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创新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T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种保守稳健的经营策略不可避免地打击出版社投放在数字出版的资源,障碍出版行业的转型和革新的速度,甚至摧毁企业转型发展的信心和能力。
  
  踏入二十一世纪,由于资讯科技的快速成长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出版渐渐成为崭新的媒体出版领域,也是兵家们竞相占据的新大陆。但是,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在香港仍未达到成熟的阶段,业界还在摸索数字出版的版权管理、渠道、技术标准、分账比例等等问题。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阴影下,尚在萌芽发展的香港数字出版业会何去何从呢?
  前方有危险,请注意!
  香港的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出版新领域上,从最初采取被动、拖延的态度,到最近,开始采取更积极的策略,企图从传统产业转化到新产业上。在转化的过程中,传统出版社必须投放大量资源,吸引新人才,建立团队,发展和编制电子化内容。在金融风暴下,面对全球资金紧拙,消费萎缩,投资呆滞的局面,加上前述数字出版还处于摸索的阶段,在种种不明朗因素笼罩底下,采取较保守稳健的经营策略 ——压缩研发、停止扩张、保持现金、减少开支、提高内部效率,似乎是大部分出版社的选择。这种保守稳健的经营策略不可避免地打击出版社投放在数字出版的资源,障碍出版行业的转型和革新的速度,甚至摧毁企业转型发展的信心和能力。
  以香港教科书出版业为例,过去十年,不少教科书出版商投放了大量金钱与时间,培养人才,建立自身管理的数字部门或分公司,发展数字化教学材料,让教材走上网络化及多媒体化。经过十年的耕耘,当今香港大部分中小学教材均配有数字资源网及光盘,促使学生更灵活地学习。在教科书电子化上,相较邻近地区,香港目前拥有明显的优势。香港政府于近期更提出探讨电子教科书的可行性研究,为业界带来一阵子的兴奋。
  电子教科书是一项革命性的措施,它的推广与实施,有赖多方面的条件配合,包括软硬件的投放,教师培训、学校设备配套、电子多媒体教材的全面编制,以及改变现有行之已久的教材批发和零售的模式等等,因此,电子教科书绝非一朝一夕能全面执行,政府的长期投放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面对着香港的企业相继倒闭、失业率增加、股票与房地产市场下滑、整体经济与税收收缩等迫切问题,电子教科书的推动似乎将无可避免地延后。在缺乏政府的支援下,香港的教科书出版社要持续发展在电子教科书领域上已有的优势确实不容易。我个人认为,如果香港政府认同资讯科技在教育发展上的重要地位,可考虑调拨现有资源,鼓励学校及公共图书馆采购电子图书,并立法管理网络出版的版权事宜,从而激活数字出版业的发展空间。
  有“危”的时候,是不是也有“机”呢?所谓“山穷水尽而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衰退也可能带来一些隐性的机会,让有决心的企业乘机杀出一条血路,完成革新的使命。
  
  机遇,请抓住!
  第一种机会正是在衰退的危机感的驱使下,不管是作者、出版人、中盘、技术提供者、硬件提供者、读者都可能出现求变的心态,让各方衷心协力疏解一些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如:
  -作者与数字出版商就版权及版税分账形式能得到合理的协调;
  -数字出版平台的多元化技术标准得到确认;
  -弹性销售模式(如按章节收费或订购模式)得到建立;
  -是否采用数字版权管理系统的争论能得到平息;
  -互联网上防止侵权行为的行业守则得到厘定。
  第二种机会自然是汰弱留强,有人选择退缩离场或暂做旁观者的时候,有人会选择留守战场,积极迎战,最终可能变成未来的大赢家。最为人熟悉的例子是二十一世纪初,大陆网络游戏领域中的盛大和网上商业中介平台的阿里巴巴。
  以目前的发展而言,科技的变革不但不会停下来,反而会加快脚步,杀旁观者一个措手不及。市场上的流动电话、膝上计算机和无线宽频上网的收费愈来愈便宜,记忆硬体容量的不断扩大,都为数字出版垫好发展的基础。传统出版人如果在金融风暴的阴影下,身处十字路口上,不能咬紧牙关撑下去的话,恐怕我们会在下一轮复苏中出局,让坚持战斗的企业从此控制大局。
  在开拓数字出版领域上,我个人期望香港的传统出版界在未来几年能做出以下的行动:
  1.努力活着,以“活着”为首要原则,同时,提升企业本身的学习能力,开怀地与同业和行外企业进行交流和合作,以增强生存能力;
  2.把握资讯科技的新技术,软硬件价钱下调的趋势,努力开拓下载内容业务及建立完整的价值链,大力度开发新渠道,培育新人才及创作团队,创作新内容;
  3.推动及配合政府倡议数字内容的政策,包括电子教参书的应用,电子图书馆的建立;
  4.抱着屡败屡战,不怕艰苦的精神,在有限的资源下,尝试不同形式的商业模式,创造数字出版稳定的收入方式,包括广告收益、订购、网上销售等。乘消费者在衰退中寻求改变的心态,建立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5.学习海外出版社(如Random House, Harper Collins)的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作出渐进的改革转型。
