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hina”是“中国”的骄傲,唐代的绞胎瓷是陶瓷中的珍品,作为文房用品的笔洗又是绞胎瓷中的妙品,唐绞胎笔洗是我多年来的仅见,尤为珍罕。
远古时期,盛放液体和用以盥洗的器皿称为“鉴”,即陶质或青铜质地的“浅盆”。后来人们发现“鉴”盛放清水后,能照见人影和面容,它便又兼有了“镜子”的功能;“鉴”作为动词,又引申为“看”和“观察”的含义;随着文字语言的完善和发展,“鉴”与“洗”有了细化和分工,“鉴”常特指“镜”,“洗”常特指“浅盆”。到了明清,文字更进一步规范、准确了,“洗”和“盆”又分别有了不同的涵义,“洗”特指文房用具“笔洗”,“盆”特指盥洗用具;但在高古瓷的称谓中,笔洗和盆统称为“洗”;本文所收录的“洗”,是遵照历史上的古称谓的习惯叫法,既包含了文房用具,又包含了盥洗用具。
古代的笔洗一般都较小,古人书写常用的是小楷笔,不是今天我们常见的书画家使用的画笔和大楷笔;今天使用大毛笔所配的都是大笔洗,近似于古代的盥洗用具“洗”。所以,按现代人的观念,很多人误把小“三足笔洗”当成了香炉,把小“圈足笔洗”误认为是浅口小碗或深盘,可惜降低了文玩的品位。
作为盥洗用具的大盆,因为口径较大、属日常生活用具、使用和移动较频繁,容易损毁,因而存世量少、较为稀缺,物以稀为贵,它便成了抢手货;特别是豪门贵族才能使用的纹饰精美的“大洗”,更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作为文房用具的笔洗,因是文人士大夫专用,大都含有较多文化艺术信息,器型与纹饰中的艺术含量高,意蕴无限,文房类古玩的经济价值,远高于日常生活用具类藏品的价值,使用者的高品位,又决定了文玩类藏品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故瓷洗的品与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乃是一门深奥学问。
从时代上来讲,宋代以烧造青白釉的窑口较多,目前已知被考古发掘证明的古窑址不下二三十处,大多分布在江西、安徽、福建等省,以江西景德镇湖田窑为最。湖田窑的青白瓷,积釉处,好似青玉般水透青润,光泽萤亮。宋代青白瓷生产得到高速扩张,还因为宋皇室、文人、士大夫崇玉之风盛行,提倡“君子比德于玉”,于是瓷器的审美取向导致了青白瓷的脱颖而出,也导致了青白釉的文玩被文人高士所追捧。
再拿唐代的巩县窑来说,除生产精美绝伦的唐三彩、白瓷作品外,还烧造少量的陶质绞胎器皿。巩县窑绞胎大多是用褐、白双色胎泥,抟糅绞合,形成花卷似的两色相间的纹理,如行云流水。绞胎自然形成的纹饰有木心纹、羽毛纹、水云纹、团花纹,还发现有席纹。
巩县窑白瓷的胎色荧白,比之邢、定窑,胎质略显粗松;内外满施白釉,釉质厚润、釉色略泛黄;因为青花是在白瓷上绘蓝彩,故巩县窑白瓷,是巩县窑首创“唐青花”的前提条件,因此巩县窑也曾是中国烧造纯净白瓷较早的、代表“南青北白”的重要窑口。
五代时期,巩县窑白瓷烧造已达炉火纯青,从该器可以看出:其造型拿捏的潇洒精准、构思奇特,泥点足搭配的自然生动,胎土淘练精细,气氛、窑温控制的技术纯熟。
