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亨特其人
美国人亨特(Willina C.Hunter),著有《旧中国杂记》《广州番鬼录》。1825年,13岁的亨特到达广州,随即被派赴马六甲英华书院学习中文,次年返回广州。1829年,亨特加入广州的美国旗昌洋行,八年后,他成为该行合伙人。1842年,亨特退休,两年后返回美国,其后又回到中国,创设亨特洋行,在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生活长达20年。亨特晚年旅居法国,1891年,在法国尼斯去世。
撇开作者立场,我们依然能从亨特的杂记里读到中西文化的认知冲突和交流屏障、鸦片战争前的广州和中国南部的真实状况。
1
1836年10月,广州,《中国丛报》上的一则警方消息,引起亨特的注意,他在这里,前前后后共生活了四十余年,他对中国政府如何处理外国人,向来非常关注。
这则消息是这样的:
福建巡抚的差官日前到达,解来夷人一名。该夷人据悉为一名印度水手,至于被何人于何时遗落在福建海岸,尚未查明。
当时,广州是外国人唯一可以上岸的口岸,所以,对于任何一个来历不明的外国人,必须要查清楚,这是大事,国家的大事。
第二年的5月,有关部门开始审理这个外国人的事情了。
因为是贸易淡季,事情也挺有趣,所以,几个外国人也旁听了这次审问,那个老汤姆,首席通事,政府和外国人之间的翻译,他必须到场。老汤姆为了摆派头,他事先去木匠广场找了个做箱子和盒子的工匠,叫阿树,这阿树懂一点水手语言,人也活络,老汤姆事先给阿树戴上圆形的官帽,穿上蓝色长袍,拿着一把扇子,这样,阿树就变成他的助手了。
审问挺隆重,也挺严肃,由广州知府知县主持,一些官员陪审。大清朝审讯所必备的人员,都在两边站立,一场正规的庭审开始。
这外国人,是个黑人,长得挺结实,在亨特眼里,那黑人黑得像一个长着角和尾巴的古猿。他身上穿着一件绿色丝绸长袍子,但已经破烂得不成样子,呈条条状,估计是黑人上岸时,哪位官员送给他穿的。
两名衙役押着黑人在堂下站着,一干人在好奇旁听。
姓什么?名什么?多大年纪?来自何方?来此何为?审判官一系列章程式问话过后,翻译传达,两位书记官,早已摆齐纸笔,时刻准备记录审问经过。
黑人有一张灵活的嘴巴。他一张嘴,就是一连串的句子,像机关枪发射一样,语速极快,似乎他早已准备就绪,应对这场审问。
老汤姆一听,头都大了,一句也没听懂,他判断,肯定不是英语,也不是马来语,听着像孟加拉语,似乎是多种语言的汇合,他脑子里立即显现出关于巴拜尔塔的传说。这个传说是讲,诺亚的子孙想建一座摩天高塔,而上帝不希望他们建成,上帝只使用了一个小小的计谋,就是让造塔的人原来说同一种语言变成说各种不同的语言,于是产生了误会和混乱,以致离心离德,各自散去。老汤姆眼前这个黑人,似乎就是从未完成的塔中跑出来的。
幸好,老汤姆有先见,他立即让阿树上场。
阿树拿眼瞟了下老汤姆,心领神会。
他用孟加拉语问那个印度水手:你要什么?你要水吗?
印度水手:不要喝水,也不要别的什么东西!
阿树听完,向首席审判官翻译道:大人,夷人说他名叫拉姆·汗,30岁,职业是水手。
亨特观察到,阿树译完,转头向一群旁听的外国人看看,显出一副很神气的样子。审判官问老汤姆:你说,这夷人,是由一艘番鬼船上岸的吗?那船是哪里的?
见审判官问自已,老汤姆只好亲自出马,他用广东英语问印度水手,水手王顾左右,根本听不懂。见此,阿树又发问了:要樟木箱吗?还有象棋盘要吗?一等一的货色,太漂亮了,一等便宜!
印度水手,对着一群外国听众,做了番鬼脸,用很好的孟加拉语说道:先生们,他在说什么,我根本听不懂!
阿树见此,立即跪下答:大人,黑鬼说他的船是从孟加拉来的。
船航行了多久?船受哪里管辖?停靠在何处海岸?船上载的什么货?这些问题必须问清楚,可是,那个阿树呢,却自作主张加上另外一些话:到我的店铺来,我带你去,在木匠广场九号,名叫“昌和”,很多船长、大副,都到我的店铺去。
那黑人叽哩咕噜说个不停,发出了一连串听不懂的语音,还拼命地做着手势,用哀求和无助的眼光看着旁听的外国人。
老汤姆将这些话编辑加工:大人,这黑鬼说,船上装的是大米,是从孟加拉开来广州的,途中起了大风,又碰上大海潮,所以船就在福建靠岸。他们希望在那里补充食物和淡水。为此,他们还派了一只五人小艇上岸,他就是五人之一。就在他们装水的时候,这个拉姆·汗,因为过度疲劳,倒在地上睡着了。过了好久,一群中国人将他弄醒,并剥光他的衣服,绑住手脚,关进了监狱。又過了很久,一个政府的差官要来广州,就将黑鬼带到了这里。
合情合理,几乎没有漏洞。
广州知府听完,转过身来,向坐在他左手边的知县说:你看,懂外语真是很有用处呀。然后,他又夸奖老汤姆:你学识渊博,聪明过人,让人佩服。不过,这船是哪个国家的呢?
阿树连忙又对水手说:一定来我店,九号,有好酒,一等货色,一等便宜,两元一瓶!
