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全批全改”“精批细改”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得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 “表扬·快速·重点扶持”的批改原则和“示范·互批·互改”的批改方法能在评价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师作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及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作文;评改;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5-0007-02
已故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师最辛苦的就是改作文,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神。”我对此深有体会,多年来也一直在摸索作文评改的方法和路子。
一、 探索阶段:表扬·快速·重点扶持
我刚从大学毕业,参加语文教学工作时,就发现评改作文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写作最具体的指导。而一个语文教师每两周就要评改一百多篇作文,负担很重,很多教师面对“作文山”的重压,迫切要求改革,却无可奈何,因为学校三令五申必须“全批全改”“精批细改”,而且规定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要写八篇大作文和八篇小作文。面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了思考,也进行了探索。
面对初中的学生,我采取的作文评改原则是“表扬·快速·重点扶持”。
第一条原则是“表扬为主”。目前,不少语文教师有一种对学生过于苛求的心理,对成绩好的学生求全责备,对成绩差的学生则将其贬得一无是处。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可能是“师道尊严”的思想在作怪,另一方面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相应的心理特点缺乏了解。不可否认,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确实有所欠缺,也有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而这就更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鼓励,激发他们写好作文的自信心。因此每次评改作文,对于写得较好的学生,我总是给予实事求是的表扬,对于写作水平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我也是尽量发现其作文的闪光点,给予最大的鼓励。正是因为坚持了“表扬为主”的原则,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学生相互信赖,没有了讨厌作文的情绪,在鼓舞和帮助中逐渐提高写作能力。
评改作文的第二条原则是“快速”。我认为作文评改之所以收效不大,其病根之一就是一个“慢”字。作战要善于把握战机,教学也要抓“战机”。学生满腔热情把作文交给老师,急切希望得到老师的评价、指点。可是许多教师确实是“认真”之至、“负责”之至,改一次作文,少则一星期,多则十天半月,等到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讲评时,学生的热情早就冷却了,甚至忘记了自己先前写了什么,是如何构思的。长期这样评改,学生还能有多少写作文的积极性呢?如此恶性循环,其源都出于“慢”。所以我认为评改作文一定要及时、迅速,趁热打铁。而实践也证明,“快速”的评改方式是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
作文评改既然要求“快速”,那就难求“全”了。我的第三条原则就是“重点扶持”。记得,我曾看到一个杂技团的教练,指导弟子做难度较大动作的情景:当他的弟子腾跃起来时,这位教练在关键时刻,轻轻托了一下弟子完成动作所用的关键部位,这弟子的动作就顺利完成了。在那么多弟子中,对于练得好的,他只是点点头,没说什么;对于完全不行的,他只是鼓励他们要勇敢些;而对于接近完成而又正在琢磨的人,他就比画着,详细地讲解要领,经过几次练习,这些人往往就成功了。从这位教练身上,我受到启发,觉得教练的“一伸手”,妙在抓住了“关键时刻”和“关键部位”,如果指导学生写作,也能用上“重点扶持”,那么效果是否更好呢?
我认为每次写作,对每位学生来讲,不一定都是“关键时刻”,不是“关键时刻”的,教师只作泛批就行了。比如有位初一学生作文基础差,写出的作文错别字连篇,句子不通,言之无物。刚开始,我把他划入泛批之列,觉得不到“关键时刻”,时机不成熟,说多了他不明白,还是需要让他自己去摸索,去积累经验,每次批改只是圈出错别字,画出病句让他修改。初一整整一年,他的进步就是错别字少了,句子较通顺了。直到初二有次写《一次秋游》,我发现他对重点描写有了一点体会,他着重写了野炊的热闹场面,改变了过去“流水账”的写法和每个地方均匀描写的毛病,只是方法上还不够恰当。从这回起我把他列入了重点扶持的范围。我先以鼓励为主,又作了详细评改,课后还作了个别交谈。连续几次作文,我都给他作了精批细改,从这以后,他对重点描写有了较深的领悟,基本上做到了言之有物。我“扶”他走了一段,使他取得了质的飞跃之后,就不再重点扶持他了,让他自己在新的阶段去完成新的量变过程。
“表扬·快速·重点扶持”三原则实践了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过,叶圣陶先生还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因而我产生了进行新的试验的念头。在高一和高二这两个年级中,我尝试放手让学生互批互改作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二、改革阶段:示范·互批·互改
到了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欣赏水平已经到了一定的层次,如果能放手让他们自己来欣赏和评价别人的文章,他们一定会既好奇又兴奋。这时,教师作为一位引导者,需要给他们一定的方法指导。
第一步,教师先作评改示范。做法是教师将习作连同眉批、总批印发给学生,给他们讲清如何圈错别字,怎样改病句,有哪些修改符号,并介绍什么是眉批、腰批、评注、总评。
第二步是教师手把手指导,师生一齐动笔评改。在教师示范之后,师生共同评改具有典型性的习作,在学生写出眉批与总评后,组织交流讨论,然后教师谈自己的看法,再让学生写评改后记。往往教师除了看原文外,还要看学生的修改与评语,而后再写教师评语,这一阶段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但这是指导学生评改作文的必经之路。
