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一门情境学科,故事情节很强,浓缩了世界上五彩斑斓的生活片段。传统教学中语文学科多是以听、说、读、写为主,极大的限制了学科特点的发挥。本文将根据新课标的指引,对语文学科如何运用动手能力创建活力、高效的语文课堂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文课堂;活力;高效;动手
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功底打得好,会促进对其他学科的理解能力,因此,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中的领头学科,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到一个引领铺垫的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学科不再拘泥于听、说、读、写等基本教学,而是要变被动为主动,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不论是课堂中还是生活中,都要积极去寻找语文素材,让语文学科的学习动起来。动手、动口、动心、动脑都是学习语文的灵活方式,但我认为培养动手能力最重要。
一、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会动手”
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是一种呆板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学习质量也上不去,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模式要进行改变。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的优势,将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从而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让学生主动动起来。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主动动手参与实践就是一种改变教育模式很有效的方法。课程改革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前提,动手参与实践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关键。建立学习小组是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参与,乐于参与的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模式化教学,促进学生通过主动动手参与学习,而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例如:在学习《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先熟悉课文,再根据学生对角色的喜好,进行分组学习朗读。朗读之后要让学生主动动手去把所喜欢的人物特点写下来,然后进行分组讨论,这样能增进学生对人物特点以及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像《三顾茅庐》这样人物性格比较分明的文章也可以改变成话剧,老师负责指导,主要由学生自己动手组织。通过这样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真正动起来,活跃了语文课堂的同时,更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改变学习习惯,让学生“勤动手”
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的促进各科学习成绩的提升,也可以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语文学科也是如此。如何养成一个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有以下几点:第一、要善于动手翻阅工具书。工具书是学习的必备工具,养成动手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也是对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查字典就是学会利用工具书的第一步,从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就会接触字典的使用方法,学生可以借助字典了解字词的含义,遇到不懂的字词就主動动手去查询,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量就会增加。词汇量是语文科目学习的基础,也是为以后写作方面打下良好的根基。因此,逐渐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可以受用终身。第二、要善于动手画一画。语文科目的学习是有重点、层次之分的,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语句以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做上标记,以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找准重点、搞懂难点、了解细节点。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会得到提高。第四、要养成课前预习、查找资料的好习惯。课前预习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通过预习,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因此,在预习过程中要主动动手去查找资料,收集与预习知识有关的各方面的资料,一方面能增强自身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五、要养成动手画一些简笔画的习惯。画画是对故事情节最形象的表达,在语文科目的学习中,可以培养画简笔画的习惯。例如:在学习《沙漠中的绿洲》这篇课文时,学生可以根据课文中情节描述画一画沙漠中绿洲的景象,可以更形象的体会到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让学生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主题理念。动手看似简单,却无形中培养了这么多好的习惯,是创建活力、高效语文课堂的关键。
三、举办丰富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好动手”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不愿意动手,并不是学生的主动行为,而是不会动手,这是由于在长期传统的教育中接受了太多机械性学习、死记硬背的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时间久了,学生就没有太多的动手意识了,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效的带动课堂气氛,为学生组织各种语文教学活动,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首先,要定期举办阅读活动。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要求学生自己认为优美、含义深刻的文章或者书籍来与同学们分享,并要求阅读者将其中优美的语句摘录下来,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书籍的读后感写下来,与同学分一起分享。通过阅读活动,可以要求学生坚持写阅读笔记,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自然就有了,从而对语文的学习会更加感兴趣。其次,开设生活作文课。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是不一样的,去过的地方,经历过的事情都不尽相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生活中的经历,让他们写一篇作文,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将生活化作优美的词汇留在学生美好的记忆里。最后,举办班级辩论赛。辩论赛虽然要动口去说、去讲,但在动口之前,是需要学生们去动手收集资料的,如果资料收集不全,那何谈动口。例如,我们要辩论家长过多的干涉孩子的学习到底是对还是错,是促进学习还是适得其反这个话题时,就需要我们要收集有关此话题的相关资料,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才能形成我们脱口而出的每字每句。总之,语文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们逐渐变得“好动手”。
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要想高效、有活力,必须要动起来。只有动起来了,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角,才能充分吸收教师所讲的知识,才能充分理解语文科目的内涵,才能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动起来,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付诸行动,从动手开始吧,创建一个有活力、高效率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合微.动起来,创建活力、高效的语文课堂 [J].课程教育研究.2013(15):77-77
[2]张超慧.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浅谈语文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J].福建教学研究.2008(3):13-14