拉姆·汗要发疯了,他翻着白眼,举起了双手,又是一连串叽哩咕噜,累得很想坐在地上,但两边立着的衙役,手上拿着棍棒,随时要敲打他,强迫他站着。
老汤姆很沉着对知府说:大人,那船属于英国的。
这场牛头不对马嘴的审问皆因语言不通而起,竟然圆满结束,本来就没什么事,审不审都一样,只是,因语言而折射出的多棱镜,实在让亨特大开眼界,这也许是他认识中国人的又一个极好的角度。
2
因语言而产生的冲突,有时简直完全可以构成各种戏剧场景。
我看过一部荒诞幽默电影《驴得水》,整个故事框架,就如上面那个牛头对马嘴的审判场景一样,基本由语言来构筑。 民国时期,一个偏远乡村的一所小学里,一群有理想的教师在践行着他们的教育理想,因为薪水不足,他们将一头驴虚报成英语老师“吕德水”冒领薪水。有一天,忽然有消息说,教育部要来特派员检查,校长和老师们都很紧张,而这时,却突然冒出了个会说一口难懂蒙古话的小铜匠,于是,老师们就将小铜匠的蒙古话当作英语,来应付特派员的英语审核。此前,有聪明的老师已经识破特派员不懂英文,只会简单的两个词。在所谓的面试中,学校女老师张一曼扮助教念莎士比亚的经典独白,小铜匠则胡乱说着别人听不懂的蒙古语,戏剧高潮由此开始。
小铜匠张嘴:梦里常看见你的笑容,最令我难忘的是你的笑脸。
张一曼翻译: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小铜匠张嘴:盼着孩儿回家,默默地流泪。
张一曼翻译: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或是起身反抗人世的苦难。
小铜匠张嘴:我母亲的信仰,就是我的信仰。
张一曼翻译: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小铜匠:向美好,努力下去。
张一曼翻译: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
小铜匠:我母亲的信仰,就是我的信仰。
张一曼翻译: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整一个的牛头对马嘴,笑料迭出。不过,和亨特记录的那场对话相比,还是有些区别,老汤姆是随意应付,而这里显然也是精心安排,小铜匠的话,张一曼的翻译,都有着和本剧相关的另一种言外之义。这种语言冷幽默,将荒诞表现得淋漓尽致。
3
事件闪回到亨特来广州的五十年前。
1786年,山茂召少校,受美国国会任命,担任了美国驻广州首任领事。
在山茂召的航海日记中,他也记述了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
欧洲人被监视并被局限在自己的地盘内,中国人从不给他们犯一点小错误的机会。有一次,同一艘船上一个法国人和一个葡萄牙人曾出现过混战,葡人被杀。中国人要求法国人必须交出来,当被告知法国人是正当防卫时,中国人答,他们已经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但他们必须在法庭上审问他,审查之后,他们将把嫌犯毫发无伤地送回。既然有了这些承诺,那嫌犯就被送到了中国人那里,然而,第二天上午,人们发现,在商馆附近的河边,那个法国人已经被扼死了。
四年后,又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广州战争”。
从山茂召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政府的强硬。
一艘英国轮船,在对停泊的他船鸣炮致礼时,误炸到旁边的中国官船里的中国人,中国人一死两伤。中国法规定杀人偿命,他们要求交出那个可怜的炮手。英国人心里很清楚四年前那个法国人的下场,出于仁慈,英方不肯交人。双方几轮谈判,中方宣布非常满意。大家以为事情圆满解决了,没想到,有一天早上,英方船上的大班被中方逮捕并关进了监狱。所有的贸易停止,中国士兵逼近商馆,事态一触即发。欧洲人要求交出大班,中国人则要求交出炮手交换。英国人最后只能交出炮手。自然,炮手到了中国人那里,就下落不明了。
亨特也算个知识分子,他读书不少,自然知道山茂召记载的这些事,因此,他对中国的观察,自有他独特的视角。
4
亨特观察到文化的冲突,首先体现在习俗上,中国人如何看待他们的西餐,是一个很有趣的视角。
1831年的一天,亨特请一位盐商的大儿子吃饭,一周后,他收到了一封信,这封信,当然不是写给亨特的感谢信,而是盐商的儿子写给他北京亲戚的,但被亨特一起吃饭的朋友发现,特意拿来让他看的,很有趣,亨特就将信抄了下来。信有点长,我摘录一些里面写中国人认识西餐的句子。
这些粗鲁的夷人的习俗,描写起来会使你以为我是在摘引袁枚《子不语》中的故事,但我可以向你担保,这些都是千真万确的。
他认为,夷人的烹饪技术还原始得很:
他们坐餐桌旁,吞食着一种流质,按他们的话叫做苏披。接着大嚼鱼肉,这些鱼肉是生吃的,生得几乎跟活鱼一样。然后,桌子的各个角都放着一盘盘烧得半生不熟的肉;这些肉都泡在浓汁里,要用一把剑一样形状的用具把肉一片片切下来,放在客人面前。我目睹了这一情景,才证实以前常听人说的是对的,这些番鬼的脾气凶残是因为他们吃这种粗鄙原始的食物。他们的境况多么可悲,而他们还假装不喜欢我们的食物呢!想想一个人如果连鱼翅都不觉得美味,他的口味有多么粗俗。那些对鹿腱的滋味都不感兴趣的人,那些看不上开煲香肉,讥笑鼠肉饼的人,是多么可怜!
然后,这位盐商大公子,对“咖喱”的难吃、“乳酪”的浓烈气味、“啤酒”的浑浑带红色的液体,均有生动描写,继而感叹,这些未开化的人,肯定不知道中国的诸多美味,接着兴致勃勃地和北京的亲戚回忆:
什么时候,我们能再一起品尝你我常吃的那一款无与伦比的佳肴——炖小猫?想到这些美味,吸引力是强烈的,使我想象到我们自己的筵席正在准备,想象到酒很快就要斟出来了。我想起了卢万记的书里第六十八卷上的一句短短的、但很重要的话:炖小猫,配以鼠肉,宜热食。
这封家常信,显然给亨特带来了很多欢乐。
我想,他这么忠实地录下这封信,用意极其明显,你们中国人说我们西人野蛮,未开化,吃生东西,带血淋漓,味道难闻,你们又是在吃什么东西呢?炖小猫、老鼠,是残忍,还是怪癖?
哈,据那位盐商大公子的信可以得知,那个卢万记,当时是个著名的厨师,写有《烹饪要诀》320卷,他做的菜,他写的菜谱,在讲究吃的广州,都非常著名。
5
亨特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他吃中国菜,喝中国茶,看中国戏。常常是,他被这个那个作为贵宾请去,好吃好喝后,然后跟中国人一样,端着一壶茶,跷着二郎腿,晃悠悠地看中国戏。
他认为,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更热衷于演戲了。中国戏剧的特点,总体上看,是哀伤的、悲惨的,常常也是滑稽的。他观察到,宽大的场地里,起码能容得下两三千名观众,场地两边尽头,都开着店铺,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来看戏。 这一回,他去友人的乡间别墅吃饭,饭后照例看戏,戏名叫《补缸》,就是补破瓷器的人。
戏特别好玩,属于喜剧,亨特完整地记下了这曲戏的对白及唱词。
场景:南京城中某街。
地点:王姓贵族人家。
人物:王家小姐王娘、补缸人牛周。
夏日的街上,牛周来了,他头戴藤帽,胡须长而下垂,捏着一把大蒲扇,挑着一担东西,一头是一只箱子,箱子内装着补缸的用具,另一头挂着一条小长凳。
牛周边叹气边唱:我老汉真命苦,这从早走到现在,从东走到西,冷冷清清,一点生意也没有,不是我懒,我只是个倒霉的穷汉。补茶缸啊!修饭碗!破碟子烂坛子!
