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南下北上的主要通道,有“湖北南大门”之称。东与黄石市的阳新县交界,南与江西省的修水县、湖南省的平江县接壤,西与湖南省的临湘市相连,北与荆州市的洪湖市隔江相望,与武汉江夏区、鄂州市、大冶市毗邻。
地理环境
咸宁市地理位置北起北纬30°19’,南至北纬29°02’,东抵东经114°28’,西达东经113°32’,位于湖北省南部,处湘鄂赣三省交界之处,武汉、长沙、九江大三角之中,是全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点城市之一,又与长珠潭“两型”社会试点相邻。境内地势高低悬殊,地貌构成复杂,类型多样。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南部是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幕阜山脉,其最高峰是境内通山县九宫山的老鸦尖,海拔高度为1656米。北部为长江中下游平源的边缘,长江绕西北的赤壁市、嘉鱼县。
地形
咸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北麓。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东端的下扬子台坪的大冶褶带的粱子湖凹陷和咸宁台褶束以及幕阜台拗的通山台褶束等3个四级构造单元。区内出露有元古代至新生代地层,岩浆活动主要集中于通山的九宫山一带。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区内褶皱断裂发育,形成现今地貌景观。地势南高北低,分为3个地貌区。江汉湖积冲积平原区,位于西北部,为赤壁市茶庵岭至咸安区双溪以北的大片地区。大幕山一一雨山低山丘陵区,位于中部,为通山县高湖至沙店一线以北,茶庵岭至双溪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幕阜山侵蚀构造中山区,位于通山高湖至沙店一线以南地区。
气候特征
咸宁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历年平均气温为16.7-17.1度。年平均降水量为1410-1610毫米,主要集中在6、7、8月份。日照时数为1736.4-1897.1小时。无霜期多年平均为245-260天,空气优良率达100%。由于咸宁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无霜期长,植物生长茂盛,森林覆盖率达54.2%,被植物学界誉为“中国亚热带自然生态平衡之典型”。
交通运输
咸宁市地处华中腹地,长江中游,位于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6、107国道中段,区位适中,交通便捷。区域内公路、铁路、水运三种运输方式并存,以公路运输为主。
公路基本形成了以京珠高速公路为龙头,以国省二级公路为主千,以县乡公路为分支的四通八达的区域公路网络体系。现有106、107、316等3条国道285.775公里,省道10条,为武赤线(原武蒲线)、横路线、咸通线、白界线、沿横线、仙崇线(原蒲洪线)、崇赵线、南大线、咸合线(原咸潘线)、红牌线,共计466.261公里,基本实现了国省道“二级化”、县乡道“黑色化”、乡村道“通达化”。全市现有69个乡镇(区),1405个行政村,实现了100%乡镇、89.6%的行政村通公路。
全市现有客运站30个,货运站4个;客运站中一级站1个,二级站7个,三级站7个,四级站9个。“十五”期间我市新建了嘉鱼和崇阳客运站2个二级客运站,咸安、通城、赤壁等3个货运站正在建设中,形成布局合理、功能规范、设施配套的客货运站场网络。目前全市拥有营运客车3079辆、41081座位,营运货车3533辆、14163吨,其他机动车2233辆、3486吨。开通客运线路359条,日发班次3137个,已通达全国9个省份。
水路运输主要依托境内长江千流、长江支流及内河、水库湖泊,全市现有通航里程564.4公里,其中长江千流航道长118公里。除长江黄金水道外,另有省级内河航道三条:陆水、富水、金水,主要湖泊有西凉湖、斧头湖、黄盖湖。全市拥有港口12个,其中长江港口6个(赤壁、陆溪口、石矶头、鱼岳、潘家湾、牌洲),陆水内河港口3个(赤壁、陆水主坝、天城),富水库区港口3个(七里冲、慈口、燕厦);共有生产用码头58座,泊位85个(其中交通部门码头53座,泊位83个),年货物吞吐量134.02万吨,旅客吞吐量7.3万人次。
历史文化
咸宁市(地级市)行政建置较晚,但境内各县市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市域夏商属荆楚,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东汉末属东吴。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置蒲圻县(今赤壁市)。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置永安镇,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升为永安县,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为避宋太祖永安陵讳,按《易乾象》“万国咸宁”与“永安”近义之意,取名咸宁县(今咸安区)。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置嘉鱼县。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置通山县。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置崇阳县。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置通城县。元时,市域属湖广行省武昌路明清时,属武昌府。民国时期,先属江汉道,后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隶属大冶专区、孝感专区。1965年8月成立咸宁专区,辖咸宁、嘉鱼、蒲圻、通山、通城、崇阳、阳新、鄂城、武昌9县。1970年咸宁专区改称咸宁地区。1975年和1979年,武昌、鄂城县分别划属武汉市、黄冈地区。1983年8月撤销咸宁县,设立咸宁市(县级市)。1986年6月撤销蒲圻县,设立蒲圻市(县级市),1998年10月蒲圻市更名为赤壁市。1997年阳新县划属黄石市。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咸宁地区,设立地级咸宁市,同时撤销原咸宁市(县级市),设立咸安区。2003年底咸宁市共设11个乡、51个镇、6个办事处,共有1271个村民委员会、11585个村民小组。
