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元旦,央视纪录频道开播,让不少人惊呼纪录片产业的春天即将来临。新年伊始也不乏惊喜,3D试验频道元旦试播,并将于春节正式播出。“作为一个综合性的3D电视频道在世界上不多见。”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科技与标准管理处处长盛志凡表示。
与以往频道建制不同,3D试验频道采取多台联合制播、用户免费接收、通过广告补贴制播费用的方式运营。由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天津广播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深圳电视台联合开办。六家电视台分别制作节目,中央电视台统一播出。“从频道管理来说是一个创新。”中央电视台技术管理中心副主任路晓俐表示。
“绝对是负成本。”盛志凡坦承目前国内3D电视的制作力量薄弱,制作成本很高,产业链上广电环节的收益非常有限。作为广电增值业务之一,免费模式只是制播能力不足、市场尚未成熟时的选择,付费模式才是王道,只待“有朝一日”。
全球第26个3D频道
“现在,北京歌华有线的用户已经可以通过701频道观看到3D试播节目。”
由六家电视台联合开办的3D试验频道是我国首个立体电视节目综合性试验频道,也是全球第26个3D频道。据悉,国际上3D频道多为体育、娱乐等专业性的付费频道,综合性频道不足10个,也多为付费频道。最早的3D频道为日本BS11频道。
时间紧——各台3D项目从筹备到试播,前后不足两个月。“这六家电视台基本都是从零开始,北京和上海尝试的早一些,但也是政策下达后才开始筹备。”路晓俐表示。
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这几家电视台的协同作战总算有了不错成果。根据播出计划,3D试验频道每天播出时间为10:30~24:00,每晚19:00开始首播4.5小时,每天重播两次,共播出13.5小时。频道内容主要包括动漫、体育、专题片、影视剧、综艺等类型的3D电视节目,以及重大活动的现场转播。
4.5小时的首播量,由6家电视台“包干到台”。中央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分别负责每天1小时的首播量,天津、江苏和深圳分别负责每天30分钟的首播量。各台负责的具体时段播出顺序每隔3个月轮换一次。六家电视台分别成立3D频道工作小组,负责各自分工时段内的节目编排、制作及播出带送播等工作。
记者从SiTV总编室主任李兆丰处获悉,目前,SiTV的3D 节目储存量可供播出1个月,包括京剧、体育赛事、文艺晚会等内容,分别在“七彩戏剧”“劲爆体育”“魅力都市”“霓裳剧场”等节目中播出,“节目版权为文广互动自有,未来还会和台里其他频道合作套拍3D节目。总体来讲,会固定在以上六七种节目类型。”上海文广互动电视有限公司总经理史支焱介绍到。“目前国家广电总局对于节目类型还没有具体要求。只要是3D的,是台里最高水准的内容就拿过去。”
江苏电视台技术管理部副主任朱光荣表示,江苏负责保障每天30分钟的节目,一周提供3个半小时的节目。最先推出的是健康服务类节目《万家灯火》。
除了六家电视台各自负责的3D节目制作量,3D试验频道也会出资上百万向社会公司购买3D片源。影视3D工作委员会主任梁汉森透露,有4部3D影片正在洽谈中。“制作和购买各占一半。”路晓俐表示。
盛志凡介绍,3D试验频道的播出是基于有线高清体系,即用户如要观看3D试验频道的节目必须具备有线数字网络、高清机顶盒、3D电视机及3D眼镜。“目前,有1.46亿的有线电视用户,3D有效覆盖用户应该在百万级以上。”
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3D电视的发展目标:一是要制定国家3D立体电视标准,二是要提高3D立体影视制播能力,到2015年将开通10个播出3D立体电视节目的频道。
负成本运作
开播即可有百万级以上的有效用户,在中国立体视像(3D)产业联盟秘书长唐斌看来,这在全球成熟的3D频道中已经拔得头筹了。但正如盛志凡所言,中国3D制播能力薄弱,制作成本高,“单独一个台,即便是中央电视台也撑不起一个3D频道。”故此,六家联合开办也多少有点出于无奈。
“制作一部3D片子的成本是普通高清片源的2-3倍。”路晓俐表示。根据《3D电视试验频道实施方案》的要求,六家电视台针对各自承担的任务,在人员、节目、技术等筹备工作和日常运行方面,分别落实相应经费。