南宋时期,福建泉州一带还有一“磁灶窑”,因占有东南沿海海上贸易的港口优势,而迅速发展起来就地加工、就近出海贸易的制瓷业。目前已经在全省30多个县考古发掘出宋元时期的、规模宏大的古窑址、窑场遗迹中,磁灶窑即是福建地区较具代表性的窑口之一。磁灶窑主要烧造珠光青瓷和青白瓷,但笔者在磁灶窑的“金交椅窑址”博物馆里,见到了一件与南宋白釉绘褐彩海鱼纹洗,特征完全一致的“飞鱼纹大洗”,从而为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的藏品又找到了一个“娘家”。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系,曾对位于浙江省龙泉市琉华山的枫洞岩窑古遗址进行过考古发掘,揭露出了素烧炉、瓷片填埋坑、官窑性质的大量瓷片以及龙窑和作坊区。笔者亦曾慕名考察过这一“明龙泉洪武官窑”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捡拾到一些与此洗相同的八卦纹瓷片,经仔细比对,其器型、纹饰、胎釉、工艺均较一致。为确认时代,笔者又将该笔洗送至“香港中科研发有限公司”(原香港中文大学中科古物鉴证实验有限公司)作了“热释光断代”鉴定。热释光断代,就是测定古代陶器年代的方法。也适用于其他黏土制品。陶器加热至100 ℃~500℃ 时,能将储存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这是放射性能量储存的标志。释放后又因继续放射性照射而积累,积累的能量多少与陶器烧成后经历的时间成正比。利用这种现象可以推算出陶器及其他黏土制品的烧制年代。
此后,梁燕玲女士签发的证书结论为“最后的烧制年代距今600至800年”。这类藏界称为“明龙泉洪武官窑”的大器,国内外拍卖行近几年每年都要上拍几件,一般冠名为“明洪武龙泉窑”、“明永乐龙泉窑”、“明十五世纪龙泉窑”价格不菲,存世量稀少,值得珍藏。
另外,能上拍场的这类年代在15世纪的“龙泉窑瓷器”中,黄龙泉是十分罕见,明清时代,龙纹与黄色已为皇家专用,堪称珍品中的上品。
编辑:沈海晨 [email protected]
1唐 巩县窑绞胎鼓钉洗
口径 11.2cm胸径 13cm高 6cm
敛口、圆鼓腹、圆平底,腹外壁粘贴凸起鼓钉两排,洗底鼎列三泥点足。透明釉下可辨出,整个洗是用长宽不等的绞胎片黏结而成的,制作难度非常之大,纹饰为水云纹。
绞胎水云纹笔洗乃文房清供之品,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喜好,这种抽象的自然纹理,可以引发艺文高士无限的遐想,一任思绪在山水间、云天上,徜徉驰骋,摆在案头睹物凝视,对于书画家的创作、儒释道家的哲思,都能起到拓展思路、点化启迪的效果。另外,这件笔洗外壁上还加饰有上下两圈鼓钉,给这件文房用品平添了几分庙堂衙署之威,笔者疑为官宦或皇家所烧制。
2五代 巩县窑白釉花口三足洗
口径 20cm 高 8cm
折沿、花口,呈波形五曲折,斜弧腹,圆弧底,下承三泥点足。曲折的花口与圆弧腹,巧妙地构成一荷叶笔洗的造型;唐、五代时的金银器中多见荷叶造型,瓷器在与金银器的器型互仿中,自然也流行起这种“荷叶洗”。 佛祖释迦牟尼的家乡盛产莲荷,是佛风东渐时,华夏大地上流行的纹饰,该器的造型与当时的时尚相吻合;包浆、土沁和口沿磨损自然老道,显属北方白瓷中的精品。
3宋 扒村窑白地黑花鱼藻纹洗
口径 42.2cm底径 25.5cm高 13.7cm
折沿、板口,斜弧腹,圆平底。灰白胎、白釉凝厚略泛黄,黑褐彩绘属磁州窑系的典型装饰技法。六道弦纹将盆内分为三段,盆心饰鱼藻纹,下腹一段绘辐射状竖线纹,上段饰乳钉纹,釉面莹润,釉色匀净,器型宏大。
古代把文房用具中的“笔洗”与充作盥洗用具的“盆”,都统称为“洗”;不似现在专指笔洗。白地褐彩大盆是河南鲁山扒村窑的标准器,也是该窑宋、金时期的大宗产品。扒村窑的“白地绘褐彩洗”制作考究、纹饰精妙,属于绅宦富豪家门方能置用的奢侈品。
