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关键共识,构建生态课堂是重要追求。教师要从资源整合、目标筛选、教法创新、训练升级等方面展开教学,调动一切积极有利的因素,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形成全新的教学秩序。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生态课堂;构建
不同学科教学都在追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对核心素养的基本范畴和主要内容有更清晰的认知,以便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更多的参数。所谓核心素养,专家学者有共识,但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学科分类概念定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学科教学目标的角度展开分析解读,以便形成学科特征的核心素养目标设计。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对核心素养有了科学论述,即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人文底蕴、学科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要素。因此,根据核心素养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态课堂,需要从更多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固定的教材,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但在教学执行阶段,如果教师只是运用教材教学生,势必会使教学呆板、单一,因为教材内容具有普适性,未必适合学生实际。因此,教师需要有资源整合意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处理,重视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运用,注意结合生活认知基础展开教学推进,以提升教学的适合度。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缺乏,安全意识也相对低下,因此教师需要有接轨意识,针对学生的实际生活布设学习任务,引发学生的思维共振。例如,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新闻片段,并向学生提出观看要求:“认真观看这些生活中的案例,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教训呢?”学生开始观看视频,注意力被视频内容所吸引。课堂展示阶段,学生积极发言。有的学生認为:“安全无小事,视频中的几个孩子因为缺少安全意识,跑到河里去游泳,结果造成了悲剧,四个孩子全部溺亡,这是多么悲惨的教训啊!”也有的学生说:“我也有去河里洗澡的经历,看过这个视频后,感觉有些害怕了,以后绝对不能做这样的事情了。”……
一个视频,将学生身边的案例展示到大屏幕上,学生的感觉自然是触目惊心,这无疑是最为鲜活的教育资源。学生在课本上是难以获得这些有形认知的,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参与教学展示活动,给学生的感官带来冲击,其效果是显著的。因此,教师合理运用媒体手段,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这是构建生态课堂的重要标志。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教师要追索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自然要对学科教学目标进行全面考虑,以提升教学的匹配性。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大多会围绕知识、方法、情感三个角度展开思考。从学科核心素养概念解读中可以看出,三维目标设计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对有效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对教学目标展开制定时,不妨以三维目标为基点,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力实际展开适度融合,形成科学的目标设计,为课堂教学形成重要的支撑。
例如,教学《心中的110》时,教师为学生制定以下学习目标:了解110的正确使用方法;整合生活经验,认识没有110的危险;培养自信心,与坏人坏事做斗争。这三个学习目标,第一个是知识目标,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110报警手段;第二个是方法目标,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应对策略;第三个是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斗争精神。因为目标明确,教师的教学呈现条理性: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掌握110报警的运用方法;然后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并在展示中形成良性互动,培养学生自觉防范的意识;最后,进行总结归纳,鼓励学生勇于斗争、敢于斗争,运用智慧战胜坏人坏事。
上述教学,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明确,具有很强的体系性、层次感,自然为课堂教学规划提供良好的支持。从教师教学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顺利进入学习情境,感知效果良好,课堂生态指数较高,教与学达成更多和谐。
课堂教学方法运用呈现多元化特征,这正是体现“教无定法”的原则。因此,在具体教学执行阶段,教师要对教法进行适时的改进和创新,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新的动力。如合作学习设计,教师常用的做法是给出讨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集体学习。因为组织形式单一,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教师要对合作的形式展开创新设计。如课堂辩论、课堂演绎、案例展示、知识竞答、游戏猜谜等,都是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更强,促学效果也会更好。
