喀拉哈里沙漠是博茨瓦纳政府划定的野生动物保护区,这里气候异常干燥,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常常在38摄氏度以上,然而在这片环境如此严酷的沙漠地带却生活着一种似猫似鼠的动物,动物学家们将其称为南非猫鼬,俗称蒙哥。
蒙哥家庭属于合作式家庭结构。在一个较大的蒙哥家庭里成员最多可达40多只。蒙哥分工明确,它们外出觅食时,常常轮流站岗放哨,以躲避食肉动物的袭击。处于从属地位的较小的蒙哥则负责照看家庭。蒙哥长大后并不立刻离家出走。组织自己的家庭,而是继续留在家庭中帮助父母以及其他伙伴照看、喂养幼崽。虽然它们也有生育能力,但它们并不生育自己的子女。这似乎有点不符合情理,科学家对此十分不解,于是他们对一个叫朱玛的蒙哥进行了跟踪观察。
朱玛是一只处于从属地位的年轻雄性蒙哥,它负责照看的幼崽达到了8只,其中有它的弟弟妹妹,其他的则是与它无血缘关系的其他成员的子女。在一个干旱季节里,由于缺乏食物,朱玛所属家庭的雌雄头领率领其他成员冒险到很远的地方去觅食,结果它们在没人值勤放哨的情况下被食肉动物吃掉了。这个家庭只剩下朱玛和它的三个妹妹了,朱玛仍像往常一样尽心尽责地照料着它的妹妹们。一天,一只与它们没有血缘关系的雄性蒙哥闯入了它们的家庭,朱玛于是知趣地离家出走了,时间不长,它就找了一位异性伙伴组成了自己的家庭,并生育了自己的子女。
生物学家认为,本身不生育的个体通过帮助其亲属抚育子女可以将其家族的基因延续下去。然而,提高家族生存率的共同利益显然并不是促使年轻蒙哥继续留在家庭中的惟一因素,因为在这个家庭中有的相互之间有血缘关系,有的则没有血缘关系,但无论有没有血缘关系,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愿意帮助抚养其他成员的子女。
通过对朱玛家庭的观察,科学家终于找到了答案。答案很简单:它们相互依赖。因为所有成员都会因其生活在一个较大的家庭中而受益,所有的成员都会因家庭规模缩小而受损。首先,对于一只蒙哥来说,它每天最多只能拿出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值勤放哨,一个规模较小的家庭由于没有足够的成员全天值勤,因此它们有部分时间是在没有岗哨的情况下生活的,这就增加了它们遭遇天敌的危险。其次,家庭结构越大,帮助抚养子女的成员就越多,幼崽就会长得越快、越健壮,其生存下去的概率就越大。再次,较大的家庭组织更容易击退试图与领其领土的同类。
偷来的蚁后
蚂蚁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社会性动物。蚂蚁家庭是以蚁后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一般情况下,蚁后在交配完后会在蚁巢中单独筑一个单室蚁穴,然后在里面产出第一窝工蚁,第一窝工蚁以蚁后身上储存的食物为口粮。工蚁长大后开始出去搜寻昆虫和各种植物种子作为喂养下一窝幼蚁的食物,如此反复,蚂蚁家庭就这样一代代繁衍下去,一个蚂蚁家庭一般可存活10—20年,直到蚁后死去。蚁后一旦死去,这个家庭也就会解体。