所以此次3D频道的开播,各台在人力、技术、资金上均投入不菲。以中央电视台和江苏电视台为例,两台都是跨部门配合实现3D节目的制作。据路晓俐介绍,中央电视台由总编室委托《央视风云》节目备播,技术部门提供3D技术支持及保障,设有3D频道领导小组和开播实施工作小组。而江苏方面,据朱光荣介绍,则由江苏城市频道负责节目内容,技术管理部负责搭建3D演播室、EFP系统等,并有包装工作室负责后期制作。上海每周需要供给3D电视频道7小时的节目,为此,文广互动成立了专门项目组,包括前期、摄像、导播、导演和后期剪辑等有20人左右。
先期投入中,各台斥资最多的是3D制播系统搭建,因为筹备时间短,六家电视台购置和租赁双管齐下,很多后续设备也已预订。路晓俐表示,中央电视台现在在系统和设备上已投入了几千万。上海广电技术管理部主任林伟明表示,“目前,仅3D演播室系统、现场集成系统、后期制作系统等硬件方面,已花费3000万元。”当然,各台实力和情况有别,朱光荣表示,3D技术设备价格参差,有数千万,也有几百万,江苏对现有设备系统的投入大概在七八百万元。此外,六家电视台还要负担各自节目购买和传送费用,并分摊3D频道卫星转发器的租赁费。
“节目片源成本高,制播要求也高,但收益渠道对电视台并不直接,受益的是产业。”路晓俐表示,暂时电视台可拥有相应节目版权及广告收益,但由于入户率低,覆盖少,收视不高,广告很少。朱光荣则对记者表示,江苏电视台负责的30分钟的3D节目可附带3分钟广告,同样出于覆盖原因,“比普通广告要便宜。”
“绝对是负成本的。”盛志凡表示,3D电视毕竟是新兴产业,除了终端显示以外,传输、技术标准等尚未成型。负成本运作的3D试验频道真的只是一次“试验”,没有长效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随着技术提升和产业成熟,“六家电视台或其他电视台谁有能力就可以单飞,它的解散是必然的。”路晓俐表示。
3D,准备好了吗?
3D试验频道甫一出世,3D产业上下游就开始不“淡定”了。最雀跃的是终端厂商,最谨慎的是内容制作方。
康佳多媒体营销事业部市场部副总经理廖黎明透露,最近康佳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内部会议,会议主题就是讨论在1月1日3D试验频道开播后,如何在全国展开3D电视机的促销活动。“我们得到非常多的终端反馈,很多老百姓期待3D频道开播。有了3D频道,有了3D春晚和伦敦奥运会,我们一定要加以利用。”
长虹多媒体营销公司总经理程勇则用数据表现3D频道对终端市场的拉动力度,“以往周末3D市场的占比在30%左右,但12月31日到1月3日期间占比升到40%,甚至超过了50%。”据悉,因为3D频道开播,长虹已经将2011年3D电视生产计划从40%-50%调高到60%-70%。
3D试验频道的努力和终端厂商的热情能否得到来自老百姓的积极回应呢?中国3D产业研究院2011年4月份做过一次“你在未来三年可能会购买哪些3D产品”的调查,结果显示,3D电视排第一,占35%;其后依次为手机、笔记本和数码相机,甚至投影仪也有5.6%的支持率。
据Display Search的统计,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和西欧的3D电视渗透率已达约18%,而全球平均水平仅12%~13%,日本和北美为7%左右。这就说明,我国3D产业的确走在了全球的前面。与此同时,我国也是全球3D电视渗透率提升最快的地区,2011年一季度渗透率不到4%,到了二季度就飙升至12%左右,三季度达到约18%。
相较而言,内容制作方因为制作上的种种困难相对要谨慎些。“我们并未看到3D‘明天’就能成为一个蓬勃的产品,从而支撑起一个企业的生存。”特艺集团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吴斌表示。
内容是3D试验频道和整个产业链的“咽喉”,内容稀缺的问题必须正视。梁汉森表示,目前我国3D内容制作在资金、团队及创作理念上还存在很多问题。“粗略统计,中国现在的3D制作人才还不足1000人。从2009年到现在,一年只能做一部3D电影。”更有人认为,目前国内真正有能力有资历拍3D的人还不到50人。
有人问卡梅隆,为什么《阿凡达》看着不累?卡梅隆说,要让观众在看到影片15分钟后忘掉这是一部3D特效电影。3D内容制作最关键的是让大众接受“健康3D”理念。大众对观看3D内容普遍有一个切身体验,那就是“不舒服”。在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3D电视技术指导意见》中,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做好视觉安全管理。