例如,教学《父母多爱我》时,教师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学习活动:“父母关爱你的感人故事一定有很多,请讲给大家听听。”任务下达后,小组长积极组织成员参与讲述活动,并认真做好记录。教师深入到小组之中,倾听学生讲述。有的学生讲述妈妈是如何帮助其学习的,有的学生讲述爸爸是如何关心其生活的,还有的学生讲述妈妈是如何爱护自己的……教师适时给出指导,让学生进一步内化学习认知。小组展示结束时,教师利用大屏幕展示“妈妈的爱”,让学生齐声朗读,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最后,教师让学生为父母写一句赞语,学生陷入思考之中。
上述教学,教师发动学生展示父母的关爱故事,并给学生提供自由交流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讲述亲身经历的事,对思想形成重要冲击。最后,教师让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写一句赞语,同样是比较有创意的设计,让学生在赞语设计中体会父母之爱。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选择,教师利用信息手段创新训练形式,能够形成新的教学契机。如发动学生搜集生活案例、展开网络互动、运用微课或翻转课堂展开课外训练等方法,都能够拓宽学生的训练途径,让学生在多种信息冲击下形成学习认知。
例如,教学《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个特定的生活场景,并让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因为事先经过排练,学生能够顺利地展现这个场景。学生观看之后,教师为学生布设训练任务:“父母爱唠叨,你从父母的唠叨中获得哪些信息?以观后感的形式呈现出来,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拿到这个训练任务后,纷纷展开讨论。因为有了观看的经历,学生对父母的唠叨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同时,教师给出要求和提示:“父母爱唠叨,我们要从中体会出浓浓的亲情,这亲情包含哪些内容呢?如果能够弄清这个问题,你就会给出正确的回答。”于是学生开始思考,并很快形成共识:“父母爱唠叨,我们从唠叨中体察出关心、疼爱、劝导、不放心、叮咛、嘱托等多种内涵,虽然看上去有太多的责备成分,其实不然,这就是‘爱之深恨之切’。”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专业点评,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启迪。
上述教学,教师利用课堂演绎展开教学,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视觉、听觉冲击。学生对父母的唠叨最为熟悉,自然对这样的情景再现有触动感。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学生对父母爱唠叨有了全新的认识。从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教师教学的设计和发动是比较成功的,能够针对学生的心理展开设计,获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围绕核心素养培养构建生态课堂,需要从教学资源整合、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筛选、教学训练升级等方面展开考量,为学生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成功激活学生的思维,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特约编辑 木 清)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生态课堂;构建
不同学科教学都在追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对核心素养的基本范畴和主要内容有更清晰的认知,以便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更多的参数。所谓核心素养,专家学者有共识,但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学科分类概念定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学科教学目标的角度展开分析解读,以便形成学科特征的核心素养目标设计。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对核心素养有了科学论述,即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人文底蕴、学科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要素。因此,根据核心素养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态课堂,需要从更多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一、整合资源,创建生态化的教学环境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固定的教材,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但在教学执行阶段,如果教师只是运用教材教学生,势必会使教学呆板、单一,因为教材内容具有普适性,未必适合学生实际。因此,教师需要有资源整合意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处理,重视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运用,注意结合生活认知基础展开教学推进,以提升教学的适合度。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缺乏,安全意识也相对低下,因此教师需要有接轨意识,针对学生的实际生活布设学习任务,引发学生的思维共振。例如,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新闻片段,并向学生提出观看要求:“认真观看这些生活中的案例,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教训呢?”学生开始观看视频,注意力被视频内容所吸引。课堂展示阶段,学生积极发言。有的学生認为:“安全无小事,视频中的几个孩子因为缺少安全意识,跑到河里去游泳,结果造成了悲剧,四个孩子全部溺亡,这是多么悲惨的教训啊!”也有的学生说:“我也有去河里洗澡的经历,看过这个视频后,感觉有些害怕了,以后绝对不能做这样的事情了。”……
一个视频,将学生身边的案例展示到大屏幕上,学生的感觉自然是触目惊心,这无疑是最为鲜活的教育资源。学生在课本上是难以获得这些有形认知的,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参与教学展示活动,给学生的感官带来冲击,其效果是显著的。因此,教师合理运用媒体手段,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这是构建生态课堂的重要标志。
