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呆萌圆眼:欢迎收看最新一期“圆眼直播间”,本期讨论的话题是“流量”。不知不觉,各大网络平台都在讨论“流量”。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流量”已经影响了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消费观、旅游观、时尚观……
智酷科普侠:被“流量”洗脑的人们,执迷于“打卡式旅游”,在网红店门口扎堆排队;被“流量”控制的人们,看着千篇一律的IP影视剧,浏览着并不喜欢的“猜你喜欢”……“流量”似乎成了检验一切的标准。“流量”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圆眼播报——
“打卡式旅游”究竟趣味何在?
过去,人们在景区打卡是涂上“到此一游”的文字,现在打卡的载体变成了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对游客来说,打卡是来过的证明,是可以对外展示的谈资,因此游玩过程往往走马观花:有的人排队5小时,只为打卡西湖音乐喷泉;有的人堵车半小时,只为打卡一个名叫“立马回头”的公交站……
打卡式旅游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旅行的内涵和目的。旅游原本是为了寻找乐趣或享受悠闲时光,现在则成为了流水线式的打卡盖章。为频繁打卡所支付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等各项成本,让旅游变成一种身心疲惫的负累。
很多人都声称自己热爱旅行,总是想着如果可以的话,抛下工作和学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出游,但很少有人问过自己为什么要去旅行。本想着漫步街头,却被人流推着走,这样的旅行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吗?
有一部关于旅行的电影叫《美食、祈祷和爱》,女主角独自一人前往意大利、巴厘岛、印度,一站站地走下去,在每个地方短暂生活,也遇到不同的人和事。在意大利这片土地上,她学习了意大利语,结交了新的朋友,从这些朋友身上学会了意大利人独有的“无所事事的快乐”。她尽情享受当地的美食,不在意自己发胖的身体。她收获了美食,也收获了快乐。在印度,她换上了当地的服装纱丽,参加了当地的婚礼,跟着印度信徒们在夕阳中沐浴,并学会了如何冥想祈祷。在巴厘岛,她尽情地享受著这里的田园风光,也重新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通过这场旅行,她体验了形形色色的生活,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物,最终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平衡。
一位精通茶道的艺术家去旅行,每到驿站必取出茶具,悠然地喝茶。有人问他:“行旅中何必如此麻烦?”他笑着回应:“行旅中难道不是生活么?”生活有多种方式,而旅行只是其中一部分。旅行的意义,并不在于你走过多少地方,而是你始终尊重并享受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吐槽:
网红店不是用来逛的,而是用来晒的。我不会跟随网红店的脚步,虽然店面的颜值确实很重要,但是过分追求这种不接地气的生活,不过是一种“伪精致”而已。
网友吐槽:
我记得之前去云南,导游就说过,你只是离开了你待够的地方去别人待够的地方逛逛。我认为哪里都不如爸妈身边好,如果有时间,多陪爸妈去一些冷门但是具有文化气息的传统景点吧,带爸妈去旅游比虚荣地打卡有意思多了。
很多人为了在朋友圈晒出自己漫步在花海中的美丽场景,不惜大肆践踏景区内的植物。热衷打卡的背后,是人们无限膨胀的虚荣心。
爆款“网红店”的单一配方
圆眼发现,一夜之间,“ins风”的店铺开满了大街小巷。什么叫“ins风”呢?其实这个词是从国外一个名叫Instagram的软件演变来的。Instagram有点类似我们的微博,国外的很多明星、大V、网红等都会在上面分享生活动态。
商家们根据“ins风”,大量运用粉色进行装修,不在乎装修细节,只在乎颜色是否亮眼。别说是美食店,就是理发店、服装店,都想来点“ins风”。可看完国内各种粉色的网红店,圆眼并没有看到设计感,只看到急于求成的复制粘贴。
去一家“ins风”网红店的正确方式是这样的:边排长队(有人建议下载好一部电影之后再去排队)边在朋友圈直播;终于买到该店的网红商品后,第一时间摆拍发朋友圈。至于这些食物有没有想象中的好吃,又有谁在乎呢?
菜品可以很单一,但菜单必须做得好看;食物可以不好吃,看起来上镜就够了。摆盘不讲究、桌面不够高级、打光不够精准这三种情况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网红店的目标是:客人起身弯腰的每一个俯拍都由我们来守护!网红店大概都深知这个道理:只要长得像“ins风”,客人就会进来,谁会没事关注餐厅文化啊!