王娘出场。
王家小姐,百无聊赖,夏天的知了叫得她心烦,其实,她真是心里烦,自己年纪也不小了,可就是碰不到心上人,日日思君不见君。
突然,王小姐听见了补缸声。哈,有了,打发闲日子的主儿来了,我要逗逗这个补缸老头,和他开开玩笑。她从窗口朝外喊:哎,补缸的!
牛周一听,很高兴:小姐,您叫我吗?有什么东西要补吗?
王娘:是的,老头,是我喊你。你补缸什么价钱呀?
牛周老实答:大的一钱五分,小的五十双。
显然,王小姐问价是假,调戏是真,她没别的什么事,随便问问价,压压价,开心找点小乐子,那牛周,可是要谋生啊,一来一去就哭笑不得:漂亮的小姐姐呀,你是存心找乐,而我清早离家,到现在还没找到活干,罢罢罢,我还是走吧,到别处再揽活。
牛周挑起担子要走,王小姐急了:哎哎哎,你别走,我真要补,真要补!补个大坛子一百钱,小坛子三十双,跟我来!
牛周跟着王小姐,来到了王家大门口。
王小姐让仆人拿出一个很破的坛子,破得太厉害了,让牛周简直没法下手。
而王小姐呢,许是刚刚找了乐子,心情大好,她进闺房去打扮了。她边唱边扮,梳髻,插花,点唇,佩玉,一身鲜亮,然后,她坐在门边看补缸。
这牛周,正在专心努力工作呢,钻孔穿针,穿针钻孔,一抬头,眼前一位俏姑娘正微笑地盯着他呢,他手一松,啪,坛子掉地上了。
王小姐发话:老头,摔碎了,你可得赔我钱!
牛周叹苦:我都没赚到钱,还要倒赔钱,这宗生意真不合算!
他突然向王小姐跪下:小姐呀,你细听我说,打破坛子不是我的错,只因你美貌如花我从未见过,我愿此后一生都给你补破坛子,你莫要吃惊,我的意思是,我要与你结良缘。
王小姐嗔怒:你个不识好歹的痴汉,还想娶我,我是王家小姐,不可能给你做妻房!
牛周很认真的样子:你不同意,我就吊死在你家门口。
王小姐很生气:你吊不吊死,和我没半毛钱关系,我再也不要见你了!
剧情演到此,似乎没法发展下去了,观众在台下,只会认为,这穷补缸的,是不是有点自不量力啊,怎么可能呢?一千种、一万种不可能!
这个时候,牛周将上衣、草帽脱掉,扔掉,将胡须一把扯下,露出了真面目,原来是一个美少年啊!
王小姐见此,大笑:美丽的少年啊,你别离开,请你住到我王家府上,我愿意做你的妻房。
王小姐再一次嗔怒:你这骗子,你这无懒,你这假扮的补缸!
自然,王小姐最后的怒,是打情骂俏的那种,台上台下都充满了欢乐的笑声。
6
戏是中国人的日常,显然,亨特看懂了《补缸》,而且会心笑了。
轻松的喜剧,人们总是比较喜欢,因为它用夸张的方式,将人世间美好的一面,最终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因此,亨特不可避免地要经常面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他以西人的眼光,有些还是有独到见解的。
比如,玉。
亨特说,中国人至少在2500年前就认识了玉,并且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的确是这样,但这个年份还要更早,昨天杭州的消息是,良渚文化遗址,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良渚建城的时间,确切的考证是五千年前。良渚文化里有一个标志物,就是玉琮,圆圆的,中间一个方孔,天圆地方的概念,坚硬,温润,柔和,明亮,让人爱不释手。
而玉的多种品质,玉是美德的象征,这主要的一点,让亨特很兴奋。否则,他不能理解呀,他的中国朋友,手腕上这只玉镯,要七千元,手指那枚玉搬指,要二千元。亨特将管仲对玉的理解一条条细例了出来,比如,玉的九种品德,详细如下:
温润而有光泽,仁慈;
清澈而有纹理,智慧;
坚硬而不屈缩,正直;
清正而不伤人,和谐;
鲜明而不垢污,纯洁;
可折而不可断,勇敢;
缺点和优点同现,诚实;
华美与光泽同纳,宽容;
声音清纯而不乱,条理。
因为这样的缘故,君主就将玉看得很贵重,并将它深藏起来。
亨特知道玉,也一定知道和氏璧的故事。蔺相如保护璧玉的英雄气概,听听都荡气回肠,一点也不亚于美国西部牛仔奋斗的故事。
如果说,亨特对玉的认识还算到位的话,那么,许多地方,他只是一知半解,有好多甚至完全是自己的理解。比如端午节的来源,他这样理解:
屈原很有才能,但他不幸很忧伤,他对生活感到厌倦,任何事情都不能使他快乐,他变得郁郁寡欢,渐渐产生了自杀的念头,最后终于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自沉于汨罗江。
亨特显然没有读过《离骚》《九歌》《九章》《天问》,他说,屈原在作出自杀的决定后,写下了一些“离别之辞”,他婉惜这些作品没有留传到现代,否则的话,他就可以知道,他如何诗意地對待一种病态的思维状态。
以他西人的眼光,再加上又没有读过屈原的作品,因此,他将屈原的自杀,当作一般的溺毙,而不知诗人的远大理想和当时的残酷政治。 正因为他是外表看热闹,所以,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有些虽是外行,但也觉得有趣,毕竟,视角不一样。
比如龙王。
1833年,广州和周围农村连续八个月没有下雨。旱灾水灾都极容易让靠天吃饭的百姓一下子陷入困顿。百姓的唯一希望,就是政府救济,政府呢,不可能有太多的粮食,大多只能装装样子,其中请龙王,祈雨,不仅政府官员要做,百姓更要做。
这龙王被全身上下漆过,还全身镀金,庄严而有气势。
政府高官及百姓,专门为他演戏,请他坐正中间“观看”,演完又十分恭敬地八抬大轿抬他回庙里,庙里的和尚们则轮流日夜为他念经祷告。过了好几天,龙王一点动静也没有,人们焦急死了,又抬着龙王穿街过巷,敲锣打鼓,伴着音乐,点着香,和尚道士不停地念着经,请龙王行使对风雨的影响力。
又是过了好多天,龙王还是没动静。
这一下,老百姓火了,他们认为,一定是龙王不肯出力,而对于不肯出力、不肯营救百姓于水火的龙王,我们也不尊重他了,将他抬出来,骂他,打他。于是,百姓轮流用激烈的话语骂龙王,怎么出格怎么骂,骂了还不解气,人们还用鞭子抽打,一边骂,一边打,喇叭声,锣鼓声,人们的嘲讽声,整个的就是盛大节日的现场,老百姓很解气呀,谁让你不下雨呢,打的就是你!