从做工、画工、煅烧工艺上,均可看出该窑工匠技艺的纯熟高超,挥洒自如;就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装饰技法来说,扒村窑在宋代就普遍应用,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磁州的观台、彭城中心窑场则相对较晚;因此,扒村窑亦是首创磁州窑系装饰风格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中心窑场。
4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蕉叶纹花口洗
口径 12.4cm底径 4.6cm高 4.2cm
花边外撇、花口内掐为楞尖,直弧腹、近底处折转为圆平底,圈足。外壁刻饰蕉叶纹,内外施青白釉、满釉支烧。该器胎体轻薄、透光性好,工艺精湛,青白釉的发色呈“湖水蓝”,具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征,显属湖田窑中心窑场的作品。
这件青白釉笔洗正是这一时期历史背景下的作品,它印证了中国古陶瓷发展的巅峰制作,能够如实真切地品味到宋瓷的内涵与雅量。
5南宋 官窑青釉洗
口径 12.5cm 底径11.7cm 高 3.5cm
直壁、微敞口,圆平底、卧足,铁骨胎,灰青釉。有棕眼、土沁、缩釉显示出朴拙的工艺和古风,六个小圆支钉的排列工致规整,器形古朴端庄,结构简洁大方,开片文静自然,釉色温润如玉,品格高雅、沉稳凝重,处处都体现着南宋官窑所独有的师法自然、毫无造作的风格特征。
6南宋 磁灶窑白釉绘褐彩海鱼纹洗
口径 38.8cm底径 26cm高 13.2cm
敞口、外翻为板沿,圆弧腹、圆平底。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白釉微泛赭红,釉质不够纯净,绘褐彩也近似赭红色,由此可以看出,该器皿产地的瓷土成分,明显不同于磁州窑系中占绝大多数的北方窑口的原料。再从洗内所绘鱼纹的特征上看,也明显不同于磁州窑系的其他窑口绘制的鯉、鲢、鳜等鱼纹,是海鱼而不是淡水鱼。笔者曾在西沙群岛见过此种飞鱼,背鳍和胸鳍十分发达、状如翅膀,现在近海已绝迹,大陆上的人已难得一见了。
该洗器型宏硕,所绘海鱼纹十分罕见,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装饰常见北方窑口生产,南方窑口生产该类作品亦属珍稀,具有很高的学术意义和考古研究价值。
7唐 三彩陶宝相花洗
口径25.8cm 高6.3cm
此器乃1974年陕西三原出土,现藏三原县文物保管所。
胎呈白色。直口,弧壁,广平底。内底刻宝相花纹。通体施蓝、白、赭色三彩釉。此洗为唐三彩器中的典型器物,造型端庄,装饰纹样新颖别致,釉彩搭配协调,色彩明快,为唐三彩艺术中的珍品。唐、宋以来的三彩器,不管从胎质、釉色、纹饰几个方面来看,其工艺水平都非常高超,烧造技术娴熟,工匠审美能力强,因此对施釉色彩的布局与把握极富表现力。使作为文房之用的笔洗,也巧若天工,故属文物一级品。
8明洪武 龙泉窑鳝鱼黄釉八卦纹鼓钉洗
口径 29.5cm 胸径 30.5cm 高 10cm
洗口微敛,内收为板沿口,鼓腹,圆平底;洗的内底心与外底心均为露胎,内底心有印花纹,外底心为平台式凸起,火石红浓重老道;口沿处和腹底交接处各有一圈乳钉凸起,腹部浮雕八卦纹;底按三只兽首足。威仪典雅、沉稳凝重,一见便知为官样御制之品。
该器为文房用具,八卦纹与鼓钉纹突显出迥异于一般文人士大夫所用笔洗的庄重、静穆、灵圣的特质;洗的胎体厚重硕大,一派皇家的恢弘气象。金菊黄,古称鳝鱼黄的釉色,富丽堂皇、肥润如玉,釉面玻化程度较高,通透性好,纹饰清晰,开片细密、斜浅,有冰裂质感;碱沁入釉,包浆温润、宝光熠煜。此外,笔洗外底露胎处,书有“崇祯柒年贰月某日置,鲍宅某号。”的底款,清晰可辨,具有很高的研究考证价值。
