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与传统的心理学不同,它更加注重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方面的研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尝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借鉴和运用积极心理学,从而进一步提升教育效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倡导了一种新式的心理学理念,称之为积极心理学,它提倡用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去看待每个人,欣赏每个人在社会中的个人价值体现。这一理念,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科学、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与理念,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如今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承受着社会竞争、人际关系复杂化和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心理负荷加重,心理环境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诱发了严重的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所以,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如何正确引导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了新的挑战与困难。要培养一个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人,需要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功能就是让学生们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而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目的就是使大学生们努力地追求幸福、快乐等个体主观感受和体验。
一、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不断创新以及演变的过程中,从利用心理学中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相对利用心理学来讲,更加有效完善的实测方法与手段。与传统的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在方法论的意义上更加突出了人的生存价值,培养人们用积极的心理过程来影响其生理与智力的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角度与方法,促进了其全面、向上的发展。在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高校辅导员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片面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解决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在这种心理辅导模式中,忽视了应该帮助广大学生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的职能,而是常常把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心理发展中的弱点和缺陷当做工作的主要方向,使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不能全面协调的顺利进行。
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一方面,体现在主观层面上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才会获得情绪以及生理上的健康。另一方面,在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征方面,积极心理学也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强调个人要接受自我,并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可以让人在关键时刻,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方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以三个“倡导”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其在大学生中的有效传播,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教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进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的重点是关注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对个体心理、个性特点以及人格研究,使个体获得对生活正确的认识,促使其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理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将其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增强教育效果。
首先,要树立大学生积极的思想政治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果的体现是让大学生在大学环境中全面、平衡的发展,并培养他们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改变了固有的陈旧心理模式,引领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向积极主动的方向转变,呼吁教育者们“以生为本”,倡导积极教育的价值取向。
第二,要针对大学生开展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强调人人都有发展的可能性和能力,每个人都具有促进自身健康成长的天赋能力,在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需发掘和培养人固有的积极特性,激发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相信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要增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和影响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和教育效果。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积极性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作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具有积极心理学素养的高校辅导员团队十分必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辅导员自身的情绪体验,培养自身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心理。同时,高校辅导员积极性的提高还需要学校、社会共同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及法律保障。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实践
1、以校园媒体为宣传载体,向大学生广泛传播积极心理学。
从我们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中发现,积极心理学在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上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倡导与利用积极心理学不仅构建了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而且改善了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操场、图书馆、食堂、教室、宿舍等整洁美好的环境能使人心情愉悦,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计算机网络、校园橱窗、展板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的正面宣传,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减少孤独、寂寞情绪。让积极心理在大学生们不经意间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养成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传递正能量。 2、以辅导员心理辅导社团为平台,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心理健康互助。
目前,高校辅导员很少是心理学专业出身的,对于教育学、心理学、心理辅导的知识与技能缺乏系统的掌握,这是他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障碍。建立辅导员心理辅导社团首先需要高校辅导员接受专业系统的培训,能在第一时间为有需要的大学生提供心理援助以及行为示范。心理辅导社团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大学生群体,当他们出现困难的时候,更需要一个平台来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获得情感支持,分享成功经验等。大学生们通过在心理辅导社团中与辅导员交流,可以缓解孤独、寂寞、无助等情绪;当他们遇到问题想不开,容易走极端时,可以到心理辅导社团寻求辅导员的支持,诠释心理困惑,增进心理健康。
3、以学生适应社会为目标,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积极心理学强调重视对学生创业与就业的教育,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就业指导,不是一味地视就业为压力,而是作为个体潜能的发挥、自我发展、服务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学生在大一时,主要问题是不适应新的环境,高校辅导员可以开设新生“适应性”团体训练活动,使学生主动融进大学环境;大二时,大学生对人生前途比较彷徨、迷惘,可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自我价值探索来对学业、生活进行合理规划;大三、大四面临人生的又一次选择,可以开设“就业指导课”类的活动,以提升学生对自我职业及未来的认知。此外,还可以采取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培训、择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心理援助等针对个人和团队的差异性辅导和咨询等措施,提高学生对未来就业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毕业时更好适应社会。
4、以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理念,培养与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
贫困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属于一个特殊的团体,在校期间他们的基本生活费用很难达到学校内的最低的生活保障标准,沉重的经济负担、父母家人的厚望及自身的过高的期望值使贫困大学生背负“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并由此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如抑郁、自卑、自我封闭、人际关系敏感、行为极端等,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人格等诸方面造成负面影响。在日常工作中,高校辅导员与这些学生接触最为密切,更应重视积极心理学的运用,需要多培养他们的幸福感,增强他们自尊、自强、自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多培养他们积极的人格品质,强化积极的自我体验。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难题时,需要引导他们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重重压力,塑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四、结语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界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理念与方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借鉴与发展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在育德,而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二者相互渗透,才能相得益彰。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从积极层面去帮助大学生挖掘潜力,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晓峰.李玮.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57—59
[2]曾秋燕.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7,(7):136—137.
[3]陈磊.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特色教育,2011,(10).
[4]刘毅,宗岚.积极心理学观对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
[5]于秀斌.孙铁骑.试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长白学刊,2011(6).
[6]周秀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107—108.