咸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铜鼓为代表的商周青铜文化,以赤壁之战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北伐战争汀泗桥战役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向阳湖文化名人村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温泉、九宫山、陆水湖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影响;民间文学艺术特色鲜明,民间歌舞、音乐、剪纸、布贴等远赴欧洲十几个国家演出和展览,呜嘟、高简提琴是全国独有的民间乐器,提琴戏是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民间机智人物故事、民间叙事诗在全国民间文学殿堂占有重要的位置。 文艺创作
咸宁市的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该市创编的民间歌舞节目曾一举夺得全省6个金奖,诗乐舞《夜幕下的忠诚》获全省“楚天群星奖”金奖,小品《打工干部》获全国“群星奖”金奖。大型新编历史剧《娘娘千岁》获全省第四届文学剧本一等奖及全国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社会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
桂花之乡
咸宁也是遐迩闻名的桂花之乡,而且是驰名全国的楠竹之乡。咸宁的竹有70余种,而咸宁种植楠竹传说有5千年的历史,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
咸宁盛产桂花,名扬华夏,而桂花品种众多、质地优良、产量丰富、香浓横溢,有“中华桂花之乡”的美誉。
千桥之乡
咸宁素有“千桥之乡”的美称。咸宁的桥或大、或小、或曲、或伸、或古、或今、千姿百态、遍野飞虹,把大自然装点得格外壮丽、奇目。咸宁的桥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土地面积为9861平方公里,占湖北省总面积的4.6%。咸宁市土地大体为“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土地为家园”的土地使用格局。山地、丘陵、平原分别占总面积的35.4%、36.6%、13.4%。2010年,耕地面积155.85千公顷,人均耕地0.8亩。
矿产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总量较丰富,种类较多,资源禀赋居全省中游。全市已发现矿产37种,其中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24种,列入省级储量表的有20种(包括煤、地热、金、钒、独居石、硫铁矿、大理石、矿泉水、石灰岩等)。有11种矿产资源储量列居全省前五位。居全省第一位的有镁、锑、独居石、钽、地热;居第二位的有金、铌、冶金用白云岩。已探明储量的金、煤、地热、水泥用石灰岩矿产,分别占全省19.06%、10.06%、22.27%、10.37%,优势比较突出。
水利资源
境内水面宽阔,河港沟渠纵横交错,塘堰河库星罗棋布,水利资源十分丰富。长江依境东流,境内里程138公里。全市有中小河流254条,其中超过50公里以上河流有富水、陆水、淦河、高桥河、汀泗河、泉口河等7条。大小湖泊11个,总湖容31.52亿立方米。斧头湖、西凉湖、大岩湖等湖泊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大中型小型水库505座,其中大型有陆水水库、青山水库、南川水库和湖连江水库等4座,中型18座,小型483座;总库容20.30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3.47亿立方米。
森林资源
全市土地总面积积981494公顷。其中陆地面积905655公顷,占92.27%。在全市陆地面积中:林地面积561286公顷,占61.98%;荒地面积16375公顷,占1.81%;难利用面积7302公顷,占0.81%。在全市林地面积中:森林面积411095公顷,占73.24%;疏林地面积8563公顷,占1.53%;灌木林地91110公顷,占16.23%;无立木林地47452公顷,占8.45%;苗圃地3067公顷,占0.05%。在全市森林面积中;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面积共有308238公顷,占74.98%;竹林102475公顷,占24.93%;农林间作林382公顷,占0.10%。全市活立木蓄积量8768293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8302520立方米,占94.69%;疏林蓄积量45516立方米,占0.53%;散生木蓄积量135271立方米,占1.54%;四旁树蓄积283795,占3.24%。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2.3%。
该市南部属幕阜山系余脉,海拔多在1500米以下,最高山峰老鸦尖海拔1656米,一般在200-800米。北部属江汉平原,海拔多在20-50米。其地带陛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资源种类繁盛,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划分为——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其代表群落有苦槠林、樟树林、甜槠林。林中散生树种有长叶石栎、冬青、青栲、油茶、石楠、乌楣栲、丝栗栲、女贞、厚皮香、绵槠等。
