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人叙事,总少不了要对人物生活的环境和事件发生地周围的景物进行必要的描写。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景物描写具有其特有的重要作用。那么,景物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呢?让我们结合实例作简要说明。
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是鲁迅先生《故乡》一文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所交代的正是《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时代背景,即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农村。与此同时,这段话也给鲁迅先生此次回去“搬家”罩上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文的感情抒发确定了基调。
大家再读一读下面这段话:
“雨总是淅淅沥沥下个不停,风吹过了一阵又一阵。后院那棵梧桐树,在风雨中摇曳不止。于是那紧靠梧桐的小屋上的瓦便‘哗哗’地响个不停。”
这是《新绿又爬上了枯枝》(课外练笔)一文的开篇语,这段景物描写既交代了写作背景,又渲染了一种肃杀的气氛,为下面梧桐树枝被砍作好了铺垫。
烘托个性,揭示命运。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一文中曾经描写过主人公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一些感受,作者笔下的“烈日”称得上是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了,阳光之烈,被作者描写得如临其境;作者笔下的“暴雨”也堪称一绝,读着文章,我们也仿佛站在了大雨之中。当然,在这里,作者并不是在单纯地写“烈日”和“暴雨”,他是借助景物描写来烘托祥子的个性、来揭示祥子的命运——对祥子来说,即使在这样恶劣的天气情况下也要出门挣钱,否则他就要忍受饥饿——正所谓日愈烈,雨愈暴,人愈悲。
下面这段文字也很有特点:
“记得那天的雨,很大、很猛。当时我俩正在‘欣赏’着刚刚出世的baby,正在说着她的可爱与伶俐,可是他们——猎人——还是在那样的雨天来了!你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引开了他们,临走时还没有忘记告诉我,照顾好我们的baby。是你躺在了他们的枪口下,不是我,更不是我们的baby。自那以后,再没有见到你。无数次,在月圆之夜,我与我们的baby小心出洞去,面对高悬的明月,默默地祈求你的重生;无数次,风雨之夜,我把我们的baby紧紧地搂在怀里,心里装的却是那丘孤坟和无处话说的凄凉……”
这是中考作文《死亡地域里的一页信》中的一段话,其中的景物描写,既很好地烘托了“小红狐狸”和“小白狐狸”的生存环境,也准确揭示了他们的悲惨命运。
展示人情风貌。
请读下文: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周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绿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段文字写的是什么地方的人情风貌?对,是草原,它向我们展示的是内蒙古大草原所特有的辽阔和壮美,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再读一读下面这几句话:
“不必说眼望‘漂头’盼着鱼儿上钩时的那种心情,也不必说将鱼儿拉出水面那刹那间的感受,单是垂钓场周围的繁花绿草、清新而湿润的空气就足以令人陶醉了。”
这是一篇以《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为题的中考作文中的一段话,不用说,这里所描绘的景色是垂钓场所特有的景色,这里所表现的心情当然也是垂钓者所特有的心情。
推动情节发展。
请比较阅读下面这两段文字:
“在通往粮库的路上,一辆装满麻袋的‘小四轮’正‘突突突’地冒着黑烟。虽说已是深秋,公路旁的杨树已经落光了叶子,但是开车的刘大庆还是满脸的汗。”
“太阳就要落山了,‘小四轮’在公路上轻快地跑着,隐约间还能听到刘大庆的口哨声。”
这是一篇以《水稻大王刘大庆》为题的考场作文的首尾两段,通过对两段的比较阅读你一定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中间似乎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对了!“‘小四轮’正‘突突突’地冒着黑烟”说明是重载,而“‘小四轮’轻快地跑着”则说明是空车,两厢比较就会发现:卖粮的过程已经完成了。
寄托作者感情。
这类作品在课内外读物中数不胜数,作者大都是把景物当作具体的人物来描写,大都赋予景物一定的比喻意或象征意。像《白杨礼赞》一文开始那一段,表面看起来写的是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其实写的是北方农民的生存环境,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其实就是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只不过作者采用了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手法而已。
怎么样?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不是很大、很多呢?它们可不是“可有可无”的哟!
其实,古人关于景物描写作用的论述也有很多,比较有名的像“所有景语都是情语”、“烘云托月”等。在浩如烟海的中外名著中带有景物描写的文章和段落可谓比比皆是,文学大家们是非常善于借助景物描写来实现自己的写作目的的。
了解了景物描写的作用之后,就应该在阅读时格外关注景物描写并及时地将景物描写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千万不要认为景物描写是“闲笔”,它们的作用可大着呢!