  “危”与“机”总是并存的。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传统出版业务急转直下,面目全非,就是我们出版人当前的“危”。同时,在不确定的日子里,人心求变,能把握“变”,就能把握“机”。假如传统出版人能以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的身份与数字原居民(digital native)的新生代读者,通过资讯科技带来的崭新沟通渠道,建立起直接而融合的关系,全新的数字内容出版产业将会为业界带来无限商机。
其他文献
有这么一部书,她曾是禁書!  她,也许是您一直找寻的书:她不仅写出人之所欲写,而且写出人之所不曾写、人之所不能写;她“饶舌伤人,剥尽女儿面目”(《闺艳秦声·原评》),却又通情解意,为女儿代吐肝膈。这部书就是《闺艳秦声》。(顺带说一句:此书真的很难找!大陆地区拥有此书的估计不超过20人。)  《闺艳秦声》署“古高阳西山樵子谱、齐长城外饼伧氏评”。这两人的生平,“作者姓氏里居皆不著,几于湮没而无闻”,
期刊
现在行业合作是一个趋势,不是仅仅靠竞争才能嬴,可以考虑和知名品牌的国际跨国公司进行合作,资源合理分配使用,市场合理掌握,和跨国公司进行一些国际上的跨国联合,才能把大陆的企业品牌打出去!    当金融风暴席卷全球,许多产业受到严重的打击,纸业在这场危机下,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2008年11月10日,中国造纸协会主办的“全国纸张订货交易会”在青岛召开,场面还是比较火爆的,看来,纸业的需求仍然还是
期刊
真正的危险不是全球性的金融风暴,而是民营书商、图书工作室等体制外机构的兴起,这些实体的存在对原有出版社的冲击力度一年比一年大。    老话说,“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现在正赶上的这一波世界范围的金融风暴,则不啻是一场刮遍整个地球的龙卷风,管你是蝴蝶还是蝙蝠或者其他有翅膀没翅膀的动物,都少不了被挟裹得有些反应,想要稳健地纹丝不动还真不大可能。出版业与其他行
期刊
一个整合起来华文的市场显然比各自独立的市场对于外国出版商更有吸引力,因而这种做法可能会有利于两岸出版社降低版权贸易的成本。特别是对于两岸三地、四地可以统一设计、联合印制的彩色图文书的出版,这种模式的版权贸易合作给出版社带来的经济利益可能会更多。    图书版权贸易是出版交流和合作的一块重地。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法兰克福书展”中,大陆版权输出再创新高;在经济海啸席卷之下,两岸图书版权交易情况是否会受
期刊
台湾书市给读者百花齐放之感,却也难免让爱书人嗅到乱枪打鸟、一窝蜂跟风以及急功近利的气息,不仅记不住哪个书系甚至哪家出版公司,也对书的内容打上大大的问号,虽然是经济不景气局势所逼,但也不可讳言,折损出版文化的质量,让书越来越趋向商品化,走向一条不归路。    台湾出版业自去年经销商爆发财务危机、书店及出版社紧缩业务甚至倒闭歇业潮之后,面临席卷而来的全球金融海啸,是否还能撑住目前已显疲态的规模呢?  
期刊
一.《良友画报》带我走进大沙漠    搜集书刊永无止境,就像你走进大沙漠,单是其中一个品种就可能耗尽你一生的精力与财力,更可悲的是,即便你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可能永远达不到目标,《良友》画报即是这样一个冷酷无情的目标。1926年2月,《良友》画报在上海滩创刊,一炮走红,初版创刊号3000册一售而空,再添2000册又是售空,再次加印2000册,共计7000册,这在当年是个了不起的数字。现代画报的模式在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地球成为“金融”的牵线木偶,每个角落都被人类自己制造的“金融”牵线木偶拉扯着,有些人被它拴着心脏部位,有些人被它牵绊手脚,甚至有些人被它窒息。  作为出版产业的核心——图书出版,到底受到多大的冲击?金融风暴对出版是危抑或是机?华文出版人在动荡中如何保全如何发展?这些问题是刚受到金融风暴冲击的华文出版产业迫切希望得到破解获得答案的。本刊对此,特别推出“展望华文看今世”栏目,真实表
期刊
2008年7月7日,台湾数字出版联盟成立。《书香两岸》2008年第2期发表一篇台湾丁文玲撰写的相关报道,引起大陆出版业界、数字出版、电子数据、网络传媒、手机传媒、影视传媒业界的广泛关注。本刊就大家关注的主要问题再进一步采访台湾数字出版联盟叶君超秘书长,以飨读者。  采访平台  2008年7月7日,台湾数字出版联盟成立。《书香两岸》2008年第2期发表一篇台湾丁文玲撰写的相关报道,引起大陆出版业界、
期刊
【编辑平台】  首届《亚太数字杂志国际会议》刚刚在东京闭幕,本刊就此问题特别组织的“大陆—台湾—香港”数字出版业者访谈,数字出版在全球出版业中刚刚才露尖尖角,就遇到金融风暴,到底这场金融风暴是冷酷的“严霜”,还是滋润的“小雨”。对于传统出版,可能是冷酷的“严霜”,而对于数字出版呢?现在看来,似乎反倒是催促其成长的“细雨”。两岸三地业者在纸质出版合作现阶段出现很多困难度,在数字出版新载体中,业者均在
期刊
应收账款金额大,时间长以及所占比重居高不下,影响应收账款及时收回,造成图书批发企业资金供应紧张以及现金流入日趋减少,影响图书发行批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根据《中国图书年鉴》近年统计数据显示,从2002到2007年,大陆每年出版的图书种类总量持续增加,但相较2002年以前,新书种类在其中所占比例减少(自2000年的70%逐年减少至去年的55%),每年总印数也在减少当中,总定价的持续增长似乎主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