亨特也跟着看热闹,他不理解的是,从极度尊敬,到异常泄愤,中国人,为什么突然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呢?
想想也正常,中国人的信仰,其实以实用和利己为基础的,连君王都要以民为重,不为老百姓着想,他们凭什么拥戴你呢?不仅不拥戴,还要起来反抗你,造反,推翻政权,这样想来,打几下龙王,嘲笑一下,也可以理解,你只要合百姓的意,听百姓的话,他们就会拥戴。
而且,在亨特眼里,中国人极度宽容,对宗教信仰尤其如此,无论什么人宣称自己信仰什么,谁都不会因此受到迫害或者遇到麻烦。
7
当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之火在南中国大地燃烧时,广州城也不可避免。清政府下大力残杀、清剿,但仍然不断有起义的群众。
广州附近,有个叫增步的岛,那里约有六七千居民,何阿六占据在那里,追随者有万把人。起义者在岛上积聚了许多财物,光茶叶就有两万箱,价值不下五十五万元。
旧公行有个经官,游走于政府和洋人之间,他给官府想了个办法,无论什么人,如果能扫清增步岛,官府可以给他二十五万元,同时,官府三千名装备精良的士兵可以配合协同作战。
经官找到了亨特,先对亨特一番恭维,希望他接下这笔业务,做“外国总司令”,组建一支临时军队。
亨特经过几天的考虑,找到英国领事,以个人的身份,一起去增步岛观察一下。他们在增步岛受到了良好的接待,何阿六亲自接见他们,一行人对他们非常客气,许多人都佩戴着红丝带,人也很文气,他们的武器,主要有三尖叉、剑和盾牌,还有滑膛枪、火绳枪。何阿六甚至建议,增步岛离外国船只很近,可以建筑一些商馆,做买卖比广州方便。
经过考虑,亨特决定接下这笔业务,马上订了协议,签了字。经官给了他一张二十五万西班牙银元的债券,待增步岛“扫清叛乱”,即可交付,并先付二点五万的现银,作为“定金”。
经官也很高兴,他认为,亨特打下增步岛,他的功劳也挺大,就可以有不小的奖赏。
亨特立即开始寻找帮手,一个叫德林克的朋友,几天时间就给他组织了一支125人的多国部队,有英国、美国水手,澳门船员,印度水手,马尼拉士兵,部分南非居民。这一群五花八门的人,有一个共同心态,都是喜欢玩的人,他们接到的任务是,向前开炮,吓吓所有人,向左右不断开枪,不时地欢呼一阵,不要伤人,不要停下来抢东西,枪也不要打到盟军身上。
除此外,亨特还找来几只船,做联合舰队,购买了一门小小的打六磅弹药的大炮,还找来了“水师提督”的委任状给德林克,总之,一切准备就绪,外表看起来像模像样。
第二天就出发。
不想,这个时候,美国驻华全权公使,从上海赶到了广州,立即召见亨特。他对亨特组建作战部队的事一清二楚,他说亨特的做法可能帶来严重的后果,弄不好所有的美国人都会遭到驱逐的,公使要求亨特立即解散部队。
没有办法的事,必须解散。
人遣散,船归还,武器、弹药卖掉。所有人都觉得,这本来是件开心的事,没开心成。
亨特后来还遇到过不少麻烦,官府来要那笔“定金”,不过最终没要成,既不符合契约精神,钱也都花了。
后来有一个消息,让亨特有点后悔,那消息是何阿六内部的人传出来的,要是当初给何阿六一万元,那么,他会带着所有人从增步岛上走掉。
亨特到底是生意人,他的观点是,他和政府订的合同里,并没有以杀人、斩首和破坏为目标,不过就是将何阿六那伙人从增步岛上赶出去,这实在是桩合算的大买卖,可惜了,这单生意。
我读这些细节的时候,琢磨了又琢磨,这只是亨特的一面之词,但事件大体应该是真实的。不过,亨特参与的这场闹剧背后,却可读出无限的意味,农民运动的迅速发展和无组织性可见一斑,清政府联合外国势力互相勾结镇压农民起义开了先例,另外,清政府的极度虚弱、办事能力也可见一斑。
亨特本来就是个商人,原本意图就是要赚钱。
1787年12月21日,山茂召给美国外交事务秘书约翰·杰伊,也这样赤裸裸地说:自1784年之后,这里的贸易形势已经开始不利于欧洲人,进口商品的利润远远不够支出成本,出口货物则超出想象地增加了,按照最保守的估计,每种茶叶的价格平均上涨了百分之四十以上,并且现在还没有上涨到最高点。——上封信中我提到了人参,在这个季节,我依然发现这种商品在此处很有市场,这让我相信,我国能从人参中获取巨大的利润,附出的目录将表明带到这里的人参数量。最好的人参价格已经从每担130美元涨到200美元,在最后一艘船离开之时,其价格可能还会再涨二三十美元。
利益的诱惑,或追逐,古今都一样。也许,这就是所有问题的本质所在。
参考附录:
1.(美)亨特《旧中国杂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2.(美)乔赛亚昆西《山茂召少校日记及其生平——美国第一任驻广州领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
责任编辑:梁智强
作者简介:
