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人的良好心理素质,促进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全面提高素质的教育活动。随着课程的改革,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初衷,因此,在体育教学工作中,把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进行有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
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在教室内讲授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讲授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意义,使学生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心理保健和心理疾病的预防常识,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同时还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内容,通过讲授、学生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新观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良好品质促进心理健康
1.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比如在跳高教学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进取性,敢于攀登新的高度;在篮球运动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协作性;接力跑时着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总而言之,在体育教材中的每一部分都能够挖掘出进行品质教育的有效素材。只要教师在上课前认真备课,积极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来培养学生那方面的优良品质,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目的自然而然也就达到了。
2.根据心理品质形成的长期性的特点
我们知道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通过一、两节课的练习教育就能够形成的,需要经过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所以,品质教育要贯彻经常性的原则,对一些基本的素质培养要反复不断地进行教育,如“眼保健操”的练习要求,就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其一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规范能力,其二是树立良好的作风。尽管“眼保健操”练习起来单调、枯燥,但对学生心灵的陶冶、促进健康是久远的。
3.优良品质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作为青少年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特别强,特别是一些超级名星们,他们的一举一动往往都有数以万计的学生纷纷摸仿。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决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同时要有较强的感染力,对所任学科要有深厚感情去感染、影响学生、关爱学生;教师的言行举动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说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受教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有些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教师的师德品质对学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青少年学生总是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体育教师的活动能力强,与学生交往广泛,深受学生欢迎,是学生首先模仿的对象,所以体育教师更应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这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极为重要。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方法
培养学生心理健康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不同心理缺陷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区别对待,因人而宜,因材施教。
1.对孤独、怪僻心理缺陷学生的教育方法
假如学生不太合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应当让其参加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培养其集体荣誉感,使其认识到团结拼搏的重要性,这样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会帮助其慢慢地改变孤僻的心理,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并热爱集体。
2.对腼腆、胆怯心理缺陷学生的教育方法
如果学生胆子小,做事怕风险,容易脸红,怕难为情,那就应当让其多参加一些简单、基础的动作练习,使其能够顺利地完成整个动作,让其充分体验成就感,在其享受喜悦的同时动作难度也慢慢增加,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其胆子自然也会变大,处事也会变得老练了。
3.对犹豫不决心理缺陷学生的教育方法
如果学生做事经常犯犹豫不决、不够果断的毛病,那就多参加一些瞬间做出动作判断的练习,如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跳远等体育活动,让其常常在练习中一瞬间做出判断,随着长期的动作练习,久而久之,就能帮助其增强果断的个性。
4.对急躁、易怒心理缺陷学生的教育方法
对遇事容易急躁、冲动的学生那就让其多参加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等缓慢、持久的项目,这些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耐性帮助其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善。
5.对缺乏信心心理缺陷学生的教育方法
对做事总是担心不能完成任务的学生,那就得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运动练习,如跳绳、俯卧撑、跑步等体育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这样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信心自然能逐步得到增强。
6.对遇事紧张心理缺陷学生的教育方法
对容易紧张、往往重要考试就发挥失常的学生,那就让其多参加一些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如果经常在这种激烈的比赛中接受考验,“久经沙场”,久而久之,使其心中有数,这样遇事就不会过分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从而给学习、工作带来益处。
体育锻炼作为心理纠正训练内容,不是一般运动训练和娱乐活动,要想达到心理转变目的,必须要有一定时间、强度、质量来保证,每次锻炼时间在三十分钟左右,运动量从小到大,循序渐进,两个月为一个周期,约进行两个周期左右,心理会慢慢转变,长期坚持锻炼效果会越来越好。另外,要注意运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同时还要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总之,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
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在教室内讲授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讲授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意义,使学生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心理保健和心理疾病的预防常识,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同时还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内容,通过讲授、学生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新观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良好品质促进心理健康
1.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比如在跳高教学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进取性,敢于攀登新的高度;在篮球运动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协作性;接力跑时着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总而言之,在体育教材中的每一部分都能够挖掘出进行品质教育的有效素材。只要教师在上课前认真备课,积极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来培养学生那方面的优良品质,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目的自然而然也就达到了。
2.根据心理品质形成的长期性的特点
我们知道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通过一、两节课的练习教育就能够形成的,需要经过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所以,品质教育要贯彻经常性的原则,对一些基本的素质培养要反复不断地进行教育,如“眼保健操”的练习要求,就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其一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规范能力,其二是树立良好的作风。尽管“眼保健操”练习起来单调、枯燥,但对学生心灵的陶冶、促进健康是久远的。
3.优良品质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作为青少年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特别强,特别是一些超级名星们,他们的一举一动往往都有数以万计的学生纷纷摸仿。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决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同时要有较强的感染力,对所任学科要有深厚感情去感染、影响学生、关爱学生;教师的言行举动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说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受教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有些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教师的师德品质对学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青少年学生总是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体育教师的活动能力强,与学生交往广泛,深受学生欢迎,是学生首先模仿的对象,所以体育教师更应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这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极为重要。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方法
培养学生心理健康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不同心理缺陷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区别对待,因人而宜,因材施教。
1.对孤独、怪僻心理缺陷学生的教育方法
假如学生不太合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应当让其参加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培养其集体荣誉感,使其认识到团结拼搏的重要性,这样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会帮助其慢慢地改变孤僻的心理,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并热爱集体。
2.对腼腆、胆怯心理缺陷学生的教育方法
如果学生胆子小,做事怕风险,容易脸红,怕难为情,那就应当让其多参加一些简单、基础的动作练习,使其能够顺利地完成整个动作,让其充分体验成就感,在其享受喜悦的同时动作难度也慢慢增加,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其胆子自然也会变大,处事也会变得老练了。
3.对犹豫不决心理缺陷学生的教育方法
如果学生做事经常犯犹豫不决、不够果断的毛病,那就多参加一些瞬间做出动作判断的练习,如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跳远等体育活动,让其常常在练习中一瞬间做出判断,随着长期的动作练习,久而久之,就能帮助其增强果断的个性。
4.对急躁、易怒心理缺陷学生的教育方法
对遇事容易急躁、冲动的学生那就让其多参加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等缓慢、持久的项目,这些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耐性帮助其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善。
5.对缺乏信心心理缺陷学生的教育方法
对做事总是担心不能完成任务的学生,那就得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运动练习,如跳绳、俯卧撑、跑步等体育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这样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信心自然能逐步得到增强。
6.对遇事紧张心理缺陷学生的教育方法
对容易紧张、往往重要考试就发挥失常的学生,那就让其多参加一些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如果经常在这种激烈的比赛中接受考验,“久经沙场”,久而久之,使其心中有数,这样遇事就不会过分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从而给学习、工作带来益处。
体育锻炼作为心理纠正训练内容,不是一般运动训练和娱乐活动,要想达到心理转变目的,必须要有一定时间、强度、质量来保证,每次锻炼时间在三十分钟左右,运动量从小到大,循序渐进,两个月为一个周期,约进行两个周期左右,心理会慢慢转变,长期坚持锻炼效果会越来越好。另外,要注意运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同时还要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总之,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