是快闪还是偏光?是正视差还是负时差?是戴眼镜还是裸眼?3D标准还未有定论。“我们正在布局开发一些自主创新的标准,用来支撑3D产业发展。”盛志凡透露,今年用户有望在CMMB上看到裸眼3D。
与以往频道建制不同,3D试验频道采取多台联合制播、用户免费接收、通过广告补贴制播费用的方式运营。由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天津广播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深圳电视台联合开办。六家电视台分别制作节目,中央电视台统一播出。“从频道管理来说是一个创新。”中央电视台技术管理中心副主任路晓俐表示。
“绝对是负成本。”盛志凡坦承目前国内3D电视的制作力量薄弱,制作成本很高,产业链上广电环节的收益非常有限。作为广电增值业务之一,免费模式只是制播能力不足、市场尚未成熟时的选择,付费模式才是王道,只待“有朝一日”。
全球第26个3D频道
“现在,北京歌华有线的用户已经可以通过701频道观看到3D试播节目。”
由六家电视台联合开办的3D试验频道是我国首个立体电视节目综合性试验频道,也是全球第26个3D频道。据悉,国际上3D频道多为体育、娱乐等专业性的付费频道,综合性频道不足10个,也多为付费频道。最早的3D频道为日本BS11频道。
时间紧——各台3D项目从筹备到试播,前后不足两个月。“这六家电视台基本都是从零开始,北京和上海尝试的早一些,但也是政策下达后才开始筹备。”路晓俐表示。
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这几家电视台的协同作战总算有了不错成果。根据播出计划,3D试验频道每天播出时间为10:30~24:00,每晚19:00开始首播4.5小时,每天重播两次,共播出13.5小时。频道内容主要包括动漫、体育、专题片、影视剧、综艺等类型的3D电视节目,以及重大活动的现场转播。
4.5小时的首播量,由6家电视台“包干到台”。中央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分别负责每天1小时的首播量,天津、江苏和深圳分别负责每天30分钟的首播量。各台负责的具体时段播出顺序每隔3个月轮换一次。六家电视台分别成立3D频道工作小组,负责各自分工时段内的节目编排、制作及播出带送播等工作。
记者从SiTV总编室主任李兆丰处获悉,目前,SiTV的3D 节目储存量可供播出1个月,包括京剧、体育赛事、文艺晚会等内容,分别在“七彩戏剧”“劲爆体育”“魅力都市”“霓裳剧场”等节目中播出,“节目版权为文广互动自有,未来还会和台里其他频道合作套拍3D节目。总体来讲,会固定在以上六七种节目类型。”上海文广互动电视有限公司总经理史支焱介绍到。“目前国家广电总局对于节目类型还没有具体要求。只要是3D的,是台里最高水准的内容就拿过去。”
江苏电视台技术管理部副主任朱光荣表示,江苏负责保障每天30分钟的节目,一周提供3个半小时的节目。最先推出的是健康服务类节目《万家灯火》。
除了六家电视台各自负责的3D节目制作量,3D试验频道也会出资上百万向社会公司购买3D片源。影视3D工作委员会主任梁汉森透露,有4部3D影片正在洽谈中。“制作和购买各占一半。”路晓俐表示。
盛志凡介绍,3D试验频道的播出是基于有线高清体系,即用户如要观看3D试验频道的节目必须具备有线数字网络、高清机顶盒、3D电视机及3D眼镜。“目前,有1.46亿的有线电视用户,3D有效覆盖用户应该在百万级以上。”
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3D电视的发展目标:一是要制定国家3D立体电视标准,二是要提高3D立体影视制播能力,到2015年将开通10个播出3D立体电视节目的频道。
负成本运作
开播即可有百万级以上的有效用户,在中国立体视像(3D)产业联盟秘书长唐斌看来,这在全球成熟的3D频道中已经拔得头筹了。但正如盛志凡所言,中国3D制播能力薄弱,制作成本高,“单独一个台,即便是中央电视台也撑不起一个3D频道。”故此,六家联合开办也多少有点出于无奈。
“制作一部3D片子的成本是普通高清片源的2-3倍。”路晓俐表示。根据《3D电视试验频道实施方案》的要求,六家电视台针对各自承担的任务,在人员、节目、技术等筹备工作和日常运行方面,分别落实相应经费。
所以此次3D频道的开播,各台在人力、技术、资金上均投入不菲。以中央电视台和江苏电视台为例,两台都是跨部门配合实现3D节目的制作。据路晓俐介绍,中央电视台由总编室委托《央视风云》节目备播,技术部门提供3D技术支持及保障,设有3D频道领导小组和开播实施工作小组。而江苏方面,据朱光荣介绍,则由江苏城市频道负责节目内容,技术管理部负责搭建3D演播室、EFP系统等,并有包装工作室负责后期制作。上海每周需要供给3D电视频道7小时的节目,为此,文广互动成立了专门项目组,包括前期、摄像、导播、导演和后期剪辑等有20人左右。