第三步,放手让学生独立评改。一般是两人合改一篇或三人合改一篇作文。每人都要写出自己的看法,要实事求是。每次评改要评选出最佳作文和最佳评语。教师把最佳作文和最佳评语制作成微课,通过多媒体呈现,在作文讲评中肯定优秀作文以及优秀的评语。
刚试行学生互批作文时,有一些学生持怀疑态度,怀疑他人评改水平,也怀疑自己的能力。针对这种心理,我们列举实例,让学生明白,古今中外名篇都是经作者反复修改问世的,而每个人都有潜在的修改文章的能力,于是学生放开手脚开始了互评的尝试。历来由教师评改的作文,现在由自己评改了,不少学生都感到兴奋、好奇。在评改作文时,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相仿,心灵相通,彼此间更能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更能直言不讳地阐述自己的见解,评语也颇能体现青少年的特点。例如有的学生写道:“我认为你的文章生动性不足,其中的情节如果能夸张些,虚构些,倒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有的作者本人看了评语,不够满意,写道:“这段评语都是在评论病句和书写,并没有评论文章本身的优缺点,我认为,这样的评语不够全面。”通过互批互改,学生普遍反映受到了帮助,得到了启发。有的说:“当我批改别人的作文时,发现别人的思路很开阔,立意很新奇,同学的作文开拓了我的思路。”有的说:“互评作文,发现有不当之处,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商讨,提高更快。”有的说:“看到别人的毛病,我也认识到了自己作文中存在同样的问题,我会尽快改掉这些不足。”作文评改原来是教师“一言堂”,而现在变成了“百家争鸣”,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几年来,参加改革试验的学生一般都能重視互批互改作文,每篇作文他们都能圈出错字,改出病句,理出结构,写出眉批、总评和后记,学生的读写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实践证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改革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再次品味叶老的话仍倍感亲切。在作文的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方能推陈出新,于不断前进中品味无穷乐趣。
[ 参 考 文 献 ]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农越华)
[关键词]作文;评改;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5-0007-02
已故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师最辛苦的就是改作文,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神。”我对此深有体会,多年来也一直在摸索作文评改的方法和路子。
一、 探索阶段:表扬·快速·重点扶持
我刚从大学毕业,参加语文教学工作时,就发现评改作文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写作最具体的指导。而一个语文教师每两周就要评改一百多篇作文,负担很重,很多教师面对“作文山”的重压,迫切要求改革,却无可奈何,因为学校三令五申必须“全批全改”“精批细改”,而且规定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要写八篇大作文和八篇小作文。面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了思考,也进行了探索。
面对初中的学生,我采取的作文评改原则是“表扬·快速·重点扶持”。
第一条原则是“表扬为主”。目前,不少语文教师有一种对学生过于苛求的心理,对成绩好的学生求全责备,对成绩差的学生则将其贬得一无是处。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可能是“师道尊严”的思想在作怪,另一方面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相应的心理特点缺乏了解。不可否认,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确实有所欠缺,也有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而这就更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鼓励,激发他们写好作文的自信心。因此每次评改作文,对于写得较好的学生,我总是给予实事求是的表扬,对于写作水平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我也是尽量发现其作文的闪光点,给予最大的鼓励。正是因为坚持了“表扬为主”的原则,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学生相互信赖,没有了讨厌作文的情绪,在鼓舞和帮助中逐渐提高写作能力。
评改作文的第二条原则是“快速”。我认为作文评改之所以收效不大,其病根之一就是一个“慢”字。作战要善于把握战机,教学也要抓“战机”。学生满腔热情把作文交给老师,急切希望得到老师的评价、指点。可是许多教师确实是“认真”之至、“负责”之至,改一次作文,少则一星期,多则十天半月,等到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讲评时,学生的热情早就冷却了,甚至忘记了自己先前写了什么,是如何构思的。长期这样评改,学生还能有多少写作文的积极性呢?如此恶性循环,其源都出于“慢”。所以我认为评改作文一定要及时、迅速,趁热打铁。而实践也证明,“快速”的评改方式是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
作文评改既然要求“快速”,那就难求“全”了。我的第三条原则就是“重点扶持”。记得,我曾看到一个杂技团的教练,指导弟子做难度较大动作的情景:当他的弟子腾跃起来时,这位教练在关键时刻,轻轻托了一下弟子完成动作所用的关键部位,这弟子的动作就顺利完成了。在那么多弟子中,对于练得好的,他只是点点头,没说什么;对于完全不行的,他只是鼓励他们要勇敢些;而对于接近完成而又正在琢磨的人,他就比画着,详细地讲解要领,经过几次练习,这些人往往就成功了。从这位教练身上,我受到启发,觉得教练的“一伸手”,妙在抓住了“关键时刻”和“关键部位”,如果指导学生写作,也能用上“重点扶持”,那么效果是否更好呢?