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1500米地带,其代表树种有短柄袍、锥栗、化香、黄莲木、青檀、黄檀、稠李等。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于海拔500-1100米之间。其代表树种有甜槠、栓皮栎、青冈栎、厚皮香、青榨槭、石栎、白栎、绵槠、交让木、枫香、黄檀、酸枣、糙叶树、拐枣、短柄袍、山槐、化香、茅栗、臭辣树等。
针叶林:海拔800米以上的代表树种有黄山松、油松,800米以下其代表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柏木等。杉木是鄂南主要造林树种,大部分为人工林。天然林只在通山县九宫山、一盘丘,通城县黄龙山等地有零星小块分布。
竹林:该市竹类资源丰富,有17属、123种。主要为楠竹。雷竹次之。楠竹林在海拔100-1100米地带均有分布,以片林为主,也有与松、杉及阔叶树混生类型。雷竹主要分布崇阳,近几年来,崇阳致力打造雷竹大县,雷竹产业发展迅猛,现已发展到3333公顷。此外,慈竹、桂竹、斑竹、黄竹、水竹、金竹、箭竹等竹类品种全区各地均有少量分布。
水产资源
境内水域辽阔,河、湖、库、塘遍布,水产资源丰富。有水生经济动植物共27科118种,其中鱼类21科108种。主要稀有珍贵鱼类有中华鲟、鳗鱼丽、团头鲂、银鱼等。2008年水产养殖面积达49.82千公顷,水产品产量17.65万吨。
旅游资源
咸宁市山环水绕、林森竹茂、历史悠久,留下众多的名胜古迹。自然景观以山青、水秀、洞奇、泉美、林茂、桂香为主要特色;人文景观以革命历史纪念地、历史遗迹和遗址著名。主要景点有九宫山、陆水湖、三国赤壁古战场、太乙洞、隐水洞、星星竹海、羊楼茶马古道、闯王文化、北伐遗址、向阳湖文化等。特别是蕴藏丰富的温泉资源使得咸宁美誉中外。“万国咸宁、人间瑶池”名副其实。
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加快,内在活力增强,“十一五”期间,咸宁经济增长率始终保持在湖北省前列。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652.1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8%。其中,第一产业118.8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309.25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224.05亿元,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9.4:45.7:34.9发展到18.2:47.4:34.4,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6452元,比上年增加5323元,增长25.2%。
财政收支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11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51.51亿元,增长30.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5.56亿元,增长32.5%。其中,税收收入24.26亿元,增长38.2%。
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22.86亿元,增长29.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28.7%,科学技术支出增长39.3%,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2.8%,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169.2%,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38.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4.5%,住房保障支出增长149.5%。
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提高2.8个百分点,达到68.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0.3个百分点,达到5.5%。
2012年,全市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65.56亿元,同比增长27.3%,比去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5.82亿元,同比增长28.9%,比去年同期回落3.6个百分点。其中,地方税收收入完成32.10亿元,同比增长32.3%,比去年同期回落5.8个百分点。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43.54亿元,同比增长16.8%。
尽管财政收入的各项增速和去年同期相比略有回落,但财政收入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是税收占比进一步提高,非税收入占比下降。全年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0.1%,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29.9%,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二是县域财政增长活跃。六个县市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平均增速28.5%,高于市本级26.6%的增速。除通城外,其它县市区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均高于市本级。而去年同期,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一家独大,全年增速超过县市区平均增速10.2个百分点,比增速最高的咸安和嘉鱼也超出8.8个百分点。