陆春祥,笔名陆布衣等,一级作家,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浙江省散文学会会长,浙江传媒学院客座教授。已出版散文随笔集《病了的字母》《字字锦》《乐腔》《笔记的笔记》《连山》《而已》等二十余种。作品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上海市优秀文学作品奖、中国报纸副刊作品金奖等。
美国人亨特(Willina C.Hunter),著有《旧中国杂记》《广州番鬼录》。1825年,13岁的亨特到达广州,随即被派赴马六甲英华书院学习中文,次年返回广州。1829年,亨特加入广州的美国旗昌洋行,八年后,他成为该行合伙人。1842年,亨特退休,两年后返回美国,其后又回到中国,创设亨特洋行,在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生活长达20年。亨特晚年旅居法国,1891年,在法国尼斯去世。
撇开作者立场,我们依然能从亨特的杂记里读到中西文化的认知冲突和交流屏障、鸦片战争前的广州和中国南部的真实状况。
1
1836年10月,广州,《中国丛报》上的一则警方消息,引起亨特的注意,他在这里,前前后后共生活了四十余年,他对中国政府如何处理外国人,向来非常关注。
这则消息是这样的:
福建巡抚的差官日前到达,解来夷人一名。该夷人据悉为一名印度水手,至于被何人于何时遗落在福建海岸,尚未查明。
当时,广州是外国人唯一可以上岸的口岸,所以,对于任何一个来历不明的外国人,必须要查清楚,这是大事,国家的大事。
第二年的5月,有关部门开始审理这个外国人的事情了。
因为是贸易淡季,事情也挺有趣,所以,几个外国人也旁听了这次审问,那个老汤姆,首席通事,政府和外国人之间的翻译,他必须到场。老汤姆为了摆派头,他事先去木匠广场找了个做箱子和盒子的工匠,叫阿树,这阿树懂一点水手语言,人也活络,老汤姆事先给阿树戴上圆形的官帽,穿上蓝色长袍,拿着一把扇子,这样,阿树就变成他的助手了。
审问挺隆重,也挺严肃,由广州知府知县主持,一些官员陪审。大清朝审讯所必备的人员,都在两边站立,一场正规的庭审开始。
这外国人,是个黑人,长得挺结实,在亨特眼里,那黑人黑得像一个长着角和尾巴的古猿。他身上穿着一件绿色丝绸长袍子,但已经破烂得不成样子,呈条条状,估计是黑人上岸时,哪位官员送给他穿的。
两名衙役押着黑人在堂下站着,一干人在好奇旁听。
姓什么?名什么?多大年纪?来自何方?来此何为?审判官一系列章程式问话过后,翻译传达,两位书记官,早已摆齐纸笔,时刻准备记录审问经过。
黑人有一张灵活的嘴巴。他一张嘴,就是一连串的句子,像机关枪发射一样,语速极快,似乎他早已准备就绪,应对这场审问。
老汤姆一听,头都大了,一句也没听懂,他判断,肯定不是英语,也不是马来语,听着像孟加拉语,似乎是多种语言的汇合,他脑子里立即显现出关于巴拜尔塔的传说。这个传说是讲,诺亚的子孙想建一座摩天高塔,而上帝不希望他们建成,上帝只使用了一个小小的计谋,就是让造塔的人原来说同一种语言变成说各种不同的语言,于是产生了误会和混乱,以致离心离德,各自散去。老汤姆眼前这个黑人,似乎就是从未完成的塔中跑出来的。
幸好,老汤姆有先见,他立即让阿树上场。
阿树拿眼瞟了下老汤姆,心领神会。
他用孟加拉语问那个印度水手:你要什么?你要水吗?
印度水手:不要喝水,也不要别的什么东西!
阿树听完,向首席审判官翻译道:大人,夷人说他名叫拉姆·汗,30岁,职业是水手。
亨特观察到,阿树译完,转头向一群旁听的外国人看看,显出一副很神气的样子。审判官问老汤姆:你说,这夷人,是由一艘番鬼船上岸的吗?那船是哪里的?
见审判官问自已,老汤姆只好亲自出马,他用广东英语问印度水手,水手王顾左右,根本听不懂。见此,阿树又发问了:要樟木箱吗?还有象棋盘要吗?一等一的货色,太漂亮了,一等便宜!
印度水手,对着一群外国听众,做了番鬼脸,用很好的孟加拉语说道:先生们,他在说什么,我根本听不懂!
阿树见此,立即跪下答:大人,黑鬼说他的船是从孟加拉来的。
船航行了多久?船受哪里管辖?停靠在何处海岸?船上载的什么货?这些问题必须问清楚,可是,那个阿树呢,却自作主张加上另外一些话:到我的店铺来,我带你去,在木匠广场九号,名叫“昌和”,很多船长、大副,都到我的店铺去。
那黑人叽哩咕噜说个不停,发出了一连串听不懂的语音,还拼命地做着手势,用哀求和无助的眼光看着旁听的外国人。
老汤姆将这些话编辑加工:大人,这黑鬼说,船上装的是大米,是从孟加拉开来广州的,途中起了大风,又碰上大海潮,所以船就在福建靠岸。他们希望在那里补充食物和淡水。为此,他们还派了一只五人小艇上岸,他就是五人之一。就在他们装水的时候,这个拉姆·汗,因为过度疲劳,倒在地上睡着了。过了好久,一群中国人将他弄醒,并剥光他的衣服,绑住手脚,关进了监狱。又過了很久,一个政府的差官要来广州,就将黑鬼带到了这里。
合情合理,几乎没有漏洞。
广州知府听完,转过身来,向坐在他左手边的知县说:你看,懂外语真是很有用处呀。然后,他又夸奖老汤姆:你学识渊博,聪明过人,让人佩服。不过,这船是哪个国家的呢?
阿树连忙又对水手说:一定来我店,九号,有好酒,一等货色,一等便宜,两元一瓶!