亲身经历:很多网红店都是雇人排队,只为了让队伍更长。有时间多去健身,多去学习,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在排队上?比起网红脏脏包,我更喜欢菜市场的肉夹馍。
一想到要排队几小时才能吃上网红美食,突然就不想吃了!据我观察,几乎所有的网红店都会出现一只粉色的火烈鸟。当网红成为爆款,还会有人去吗?
IP大解析
说到IP,一开始,有人以为是指电脑的IP地址。科普侠眉头微微一皱,告诉你事情并不简单。如今,我们经常谈论的IP到底是什么呢?其实,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字面译为“知识版权”,特指具有长期生命力和商业价值的跨媒介内容运营。20世纪90年代,IP的概念在美国动漫产业兴起,开始于DC漫画的《超人》和《蝙蝠侠》电影系列。
从IP的表层到核心,可以分为呈现形式、故事、世界观和价值观四个层级。
IP的第一层是表现形式和流行元素,这是IP的最表层,对观众来说是最能直观感受到的层面;比如中国风,再比如蒸汽朋克、星际、科幻等流行风格。许多作品停留在第一层,只关心一个时期内流行什么风格。
IP的第二层是故事,故事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故事才是一部IP作品的引擎。故事好看与否,将牵动每一个观众的心。
IP的第三层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普世元素,指人物对世间美好事物的追求,比如亲情、正义、尊严。
IP的第四层是价值观,是IP最核心的要素。风格选择、人物设定、故事发展等都是可被替换的因素,真正的IP具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哲学,不只是故事层面的快感,也不是短平快消费后的短暂狂热。超级英雄故事中,每个英雄都代表着一个不同的价值观。比如钢铁侠从个人享乐至上到逐渐承担社会责任,美国队长原则至上、不容变通的爱国主义,蚁人代表的小人物肩负重大责任感的平民英雄主义。 对于观众来说,我们从来不在乎花哨的专业词汇,我们在乎的是打动人心的作品。
网友热评:
以IP为卖点的作品虽然抱着“你想看什么我就拍给你看”的出发点,但却无法保证好看与否。越来越多的IP作品只是在把观众当傻子。
不知道有多少IP作品,虽然拍得一塌糊涂,但借着IP这个“壳”以及社交媒体上的充分运作总能把观众忽悠进来。即便观众边看边骂,其背后仍有可观的收视率,投资方还是能让资金迅速回笼、增值……
“猜你喜欢”的东西,你为什么总是不喜欢?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在网购平台中是什么样子?答案是:你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表格里的一串很长的数字。这串数字描述了你所看过的每一样东西,包括你點击的每一个链接以及你在网购平台上买的每一件商品。你每次登陆平台,你的数字就会发生改变;你在平台上每动一下,这个数字就会跟着改变。而这个数字信息又会反过来影响你的每个访问页面,并且让你从网购平台收到更多的优惠信息。
如今,各大网站、平台、软件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猜你喜欢”的能力。
有专门的团队根据大数据进行计算,成天把精力放在揣摩用户人群心理上,研究客户到底喜欢啥。但是很不巧,科普侠发现他们“猜我喜欢”的东西,我却怎么都喜欢不起来。
哪些时候你讨厌死了“猜你喜欢”呢?许多网站都有“猜你喜欢”功能,负责推送你感兴趣的话题,然后让你继续停留在网站或APP中。这些网站大多是凭借用户浏览痕迹来判定人们对内容是否感兴趣,而不是从停留时间、互动程度等多个角度来判定。
科普侠发现,这些网站或APP对于反馈机制似乎并不怎么喜欢,譬如,无论我在某网屏蔽了多少次“娱乐圈”话题,这个话题还是会出现在我的首页推荐中。
由此可见,“猜你喜欢”推送的并不一定是你喜欢的商品,而一定是平台“喜欢”的商品。我想看到的,也不一定是我想看的东西,而是平台推荐我看的东西。
网友热评:
太恐怖了吧!我昨天刚把玻璃杯摔坏,今天网页就给我推荐了很多玻璃杯!我都没在网上搜过什么……
所谓“猜你喜欢”,其实是“教你喜欢”“要你喜欢”,其隐含的逻辑是“我推荐的没错”“都是为你好”。
买什么东西,看什么书,听什么歌,看似都由你做主,但你不知不觉中就入了“被选择”“被决定”的坑。
智酷科普侠:被“流量”洗脑的人们,执迷于“打卡式旅游”,在网红店门口扎堆排队;被“流量”控制的人们,看着千篇一律的IP影视剧,浏览着并不喜欢的“猜你喜欢”……“流量”似乎成了检验一切的标准。“流量”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圆眼播报——
“打卡式旅游”究竟趣味何在?