财政支出也进一步向民生倾斜,主要投向教育、医疗、住房、环保、文化等领域。教育、医疗、住房、文化等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增长远远快于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增长。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同比增长66.6%,比去年同期提高50.1个百分点。占公共财政算收入的比重为18.1%,比去年同期提高5.4个百分点,是所有支出中占比最多的一项;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同比增长50.0%,比去年同期提高24.5个百分点;住房保障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6.6%,比去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节能环保支出同比增长13.3%。比去年同期提高31.2个百分点。
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中,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同比增长47.4%,比去年同期提高21.1个百分点。占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的比重为21.8%,比去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良好的运行态势,是全市上下全面实施省级咸宁战略,加快鄂南强市建设的必然结果,也是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措施的必然结果,更是勇于担当精神的体现,为全年经济工作的收官提供了重要支撑。
投资环境
基础设施
咸宁已经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城镇发展网络,确立起以咸宁市区为中心的市域城镇体系。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91平方公里,拥有城市人口96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37%。市区规划区面积为317.7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4万人。
城市路网四通八达,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咸宁市城区拥有城市道路总长531公里,人均道路面积8.7平方米;人行道面积278万平方米,人均面积3.2平方米;下水道总长315公里,覆盖率为每平方公里2.9公里。市区共有城市道路60余条,其中主干道9条,构成了“二纵七横”的道路网络,道路总长171公里,人均道路面积9.4平方米。淦河大道、银泉大道、咸宁大道、长安大道、文笔大道等一批城市主次千道的下水道、绿化带、人行道逐步配套,人行道面积115万平方米,人均面积5平方米,下水道85公里,覆盖率每平方公里3.7公里。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总产达22.4亿斤,主要农产品增产增效。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16家、26家,优质农产品基地331万亩,“三品”标志认证275个。强化工业主导作用,着力壮大支柱产业、优势企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中小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7家,比“十五”期末净增451家。工业利润和税金年均分别增长38.9%和26.1%。电力能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电子、森工造纸、冶金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478亿元,是“十五”期末的5.4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1亿元,年均增长23.6%。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分别达36个、30个,联乐床垫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川字牌砖茶、澳森牌地板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加快发展以旅游休闲为主体的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177.4亿元,年均增长17.1%。五年接待入境游客320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8.9亿元,咸宁跻身国家首批旅游标准化试点五市之列。花旗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吴江农村商业银行、黄石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武商、中百、中商、银泰、恒信德龙等知名商家进驻咸宁,4家小额贷款公司成功组建,中介、休闲、信息、物流等新兴服务业竟相发展。
公用事业稳步发展,综合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全市共有燃气企业83家,贮气量达2100吨,城市用气人口46万人,燃气普及率达到61%。市区共有液化气站13家,温泉城区6家,咸安城区7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市液化气公司和市液化气中心两家,贮气总量达480吨,用气人口15.3万人,普及率达到65%。