远古时期,盛放液体和用以盥洗的器皿称为“鉴”,即陶质或青铜质地的“浅盆”。后来人们发现“鉴”盛放清水后,能照见人影和面容,它便又兼有了“镜子”的功能;“鉴”作为动词,又引申为“看”和“观察”的含义;随着文字语言的完善和发展,“鉴”与“洗”有了细化和分工,“鉴”常特指“镜”,“洗”常特指“浅盆”。到了明清,文字更进一步规范、准确了,“洗”和“盆”又分别有了不同的涵义,“洗”特指文房用具“笔洗”,“盆”特指盥洗用具;但在高古瓷的称谓中,笔洗和盆统称为“洗”;本文所收录的“洗”,是遵照历史上的古称谓的习惯叫法,既包含了文房用具,又包含了盥洗用具。
古代的笔洗一般都较小,古人书写常用的是小楷笔,不是今天我们常见的书画家使用的画笔和大楷笔;今天使用大毛笔所配的都是大笔洗,近似于古代的盥洗用具“洗”。所以,按现代人的观念,很多人误把小“三足笔洗”当成了香炉,把小“圈足笔洗”误认为是浅口小碗或深盘,可惜降低了文玩的品位。
作为盥洗用具的大盆,因为口径较大、属日常生活用具、使用和移动较频繁,容易损毁,因而存世量少、较为稀缺,物以稀为贵,它便成了抢手货;特别是豪门贵族才能使用的纹饰精美的“大洗”,更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作为文房用具的笔洗,因是文人士大夫专用,大都含有较多文化艺术信息,器型与纹饰中的艺术含量高,意蕴无限,文房类古玩的经济价值,远高于日常生活用具类藏品的价值,使用者的高品位,又决定了文玩类藏品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故瓷洗的品与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乃是一门深奥学问。
从时代上来讲,宋代以烧造青白釉的窑口较多,目前已知被考古发掘证明的古窑址不下二三十处,大多分布在江西、安徽、福建等省,以江西景德镇湖田窑为最。湖田窑的青白瓷,积釉处,好似青玉般水透青润,光泽萤亮。宋代青白瓷生产得到高速扩张,还因为宋皇室、文人、士大夫崇玉之风盛行,提倡“君子比德于玉”,于是瓷器的审美取向导致了青白瓷的脱颖而出,也导致了青白釉的文玩被文人高士所追捧。
再拿唐代的巩县窑来说,除生产精美绝伦的唐三彩、白瓷作品外,还烧造少量的陶质绞胎器皿。巩县窑绞胎大多是用褐、白双色胎泥,抟糅绞合,形成花卷似的两色相间的纹理,如行云流水。绞胎自然形成的纹饰有木心纹、羽毛纹、水云纹、团花纹,还发现有席纹。
巩县窑白瓷的胎色荧白,比之邢、定窑,胎质略显粗松;内外满施白釉,釉质厚润、釉色略泛黄;因为青花是在白瓷上绘蓝彩,故巩县窑白瓷,是巩县窑首创“唐青花”的前提条件,因此巩县窑也曾是中国烧造纯净白瓷较早的、代表“南青北白”的重要窑口。
五代时期,巩县窑白瓷烧造已达炉火纯青,从该器可以看出:其造型拿捏的潇洒精准、构思奇特,泥点足搭配的自然生动,胎土淘练精细,气氛、窑温控制的技术纯熟。
南宋时期,福建泉州一带还有一“磁灶窑”,因占有东南沿海海上贸易的港口优势,而迅速发展起来就地加工、就近出海贸易的制瓷业。目前已经在全省30多个县考古发掘出宋元时期的、规模宏大的古窑址、窑场遗迹中,磁灶窑即是福建地区较具代表性的窑口之一。磁灶窑主要烧造珠光青瓷和青白瓷,但笔者在磁灶窑的“金交椅窑址”博物馆里,见到了一件与南宋白釉绘褐彩海鱼纹洗,特征完全一致的“飞鱼纹大洗”,从而为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的藏品又找到了一个“娘家”。