二、精选目标,确立生态化的教学方向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教师要追索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自然要对学科教学目标进行全面考虑,以提升教学的匹配性。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大多会围绕知识、方法、情感三个角度展开思考。从学科核心素养概念解读中可以看出,三维目标设计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对有效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对教学目标展开制定时,不妨以三维目标为基点,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力实际展开适度融合,形成科学的目标设计,为课堂教学形成重要的支撑。
例如,教学《心中的110》时,教师为学生制定以下学习目标:了解110的正确使用方法;整合生活经验,认识没有110的危险;培养自信心,与坏人坏事做斗争。这三个学习目标,第一个是知识目标,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110报警手段;第二个是方法目标,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应对策略;第三个是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斗争精神。因为目标明确,教师的教学呈现条理性: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掌握110报警的运用方法;然后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并在展示中形成良性互动,培养学生自觉防范的意识;最后,进行总结归纳,鼓励学生勇于斗争、敢于斗争,运用智慧战胜坏人坏事。
上述教学,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明确,具有很强的体系性、层次感,自然为课堂教学规划提供良好的支持。从教师教学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顺利进入学习情境,感知效果良好,课堂生态指数较高,教与学达成更多和谐。
三、创优教法,提升生态化的教学品质
课堂教学方法运用呈现多元化特征,这正是体现“教无定法”的原则。因此,在具体教学执行阶段,教师要对教法进行适时的改进和创新,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新的动力。如合作学习设计,教师常用的做法是给出讨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集体学习。因为组织形式单一,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教师要对合作的形式展开创新设计。如课堂辩论、课堂演绎、案例展示、知识竞答、游戏猜谜等,都是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更强,促学效果也会更好。
例如,教学《父母多爱我》时,教师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学习活动:“父母关爱你的感人故事一定有很多,请讲给大家听听。”任务下达后,小组长积极组织成员参与讲述活动,并认真做好记录。教师深入到小组之中,倾听学生讲述。有的学生讲述妈妈是如何帮助其学习的,有的学生讲述爸爸是如何关心其生活的,还有的学生讲述妈妈是如何爱护自己的……教师适时给出指导,让学生进一步内化学习认知。小组展示结束时,教师利用大屏幕展示“妈妈的爱”,让学生齐声朗读,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最后,教师让学生为父母写一句赞语,学生陷入思考之中。
上述教学,教师发动学生展示父母的关爱故事,并给学生提供自由交流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讲述亲身经历的事,对思想形成重要冲击。最后,教师让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写一句赞语,同样是比较有创意的设计,让学生在赞语设计中体会父母之爱。
四、更新训练,提高生态化的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选择,教师利用信息手段创新训练形式,能够形成新的教学契机。如发动学生搜集生活案例、展开网络互动、运用微课或翻转课堂展开课外训练等方法,都能够拓宽学生的训练途径,让学生在多种信息冲击下形成学习认知。
例如,教学《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个特定的生活场景,并让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因为事先经过排练,学生能够顺利地展现这个场景。学生观看之后,教师为学生布设训练任务:“父母爱唠叨,你从父母的唠叨中获得哪些信息?以观后感的形式呈现出来,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拿到这个训练任务后,纷纷展开讨论。因为有了观看的经历,学生对父母的唠叨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同时,教师给出要求和提示:“父母爱唠叨,我们要从中体会出浓浓的亲情,这亲情包含哪些内容呢?如果能够弄清这个问题,你就会给出正确的回答。”于是学生开始思考,并很快形成共识:“父母爱唠叨,我们从唠叨中体察出关心、疼爱、劝导、不放心、叮咛、嘱托等多种内涵,虽然看上去有太多的责备成分,其实不然,这就是‘爱之深恨之切’。”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专业点评,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启迪。
上述教学,教师利用课堂演绎展开教学,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视觉、听觉冲击。学生对父母的唠叨最为熟悉,自然对这样的情景再现有触动感。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学生对父母爱唠叨有了全新的认识。从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教师教学的设计和发动是比较成功的,能够针对学生的心理展开设计,获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围绕核心素养培养构建生态课堂,需要从教学资源整合、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筛选、教学训练升级等方面展开考量,为学生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成功激活学生的思维,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