地理环境
咸宁市地理位置北起北纬30°19’,南至北纬29°02’,东抵东经114°28’,西达东经113°32’,位于湖北省南部,处湘鄂赣三省交界之处,武汉、长沙、九江大三角之中,是全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点城市之一,又与长珠潭“两型”社会试点相邻。境内地势高低悬殊,地貌构成复杂,类型多样。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南部是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幕阜山脉,其最高峰是境内通山县九宫山的老鸦尖,海拔高度为1656米。北部为长江中下游平源的边缘,长江绕西北的赤壁市、嘉鱼县。
地形
咸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北麓。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东端的下扬子台坪的大冶褶带的粱子湖凹陷和咸宁台褶束以及幕阜台拗的通山台褶束等3个四级构造单元。区内出露有元古代至新生代地层,岩浆活动主要集中于通山的九宫山一带。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区内褶皱断裂发育,形成现今地貌景观。地势南高北低,分为3个地貌区。江汉湖积冲积平原区,位于西北部,为赤壁市茶庵岭至咸安区双溪以北的大片地区。大幕山一一雨山低山丘陵区,位于中部,为通山县高湖至沙店一线以北,茶庵岭至双溪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幕阜山侵蚀构造中山区,位于通山高湖至沙店一线以南地区。
气候特征
咸宁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历年平均气温为16.7-17.1度。年平均降水量为1410-1610毫米,主要集中在6、7、8月份。日照时数为1736.4-1897.1小时。无霜期多年平均为245-260天,空气优良率达100%。由于咸宁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无霜期长,植物生长茂盛,森林覆盖率达54.2%,被植物学界誉为“中国亚热带自然生态平衡之典型”。
交通运输
咸宁市地处华中腹地,长江中游,位于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6、107国道中段,区位适中,交通便捷。区域内公路、铁路、水运三种运输方式并存,以公路运输为主。
公路基本形成了以京珠高速公路为龙头,以国省二级公路为主千,以县乡公路为分支的四通八达的区域公路网络体系。现有106、107、316等3条国道285.775公里,省道10条,为武赤线(原武蒲线)、横路线、咸通线、白界线、沿横线、仙崇线(原蒲洪线)、崇赵线、南大线、咸合线(原咸潘线)、红牌线,共计466.261公里,基本实现了国省道“二级化”、县乡道“黑色化”、乡村道“通达化”。全市现有69个乡镇(区),1405个行政村,实现了100%乡镇、89.6%的行政村通公路。
全市现有客运站30个,货运站4个;客运站中一级站1个,二级站7个,三级站7个,四级站9个。“十五”期间我市新建了嘉鱼和崇阳客运站2个二级客运站,咸安、通城、赤壁等3个货运站正在建设中,形成布局合理、功能规范、设施配套的客货运站场网络。目前全市拥有营运客车3079辆、41081座位,营运货车3533辆、14163吨,其他机动车2233辆、3486吨。开通客运线路359条,日发班次3137个,已通达全国9个省份。
水路运输主要依托境内长江千流、长江支流及内河、水库湖泊,全市现有通航里程564.4公里,其中长江千流航道长118公里。除长江黄金水道外,另有省级内河航道三条:陆水、富水、金水,主要湖泊有西凉湖、斧头湖、黄盖湖。全市拥有港口12个,其中长江港口6个(赤壁、陆溪口、石矶头、鱼岳、潘家湾、牌洲),陆水内河港口3个(赤壁、陆水主坝、天城),富水库区港口3个(七里冲、慈口、燕厦);共有生产用码头58座,泊位85个(其中交通部门码头53座,泊位83个),年货物吞吐量134.02万吨,旅客吞吐量7.3万人次。
历史文化
咸宁市(地级市)行政建置较晚,但境内各县市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市域夏商属荆楚,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东汉末属东吴。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置蒲圻县(今赤壁市)。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置永安镇,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升为永安县,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为避宋太祖永安陵讳,按《易乾象》“万国咸宁”与“永安”近义之意,取名咸宁县(今咸安区)。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置嘉鱼县。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置通山县。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置崇阳县。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置通城县。元时,市域属湖广行省武昌路明清时,属武昌府。民国时期,先属江汉道,后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隶属大冶专区、孝感专区。1965年8月成立咸宁专区,辖咸宁、嘉鱼、蒲圻、通山、通城、崇阳、阳新、鄂城、武昌9县。1970年咸宁专区改称咸宁地区。1975年和1979年,武昌、鄂城县分别划属武汉市、黄冈地区。1983年8月撤销咸宁县,设立咸宁市(县级市)。1986年6月撤销蒲圻县,设立蒲圻市(县级市),1998年10月蒲圻市更名为赤壁市。1997年阳新县划属黄石市。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咸宁地区,设立地级咸宁市,同时撤销原咸宁市(县级市),设立咸安区。2003年底咸宁市共设11个乡、51个镇、6个办事处,共有1271个村民委员会、11585个村民小组。