近来科学家发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某些蚂蚁家庭在蚁后死去后会到别处去偷一个蚁后来继续维持这个家庭的生存,尽管这个蚁后与工蚁之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这让科学家大惑不解,这似乎违反了物种的生存和进化规律。然而,在以后的观察中科学家们发现,工蚁们不仅偷蚁后,有时还偷幼蚁,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那些刚形成的蚂蚁家庭中,这可能是因为蚁后产的幼蚁数不足造成的。失去幼蚁的蚂蚁家庭一般不会坐视不管,它们往往会再去将自己的孩子抢回来,就这样双方抢来抢去,直到一方取得彻底胜利。这时失败的一方会倾巢而出搬到赢的一方去居住,与赢方合成一伙,将自己的蚁后孤零零地遗弃在空穴中。
偷娶二房的狐狸
红狐是一种对爱情非常专一的犬科动物,然而科学家们发现雄性红狐有时也会偷娶二房。这种背叛行为常常发生在栖息在食物比较充足的城郊区域里的红狐家庭中,尤其是那些居住在垃圾场里的红狐家庭。由于垃圾场中的食物较为充足,这就为雄性红狐偷娶二房创造了条件。
雄狐一般会将它的第二个家建在离第一夫人较远的地方。雌狐生育后,由于要照顾幼崽,因而无法出去觅食,这时雄狐就要担起为雌狐提供食物的责任,它会四处奔波为雌狐寻找食物,如果它的两位夫人同时有了孩子,它就要为两个家庭提供食物。不过雄狐会严格遵守第一位置法则,也就是说它会将找到的第一块食物优先送给它的第一夫人,然后再去寻找食物,将第二块食物送给它的第二夫人。它常常会忙得晕头转向,顾此失彼。如果碰上食物短缺,它就要为自己的越轨行为付出代价了,在 满足了两位夫人的食物需求后常常没有多少食物留给自己,雄狐经常要忍着饥饿去寻找食物,有些雄狐就这样因饥饿和劳累而死在寻食途中。
奸诈的第二夫人
在非洲中东部湖泊中栖息着一种候鸟——大芦苇鸟,因它们常常在芦苇丛中做窝繁殖后代而得名。在雄鸟领地内的雌鸟常常不止一只。如果雄鸟有多个配偶,根据第一位置法则,第一夫人孵化出来的雏鸟就会得到雄鸟更多的父爱帮助——获得更多的昆虫。因此第一夫人的生活会更好过一些,除非它产下的蛋被其他食肉动物掠走或遭遇到其他灾难。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雄鸟就会将注意力转向其领地内的其他雌鸟。
瑞典生物学家通过对这种鸟的研究发现了这样一个奇特现象:第一夫人的蛋要比第二夫人的蛋更容易遭到破坏。为了找出个中原因,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巧妙的试验。他们在芦苇鸟的人造窝里放了一些黏土蛋,过了几天后他们将黏土蛋外表留下的痕迹与芦苇鸟和哺乳动物咬过的痕迹进行比较。从假蛋外表留下的明显咬痕来看,研究者推断雄鸟的第一夫人的卵都遭到了破坏,但不是被四处游荡的老鼠或蛇破坏的,而是被同一区域内的第二夫人破坏的。第二夫人的这种行为后果有可能使它们的子女从雄鸟那里得到更多的父爱关怀并由此提高存活率。
爸爸的“育儿袋”
在海洋世界里,海马爸爸跟未来的后代之间有着更为亲密的关系。海马爸爸的腹部真真切切地长着一个类似胎盘的组织(虽然发育不太完善)。一般说来,当雌性海马将卵放入位于雄性海马腹部这个特殊袋状组织后,一个新生命就开始孕育了。海马爸爸通过胎盘组织为新生命供给营养,为其发育输送氧气并将废物清除干净,若干海马幼崽也因而得以安全地穴居在这个内部结构类似蜂巢的腹袋当中。
海马爸爸的“育儿袋”一次可以容纳约2000个后代,孕育的时间根据种类的不同从10到25天不等。每当一只雄海马跟一只雌海马开始在拂晓翩翩起舞时,繁育后代的工作也随之拉开序幕。它们先将尾巴缠绕在一起,共同行进约8个小时,直到雌海马把卵产到雄海马的“育儿袋”中为止,整个交配过程非常优美。