拉姆·汗要发疯了,他翻着白眼,举起了双手,又是一连串叽哩咕噜,累得很想坐在地上,但两边立着的衙役,手上拿着棍棒,随时要敲打他,强迫他站着。
老汤姆很沉着对知府说:大人,那船属于英国的。
这场牛头不对马嘴的审问皆因语言不通而起,竟然圆满结束,本来就没什么事,审不审都一样,只是,因语言而折射出的多棱镜,实在让亨特大开眼界,这也许是他认识中国人的又一个极好的角度。
2
因语言而产生的冲突,有时简直完全可以构成各种戏剧场景。
我看过一部荒诞幽默电影《驴得水》,整个故事框架,就如上面那个牛头对马嘴的审判场景一样,基本由语言来构筑。 民国时期,一个偏远乡村的一所小学里,一群有理想的教师在践行着他们的教育理想,因为薪水不足,他们将一头驴虚报成英语老师“吕德水”冒领薪水。有一天,忽然有消息说,教育部要来特派员检查,校长和老师们都很紧张,而这时,却突然冒出了个会说一口难懂蒙古话的小铜匠,于是,老师们就将小铜匠的蒙古话当作英语,来应付特派员的英语审核。此前,有聪明的老师已经识破特派员不懂英文,只会简单的两个词。在所谓的面试中,学校女老师张一曼扮助教念莎士比亚的经典独白,小铜匠则胡乱说着别人听不懂的蒙古语,戏剧高潮由此开始。
小铜匠张嘴:梦里常看见你的笑容,最令我难忘的是你的笑脸。
张一曼翻译: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小铜匠张嘴:盼着孩儿回家,默默地流泪。
张一曼翻译: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或是起身反抗人世的苦难。
小铜匠张嘴:我母亲的信仰,就是我的信仰。
张一曼翻译: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小铜匠:向美好,努力下去。
张一曼翻译: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
小铜匠:我母亲的信仰,就是我的信仰。
张一曼翻译: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整一个的牛头对马嘴,笑料迭出。不过,和亨特记录的那场对话相比,还是有些区别,老汤姆是随意应付,而这里显然也是精心安排,小铜匠的话,张一曼的翻译,都有着和本剧相关的另一种言外之义。这种语言冷幽默,将荒诞表现得淋漓尽致。
3
事件闪回到亨特来广州的五十年前。
1786年,山茂召少校,受美国国会任命,担任了美国驻广州首任领事。
在山茂召的航海日记中,他也记述了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
欧洲人被监视并被局限在自己的地盘内,中国人从不给他们犯一点小错误的机会。有一次,同一艘船上一个法国人和一个葡萄牙人曾出现过混战,葡人被杀。中国人要求法国人必须交出来,当被告知法国人是正当防卫时,中国人答,他们已经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但他们必须在法庭上审问他,审查之后,他们将把嫌犯毫发无伤地送回。既然有了这些承诺,那嫌犯就被送到了中国人那里,然而,第二天上午,人们发现,在商馆附近的河边,那个法国人已经被扼死了。
四年后,又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广州战争”。
从山茂召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政府的强硬。
一艘英国轮船,在对停泊的他船鸣炮致礼时,误炸到旁边的中国官船里的中国人,中国人一死两伤。中国法规定杀人偿命,他们要求交出那个可怜的炮手。英国人心里很清楚四年前那个法国人的下场,出于仁慈,英方不肯交人。双方几轮谈判,中方宣布非常满意。大家以为事情圆满解决了,没想到,有一天早上,英方船上的大班被中方逮捕并关进了监狱。所有的贸易停止,中国士兵逼近商馆,事态一触即发。欧洲人要求交出大班,中国人则要求交出炮手交换。英国人最后只能交出炮手。自然,炮手到了中国人那里,就下落不明了。
亨特也算个知识分子,他读书不少,自然知道山茂召记载的这些事,因此,他对中国的观察,自有他独特的视角。
4
亨特观察到文化的冲突,首先体现在习俗上,中国人如何看待他们的西餐,是一个很有趣的视角。
1831年的一天,亨特请一位盐商的大儿子吃饭,一周后,他收到了一封信,这封信,当然不是写给亨特的感谢信,而是盐商的儿子写给他北京亲戚的,但被亨特一起吃饭的朋友发现,特意拿来让他看的,很有趣,亨特就将信抄了下来。信有点长,我摘录一些里面写中国人认识西餐的句子。
这些粗鲁的夷人的习俗,描写起来会使你以为我是在摘引袁枚《子不语》中的故事,但我可以向你担保,这些都是千真万确的。
他认为,夷人的烹饪技术还原始得很:
他们坐餐桌旁,吞食着一种流质,按他们的话叫做苏披。接着大嚼鱼肉,这些鱼肉是生吃的,生得几乎跟活鱼一样。然后,桌子的各个角都放着一盘盘烧得半生不熟的肉;这些肉都泡在浓汁里,要用一把剑一样形状的用具把肉一片片切下来,放在客人面前。我目睹了这一情景,才证实以前常听人说的是对的,这些番鬼的脾气凶残是因为他们吃这种粗鄙原始的食物。他们的境况多么可悲,而他们还假装不喜欢我们的食物呢!想想一个人如果连鱼翅都不觉得美味,他的口味有多么粗俗。那些对鹿腱的滋味都不感兴趣的人,那些看不上开煲香肉,讥笑鼠肉饼的人,是多么可怜!
然后,这位盐商大公子,对“咖喱”的难吃、“乳酪”的浓烈气味、“啤酒”的浑浑带红色的液体,均有生动描写,继而感叹,这些未开化的人,肯定不知道中国的诸多美味,接着兴致勃勃地和北京的亲戚回忆:
什么时候,我们能再一起品尝你我常吃的那一款无与伦比的佳肴——炖小猫?想到这些美味,吸引力是强烈的,使我想象到我们自己的筵席正在准备,想象到酒很快就要斟出来了。我想起了卢万记的书里第六十八卷上的一句短短的、但很重要的话:炖小猫,配以鼠肉,宜热食。
这封家常信,显然给亨特带来了很多欢乐。
我想,他这么忠实地录下这封信,用意极其明显,你们中国人说我们西人野蛮,未开化,吃生东西,带血淋漓,味道难闻,你们又是在吃什么东西呢?炖小猫、老鼠,是残忍,还是怪癖?
哈,据那位盐商大公子的信可以得知,那个卢万记,当时是个著名的厨师,写有《烹饪要诀》320卷,他做的菜,他写的菜谱,在讲究吃的广州,都非常著名。
5
亨特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他吃中国菜,喝中国茶,看中国戏。常常是,他被这个那个作为贵宾请去,好吃好喝后,然后跟中国人一样,端着一壶茶,跷着二郎腿,晃悠悠地看中国戏。
他认为,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更热衷于演戲了。中国戏剧的特点,总体上看,是哀伤的、悲惨的,常常也是滑稽的。他观察到,宽大的场地里,起码能容得下两三千名观众,场地两边尽头,都开着店铺,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来看戏。 这一回,他去友人的乡间别墅吃饭,饭后照例看戏,戏名叫《补缸》,就是补破瓷器的人。
戏特别好玩,属于喜剧,亨特完整地记下了这曲戏的对白及唱词。
场景:南京城中某街。
地点:王姓贵族人家。
人物:王家小姐王娘、补缸人牛周。
夏日的街上,牛周来了,他头戴藤帽,胡须长而下垂,捏着一把大蒲扇,挑着一担东西,一头是一只箱子,箱子内装着补缸的用具,另一头挂着一条小长凳。
牛周边叹气边唱:我老汉真命苦,这从早走到现在,从东走到西,冷冷清清,一点生意也没有,不是我懒,我只是个倒霉的穷汉。补茶缸啊!修饭碗!破碟子烂坛子!
