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创新繁荣民族文化

来源 :时代名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uh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延续的血脉。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多姿多彩,是云南民族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的资源库,它蕴藏着难以估量的文化资本。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民族的文化建设不仅丰富了各民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了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提升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自觉性,使各族人民保护、学习、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意识蔚然成风;同时,还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学习,初步形成了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民族之间“美己之美,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景象以及各民族和谐共建美好家园的理念。但在谈到如何进一步快速繁荣和发展云南民族文化的问题时,我个人认为,创新继承,才是云南民族文化快速繁荣发展的途径。
  创新的原则。基于民族文化本真性基础上的创新,而不是民族文化的蜕变或对其的猎奇、任意曲解。
  创新的方法、手段。将现代电子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影像技术等,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用先进的生产手段和表现形式,创造出具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影视、动漫、动画、游戏等产品。
  创新的内容。民族语言文字、服饰工艺、歌舞、器乐、民间传说故事、民族节庆。
  创新,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族传统文化都是靠口耳相传、言传身教,靠一代代人的记忆。这也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迅速消失的主要原因。所以民族传统文化要发展,首先要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如何创新,就是要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新内容、创新思想、创新制作和传播手段,使其发扬光大。这不仅是云南各民族群众的需求,也是云南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同时还是建设云南民族文化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要求。
  云南2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个民族都视本民族文化为民族的灵魂,热爱自己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知识宝库里的一朵奇葩,各民族都期待着本民族的文化能够得到尊重,得到同等的发展,渴望着本民族的文化能够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进入主流,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和民族文化价值的同步发展。因此,云南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望。
  创新的思路可以为:
  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中小学校正规教育。在大学开设民族文化班,培养既懂民族文化、又懂现代科技的少数民族人才。
  大力发展文化科技,将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并通过现代科技,使云南各民族的文化走向媒体、走向大众,走向主流。云南民族文化五彩斑斓,这样的产品受本民族群众欢迎的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在跨境民族中影响更大。
  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与现代技术和审美情趣相结合。现代舞台、灯光技术、审美艺术与民族传统歌舞相结合的创新方式。这在云南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先例,如《云南映象》《丽江映像》,央视青歌赛中的云南少数民族的组合等。
  打造云南各民族传统节日中“歌舞狂欢”。云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民族节庆活动中都有歌舞狂欢,如滇西北藏族、纳西族、彝族等各民族的“打跳”滇中彝族“火把节”的三弦舞狂欢、滇东南苗族“花山节”的芦笙舞狂欢、滇西景颇族“目瑙纵歌”、傈僳族“阿迟木瓜”等的歌舞狂欢等等。这些民族节日活动娱己娱人,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是难得的民族文化资源。
  语言文字。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传承、传播的载体。没有语言文字就谈不上民族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前述各项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相结合,是民族文化创新发展必经途径。同时,加大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普读物、影像制品、文艺作品、文学作品的编写、出版工作。
  民族传统文化创新发展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民族传统文化正迅速消失。因此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的力度。建议对全省少数民族现存文化资源开展普查工作,并对每一项文化遗产进行建档立卡,跟踪研究;设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奖惩机制,使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成为年轻人一种自豪、自觉的行为。
  创新人才奇缺。创新发展云南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是关键。云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资源库。各少数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伦理道德、爱国主义精神、服饰、风土人物等,都是最好的电影、电视、动漫、动画题材。但是民族文化人才奇缺是个制约瓶颈,既懂得民族传统文化,又接受过现代科技文化教育的人才就更难求。因此,一方面要采取特殊,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地引进和培养文化产业创新型人才。
  体制、机制的创新也是云南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关键。文化艺术具有精神和经济两种价值,不能因为经济价值而忽略了精神价值,也不能走相反的路子,更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的基本根基。健全云南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更新观念,提高创新意识,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希望所在。
  在“云南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来谈民族文化的发展时,要注意民族文化的“均衡发展”问题。当前云南民族文化的发展存在着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巨大的不均衡、不平等现象,成为影响云南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潜在因素。尤其是16个跨境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它不仅涉及民族文化的平等发展权利问题,还涉及国际影响和民族文化的戍边能力问题。习近平主席提出“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部署,跨境民族文化的建设及其对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作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他文献
入刊理由:边贸旅游作为云南与周边国家开展友好互惠的特色方式,在云南旅游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云南省对外旅游发展、经济技术合作中,边贸旅游是一道靓丽风景线!  云南是一个可以把岁月记录在脚下的地方,“七彩云南,旅游天堂”是世人对云南的赞誉。在外奋斗的人会归来找寻儿时的记忆,省外游客到云南寻找不曾感受过的自然。云南旅游作为一个美丽产业,既美了游客,也美了云南,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展现了美丽背
期刊
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基于世情、国情以及云南省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赋予云南的重大政治使命,也是云南实现跨越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站在新的起点上,必须秉持必胜的信念,不断创新和拓展工作思路,以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不断提高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
期刊
入刊理由: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责任所在。对于肩负着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重任的云南来说,如何确保在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的路上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对于云南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惟有坚持当代民族工作的主题、旗帜、方向和灵魂——“两个共同(共生共进)”,才能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和谐发展。
期刊
入刊理由:从卖资源到卖产品,从卖产品到卖品牌,3次参展南博会,几乎浓缩了曲靖市3年经济社会发展。此次南博会曲靖贸易馆突出电商、“互联网+”主题元素,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模式、新业态概念全方位凸显。除电商版块外,高原特色农业、新型工业两大版块都突出了“新”字,充满新意,展示了曲靖新形象和高原特色农业与高精尖科技并行发展的产业特色,代表着曲靖市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在第3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
期刊
入刊理由: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了它千姿百态的山光水色,人类的智慧创造了历史的辉煌,积淀下独特而缤纷的文化和风情。潺潺流淌的水,仿佛是古老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走进坝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每个场景都会让你想起陶渊明的诗文,每一个画面都会在陶翁的字里行间找到注脚。  坝美,壮语,意为“美丽安静的坝子
期刊
入刊理由:  云南是旅游大省,要使生态旅游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为支撑。虽然云南生态旅游立法起步较早,但仍然在法律完善及执法、监督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提高云南省生态旅游法治程度,保障云南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人们应该在开发和享受自然的同时尊重和保护自然,使青山绿水长存。  云南省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花卉王国”之美誉,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云南境内,有着三江并流
期刊
建设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关联方方面面。完善民族文艺法规体系应提上日程。就此,我就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计划等提出如下建议:  制定《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民族政策和法规以及制度,在相关民族地区的发展政策和法规以及规划中也鲜有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关注和重视。忽视民族文化的丰富性、独特性和脆弱性,而过于重视经济发展的战
期刊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向心力、亲和力的源头活水;是民族不畏艰险、团结奋斗、科学创新的精神力量;是民族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团结是宝,稳定是基,发展是本。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推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云南边疆稳定与发展、成为面向南亚东南
期刊
云南要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就必须继续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技术文化的扶持力度,尽快缩小差距,才能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实现云南民族团结示范区的战略目标。  中共中央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对云南八个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问题非常重视,扶持力度很大。十二五规划专门列入国家和省里的计划,扶持的力度相当大,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很大。
期刊
入刊理由: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卒,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中国茶文化历史悠长,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云南是中国茶叶原产地的中心。唐代陆羽的《茶经》开宗之句“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直接指出茶树的起源地为南方,而这南方后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