作者简介:董捷(1985-),女,山西忻州人,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倡导了一种新式的心理学理念,称之为积极心理学,它提倡用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去看待每个人,欣赏每个人在社会中的个人价值体现。这一理念,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科学、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与理念,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如今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承受着社会竞争、人际关系复杂化和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心理负荷加重,心理环境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诱发了严重的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所以,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如何正确引导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了新的挑战与困难。要培养一个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人,需要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功能就是让学生们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而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目的就是使大学生们努力地追求幸福、快乐等个体主观感受和体验。
一、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不断创新以及演变的过程中,从利用心理学中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相对利用心理学来讲,更加有效完善的实测方法与手段。与传统的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在方法论的意义上更加突出了人的生存价值,培养人们用积极的心理过程来影响其生理与智力的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角度与方法,促进了其全面、向上的发展。在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高校辅导员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片面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解决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在这种心理辅导模式中,忽视了应该帮助广大学生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的职能,而是常常把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心理发展中的弱点和缺陷当做工作的主要方向,使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不能全面协调的顺利进行。
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一方面,体现在主观层面上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才会获得情绪以及生理上的健康。另一方面,在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征方面,积极心理学也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强调个人要接受自我,并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可以让人在关键时刻,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方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以三个“倡导”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其在大学生中的有效传播,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教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进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的重点是关注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对个体心理、个性特点以及人格研究,使个体获得对生活正确的认识,促使其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理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将其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增强教育效果。
首先,要树立大学生积极的思想政治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果的体现是让大学生在大学环境中全面、平衡的发展,并培养他们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改变了固有的陈旧心理模式,引领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向积极主动的方向转变,呼吁教育者们“以生为本”,倡导积极教育的价值取向。
第二,要针对大学生开展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强调人人都有发展的可能性和能力,每个人都具有促进自身健康成长的天赋能力,在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需发掘和培养人固有的积极特性,激发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相信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要增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和影响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和教育效果。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积极性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作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具有积极心理学素养的高校辅导员团队十分必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辅导员自身的情绪体验,培养自身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心理。同时,高校辅导员积极性的提高还需要学校、社会共同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及法律保障。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实践
1、以校园媒体为宣传载体,向大学生广泛传播积极心理学。
从我们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中发现,积极心理学在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上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倡导与利用积极心理学不仅构建了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而且改善了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操场、图书馆、食堂、教室、宿舍等整洁美好的环境能使人心情愉悦,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计算机网络、校园橱窗、展板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的正面宣传,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减少孤独、寂寞情绪。让积极心理在大学生们不经意间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养成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传递正能量。 2、以辅导员心理辅导社团为平台,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心理健康互助。
目前,高校辅导员很少是心理学专业出身的,对于教育学、心理学、心理辅导的知识与技能缺乏系统的掌握,这是他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障碍。建立辅导员心理辅导社团首先需要高校辅导员接受专业系统的培训,能在第一时间为有需要的大学生提供心理援助以及行为示范。心理辅导社团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大学生群体,当他们出现困难的时候,更需要一个平台来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获得情感支持,分享成功经验等。大学生们通过在心理辅导社团中与辅导员交流,可以缓解孤独、寂寞、无助等情绪;当他们遇到问题想不开,容易走极端时,可以到心理辅导社团寻求辅导员的支持,诠释心理困惑,增进心理健康。
3、以学生适应社会为目标,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积极心理学强调重视对学生创业与就业的教育,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就业指导,不是一味地视就业为压力,而是作为个体潜能的发挥、自我发展、服务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学生在大一时,主要问题是不适应新的环境,高校辅导员可以开设新生“适应性”团体训练活动,使学生主动融进大学环境;大二时,大学生对人生前途比较彷徨、迷惘,可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自我价值探索来对学业、生活进行合理规划;大三、大四面临人生的又一次选择,可以开设“就业指导课”类的活动,以提升学生对自我职业及未来的认知。此外,还可以采取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培训、择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心理援助等针对个人和团队的差异性辅导和咨询等措施,提高学生对未来就业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毕业时更好适应社会。
4、以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理念,培养与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
贫困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属于一个特殊的团体,在校期间他们的基本生活费用很难达到学校内的最低的生活保障标准,沉重的经济负担、父母家人的厚望及自身的过高的期望值使贫困大学生背负“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并由此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如抑郁、自卑、自我封闭、人际关系敏感、行为极端等,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人格等诸方面造成负面影响。在日常工作中,高校辅导员与这些学生接触最为密切,更应重视积极心理学的运用,需要多培养他们的幸福感,增强他们自尊、自强、自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多培养他们积极的人格品质,强化积极的自我体验。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难题时,需要引导他们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重重压力,塑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四、结语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界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理念与方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借鉴与发展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在育德,而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二者相互渗透,才能相得益彰。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从积极层面去帮助大学生挖掘潜力,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晓峰.李玮.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57—59
[2]曾秋燕.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7,(7):136—137.
[3]陈磊.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特色教育,2011,(10).
[4]刘毅,宗岚.积极心理学观对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
[5]于秀斌.孙铁骑.试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长白学刊,2011(6).
[6]周秀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107—108.
作者简介:董捷(1985-),女,山西忻州人,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