王娘出场。
王家小姐,百无聊赖,夏天的知了叫得她心烦,其实,她真是心里烦,自己年纪也不小了,可就是碰不到心上人,日日思君不见君。
突然,王小姐听见了补缸声。哈,有了,打发闲日子的主儿来了,我要逗逗这个补缸老头,和他开开玩笑。她从窗口朝外喊:哎,补缸的!
牛周一听,很高兴:小姐,您叫我吗?有什么东西要补吗?
王娘:是的,老头,是我喊你。你补缸什么价钱呀?
牛周老实答:大的一钱五分,小的五十双。
显然,王小姐问价是假,调戏是真,她没别的什么事,随便问问价,压压价,开心找点小乐子,那牛周,可是要谋生啊,一来一去就哭笑不得:漂亮的小姐姐呀,你是存心找乐,而我清早离家,到现在还没找到活干,罢罢罢,我还是走吧,到别处再揽活。
牛周挑起担子要走,王小姐急了:哎哎哎,你别走,我真要补,真要补!补个大坛子一百钱,小坛子三十双,跟我来!
牛周跟着王小姐,来到了王家大门口。
王小姐让仆人拿出一个很破的坛子,破得太厉害了,让牛周简直没法下手。
而王小姐呢,许是刚刚找了乐子,心情大好,她进闺房去打扮了。她边唱边扮,梳髻,插花,点唇,佩玉,一身鲜亮,然后,她坐在门边看补缸。
这牛周,正在专心努力工作呢,钻孔穿针,穿针钻孔,一抬头,眼前一位俏姑娘正微笑地盯着他呢,他手一松,啪,坛子掉地上了。
王小姐发话:老头,摔碎了,你可得赔我钱!
牛周叹苦:我都没赚到钱,还要倒赔钱,这宗生意真不合算!
他突然向王小姐跪下:小姐呀,你细听我说,打破坛子不是我的错,只因你美貌如花我从未见过,我愿此后一生都给你补破坛子,你莫要吃惊,我的意思是,我要与你结良缘。
王小姐嗔怒:你个不识好歹的痴汉,还想娶我,我是王家小姐,不可能给你做妻房!
牛周很认真的样子:你不同意,我就吊死在你家门口。
王小姐很生气:你吊不吊死,和我没半毛钱关系,我再也不要见你了!
剧情演到此,似乎没法发展下去了,观众在台下,只会认为,这穷补缸的,是不是有点自不量力啊,怎么可能呢?一千种、一万种不可能!
这个时候,牛周将上衣、草帽脱掉,扔掉,将胡须一把扯下,露出了真面目,原来是一个美少年啊!
王小姐见此,大笑:美丽的少年啊,你别离开,请你住到我王家府上,我愿意做你的妻房。
王小姐再一次嗔怒:你这骗子,你这无懒,你这假扮的补缸!
自然,王小姐最后的怒,是打情骂俏的那种,台上台下都充满了欢乐的笑声。
6
戏是中国人的日常,显然,亨特看懂了《补缸》,而且会心笑了。
轻松的喜剧,人们总是比较喜欢,因为它用夸张的方式,将人世间美好的一面,最终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因此,亨特不可避免地要经常面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他以西人的眼光,有些还是有独到见解的。
比如,玉。
亨特说,中国人至少在2500年前就认识了玉,并且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的确是这样,但这个年份还要更早,昨天杭州的消息是,良渚文化遗址,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良渚建城的时间,确切的考证是五千年前。良渚文化里有一个标志物,就是玉琮,圆圆的,中间一个方孔,天圆地方的概念,坚硬,温润,柔和,明亮,让人爱不释手。
而玉的多种品质,玉是美德的象征,这主要的一点,让亨特很兴奋。否则,他不能理解呀,他的中国朋友,手腕上这只玉镯,要七千元,手指那枚玉搬指,要二千元。亨特将管仲对玉的理解一条条细例了出来,比如,玉的九种品德,详细如下:
温润而有光泽,仁慈;
清澈而有纹理,智慧;
坚硬而不屈缩,正直;
清正而不伤人,和谐;
鲜明而不垢污,纯洁;
可折而不可断,勇敢;
缺点和优点同现,诚实;
华美与光泽同纳,宽容;
声音清纯而不乱,条理。
因为这样的缘故,君主就将玉看得很贵重,并将它深藏起来。
亨特知道玉,也一定知道和氏璧的故事。蔺相如保护璧玉的英雄气概,听听都荡气回肠,一点也不亚于美国西部牛仔奋斗的故事。
如果说,亨特对玉的认识还算到位的话,那么,许多地方,他只是一知半解,有好多甚至完全是自己的理解。比如端午节的来源,他这样理解:
屈原很有才能,但他不幸很忧伤,他对生活感到厌倦,任何事情都不能使他快乐,他变得郁郁寡欢,渐渐产生了自杀的念头,最后终于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自沉于汨罗江。
亨特显然没有读过《离骚》《九歌》《九章》《天问》,他说,屈原在作出自杀的决定后,写下了一些“离别之辞”,他婉惜这些作品没有留传到现代,否则的话,他就可以知道,他如何诗意地對待一种病态的思维状态。
以他西人的眼光,再加上又没有读过屈原的作品,因此,他将屈原的自杀,当作一般的溺毙,而不知诗人的远大理想和当时的残酷政治。 正因为他是外表看热闹,所以,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有些虽是外行,但也觉得有趣,毕竟,视角不一样。
比如龙王。
1833年,广州和周围农村连续八个月没有下雨。旱灾水灾都极容易让靠天吃饭的百姓一下子陷入困顿。百姓的唯一希望,就是政府救济,政府呢,不可能有太多的粮食,大多只能装装样子,其中请龙王,祈雨,不仅政府官员要做,百姓更要做。
这龙王被全身上下漆过,还全身镀金,庄严而有气势。
政府高官及百姓,专门为他演戏,请他坐正中间“观看”,演完又十分恭敬地八抬大轿抬他回庙里,庙里的和尚们则轮流日夜为他念经祷告。过了好几天,龙王一点动静也没有,人们焦急死了,又抬着龙王穿街过巷,敲锣打鼓,伴着音乐,点着香,和尚道士不停地念着经,请龙王行使对风雨的影响力。
又是过了好多天,龙王还是没动静。
这一下,老百姓火了,他们认为,一定是龙王不肯出力,而对于不肯出力、不肯营救百姓于水火的龙王,我们也不尊重他了,将他抬出来,骂他,打他。于是,百姓轮流用激烈的话语骂龙王,怎么出格怎么骂,骂了还不解气,人们还用鞭子抽打,一边骂,一边打,喇叭声,锣鼓声,人们的嘲讽声,整个的就是盛大节日的现场,老百姓很解气呀,谁让你不下雨呢,打的就是你!