科学家认为,雌雄海马翩然共舞的目的可能是协调彼此的步调和培养默契,以便雄海马能在雌海马乐意排9目的时候把它们全数收入袋中。在受精卵的孵化过程中,海马爸爸一直精心照料着腹中的海马宝宝,它甚至得不时调节腹袋中水的含盐量以确保小海马能在出去后尽快适应未来的海洋生活。待一切准备就绪,海马爸爸便开始收缩腹部肌肉,把小鱼苗从“育儿袋”中释放出来。此后,海马爸爸就不再过问小鱼苗的生死。大量小鱼苗或被猎食,或被洋流卷走,每1 000只鱼苗中仅有不到5只能够存活并茁壮长大。相对而言,海马从卵到鱼苗发育阶段的存活率相当高,这主要得益于海马爸爸的悉心照料。而其他鱼类则往往在受精卵阶段就被抛弃了。
海马爸爸这种独一无二的本领保障了这种鱼类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广阔海域内得以广泛分布。据统计,散布于世界各地的海马共有32种之多。它们体形不一,有的身长不足1厘米,有的却长达30厘米,但都长着倒钩似的尾巴(方便将身体挂在海底植物上)和吸管式的嘴巴(能伸进体形微小的甲壳类动物体内获取食物),骨架也长在皮肤之外(具有保护功能)。
科学家还不清楚海马是如何在进化过程中获得这项特权的,只是猜测说这样做能够有效缩短生养后代的周期:在雄海马哺育后代的同时,雌海马可以腾出精力准备更多的卵子。一旦雄海马释放出所有鱼苗,它们就能够立即着手新生命的孕育。事实上有的海马的确能够在早上生产之后在即日傍晚再次怀孕。
在澳大利亚生活着一种袋蛙(它的臀部长着一个袋状组织)。通常雌蛙在产下20多个白色的卵子之后,它的生育任务就算完成,它可以随心所欲地离开,去做任何自己乐意做的事情,包括另觅新欢、继续交配产卵,等等。而雄蛙在这段时间内则会守望着受精卵,直到它们孵化成小蝌蚪。待到孵化完成后,雄蛙会端坐在一群小蝌蚪的中央,以方便小蝌蚪们沿着“老爸”后背上的缝隙进入“育儿袋”。小蝌蚪在进入袋中以后主要依靠孵化时的卵黄剩余物供给养分,并在随后的几个星期中蜕变成成年蛙,最终蹦出雄蛙的背袋。虽然具有用“育儿袋”保护幼崽继续发育特性的蛙类有好几种,但袋蛙却是迄今所知惟一一种由雄蛙承担抚育任务的蛙类。
孩子的守护神
棘鱼是食肉类河鱼,喜欢吃其他棘鱼的卵,因而保护受精卵不被其他棘鱼吃掉就成为雄鱼的首要职责。雄鱼能从体内分泌出一种粘合物,将各种杂草、水生植物的枝茎以及植物碎片粘合在一起,在事先挖好的小坑里做成一个坚固的巢穴。“产房”落成后,雄鱼将雌鱼引到它的巢中。雌鱼产卵后便弃巢而去,雄鱼则负责卵的孵化工作。它先将鱼卵平铺在鱼巢的底部,然后再在上面铺第二层、第三层……直到将鱼卵铺到七层高为止。要完成这一工作,雄鱼要花费3到4天的时间。接下来它还要鼓起腮帮子拼命往巢里喷水,以使孵化卵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然后它就一遍遍地检查鱼卵,拣出那些死亡变臭的卵吃掉。小鱼苗出生后,它还要负起保护它们的责任,将那些跑到鱼巢外面的小“淘气鬼”吞到嘴里,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吐回窝内。一周后,等小鱼苗长到足够大后,雄鱼才会离开它们而去,完成了它的工作。
斗鱼也是雄性建巢的一种鱼类。只不过,它们不是用植物作为建筑材料,而是选用一种取之不尽的特殊材料,用鱼嘴加工而成的气泡作为建巢材料。雄鱼在每个气泡中都放一枚鱼卵,而且将气泡分布均匀,这些工作都是通过它的嘴来完成的。倘若有鱼卵不幸沉入水底,雄鱼会尽心尽责地将它们打捞起来,重新置入水中悬浮的气泡中。在整个孵化期间,雄鱼都一丝不苟地不断调整气泡的位置使它们能够均匀分布。小鱼孵化出来后,雄性斗鱼不仅要防范其他鱼类的伤害和攻击,同时它还要防止产卵的雌鱼吞食自己的子女。
