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这其中通识教育又是最最重要的教育组成部分。我们说人必须接受教育,说的其实就是通识教育。“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人,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必先致其知·。”在国学经典《大学·中庸》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哲学观念。进而才能更好地修身齐家治国,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乃至家庭,社会,国家的乃至人类的共同使命。
《大学·中庸》一书中暗示了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以教育为根基。一个从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教育的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正常的人,必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而只要生活在社会中,无形中就已经接收了社会无形的经验共享和教育。
从人类教育的启蒙期,从自然火到人类知道了主动地砖木取火。这之后,人类又学会了穿绳记载事情,直至人类发明文字发展至今。表面现象的背后,其实和人类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也可以这样说,人类从非洲古猿开始,就已经开始了无意识主导的学习行为,出现了不自觉地模仿行为。教育是一种智力生物群体内存在的以群体为单位进行有目的的经验和技巧的传递现象。原始的学习行为本身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前身。
通过关于教育起源的探索,我们知道教育的根源和本质。人类需要教育,是为了生存,积累生存的技巧和生活的经验,获得最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教育对于民族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实力高低。而文化实力是实现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必经之路。
有一个印度发现的狼人,从到发现到死去,都没有学会用人类语言交流,任然保留着野兽的习性,除了躯体是人类的外,其他一切都是百分百的野兽形态。这说明一个基本的教育哲学,那就是人主动地,被动的,或者自觉地,不自觉的其实都在接受人类社会的共同教育。只有在人类群体,才会健康成长,因为人类群体本身就在不自觉得进行知识和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这点来说,人的本质决定人是离不开教育的,仅仅教育的质量和方式有区别而已。
当然,教育在对个人发挥作用的同时,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对整个社会集体发挥作用。显然通过中国数千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就可以管中窥豹了。科举制度开始时起源于隋文帝时期,并在接下来的数千年的各个王朝里,都是折射着研究的方法。
其实通识教育的第一大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通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所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一般指数、理、化、文、史、哲、天、地、生。这些学科大致相当于我们所称的“基础学科”,是普片的人类探究知识的基本思维方式。对于通识教育而言,思维方式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具体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正如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直觉的、发散性的、情感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情感交流、相互理解、不断沟通来实现,即所谓以情感人;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逻辑的、讲究经验验证的、理性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从客观证据出发,强调严密推理,所谓以理服人。显然,这两种思维方式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学术活动中都是存在的。尤其在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的今天,理解和运用这两种思维方式越发显得重要。对于一个社会组织或学术团体的领军人物而言更是如此。
通识教育的第二目标也是帮助学生发展远大理想和抱负。一个人只有见过天空才可能想到要飞越太空。如果学生们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及其思维方式,就可能在大脑中形成一种独特的知识结构,而这种知识结构通常不同于且超越于为其讲授单独一门课程的老师。这样的知识结构就为创新埋下了种子,将来必然会生长出比教师更宽广的视野、更远大的目标,而且如果衔接良好的话,也会成为后期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
作为通识教育的发源地、实行通识教育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大学而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在六十年前就体现在哈佛大学著名通识教育文献《红皮书》中,今天仍然被美国众多著名大学效仿。不过在强调通识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处理好它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红皮书》中写道:“通识教育不仅应该为专业选择提供足够的基础,而且应该成为使专业潜力充分发展的沃土。专业教育告诉学生可以做什么和怎样做;通识教育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去做”。“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指明了意义和目的。无论多么专业化,都要对通识教育目标有可识别的联系和贡献。在这个联系上的失败程度就是在专业教育上的损失程度”。当然,通识与专业之间的平衡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是要根据知识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哈佛大学前教务长罗索夫斯基曾说:“有人认为通识教育的理想不切实际。许多大学教授承认,要达到这样的标准,他们自己就很困难。但我认为这是短视的,因为有一个明确陈述的远大理想,其本身就很有价值。”