过去,人们在景区打卡是涂上“到此一游”的文字,现在打卡的载体变成了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对游客来说,打卡是来过的证明,是可以对外展示的谈资,因此游玩过程往往走马观花:有的人排队5小时,只为打卡西湖音乐喷泉;有的人堵车半小时,只为打卡一个名叫“立马回头”的公交站……
打卡式旅游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旅行的内涵和目的。旅游原本是为了寻找乐趣或享受悠闲时光,现在则成为了流水线式的打卡盖章。为频繁打卡所支付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等各项成本,让旅游变成一种身心疲惫的负累。
很多人都声称自己热爱旅行,总是想着如果可以的话,抛下工作和学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出游,但很少有人问过自己为什么要去旅行。本想着漫步街头,却被人流推着走,这样的旅行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吗?
有一部关于旅行的电影叫《美食、祈祷和爱》,女主角独自一人前往意大利、巴厘岛、印度,一站站地走下去,在每个地方短暂生活,也遇到不同的人和事。在意大利这片土地上,她学习了意大利语,结交了新的朋友,从这些朋友身上学会了意大利人独有的“无所事事的快乐”。她尽情享受当地的美食,不在意自己发胖的身体。她收获了美食,也收获了快乐。在印度,她换上了当地的服装纱丽,参加了当地的婚礼,跟着印度信徒们在夕阳中沐浴,并学会了如何冥想祈祷。在巴厘岛,她尽情地享受著这里的田园风光,也重新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通过这场旅行,她体验了形形色色的生活,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物,最终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平衡。
一位精通茶道的艺术家去旅行,每到驿站必取出茶具,悠然地喝茶。有人问他:“行旅中何必如此麻烦?”他笑着回应:“行旅中难道不是生活么?”生活有多种方式,而旅行只是其中一部分。旅行的意义,并不在于你走过多少地方,而是你始终尊重并享受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吐槽:
网红店不是用来逛的,而是用来晒的。我不会跟随网红店的脚步,虽然店面的颜值确实很重要,但是过分追求这种不接地气的生活,不过是一种“伪精致”而已。
网友吐槽:
我记得之前去云南,导游就说过,你只是离开了你待够的地方去别人待够的地方逛逛。我认为哪里都不如爸妈身边好,如果有时间,多陪爸妈去一些冷门但是具有文化气息的传统景点吧,带爸妈去旅游比虚荣地打卡有意思多了。
很多人为了在朋友圈晒出自己漫步在花海中的美丽场景,不惜大肆践踏景区内的植物。热衷打卡的背后,是人们无限膨胀的虚荣心。
爆款“网红店”的单一配方
圆眼发现,一夜之间,“ins风”的店铺开满了大街小巷。什么叫“ins风”呢?其实这个词是从国外一个名叫Instagram的软件演变来的。Instagram有点类似我们的微博,国外的很多明星、大V、网红等都会在上面分享生活动态。
商家们根据“ins风”,大量运用粉色进行装修,不在乎装修细节,只在乎颜色是否亮眼。别说是美食店,就是理发店、服装店,都想来点“ins风”。可看完国内各种粉色的网红店,圆眼并没有看到设计感,只看到急于求成的复制粘贴。
去一家“ins风”网红店的正确方式是这样的:边排长队(有人建议下载好一部电影之后再去排队)边在朋友圈直播;终于买到该店的网红商品后,第一时间摆拍发朋友圈。至于这些食物有没有想象中的好吃,又有谁在乎呢?
菜品可以很单一,但菜单必须做得好看;食物可以不好吃,看起来上镜就够了。摆盘不讲究、桌面不够高级、打光不够精准这三种情况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网红店的目标是:客人起身弯腰的每一个俯拍都由我们来守护!网红店大概都深知这个道理:只要长得像“ins风”,客人就会进来,谁会没事关注餐厅文化啊!