咸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铜鼓为代表的商周青铜文化,以赤壁之战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北伐战争汀泗桥战役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向阳湖文化名人村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温泉、九宫山、陆水湖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影响;民间文学艺术特色鲜明,民间歌舞、音乐、剪纸、布贴等远赴欧洲十几个国家演出和展览,呜嘟、高简提琴是全国独有的民间乐器,提琴戏是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民间机智人物故事、民间叙事诗在全国民间文学殿堂占有重要的位置。 文艺创作
咸宁市的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该市创编的民间歌舞节目曾一举夺得全省6个金奖,诗乐舞《夜幕下的忠诚》获全省“楚天群星奖”金奖,小品《打工干部》获全国“群星奖”金奖。大型新编历史剧《娘娘千岁》获全省第四届文学剧本一等奖及全国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社会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
桂花之乡
咸宁也是遐迩闻名的桂花之乡,而且是驰名全国的楠竹之乡。咸宁的竹有70余种,而咸宁种植楠竹传说有5千年的历史,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
咸宁盛产桂花,名扬华夏,而桂花品种众多、质地优良、产量丰富、香浓横溢,有“中华桂花之乡”的美誉。
千桥之乡
咸宁素有“千桥之乡”的美称。咸宁的桥或大、或小、或曲、或伸、或古、或今、千姿百态、遍野飞虹,把大自然装点得格外壮丽、奇目。咸宁的桥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土地面积为9861平方公里,占湖北省总面积的4.6%。咸宁市土地大体为“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土地为家园”的土地使用格局。山地、丘陵、平原分别占总面积的35.4%、36.6%、13.4%。2010年,耕地面积155.85千公顷,人均耕地0.8亩。
矿产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总量较丰富,种类较多,资源禀赋居全省中游。全市已发现矿产37种,其中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24种,列入省级储量表的有20种(包括煤、地热、金、钒、独居石、硫铁矿、大理石、矿泉水、石灰岩等)。有11种矿产资源储量列居全省前五位。居全省第一位的有镁、锑、独居石、钽、地热;居第二位的有金、铌、冶金用白云岩。已探明储量的金、煤、地热、水泥用石灰岩矿产,分别占全省19.06%、10.06%、22.27%、10.37%,优势比较突出。
水利资源
境内水面宽阔,河港沟渠纵横交错,塘堰河库星罗棋布,水利资源十分丰富。长江依境东流,境内里程138公里。全市有中小河流254条,其中超过50公里以上河流有富水、陆水、淦河、高桥河、汀泗河、泉口河等7条。大小湖泊11个,总湖容31.52亿立方米。斧头湖、西凉湖、大岩湖等湖泊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大中型小型水库505座,其中大型有陆水水库、青山水库、南川水库和湖连江水库等4座,中型18座,小型483座;总库容20.30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3.47亿立方米。
森林资源
全市土地总面积积981494公顷。其中陆地面积905655公顷,占92.27%。在全市陆地面积中:林地面积561286公顷,占61.98%;荒地面积16375公顷,占1.81%;难利用面积7302公顷,占0.81%。在全市林地面积中:森林面积411095公顷,占73.24%;疏林地面积8563公顷,占1.53%;灌木林地91110公顷,占16.23%;无立木林地47452公顷,占8.45%;苗圃地3067公顷,占0.05%。在全市森林面积中;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面积共有308238公顷,占74.98%;竹林102475公顷,占24.93%;农林间作林382公顷,占0.10%。全市活立木蓄积量8768293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8302520立方米,占94.69%;疏林蓄积量45516立方米,占0.53%;散生木蓄积量135271立方米,占1.54%;四旁树蓄积283795,占3.24%。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2.3%。
该市南部属幕阜山系余脉,海拔多在1500米以下,最高山峰老鸦尖海拔1656米,一般在200-800米。北部属江汉平原,海拔多在20-50米。其地带陛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资源种类繁盛,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划分为——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其代表群落有苦槠林、樟树林、甜槠林。林中散生树种有长叶石栎、冬青、青栲、油茶、石楠、乌楣栲、丝栗栲、女贞、厚皮香、绵槠等。
