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及独特性。只要教师能把握教材,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精心设计问题和练习,在听说读写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培养 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服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才能思路开阔,主动参与学习活动。”①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一言堂,以“填鸭式为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机与活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萌芽之中.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思维,兴趣是和情感相伴相随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因势利导,叩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引起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在充满活力的自主性活动中激发创新意识。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维,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的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求异是创新的基础,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求异,能畅开学生的思路,发表独特的见解。③”在小语教学中,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例如,一位教师教《乌鸦喝水》,问学生:还有没有更好的喝水办法?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填石头太麻烦了,可以用吸管吸。多么切实可行的办法!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的火花!学生不是不能,关键在教师的启发引导。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发散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向四面八方辐射的思索和联想广泛地搜集与这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发展的一种思维品质。创造个性,则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敢为、幻想、敏感性等。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就好像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而四面八方产生的辐射,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可以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心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就是在从事自我学习的创造活动,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四、营造氛围,引发学生的个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创设民主、和谐的创新情境和气氛。树立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的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和发现,新生学生的想法和选择。在教学《景阳冈》一课时,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饶有兴味的假说:“假如武松现存还活着,到人才市场找工作也得自荐书,你能帮打虎英雄写一份自荐书吗?”创设的这个情境尽管是虚拟的,但和现实需要的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并且颇为新奇,学生兴趣深厚,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教学时,师生将传统的课文内容的概括变为学生对武松主要经历的介绍,将传统的铺路工训练变为记录当时各式人等对武松的评价,将一般单方上的谷物特点归纳变为替武松选择职业方向,学生热情地推荐武松去做银行押钞员,当武术教官、拳击手、私人保镖等等。
五、把握契机,诱导学生的个性想象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想象空间。要学生学好语文,就必须把静态的、平面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生活具象,而这一转化过程,就必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贮存的感性材料对文字进行形象思维加工。有的课文因为剪裁的需要,一些内容或者点到为止,或者留下空白,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把握契机,引导学生调动头脑中的库存展开想象。如《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内的各种景点,但大多数只有名称而没有景色描绘,比如:平湖秋月、雷锋夕照、狮子林、蓬莱瑶台等。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美丽与辉煌,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驰骋他们的形象思维,从景点的名称出丰富多彩的美景来。在教学这课时,我就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昔日辉煌的圆明园上空翱翔。有的说:“我看到的蓬莱瑶台是这样的:几座姿态不同的假山,旁边潺潺的流水……远远望去,雾气迷蒙。”有的说:“我看到了平湖秋月的景致,皎洁的明月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我仿佛置身于湖畔亭中,那种感觉真是太神奇了!”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在想象描述的过程中,他们的个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语文是素质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要教师能把握教材,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精心设计问题和练习,在听说读写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①黄欲晓.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策略[J]
②袁秀干.《造性阅读培养浅探》
③刘小坤.《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培养 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服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才能思路开阔,主动参与学习活动。”①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一言堂,以“填鸭式为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机与活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萌芽之中.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思维,兴趣是和情感相伴相随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因势利导,叩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引起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在充满活力的自主性活动中激发创新意识。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维,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的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求异是创新的基础,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求异,能畅开学生的思路,发表独特的见解。③”在小语教学中,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例如,一位教师教《乌鸦喝水》,问学生:还有没有更好的喝水办法?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填石头太麻烦了,可以用吸管吸。多么切实可行的办法!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的火花!学生不是不能,关键在教师的启发引导。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发散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向四面八方辐射的思索和联想广泛地搜集与这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发展的一种思维品质。创造个性,则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敢为、幻想、敏感性等。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就好像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而四面八方产生的辐射,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可以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心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就是在从事自我学习的创造活动,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四、营造氛围,引发学生的个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创设民主、和谐的创新情境和气氛。树立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的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和发现,新生学生的想法和选择。在教学《景阳冈》一课时,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饶有兴味的假说:“假如武松现存还活着,到人才市场找工作也得自荐书,你能帮打虎英雄写一份自荐书吗?”创设的这个情境尽管是虚拟的,但和现实需要的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并且颇为新奇,学生兴趣深厚,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教学时,师生将传统的课文内容的概括变为学生对武松主要经历的介绍,将传统的铺路工训练变为记录当时各式人等对武松的评价,将一般单方上的谷物特点归纳变为替武松选择职业方向,学生热情地推荐武松去做银行押钞员,当武术教官、拳击手、私人保镖等等。
五、把握契机,诱导学生的个性想象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想象空间。要学生学好语文,就必须把静态的、平面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生活具象,而这一转化过程,就必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贮存的感性材料对文字进行形象思维加工。有的课文因为剪裁的需要,一些内容或者点到为止,或者留下空白,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把握契机,引导学生调动头脑中的库存展开想象。如《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内的各种景点,但大多数只有名称而没有景色描绘,比如:平湖秋月、雷锋夕照、狮子林、蓬莱瑶台等。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美丽与辉煌,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驰骋他们的形象思维,从景点的名称出丰富多彩的美景来。在教学这课时,我就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昔日辉煌的圆明园上空翱翔。有的说:“我看到的蓬莱瑶台是这样的:几座姿态不同的假山,旁边潺潺的流水……远远望去,雾气迷蒙。”有的说:“我看到了平湖秋月的景致,皎洁的明月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我仿佛置身于湖畔亭中,那种感觉真是太神奇了!”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在想象描述的过程中,他们的个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语文是素质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要教师能把握教材,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精心设计问题和练习,在听说读写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①黄欲晓.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策略[J]
②袁秀干.《造性阅读培养浅探》
③刘小坤.《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