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热的夏天已让人们烦躁不堪了,而当你走进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旁边搭起的帐篷,一个经过高科技装修的“雨屋”会使你立刻精神爽快。“雨屋”的外面经常排着长龙,观众要在门外等候三四个小时才能进场感受。
进入“雨屋”,迎面就是房子中间不停下着的大雨,那雨是真的,从天花板上均匀地、不停地下着,落到地面立刻被特制的地板吸收,环顾四周,竟然看不到一点雨水流淌的痕迹。
当我慢慢走进雨中,却发现这雨水简直就像通人性似的,我走到哪里,哪里竟不下雨了。笔者曾反复尝试着往前走往后走,往左走也往右走,可那不停下着的雨水,仿佛长了“眼睛”,一旦见到人,雨水马上停止。
我在“雨屋”中间举目四望,周围都继续下着浙淅沥沥的雨,耳畔听到的也是下雨的声音,而我浑身却没有淋到一滴雨水。头上仿佛有一个巨大的手掌将雨水挡住。我不禁惊叹:真是太神奇了。
这种感觉令我浮想联翩。人不是神,中国古代神话有个掌管下雨的“雨师”,一些神庙里打着雨伞的神像,就是“雨师”或“雨神”,这是我们的先人在古代农耕社会对大自然的非常想象和敬畏。而现今,这种想象成真了,确切地说,这是人类社会高科技突飞猛进的结果。
进入“雨屋”展览室,还可以小范围体验一下“雨师”的感觉,满足一下自己指挥下雨的好奇心。
博物馆拒绝观众拍照,但“雨屋”却鼓励观众随便拍照。当我拿着照相机走进雨中,刚开始心情还有点紧张,生怕照相机被雨水淋湿。
但那雨水非常友好地闪到一边,空出一个可以向四面打拳都不怕淋湿的空间,所以,我放心地抓紧时间到处拍照。
由于“雨屋”里面光线较暗,只有一翔虽大的射灯,让雨水从视觉上变得更加清晰,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拍出来的彩色图片全部变成了黑白效果,迓蛮有味道。
据馆方介绍,“雨屋”中装有一批三维照相机,可以迅速捕捉到特定范围内的人体,并立刻将信号反馈到人工降雨装置上,降雨装置会根据人体的存在和移动情况,及时调整“消雨”范围,这就是我们在“雨屋”里“淋不湿”的秘密。
我曾尝试过猛冲进“雨屋”,估计是照相机和降雨系统来不及反应,我的头上还是淋了一些雨水,可那种感觉很惬意。
抬头仰望,在“雨屋”的天花板上,可以看到不少摄像头。我知道,那些紧盯着我们的摄像头后面,肯定大有“学问”。
主人在向我们介绍“雨屋”时,还特别提到200B年北京奥运会,指出北京奥运开幕式当天,本来老天要下雨,但由于中国政府通过高科技方法,成功采取了“人工消雨”的解决方案。
我查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站发布于2008年8月9日的一条消息,《奥运史上首次实现成功人工消雨,发射火箭1104枚》。文中介绍说:“8月8日北京地区天气形势十分复杂,根据天气预报,午后北京会有阵雨或雷阵雨天气。为保障奥运会开幕式不受影响,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按照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人工消(减)雨保障工作预案,在北京郊区和河北省进行了大规模地面火箭人工消减雨作业……”
北京奥运会采用的是火箭消雨,而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雨屋”却不用火箭,而是:我们自己的身体,这证明了我们的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在日新月异地进步和发展。将来还会出现什么神奇的景象,人们还无法预料,但类似“雨屋”的奇妙景观笔者相信会层出不穷涌现出来的。
进入“雨屋”,迎面就是房子中间不停下着的大雨,那雨是真的,从天花板上均匀地、不停地下着,落到地面立刻被特制的地板吸收,环顾四周,竟然看不到一点雨水流淌的痕迹。
当我慢慢走进雨中,却发现这雨水简直就像通人性似的,我走到哪里,哪里竟不下雨了。笔者曾反复尝试着往前走往后走,往左走也往右走,可那不停下着的雨水,仿佛长了“眼睛”,一旦见到人,雨水马上停止。
我在“雨屋”中间举目四望,周围都继续下着浙淅沥沥的雨,耳畔听到的也是下雨的声音,而我浑身却没有淋到一滴雨水。头上仿佛有一个巨大的手掌将雨水挡住。我不禁惊叹:真是太神奇了。
这种感觉令我浮想联翩。人不是神,中国古代神话有个掌管下雨的“雨师”,一些神庙里打着雨伞的神像,就是“雨师”或“雨神”,这是我们的先人在古代农耕社会对大自然的非常想象和敬畏。而现今,这种想象成真了,确切地说,这是人类社会高科技突飞猛进的结果。
进入“雨屋”展览室,还可以小范围体验一下“雨师”的感觉,满足一下自己指挥下雨的好奇心。
博物馆拒绝观众拍照,但“雨屋”却鼓励观众随便拍照。当我拿着照相机走进雨中,刚开始心情还有点紧张,生怕照相机被雨水淋湿。
但那雨水非常友好地闪到一边,空出一个可以向四面打拳都不怕淋湿的空间,所以,我放心地抓紧时间到处拍照。
由于“雨屋”里面光线较暗,只有一翔虽大的射灯,让雨水从视觉上变得更加清晰,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拍出来的彩色图片全部变成了黑白效果,迓蛮有味道。
据馆方介绍,“雨屋”中装有一批三维照相机,可以迅速捕捉到特定范围内的人体,并立刻将信号反馈到人工降雨装置上,降雨装置会根据人体的存在和移动情况,及时调整“消雨”范围,这就是我们在“雨屋”里“淋不湿”的秘密。
我曾尝试过猛冲进“雨屋”,估计是照相机和降雨系统来不及反应,我的头上还是淋了一些雨水,可那种感觉很惬意。
抬头仰望,在“雨屋”的天花板上,可以看到不少摄像头。我知道,那些紧盯着我们的摄像头后面,肯定大有“学问”。
主人在向我们介绍“雨屋”时,还特别提到200B年北京奥运会,指出北京奥运开幕式当天,本来老天要下雨,但由于中国政府通过高科技方法,成功采取了“人工消雨”的解决方案。
我查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站发布于2008年8月9日的一条消息,《奥运史上首次实现成功人工消雨,发射火箭1104枚》。文中介绍说:“8月8日北京地区天气形势十分复杂,根据天气预报,午后北京会有阵雨或雷阵雨天气。为保障奥运会开幕式不受影响,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按照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人工消(减)雨保障工作预案,在北京郊区和河北省进行了大规模地面火箭人工消减雨作业……”
北京奥运会采用的是火箭消雨,而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雨屋”却不用火箭,而是:我们自己的身体,这证明了我们的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在日新月异地进步和发展。将来还会出现什么神奇的景象,人们还无法预料,但类似“雨屋”的奇妙景观笔者相信会层出不穷涌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