角色转换的父母
如果说在鱼的世界里由鱼爸爸精心照料鱼卵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那么在鸟的世界里由雄性负责孵化则非常罕见,难怪帝王企鹅的生活方式会被视为另类。帝王企鹅的群落分工是:雄性负责照看并孵卵,雌性负责出海觅食。
在严寒的南极大陆,雄性帝王企鹅得花两个多月的时间来孵卵。一群雄性企鹅往往会蜷缩成一团,以减少热量和能量的散失。值得庆幸的是,雄性企鹅一般会在进行孵化之前进行充分的“备战”。为了储备脂肪,一只雄性企鹅的体重甚至重达40公斤。而在两个月的静坐孵化之后,它的体重可能会减半。不少科学家因此认为,雄性帝王企鹅不仅外观美丽,是鸟类世界中顶级潜水高手(可潜至500米深度),而且还是具有极强责任心和牺牲精神的好父亲。
在各种哺乳动物中,生活在南美洲地区的美洲猴可能要算最尽心的父亲了。猴妈妈一般在产子几周之后便撒手不管,反而是猴爸爸不辞劳苦照看幼崽。它们一般在自家兄弟姐妹的帮助下,携幼崽四处转悠,给孩子喂食并保持其身体的清洁,有的甚至会在雌猴生产时亲自充当接生婆,帮着打理新生的幼崽。
美洲雄猴之所以如此积极参与,可能是因为雌猴生产太辛苦。雌猴通常一胎要产两子,而这两个幼崽的重量几乎占母猴自身体重的25%以上。这相当于一个体重约55公斤的女性生产一个体重为14公斤的超级婴儿,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而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雌猴通常会在生产两周之后再次怀孕。这在猴的其他种类中是极为罕见的。
细致研究美洲猴发现,雄猴参与养育后代的特性可能跟体内某种雄性激素的数量多少有关系。专家着重对雄猴尿液中一种雄性荷尔蒙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发现一旦雄猴的伴侣怀孕,它体内的雄性荷尔蒙就会相应减半。由此可见,雄猴悉心照看幼崽的行为很可能受该激素的直接影响。这一点似乎在鸟类也找到了答案。
矶鹬鸟在鸟类中是为数不多的性角色反转的鸟类之一。一般来说,雌鸟更具侵略性、好斗性,在求爱过程中雌鸟也比雄鸟更主动,而雄鸟则担负起照料子女和家庭的工作。对矶鹬鸟的激素研究表明,雄鸟的催生激素要比雌鸟高得多,尤其是当雌鸟产完蛋后。雌鸟产完蛋后会立即飞走,雄鸟则承担起全部孵化工作,它要坐在蛋上孵化21天才能让小鸟破壳而出,然后它还要再花费21天喂养和照料雏鸟。如果产下的是最后一季蛋,雌鸟也可能会回来为雄鸟提供一些帮助,但是如果此时出现了另一个它为之心动的“白马王子”,它会立即追随而去。因此雄矶鹬鸟就成为名副其实的鸟“妈妈”了。
动物世界是缤纷多彩的,这里有忠贞不渝的爱情,有无怨无悔充满爱心的亲情,当然也有将爱情当儿戏的“花花公子”和红杏出墙的“多情妻子”……这些到底是为了什么?
一妻多夫的喇叭鸟
在秘鲁马努国家公园里栖息着一种热带鸟类——喇叭鸟,喇叭鸟的家庭结构非常有趣,是一种一妻多夫的家庭结构,由一只处于支配地位的雄鸟和雌鸟以及几只无血缘关系的处于从属地位的雄鸟和雌鸟组成,所有的雄鸟只能与这个家庭处在支配地位的惟一雌鸟交配,而不能与其他雌鸟交配。雌鸟孵化后,雄鸟负责为雏鸟提供食物,保护它们免遭食肉动物的袭击。
一夫一妻制是大部分鸟类的家庭模式(尽管夫妻间经常发生背叛行为),是什么原因促使喇叭鸟进化成了一妻多夫制呢?