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1500米地带,其代表树种有短柄袍、锥栗、化香、黄莲木、青檀、黄檀、稠李等。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于海拔500-1100米之间。其代表树种有甜槠、栓皮栎、青冈栎、厚皮香、青榨槭、石栎、白栎、绵槠、交让木、枫香、黄檀、酸枣、糙叶树、拐枣、短柄袍、山槐、化香、茅栗、臭辣树等。
针叶林:海拔800米以上的代表树种有黄山松、油松,800米以下其代表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柏木等。杉木是鄂南主要造林树种,大部分为人工林。天然林只在通山县九宫山、一盘丘,通城县黄龙山等地有零星小块分布。
竹林:该市竹类资源丰富,有17属、123种。主要为楠竹。雷竹次之。楠竹林在海拔100-1100米地带均有分布,以片林为主,也有与松、杉及阔叶树混生类型。雷竹主要分布崇阳,近几年来,崇阳致力打造雷竹大县,雷竹产业发展迅猛,现已发展到3333公顷。此外,慈竹、桂竹、斑竹、黄竹、水竹、金竹、箭竹等竹类品种全区各地均有少量分布。
水产资源
境内水域辽阔,河、湖、库、塘遍布,水产资源丰富。有水生经济动植物共27科118种,其中鱼类21科108种。主要稀有珍贵鱼类有中华鲟、鳗鱼丽、团头鲂、银鱼等。2008年水产养殖面积达49.82千公顷,水产品产量17.65万吨。
旅游资源
咸宁市山环水绕、林森竹茂、历史悠久,留下众多的名胜古迹。自然景观以山青、水秀、洞奇、泉美、林茂、桂香为主要特色;人文景观以革命历史纪念地、历史遗迹和遗址著名。主要景点有九宫山、陆水湖、三国赤壁古战场、太乙洞、隐水洞、星星竹海、羊楼茶马古道、闯王文化、北伐遗址、向阳湖文化等。特别是蕴藏丰富的温泉资源使得咸宁美誉中外。“万国咸宁、人间瑶池”名副其实。
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加快,内在活力增强,“十一五”期间,咸宁经济增长率始终保持在湖北省前列。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652.1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8%。其中,第一产业118.8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309.25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224.05亿元,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9.4:45.7:34.9发展到18.2:47.4:34.4,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6452元,比上年增加5323元,增长25.2%。
财政收支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11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51.51亿元,增长30.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5.56亿元,增长32.5%。其中,税收收入24.26亿元,增长38.2%。
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22.86亿元,增长29.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28.7%,科学技术支出增长39.3%,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2.8%,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169.2%,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38.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4.5%,住房保障支出增长149.5%。
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提高2.8个百分点,达到68.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0.3个百分点,达到5.5%。
2012年,全市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65.56亿元,同比增长27.3%,比去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5.82亿元,同比增长28.9%,比去年同期回落3.6个百分点。其中,地方税收收入完成32.10亿元,同比增长32.3%,比去年同期回落5.8个百分点。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43.54亿元,同比增长16.8%。
尽管财政收入的各项增速和去年同期相比略有回落,但财政收入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是税收占比进一步提高,非税收入占比下降。全年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0.1%,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29.9%,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二是县域财政增长活跃。六个县市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平均增速28.5%,高于市本级26.6%的增速。除通城外,其它县市区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均高于市本级。而去年同期,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一家独大,全年增速超过县市区平均增速10.2个百分点,比增速最高的咸安和嘉鱼也超出8.8个百分点。