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是鲁迅先生《故乡》一文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所交代的正是《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时代背景,即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农村。与此同时,这段话也给鲁迅先生此次回去“搬家”罩上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文的感情抒发确定了基调。
大家再读一读下面这段话:
“雨总是淅淅沥沥下个不停,风吹过了一阵又一阵。后院那棵梧桐树,在风雨中摇曳不止。于是那紧靠梧桐的小屋上的瓦便‘哗哗’地响个不停。”
这是《新绿又爬上了枯枝》(课外练笔)一文的开篇语,这段景物描写既交代了写作背景,又渲染了一种肃杀的气氛,为下面梧桐树枝被砍作好了铺垫。
烘托个性,揭示命运。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一文中曾经描写过主人公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一些感受,作者笔下的“烈日”称得上是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了,阳光之烈,被作者描写得如临其境;作者笔下的“暴雨”也堪称一绝,读着文章,我们也仿佛站在了大雨之中。当然,在这里,作者并不是在单纯地写“烈日”和“暴雨”,他是借助景物描写来烘托祥子的个性、来揭示祥子的命运——对祥子来说,即使在这样恶劣的天气情况下也要出门挣钱,否则他就要忍受饥饿——正所谓日愈烈,雨愈暴,人愈悲。
下面这段文字也很有特点:
“记得那天的雨,很大、很猛。当时我俩正在‘欣赏’着刚刚出世的baby,正在说着她的可爱与伶俐,可是他们——猎人——还是在那样的雨天来了!你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引开了他们,临走时还没有忘记告诉我,照顾好我们的baby。是你躺在了他们的枪口下,不是我,更不是我们的baby。自那以后,再没有见到你。无数次,在月圆之夜,我与我们的baby小心出洞去,面对高悬的明月,默默地祈求你的重生;无数次,风雨之夜,我把我们的baby紧紧地搂在怀里,心里装的却是那丘孤坟和无处话说的凄凉……”
这是中考作文《死亡地域里的一页信》中的一段话,其中的景物描写,既很好地烘托了“小红狐狸”和“小白狐狸”的生存环境,也准确揭示了他们的悲惨命运。
展示人情风貌。
请读下文: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周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绿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段文字写的是什么地方的人情风貌?对,是草原,它向我们展示的是内蒙古大草原所特有的辽阔和壮美,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再读一读下面这几句话:
“不必说眼望‘漂头’盼着鱼儿上钩时的那种心情,也不必说将鱼儿拉出水面那刹那间的感受,单是垂钓场周围的繁花绿草、清新而湿润的空气就足以令人陶醉了。”
这是一篇以《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为题的中考作文中的一段话,不用说,这里所描绘的景色是垂钓场所特有的景色,这里所表现的心情当然也是垂钓者所特有的心情。
推动情节发展。
请比较阅读下面这两段文字:
“在通往粮库的路上,一辆装满麻袋的‘小四轮’正‘突突突’地冒着黑烟。虽说已是深秋,公路旁的杨树已经落光了叶子,但是开车的刘大庆还是满脸的汗。”
“太阳就要落山了,‘小四轮’在公路上轻快地跑着,隐约间还能听到刘大庆的口哨声。”
这是一篇以《水稻大王刘大庆》为题的考场作文的首尾两段,通过对两段的比较阅读你一定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中间似乎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对了!“‘小四轮’正‘突突突’地冒着黑烟”说明是重载,而“‘小四轮’轻快地跑着”则说明是空车,两厢比较就会发现:卖粮的过程已经完成了。
寄托作者感情。
这类作品在课内外读物中数不胜数,作者大都是把景物当作具体的人物来描写,大都赋予景物一定的比喻意或象征意。像《白杨礼赞》一文开始那一段,表面看起来写的是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其实写的是北方农民的生存环境,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其实就是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只不过作者采用了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手法而已。
怎么样?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不是很大、很多呢?它们可不是“可有可无”的哟!
其实,古人关于景物描写作用的论述也有很多,比较有名的像“所有景语都是情语”、“烘云托月”等。在浩如烟海的中外名著中带有景物描写的文章和段落可谓比比皆是,文学大家们是非常善于借助景物描写来实现自己的写作目的的。
了解了景物描写的作用之后,就应该在阅读时格外关注景物描写并及时地将景物描写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千万不要认为景物描写是“闲笔”,它们的作用可大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