喇叭鸟的食物来源主要来自落果果肉,为了保证食物供应,每个喇叭鸟家庭都会占据足够它们一年食用的领土范围,它们占据的领地面积一般可达到1平方公里。乍一看喇叭鸟占据的领地面积已足够大了,然而,在干旱季节里其领地内的水果产量刚够维持它们一家的生存需要;如果它们的领地再被划分成若干小块,就没有足够的食物维持一个家庭的需要了。面对这一现实,处于支配地位的雌雄头鸟决不会容忍其他的鸟进行婚配。一旦发现处于从属地位的雌鸟试图在头鸟的领地内交配、生育,它们就会受到攻击、追赶。
雏鸟长大成年后仍可留在父母的领地内,但它只能耐心等待着出现新的生育位置。喇叭鸟一般不采取这种做法,幼鸟一旦进入了性成熟期(一般在两岁左右),它们就会离家出走。离开家庭去寻找未来生育空间的喇叭鸟要比那些留在家里等待出现生育空缺的鸟更容易获得成功。离家出走的雌鸟一般要经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生活历程。当它们试图加入一个新的家庭组织时,雌雄头鸟会不停地追赶它们。雌鸟常常从一块领地转到另一块领地,不断地进入,又不断地被赶出,但它最终会找到一个没有从属性雌鸟的家庭,从而获得准入权,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即使获得成功,在未来几年内新加入者可能还要遭受这个家庭其他成年鸟的欺负。这些从属性雌鸟交好运的机会常常来得非常缓慢,但是那些锲而不舍者最终会得到回报。如果这个家庭中的雌性头领不幸夭亡(常常是被蛇这样的食肉动物吃掉),那它就能取而代之,成为这个家庭新的雌性头领。
甘当小保姆的蒙哥
喀拉哈里沙漠是博茨瓦纳政府划定的野生动物保护区,这里气候异常干燥,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常常在38摄氏度以上,然而在这片环境如此严酷的沙漠地带却生活着一种似猫似鼠的动物,动物学家们将其称为南非猫鼬,俗称蒙哥。
蒙哥家庭属于合作式家庭结构。在一个较大的蒙哥家庭里成员最多可达40多只。蒙哥分工明确,它们外出觅食时,常常轮流站岗放哨,以躲避食肉动物的袭击。处于从属地位的较小的蒙哥则负责照看家庭。蒙哥长大后并不立刻离家出走。组织自己的家庭,而是继续留在家庭中帮助父母以及其他伙伴照看、喂养幼崽。虽然它们也有生育能力,但它们并不生育自己的子女。这似乎有点不符合情理,科学家对此十分不解,于是他们对一个叫朱玛的蒙哥进行了跟踪观察。
朱玛是一只处于从属地位的年轻雄性蒙哥,它负责照看的幼崽达到了8只,其中有它的弟弟妹妹,其他的则是与它无血缘关系的其他成员的子女。在一个干旱季节里,由于缺乏食物,朱玛所属家庭的雌雄头领率领其他成员冒险到很远的地方去觅食,结果它们在没人值勤放哨的情况下被食肉动物吃掉了。这个家庭只剩下朱玛和它的三个妹妹了,朱玛仍像往常一样尽心尽责地照料着它的妹妹们。一天,一只与它们没有血缘关系的雄性蒙哥闯入了它们的家庭,朱玛于是知趣地离家出走了,时间不长,它就找了一位异性伙伴组成了自己的家庭,并生育了自己的子女。
生物学家认为,本身不生育的个体通过帮助其亲属抚育子女可以将其家族的基因延续下去。然而,提高家族生存率的共同利益显然并不是促使年轻蒙哥继续留在家庭中的惟一因素,因为在这个家庭中有的相互之间有血缘关系,有的则没有血缘关系,但无论有没有血缘关系,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愿意帮助抚养其他成员的子女。