财政支出也进一步向民生倾斜,主要投向教育、医疗、住房、环保、文化等领域。教育、医疗、住房、文化等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增长远远快于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增长。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同比增长66.6%,比去年同期提高50.1个百分点。占公共财政算收入的比重为18.1%,比去年同期提高5.4个百分点,是所有支出中占比最多的一项;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同比增长50.0%,比去年同期提高24.5个百分点;住房保障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6.6%,比去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节能环保支出同比增长13.3%。比去年同期提高31.2个百分点。
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中,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同比增长47.4%,比去年同期提高21.1个百分点。占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的比重为21.8%,比去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良好的运行态势,是全市上下全面实施省级咸宁战略,加快鄂南强市建设的必然结果,也是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措施的必然结果,更是勇于担当精神的体现,为全年经济工作的收官提供了重要支撑。
投资环境
基础设施
咸宁已经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城镇发展网络,确立起以咸宁市区为中心的市域城镇体系。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91平方公里,拥有城市人口96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37%。市区规划区面积为317.7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4万人。
城市路网四通八达,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咸宁市城区拥有城市道路总长531公里,人均道路面积8.7平方米;人行道面积278万平方米,人均面积3.2平方米;下水道总长315公里,覆盖率为每平方公里2.9公里。市区共有城市道路60余条,其中主干道9条,构成了“二纵七横”的道路网络,道路总长171公里,人均道路面积9.4平方米。淦河大道、银泉大道、咸宁大道、长安大道、文笔大道等一批城市主次千道的下水道、绿化带、人行道逐步配套,人行道面积115万平方米,人均面积5平方米,下水道85公里,覆盖率每平方公里3.7公里。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总产达22.4亿斤,主要农产品增产增效。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16家、26家,优质农产品基地331万亩,“三品”标志认证275个。强化工业主导作用,着力壮大支柱产业、优势企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中小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7家,比“十五”期末净增451家。工业利润和税金年均分别增长38.9%和26.1%。电力能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电子、森工造纸、冶金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478亿元,是“十五”期末的5.4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1亿元,年均增长23.6%。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分别达36个、30个,联乐床垫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川字牌砖茶、澳森牌地板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加快发展以旅游休闲为主体的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177.4亿元,年均增长17.1%。五年接待入境游客320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8.9亿元,咸宁跻身国家首批旅游标准化试点五市之列。花旗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吴江农村商业银行、黄石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武商、中百、中商、银泰、恒信德龙等知名商家进驻咸宁,4家小额贷款公司成功组建,中介、休闲、信息、物流等新兴服务业竟相发展。
公用事业稳步发展,综合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全市共有燃气企业83家,贮气量达2100吨,城市用气人口46万人,燃气普及率达到61%。市区共有液化气站13家,温泉城区6家,咸安城区7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市液化气公司和市液化气中心两家,贮气总量达480吨,用气人口15.3万人,普及率达到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