亲身经历:很多网红店都是雇人排队,只为了让队伍更长。有时间多去健身,多去学习,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在排队上?比起网红脏脏包,我更喜欢菜市场的肉夹馍。
一想到要排队几小时才能吃上网红美食,突然就不想吃了!据我观察,几乎所有的网红店都会出现一只粉色的火烈鸟。当网红成为爆款,还会有人去吗?
IP大解析
说到IP,一开始,有人以为是指电脑的IP地址。科普侠眉头微微一皱,告诉你事情并不简单。如今,我们经常谈论的IP到底是什么呢?其实,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字面译为“知识版权”,特指具有长期生命力和商业价值的跨媒介内容运营。20世纪90年代,IP的概念在美国动漫产业兴起,开始于DC漫画的《超人》和《蝙蝠侠》电影系列。
从IP的表层到核心,可以分为呈现形式、故事、世界观和价值观四个层级。
IP的第一层是表现形式和流行元素,这是IP的最表层,对观众来说是最能直观感受到的层面;比如中国风,再比如蒸汽朋克、星际、科幻等流行风格。许多作品停留在第一层,只关心一个时期内流行什么风格。
IP的第二层是故事,故事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故事才是一部IP作品的引擎。故事好看与否,将牵动每一个观众的心。
IP的第三层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普世元素,指人物对世间美好事物的追求,比如亲情、正义、尊严。
IP的第四层是价值观,是IP最核心的要素。风格选择、人物设定、故事发展等都是可被替换的因素,真正的IP具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哲学,不只是故事层面的快感,也不是短平快消费后的短暂狂热。超级英雄故事中,每个英雄都代表着一个不同的价值观。比如钢铁侠从个人享乐至上到逐渐承担社会责任,美国队长原则至上、不容变通的爱国主义,蚁人代表的小人物肩负重大责任感的平民英雄主义。 对于观众来说,我们从来不在乎花哨的专业词汇,我们在乎的是打动人心的作品。
网友热评:
以IP为卖点的作品虽然抱着“你想看什么我就拍给你看”的出发点,但却无法保证好看与否。越来越多的IP作品只是在把观众当傻子。
不知道有多少IP作品,虽然拍得一塌糊涂,但借着IP这个“壳”以及社交媒体上的充分运作总能把观众忽悠进来。即便观众边看边骂,其背后仍有可观的收视率,投资方还是能让资金迅速回笼、增值……
“猜你喜欢”的东西,你为什么总是不喜欢?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在网购平台中是什么样子?答案是:你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表格里的一串很长的数字。这串数字描述了你所看过的每一样东西,包括你點击的每一个链接以及你在网购平台上买的每一件商品。你每次登陆平台,你的数字就会发生改变;你在平台上每动一下,这个数字就会跟着改变。而这个数字信息又会反过来影响你的每个访问页面,并且让你从网购平台收到更多的优惠信息。
如今,各大网站、平台、软件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猜你喜欢”的能力。
有专门的团队根据大数据进行计算,成天把精力放在揣摩用户人群心理上,研究客户到底喜欢啥。但是很不巧,科普侠发现他们“猜我喜欢”的东西,我却怎么都喜欢不起来。
哪些时候你讨厌死了“猜你喜欢”呢?许多网站都有“猜你喜欢”功能,负责推送你感兴趣的话题,然后让你继续停留在网站或APP中。这些网站大多是凭借用户浏览痕迹来判定人们对内容是否感兴趣,而不是从停留时间、互动程度等多个角度来判定。
科普侠发现,这些网站或APP对于反馈机制似乎并不怎么喜欢,譬如,无论我在某网屏蔽了多少次“娱乐圈”话题,这个话题还是会出现在我的首页推荐中。
由此可见,“猜你喜欢”推送的并不一定是你喜欢的商品,而一定是平台“喜欢”的商品。我想看到的,也不一定是我想看的东西,而是平台推荐我看的东西。
网友热评:
太恐怖了吧!我昨天刚把玻璃杯摔坏,今天网页就给我推荐了很多玻璃杯!我都没在网上搜过什么……
所谓“猜你喜欢”,其实是“教你喜欢”“要你喜欢”,其隐含的逻辑是“我推荐的没错”“都是为你好”。
买什么东西,看什么书,听什么歌,看似都由你做主,但你不知不觉中就入了“被选择”“被决定”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