[3]黄丽相.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J].广西教育.2015(41):18-18
关键词:语文课堂;活力;高效;动手
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功底打得好,会促进对其他学科的理解能力,因此,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中的领头学科,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到一个引领铺垫的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学科不再拘泥于听、说、读、写等基本教学,而是要变被动为主动,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不论是课堂中还是生活中,都要积极去寻找语文素材,让语文学科的学习动起来。动手、动口、动心、动脑都是学习语文的灵活方式,但我认为培养动手能力最重要。
一、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会动手”
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是一种呆板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学习质量也上不去,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模式要进行改变。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的优势,将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从而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让学生主动动起来。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主动动手参与实践就是一种改变教育模式很有效的方法。课程改革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前提,动手参与实践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关键。建立学习小组是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参与,乐于参与的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模式化教学,促进学生通过主动动手参与学习,而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例如:在学习《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先熟悉课文,再根据学生对角色的喜好,进行分组学习朗读。朗读之后要让学生主动动手去把所喜欢的人物特点写下来,然后进行分组讨论,这样能增进学生对人物特点以及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像《三顾茅庐》这样人物性格比较分明的文章也可以改变成话剧,老师负责指导,主要由学生自己动手组织。通过这样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真正动起来,活跃了语文课堂的同时,更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改变学习习惯,让学生“勤动手”
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的促进各科学习成绩的提升,也可以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语文学科也是如此。如何养成一个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有以下几点:第一、要善于动手翻阅工具书。工具书是学习的必备工具,养成动手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也是对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查字典就是学会利用工具书的第一步,从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就会接触字典的使用方法,学生可以借助字典了解字词的含义,遇到不懂的字词就主動动手去查询,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量就会增加。词汇量是语文科目学习的基础,也是为以后写作方面打下良好的根基。因此,逐渐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可以受用终身。第二、要善于动手画一画。语文科目的学习是有重点、层次之分的,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语句以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做上标记,以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找准重点、搞懂难点、了解细节点。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会得到提高。第四、要养成课前预习、查找资料的好习惯。课前预习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通过预习,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因此,在预习过程中要主动动手去查找资料,收集与预习知识有关的各方面的资料,一方面能增强自身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五、要养成动手画一些简笔画的习惯。画画是对故事情节最形象的表达,在语文科目的学习中,可以培养画简笔画的习惯。例如:在学习《沙漠中的绿洲》这篇课文时,学生可以根据课文中情节描述画一画沙漠中绿洲的景象,可以更形象的体会到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让学生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主题理念。动手看似简单,却无形中培养了这么多好的习惯,是创建活力、高效语文课堂的关键。
三、举办丰富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好动手”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不愿意动手,并不是学生的主动行为,而是不会动手,这是由于在长期传统的教育中接受了太多机械性学习、死记硬背的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时间久了,学生就没有太多的动手意识了,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效的带动课堂气氛,为学生组织各种语文教学活动,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首先,要定期举办阅读活动。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要求学生自己认为优美、含义深刻的文章或者书籍来与同学们分享,并要求阅读者将其中优美的语句摘录下来,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书籍的读后感写下来,与同学分一起分享。通过阅读活动,可以要求学生坚持写阅读笔记,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自然就有了,从而对语文的学习会更加感兴趣。其次,开设生活作文课。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是不一样的,去过的地方,经历过的事情都不尽相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生活中的经历,让他们写一篇作文,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将生活化作优美的词汇留在学生美好的记忆里。最后,举办班级辩论赛。辩论赛虽然要动口去说、去讲,但在动口之前,是需要学生们去动手收集资料的,如果资料收集不全,那何谈动口。例如,我们要辩论家长过多的干涉孩子的学习到底是对还是错,是促进学习还是适得其反这个话题时,就需要我们要收集有关此话题的相关资料,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才能形成我们脱口而出的每字每句。总之,语文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们逐渐变得“好动手”。
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要想高效、有活力,必须要动起来。只有动起来了,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角,才能充分吸收教师所讲的知识,才能充分理解语文科目的内涵,才能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动起来,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付诸行动,从动手开始吧,创建一个有活力、高效率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合微.动起来,创建活力、高效的语文课堂 [J].课程教育研究.2013(15):77-77
[2]张超慧.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浅谈语文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J].福建教学研究.2008(3):13-14
[3]黄丽相.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J].广西教育.2015(41):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