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系,曾对位于浙江省龙泉市琉华山的枫洞岩窑古遗址进行过考古发掘,揭露出了素烧炉、瓷片填埋坑、官窑性质的大量瓷片以及龙窑和作坊区。笔者亦曾慕名考察过这一“明龙泉洪武官窑”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捡拾到一些与此洗相同的八卦纹瓷片,经仔细比对,其器型、纹饰、胎釉、工艺均较一致。为确认时代,笔者又将该笔洗送至“香港中科研发有限公司”(原香港中文大学中科古物鉴证实验有限公司)作了“热释光断代”鉴定。热释光断代,就是测定古代陶器年代的方法。也适用于其他黏土制品。陶器加热至100 ℃~500℃ 时,能将储存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这是放射性能量储存的标志。释放后又因继续放射性照射而积累,积累的能量多少与陶器烧成后经历的时间成正比。利用这种现象可以推算出陶器及其他黏土制品的烧制年代。
此后,梁燕玲女士签发的证书结论为“最后的烧制年代距今600至800年”。这类藏界称为“明龙泉洪武官窑”的大器,国内外拍卖行近几年每年都要上拍几件,一般冠名为“明洪武龙泉窑”、“明永乐龙泉窑”、“明十五世纪龙泉窑”价格不菲,存世量稀少,值得珍藏。
另外,能上拍场的这类年代在15世纪的“龙泉窑瓷器”中,黄龙泉是十分罕见,明清时代,龙纹与黄色已为皇家专用,堪称珍品中的上品。
编辑:沈海晨 [email protected]
1唐 巩县窑绞胎鼓钉洗
口径 11.2cm胸径 13cm高 6cm
敛口、圆鼓腹、圆平底,腹外壁粘贴凸起鼓钉两排,洗底鼎列三泥点足。透明釉下可辨出,整个洗是用长宽不等的绞胎片黏结而成的,制作难度非常之大,纹饰为水云纹。
绞胎水云纹笔洗乃文房清供之品,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喜好,这种抽象的自然纹理,可以引发艺文高士无限的遐想,一任思绪在山水间、云天上,徜徉驰骋,摆在案头睹物凝视,对于书画家的创作、儒释道家的哲思,都能起到拓展思路、点化启迪的效果。另外,这件笔洗外壁上还加饰有上下两圈鼓钉,给这件文房用品平添了几分庙堂衙署之威,笔者疑为官宦或皇家所烧制。
2五代 巩县窑白釉花口三足洗
口径 20cm 高 8cm
折沿、花口,呈波形五曲折,斜弧腹,圆弧底,下承三泥点足。曲折的花口与圆弧腹,巧妙地构成一荷叶笔洗的造型;唐、五代时的金银器中多见荷叶造型,瓷器在与金银器的器型互仿中,自然也流行起这种“荷叶洗”。 佛祖释迦牟尼的家乡盛产莲荷,是佛风东渐时,华夏大地上流行的纹饰,该器的造型与当时的时尚相吻合;包浆、土沁和口沿磨损自然老道,显属北方白瓷中的精品。
3宋 扒村窑白地黑花鱼藻纹洗
口径 42.2cm底径 25.5cm高 13.7cm
折沿、板口,斜弧腹,圆平底。灰白胎、白釉凝厚略泛黄,黑褐彩绘属磁州窑系的典型装饰技法。六道弦纹将盆内分为三段,盆心饰鱼藻纹,下腹一段绘辐射状竖线纹,上段饰乳钉纹,釉面莹润,釉色匀净,器型宏大。
古代把文房用具中的“笔洗”与充作盥洗用具的“盆”,都统称为“洗”;不似现在专指笔洗。白地褐彩大盆是河南鲁山扒村窑的标准器,也是该窑宋、金时期的大宗产品。扒村窑的“白地绘褐彩洗”制作考究、纹饰精妙,属于绅宦富豪家门方能置用的奢侈品。
从做工、画工、煅烧工艺上,均可看出该窑工匠技艺的纯熟高超,挥洒自如;就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装饰技法来说,扒村窑在宋代就普遍应用,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磁州的观台、彭城中心窑场则相对较晚;因此,扒村窑亦是首创磁州窑系装饰风格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中心窑场。