通过对朱玛家庭的观察,科学家终于找到了答案。答案很简单:它们相互依赖。因为所有成员都会因其生活在一个较大的家庭中而受益,所有的成员都会因家庭规模缩小而受损。首先,对于一只蒙哥来说,它每天最多只能拿出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值勤放哨,一个规模较小的家庭由于没有足够的成员全天值勤,因此它们有部分时间是在没有岗哨的情况下生活的,这就增加了它们遭遇天敌的危险。其次,家庭结构越大,帮助抚养子女的成员就越多,幼崽就会长得越快、越健壮,其生存下去的概率就越大。再次,较大的家庭组织更容易击退试图与领其领土的同类。
偷来的蚁后
蚂蚁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社会性动物。蚂蚁家庭是以蚁后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一般情况下,蚁后在交配完后会在蚁巢中单独筑一个单室蚁穴,然后在里面产出第一窝工蚁,第一窝工蚁以蚁后身上储存的食物为口粮。工蚁长大后开始出去搜寻昆虫和各种植物种子作为喂养下一窝幼蚁的食物,如此反复,蚂蚁家庭就这样一代代繁衍下去,一个蚂蚁家庭一般可存活10—20年,直到蚁后死去。蚁后一旦死去,这个家庭也就会解体。
近来科学家发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某些蚂蚁家庭在蚁后死去后会到别处去偷一个蚁后来继续维持这个家庭的生存,尽管这个蚁后与工蚁之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这让科学家大惑不解,这似乎违反了物种的生存和进化规律。然而,在以后的观察中科学家们发现,工蚁们不仅偷蚁后,有时还偷幼蚁,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那些刚形成的蚂蚁家庭中,这可能是因为蚁后产的幼蚁数不足造成的。失去幼蚁的蚂蚁家庭一般不会坐视不管,它们往往会再去将自己的孩子抢回来,就这样双方抢来抢去,直到一方取得彻底胜利。这时失败的一方会倾巢而出搬到赢的一方去居住,与赢方合成一伙,将自己的蚁后孤零零地遗弃在空穴中。
偷娶二房的狐狸
红狐是一种对爱情非常专一的犬科动物,然而科学家们发现雄性红狐有时也会偷娶二房。这种背叛行为常常发生在栖息在食物比较充足的城郊区域里的红狐家庭中,尤其是那些居住在垃圾场里的红狐家庭。由于垃圾场中的食物较为充足,这就为雄性红狐偷娶二房创造了条件。
雄狐一般会将它的第二个家建在离第一夫人较远的地方。雌狐生育后,由于要照顾幼崽,因而无法出去觅食,这时雄狐就要担起为雌狐提供食物的责任,它会四处奔波为雌狐寻找食物,如果它的两位夫人同时有了孩子,它就要为两个家庭提供食物。不过雄狐会严格遵守第一位置法则,也就是说它会将找到的第一块食物优先送给它的第一夫人,然后再去寻找食物,将第二块食物送给它的第二夫人。它常常会忙得晕头转向,顾此失彼。如果碰上食物短缺,它就要为自己的越轨行为付出代价了,在 满足了两位夫人的食物需求后常常没有多少食物留给自己,雄狐经常要忍着饥饿去寻找食物,有些雄狐就这样因饥饿和劳累而死在寻食途中。
奸诈的第二夫人
在非洲中东部湖泊中栖息着一种候鸟——大芦苇鸟,因它们常常在芦苇丛中做窝繁殖后代而得名。在雄鸟领地内的雌鸟常常不止一只。如果雄鸟有多个配偶,根据第一位置法则,第一夫人孵化出来的雏鸟就会得到雄鸟更多的父爱帮助——获得更多的昆虫。因此第一夫人的生活会更好过一些,除非它产下的蛋被其他食肉动物掠走或遭遇到其他灾难。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雄鸟就会将注意力转向其领地内的其他雌鸟。
瑞典生物学家通过对这种鸟的研究发现了这样一个奇特现象:第一夫人的蛋要比第二夫人的蛋更容易遭到破坏。为了找出个中原因,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巧妙的试验。他们在芦苇鸟的人造窝里放了一些黏土蛋,过了几天后他们将黏土蛋外表留下的痕迹与芦苇鸟和哺乳动物咬过的痕迹进行比较。从假蛋外表留下的明显咬痕来看,研究者推断雄鸟的第一夫人的卵都遭到了破坏,但不是被四处游荡的老鼠或蛇破坏的,而是被同一区域内的第二夫人破坏的。第二夫人的这种行为后果有可能使它们的子女从雄鸟那里得到更多的父爱关怀并由此提高存活率。