我认为每次写作,对每位学生来讲,不一定都是“关键时刻”,不是“关键时刻”的,教师只作泛批就行了。比如有位初一学生作文基础差,写出的作文错别字连篇,句子不通,言之无物。刚开始,我把他划入泛批之列,觉得不到“关键时刻”,时机不成熟,说多了他不明白,还是需要让他自己去摸索,去积累经验,每次批改只是圈出错别字,画出病句让他修改。初一整整一年,他的进步就是错别字少了,句子较通顺了。直到初二有次写《一次秋游》,我发现他对重点描写有了一点体会,他着重写了野炊的热闹场面,改变了过去“流水账”的写法和每个地方均匀描写的毛病,只是方法上还不够恰当。从这回起我把他列入了重点扶持的范围。我先以鼓励为主,又作了详细评改,课后还作了个别交谈。连续几次作文,我都给他作了精批细改,从这以后,他对重点描写有了较深的领悟,基本上做到了言之有物。我“扶”他走了一段,使他取得了质的飞跃之后,就不再重点扶持他了,让他自己在新的阶段去完成新的量变过程。
“表扬·快速·重点扶持”三原则实践了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过,叶圣陶先生还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因而我产生了进行新的试验的念头。在高一和高二这两个年级中,我尝试放手让学生互批互改作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二、改革阶段:示范·互批·互改
到了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欣赏水平已经到了一定的层次,如果能放手让他们自己来欣赏和评价别人的文章,他们一定会既好奇又兴奋。这时,教师作为一位引导者,需要给他们一定的方法指导。
第一步,教师先作评改示范。做法是教师将习作连同眉批、总批印发给学生,给他们讲清如何圈错别字,怎样改病句,有哪些修改符号,并介绍什么是眉批、腰批、评注、总评。
第二步是教师手把手指导,师生一齐动笔评改。在教师示范之后,师生共同评改具有典型性的习作,在学生写出眉批与总评后,组织交流讨论,然后教师谈自己的看法,再让学生写评改后记。往往教师除了看原文外,还要看学生的修改与评语,而后再写教师评语,这一阶段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但这是指导学生评改作文的必经之路。
第三步,放手让学生独立评改。一般是两人合改一篇或三人合改一篇作文。每人都要写出自己的看法,要实事求是。每次评改要评选出最佳作文和最佳评语。教师把最佳作文和最佳评语制作成微课,通过多媒体呈现,在作文讲评中肯定优秀作文以及优秀的评语。
刚试行学生互批作文时,有一些学生持怀疑态度,怀疑他人评改水平,也怀疑自己的能力。针对这种心理,我们列举实例,让学生明白,古今中外名篇都是经作者反复修改问世的,而每个人都有潜在的修改文章的能力,于是学生放开手脚开始了互评的尝试。历来由教师评改的作文,现在由自己评改了,不少学生都感到兴奋、好奇。在评改作文时,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相仿,心灵相通,彼此间更能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更能直言不讳地阐述自己的见解,评语也颇能体现青少年的特点。例如有的学生写道:“我认为你的文章生动性不足,其中的情节如果能夸张些,虚构些,倒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有的作者本人看了评语,不够满意,写道:“这段评语都是在评论病句和书写,并没有评论文章本身的优缺点,我认为,这样的评语不够全面。”通过互批互改,学生普遍反映受到了帮助,得到了启发。有的说:“当我批改别人的作文时,发现别人的思路很开阔,立意很新奇,同学的作文开拓了我的思路。”有的说:“互评作文,发现有不当之处,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商讨,提高更快。”有的说:“看到别人的毛病,我也认识到了自己作文中存在同样的问题,我会尽快改掉这些不足。”作文评改原来是教师“一言堂”,而现在变成了“百家争鸣”,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几年来,参加改革试验的学生一般都能重視互批互改作文,每篇作文他们都能圈出错字,改出病句,理出结构,写出眉批、总评和后记,学生的读写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实践证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改革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再次品味叶老的话仍倍感亲切。在作文的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方能推陈出新,于不断前进中品味无穷乐趣。
[ 参 考 文 献 ]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