作者简介:张红林(1990.11—),女,汉族,籍贯:安徽省宿州市,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工作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专業:美术,研究方向:水彩水粉创作与研究。
《大学·中庸》一书中暗示了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以教育为根基。一个从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教育的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正常的人,必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而只要生活在社会中,无形中就已经接收了社会无形的经验共享和教育。
从人类教育的启蒙期,从自然火到人类知道了主动地砖木取火。这之后,人类又学会了穿绳记载事情,直至人类发明文字发展至今。表面现象的背后,其实和人类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也可以这样说,人类从非洲古猿开始,就已经开始了无意识主导的学习行为,出现了不自觉地模仿行为。教育是一种智力生物群体内存在的以群体为单位进行有目的的经验和技巧的传递现象。原始的学习行为本身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前身。
通过关于教育起源的探索,我们知道教育的根源和本质。人类需要教育,是为了生存,积累生存的技巧和生活的经验,获得最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教育对于民族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实力高低。而文化实力是实现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必经之路。
有一个印度发现的狼人,从到发现到死去,都没有学会用人类语言交流,任然保留着野兽的习性,除了躯体是人类的外,其他一切都是百分百的野兽形态。这说明一个基本的教育哲学,那就是人主动地,被动的,或者自觉地,不自觉的其实都在接受人类社会的共同教育。只有在人类群体,才会健康成长,因为人类群体本身就在不自觉得进行知识和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这点来说,人的本质决定人是离不开教育的,仅仅教育的质量和方式有区别而已。
当然,教育在对个人发挥作用的同时,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对整个社会集体发挥作用。显然通过中国数千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就可以管中窥豹了。科举制度开始时起源于隋文帝时期,并在接下来的数千年的各个王朝里,都是折射着研究的方法。
其实通识教育的第一大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通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所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一般指数、理、化、文、史、哲、天、地、生。这些学科大致相当于我们所称的“基础学科”,是普片的人类探究知识的基本思维方式。对于通识教育而言,思维方式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具体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正如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直觉的、发散性的、情感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情感交流、相互理解、不断沟通来实现,即所谓以情感人;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逻辑的、讲究经验验证的、理性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从客观证据出发,强调严密推理,所谓以理服人。显然,这两种思维方式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学术活动中都是存在的。尤其在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的今天,理解和运用这两种思维方式越发显得重要。对于一个社会组织或学术团体的领军人物而言更是如此。
通识教育的第二目标也是帮助学生发展远大理想和抱负。一个人只有见过天空才可能想到要飞越太空。如果学生们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及其思维方式,就可能在大脑中形成一种独特的知识结构,而这种知识结构通常不同于且超越于为其讲授单独一门课程的老师。这样的知识结构就为创新埋下了种子,将来必然会生长出比教师更宽广的视野、更远大的目标,而且如果衔接良好的话,也会成为后期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
作为通识教育的发源地、实行通识教育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大学而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在六十年前就体现在哈佛大学著名通识教育文献《红皮书》中,今天仍然被美国众多著名大学效仿。不过在强调通识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处理好它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红皮书》中写道:“通识教育不仅应该为专业选择提供足够的基础,而且应该成为使专业潜力充分发展的沃土。专业教育告诉学生可以做什么和怎样做;通识教育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去做”。“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指明了意义和目的。无论多么专业化,都要对通识教育目标有可识别的联系和贡献。在这个联系上的失败程度就是在专业教育上的损失程度”。当然,通识与专业之间的平衡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是要根据知识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哈佛大学前教务长罗索夫斯基曾说:“有人认为通识教育的理想不切实际。许多大学教授承认,要达到这样的标准,他们自己就很困难。但我认为这是短视的,因为有一个明确陈述的远大理想,其本身就很有价值。”
作者简介:张红林(1990.11—),女,汉族,籍贯:安徽省宿州市,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工作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专業:美术,研究方向:水彩水粉创作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