爸爸的“育儿袋”
在海洋世界里,海马爸爸跟未来的后代之间有着更为亲密的关系。海马爸爸的腹部真真切切地长着一个类似胎盘的组织(虽然发育不太完善)。一般说来,当雌性海马将卵放入位于雄性海马腹部这个特殊袋状组织后,一个新生命就开始孕育了。海马爸爸通过胎盘组织为新生命供给营养,为其发育输送氧气并将废物清除干净,若干海马幼崽也因而得以安全地穴居在这个内部结构类似蜂巢的腹袋当中。
海马爸爸的“育儿袋”一次可以容纳约2000个后代,孕育的时间根据种类的不同从10到25天不等。每当一只雄海马跟一只雌海马开始在拂晓翩翩起舞时,繁育后代的工作也随之拉开序幕。它们先将尾巴缠绕在一起,共同行进约8个小时,直到雌海马把卵产到雄海马的“育儿袋”中为止,整个交配过程非常优美。
科学家认为,雌雄海马翩然共舞的目的可能是协调彼此的步调和培养默契,以便雄海马能在雌海马乐意排9目的时候把它们全数收入袋中。在受精卵的孵化过程中,海马爸爸一直精心照料着腹中的海马宝宝,它甚至得不时调节腹袋中水的含盐量以确保小海马能在出去后尽快适应未来的海洋生活。待一切准备就绪,海马爸爸便开始收缩腹部肌肉,把小鱼苗从“育儿袋”中释放出来。此后,海马爸爸就不再过问小鱼苗的生死。大量小鱼苗或被猎食,或被洋流卷走,每1 000只鱼苗中仅有不到5只能够存活并茁壮长大。相对而言,海马从卵到鱼苗发育阶段的存活率相当高,这主要得益于海马爸爸的悉心照料。而其他鱼类则往往在受精卵阶段就被抛弃了。
海马爸爸这种独一无二的本领保障了这种鱼类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广阔海域内得以广泛分布。据统计,散布于世界各地的海马共有32种之多。它们体形不一,有的身长不足1厘米,有的却长达30厘米,但都长着倒钩似的尾巴(方便将身体挂在海底植物上)和吸管式的嘴巴(能伸进体形微小的甲壳类动物体内获取食物),骨架也长在皮肤之外(具有保护功能)。
科学家还不清楚海马是如何在进化过程中获得这项特权的,只是猜测说这样做能够有效缩短生养后代的周期:在雄海马哺育后代的同时,雌海马可以腾出精力准备更多的卵子。一旦雄海马释放出所有鱼苗,它们就能够立即着手新生命的孕育。事实上有的海马的确能够在早上生产之后在即日傍晚再次怀孕。
在澳大利亚生活着一种袋蛙(它的臀部长着一个袋状组织)。通常雌蛙在产下20多个白色的卵子之后,它的生育任务就算完成,它可以随心所欲地离开,去做任何自己乐意做的事情,包括另觅新欢、继续交配产卵,等等。而雄蛙在这段时间内则会守望着受精卵,直到它们孵化成小蝌蚪。待到孵化完成后,雄蛙会端坐在一群小蝌蚪的中央,以方便小蝌蚪们沿着“老爸”后背上的缝隙进入“育儿袋”。小蝌蚪在进入袋中以后主要依靠孵化时的卵黄剩余物供给养分,并在随后的几个星期中蜕变成成年蛙,最终蹦出雄蛙的背袋。虽然具有用“育儿袋”保护幼崽继续发育特性的蛙类有好几种,但袋蛙却是迄今所知惟一一种由雄蛙承担抚育任务的蛙类。
孩子的守护神
棘鱼是食肉类河鱼,喜欢吃其他棘鱼的卵,因而保护受精卵不被其他棘鱼吃掉就成为雄鱼的首要职责。雄鱼能从体内分泌出一种粘合物,将各种杂草、水生植物的枝茎以及植物碎片粘合在一起,在事先挖好的小坑里做成一个坚固的巢穴。“产房”落成后,雄鱼将雌鱼引到它的巢中。雌鱼产卵后便弃巢而去,雄鱼则负责卵的孵化工作。它先将鱼卵平铺在鱼巢的底部,然后再在上面铺第二层、第三层……直到将鱼卵铺到七层高为止。要完成这一工作,雄鱼要花费3到4天的时间。接下来它还要鼓起腮帮子拼命往巢里喷水,以使孵化卵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然后它就一遍遍地检查鱼卵,拣出那些死亡变臭的卵吃掉。小鱼苗出生后,它还要负起保护它们的责任,将那些跑到鱼巢外面的小“淘气鬼”吞到嘴里,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吐回窝内。一周后,等小鱼苗长到足够大后,雄鱼才会离开它们而去,完成了它的工作。