先期投入中,各台斥资最多的是3D制播系统搭建,因为筹备时间短,六家电视台购置和租赁双管齐下,很多后续设备也已预订。路晓俐表示,中央电视台现在在系统和设备上已投入了几千万。上海广电技术管理部主任林伟明表示,“目前,仅3D演播室系统、现场集成系统、后期制作系统等硬件方面,已花费3000万元。”当然,各台实力和情况有别,朱光荣表示,3D技术设备价格参差,有数千万,也有几百万,江苏对现有设备系统的投入大概在七八百万元。此外,六家电视台还要负担各自节目购买和传送费用,并分摊3D频道卫星转发器的租赁费。
“节目片源成本高,制播要求也高,但收益渠道对电视台并不直接,受益的是产业。”路晓俐表示,暂时电视台可拥有相应节目版权及广告收益,但由于入户率低,覆盖少,收视不高,广告很少。朱光荣则对记者表示,江苏电视台负责的30分钟的3D节目可附带3分钟广告,同样出于覆盖原因,“比普通广告要便宜。”
“绝对是负成本的。”盛志凡表示,3D电视毕竟是新兴产业,除了终端显示以外,传输、技术标准等尚未成型。负成本运作的3D试验频道真的只是一次“试验”,没有长效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随着技术提升和产业成熟,“六家电视台或其他电视台谁有能力就可以单飞,它的解散是必然的。”路晓俐表示。
3D,准备好了吗?
3D试验频道甫一出世,3D产业上下游就开始不“淡定”了。最雀跃的是终端厂商,最谨慎的是内容制作方。
康佳多媒体营销事业部市场部副总经理廖黎明透露,最近康佳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内部会议,会议主题就是讨论在1月1日3D试验频道开播后,如何在全国展开3D电视机的促销活动。“我们得到非常多的终端反馈,很多老百姓期待3D频道开播。有了3D频道,有了3D春晚和伦敦奥运会,我们一定要加以利用。”
长虹多媒体营销公司总经理程勇则用数据表现3D频道对终端市场的拉动力度,“以往周末3D市场的占比在30%左右,但12月31日到1月3日期间占比升到40%,甚至超过了50%。”据悉,因为3D频道开播,长虹已经将2011年3D电视生产计划从40%-50%调高到60%-70%。
3D试验频道的努力和终端厂商的热情能否得到来自老百姓的积极回应呢?中国3D产业研究院2011年4月份做过一次“你在未来三年可能会购买哪些3D产品”的调查,结果显示,3D电视排第一,占35%;其后依次为手机、笔记本和数码相机,甚至投影仪也有5.6%的支持率。
据Display Search的统计,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和西欧的3D电视渗透率已达约18%,而全球平均水平仅12%~13%,日本和北美为7%左右。这就说明,我国3D产业的确走在了全球的前面。与此同时,我国也是全球3D电视渗透率提升最快的地区,2011年一季度渗透率不到4%,到了二季度就飙升至12%左右,三季度达到约18%。
相较而言,内容制作方因为制作上的种种困难相对要谨慎些。“我们并未看到3D‘明天’就能成为一个蓬勃的产品,从而支撑起一个企业的生存。”特艺集团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吴斌表示。
内容是3D试验频道和整个产业链的“咽喉”,内容稀缺的问题必须正视。梁汉森表示,目前我国3D内容制作在资金、团队及创作理念上还存在很多问题。“粗略统计,中国现在的3D制作人才还不足1000人。从2009年到现在,一年只能做一部3D电影。”更有人认为,目前国内真正有能力有资历拍3D的人还不到50人。
有人问卡梅隆,为什么《阿凡达》看着不累?卡梅隆说,要让观众在看到影片15分钟后忘掉这是一部3D特效电影。3D内容制作最关键的是让大众接受“健康3D”理念。大众对观看3D内容普遍有一个切身体验,那就是“不舒服”。在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3D电视技术指导意见》中,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做好视觉安全管理。
是快闪还是偏光?是正视差还是负时差?是戴眼镜还是裸眼?3D标准还未有定论。“我们正在布局开发一些自主创新的标准,用来支撑3D产业发展。”盛志凡透露,今年用户有望在CMMB上看到裸眼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