4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蕉叶纹花口洗
口径 12.4cm底径 4.6cm高 4.2cm
花边外撇、花口内掐为楞尖,直弧腹、近底处折转为圆平底,圈足。外壁刻饰蕉叶纹,内外施青白釉、满釉支烧。该器胎体轻薄、透光性好,工艺精湛,青白釉的发色呈“湖水蓝”,具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征,显属湖田窑中心窑场的作品。
这件青白釉笔洗正是这一时期历史背景下的作品,它印证了中国古陶瓷发展的巅峰制作,能够如实真切地品味到宋瓷的内涵与雅量。
5南宋 官窑青釉洗
口径 12.5cm 底径11.7cm 高 3.5cm
直壁、微敞口,圆平底、卧足,铁骨胎,灰青釉。有棕眼、土沁、缩釉显示出朴拙的工艺和古风,六个小圆支钉的排列工致规整,器形古朴端庄,结构简洁大方,开片文静自然,釉色温润如玉,品格高雅、沉稳凝重,处处都体现着南宋官窑所独有的师法自然、毫无造作的风格特征。
6南宋 磁灶窑白釉绘褐彩海鱼纹洗
口径 38.8cm底径 26cm高 13.2cm
敞口、外翻为板沿,圆弧腹、圆平底。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白釉微泛赭红,釉质不够纯净,绘褐彩也近似赭红色,由此可以看出,该器皿产地的瓷土成分,明显不同于磁州窑系中占绝大多数的北方窑口的原料。再从洗内所绘鱼纹的特征上看,也明显不同于磁州窑系的其他窑口绘制的鯉、鲢、鳜等鱼纹,是海鱼而不是淡水鱼。笔者曾在西沙群岛见过此种飞鱼,背鳍和胸鳍十分发达、状如翅膀,现在近海已绝迹,大陆上的人已难得一见了。
该洗器型宏硕,所绘海鱼纹十分罕见,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装饰常见北方窑口生产,南方窑口生产该类作品亦属珍稀,具有很高的学术意义和考古研究价值。
7唐 三彩陶宝相花洗
口径25.8cm 高6.3cm
此器乃1974年陕西三原出土,现藏三原县文物保管所。
胎呈白色。直口,弧壁,广平底。内底刻宝相花纹。通体施蓝、白、赭色三彩釉。此洗为唐三彩器中的典型器物,造型端庄,装饰纹样新颖别致,釉彩搭配协调,色彩明快,为唐三彩艺术中的珍品。唐、宋以来的三彩器,不管从胎质、釉色、纹饰几个方面来看,其工艺水平都非常高超,烧造技术娴熟,工匠审美能力强,因此对施釉色彩的布局与把握极富表现力。使作为文房之用的笔洗,也巧若天工,故属文物一级品。
8明洪武 龙泉窑鳝鱼黄釉八卦纹鼓钉洗
口径 29.5cm 胸径 30.5cm 高 10cm
洗口微敛,内收为板沿口,鼓腹,圆平底;洗的内底心与外底心均为露胎,内底心有印花纹,外底心为平台式凸起,火石红浓重老道;口沿处和腹底交接处各有一圈乳钉凸起,腹部浮雕八卦纹;底按三只兽首足。威仪典雅、沉稳凝重,一见便知为官样御制之品。
该器为文房用具,八卦纹与鼓钉纹突显出迥异于一般文人士大夫所用笔洗的庄重、静穆、灵圣的特质;洗的胎体厚重硕大,一派皇家的恢弘气象。金菊黄,古称鳝鱼黄的釉色,富丽堂皇、肥润如玉,釉面玻化程度较高,通透性好,纹饰清晰,开片细密、斜浅,有冰裂质感;碱沁入釉,包浆温润、宝光熠煜。此外,笔洗外底露胎处,书有“崇祯柒年贰月某日置,鲍宅某号。”的底款,清晰可辨,具有很高的研究考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