斗鱼也是雄性建巢的一种鱼类。只不过,它们不是用植物作为建筑材料,而是选用一种取之不尽的特殊材料,用鱼嘴加工而成的气泡作为建巢材料。雄鱼在每个气泡中都放一枚鱼卵,而且将气泡分布均匀,这些工作都是通过它的嘴来完成的。倘若有鱼卵不幸沉入水底,雄鱼会尽心尽责地将它们打捞起来,重新置入水中悬浮的气泡中。在整个孵化期间,雄鱼都一丝不苟地不断调整气泡的位置使它们能够均匀分布。小鱼孵化出来后,雄性斗鱼不仅要防范其他鱼类的伤害和攻击,同时它还要防止产卵的雌鱼吞食自己的子女。
角色转换的父母
如果说在鱼的世界里由鱼爸爸精心照料鱼卵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那么在鸟的世界里由雄性负责孵化则非常罕见,难怪帝王企鹅的生活方式会被视为另类。帝王企鹅的群落分工是:雄性负责照看并孵卵,雌性负责出海觅食。
在严寒的南极大陆,雄性帝王企鹅得花两个多月的时间来孵卵。一群雄性企鹅往往会蜷缩成一团,以减少热量和能量的散失。值得庆幸的是,雄性企鹅一般会在进行孵化之前进行充分的“备战”。为了储备脂肪,一只雄性企鹅的体重甚至重达40公斤。而在两个月的静坐孵化之后,它的体重可能会减半。不少科学家因此认为,雄性帝王企鹅不仅外观美丽,是鸟类世界中顶级潜水高手(可潜至500米深度),而且还是具有极强责任心和牺牲精神的好父亲。
在各种哺乳动物中,生活在南美洲地区的美洲猴可能要算最尽心的父亲了。猴妈妈一般在产子几周之后便撒手不管,反而是猴爸爸不辞劳苦照看幼崽。它们一般在自家兄弟姐妹的帮助下,携幼崽四处转悠,给孩子喂食并保持其身体的清洁,有的甚至会在雌猴生产时亲自充当接生婆,帮着打理新生的幼崽。
美洲雄猴之所以如此积极参与,可能是因为雌猴生产太辛苦。雌猴通常一胎要产两子,而这两个幼崽的重量几乎占母猴自身体重的25%以上。这相当于一个体重约55公斤的女性生产一个体重为14公斤的超级婴儿,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而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雌猴通常会在生产两周之后再次怀孕。这在猴的其他种类中是极为罕见的。
细致研究美洲猴发现,雄猴参与养育后代的特性可能跟体内某种雄性激素的数量多少有关系。专家着重对雄猴尿液中一种雄性荷尔蒙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发现一旦雄猴的伴侣怀孕,它体内的雄性荷尔蒙就会相应减半。由此可见,雄猴悉心照看幼崽的行为很可能受该激素的直接影响。这一点似乎在鸟类也找到了答案。
矶鹬鸟在鸟类中是为数不多的性角色反转的鸟类之一。一般来说,雌鸟更具侵略性、好斗性,在求爱过程中雌鸟也比雄鸟更主动,而雄鸟则担负起照料子女和家庭的工作。对矶鹬鸟的激素研究表明,雄鸟的催生激素要比雌鸟高得多,尤其是当雌鸟产完蛋后。雌鸟产完蛋后会立即飞走,雄鸟则承担起全部孵化工作,它要坐在蛋上孵化21天才能让小鸟破壳而出,然后它还要再花费21天喂养和照料雏鸟。如果产下的是最后一季蛋,雌鸟也可能会回来为雄鸟提供一些帮助,但是如果此时出现了另一个它为之心动的“白马王子”,它会立即追随而去。因此雄矶鹬鸟就成为名副其实的鸟“妈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