亨特也跟着看热闹,他不理解的是,从极度尊敬,到异常泄愤,中国人,为什么突然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呢?
想想也正常,中国人的信仰,其实以实用和利己为基础的,连君王都要以民为重,不为老百姓着想,他们凭什么拥戴你呢?不仅不拥戴,还要起来反抗你,造反,推翻政权,这样想来,打几下龙王,嘲笑一下,也可以理解,你只要合百姓的意,听百姓的话,他们就会拥戴。
而且,在亨特眼里,中国人极度宽容,对宗教信仰尤其如此,无论什么人宣称自己信仰什么,谁都不会因此受到迫害或者遇到麻烦。
7
当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之火在南中国大地燃烧时,广州城也不可避免。清政府下大力残杀、清剿,但仍然不断有起义的群众。
广州附近,有个叫增步的岛,那里约有六七千居民,何阿六占据在那里,追随者有万把人。起义者在岛上积聚了许多财物,光茶叶就有两万箱,价值不下五十五万元。
旧公行有个经官,游走于政府和洋人之间,他给官府想了个办法,无论什么人,如果能扫清增步岛,官府可以给他二十五万元,同时,官府三千名装备精良的士兵可以配合协同作战。
经官找到了亨特,先对亨特一番恭维,希望他接下这笔业务,做“外国总司令”,组建一支临时军队。
亨特经过几天的考虑,找到英国领事,以个人的身份,一起去增步岛观察一下。他们在增步岛受到了良好的接待,何阿六亲自接见他们,一行人对他们非常客气,许多人都佩戴着红丝带,人也很文气,他们的武器,主要有三尖叉、剑和盾牌,还有滑膛枪、火绳枪。何阿六甚至建议,增步岛离外国船只很近,可以建筑一些商馆,做买卖比广州方便。
经过考虑,亨特决定接下这笔业务,马上订了协议,签了字。经官给了他一张二十五万西班牙银元的债券,待增步岛“扫清叛乱”,即可交付,并先付二点五万的现银,作为“定金”。
经官也很高兴,他认为,亨特打下增步岛,他的功劳也挺大,就可以有不小的奖赏。
亨特立即开始寻找帮手,一个叫德林克的朋友,几天时间就给他组织了一支125人的多国部队,有英国、美国水手,澳门船员,印度水手,马尼拉士兵,部分南非居民。这一群五花八门的人,有一个共同心态,都是喜欢玩的人,他们接到的任务是,向前开炮,吓吓所有人,向左右不断开枪,不时地欢呼一阵,不要伤人,不要停下来抢东西,枪也不要打到盟军身上。
除此外,亨特还找来几只船,做联合舰队,购买了一门小小的打六磅弹药的大炮,还找来了“水师提督”的委任状给德林克,总之,一切准备就绪,外表看起来像模像样。
第二天就出发。
不想,这个时候,美国驻华全权公使,从上海赶到了广州,立即召见亨特。他对亨特组建作战部队的事一清二楚,他说亨特的做法可能帶来严重的后果,弄不好所有的美国人都会遭到驱逐的,公使要求亨特立即解散部队。
没有办法的事,必须解散。
人遣散,船归还,武器、弹药卖掉。所有人都觉得,这本来是件开心的事,没开心成。
亨特后来还遇到过不少麻烦,官府来要那笔“定金”,不过最终没要成,既不符合契约精神,钱也都花了。
后来有一个消息,让亨特有点后悔,那消息是何阿六内部的人传出来的,要是当初给何阿六一万元,那么,他会带着所有人从增步岛上走掉。
亨特到底是生意人,他的观点是,他和政府订的合同里,并没有以杀人、斩首和破坏为目标,不过就是将何阿六那伙人从增步岛上赶出去,这实在是桩合算的大买卖,可惜了,这单生意。
我读这些细节的时候,琢磨了又琢磨,这只是亨特的一面之词,但事件大体应该是真实的。不过,亨特参与的这场闹剧背后,却可读出无限的意味,农民运动的迅速发展和无组织性可见一斑,清政府联合外国势力互相勾结镇压农民起义开了先例,另外,清政府的极度虚弱、办事能力也可见一斑。
亨特本来就是个商人,原本意图就是要赚钱。
1787年12月21日,山茂召给美国外交事务秘书约翰·杰伊,也这样赤裸裸地说:自1784年之后,这里的贸易形势已经开始不利于欧洲人,进口商品的利润远远不够支出成本,出口货物则超出想象地增加了,按照最保守的估计,每种茶叶的价格平均上涨了百分之四十以上,并且现在还没有上涨到最高点。——上封信中我提到了人参,在这个季节,我依然发现这种商品在此处很有市场,这让我相信,我国能从人参中获取巨大的利润,附出的目录将表明带到这里的人参数量。最好的人参价格已经从每担130美元涨到200美元,在最后一艘船离开之时,其价格可能还会再涨二三十美元。
利益的诱惑,或追逐,古今都一样。也许,这就是所有问题的本质所在。
参考附录:
1.(美)亨特《旧中国杂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2.(美)乔赛亚昆西《山茂召少校日记及其生平——美国第一任驻广州领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
责任编辑:梁智强
作者简介:
陆春祥,笔名陆布衣等,一级作家,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浙江省散文学会会长,浙江传媒学院客座教授。已出版散文随笔集《病了的字母》《字字锦》《乐腔》《笔记的笔记》《连山》《而已》等二十余种。作品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上海市优秀文学作品奖、中国报纸副刊作品金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