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师管理过程的新变化,指出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师管理的具体作用,着重论述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师管理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育;管理
教师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教师的任用、培养、考评、待遇、晋升、奖惩等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管理和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两个方面。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广大教师在教育理念以及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以及管理方式上都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本文就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员管理策略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一、新课程体系下教师管理过程的新变化
素质教育以新课程为载体得以全面实施,教育教学质量又有了新的提升,但新课程的实施也并非一帆风顺,学校课改现状也显现了管理视野、管理策略以及方式方法要与现实条件融合共生。
(一)新课程体系下教师管理是效能取向,而不是任务取向
教师管理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完成某项任务,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教师的行为还没有自然而然的走入新课程,教师还不可避免的穿新鞋走老路,这种效能取向,主要着眼点有两个,一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教师对工作的情感、意志等。
(二)新课程体系下教师管理的过程是合作配合的过程
新课程体系下教师管理基本目标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工作,而不仅仅是为了发现教师的不足。管理者不仅仅是命令教师,而应该提供各种机会,让教师去锻炼发展[1]。管理者不是吹毛求疵,而是给予热情的鼓励、积极的支持和真诚的帮助,提高教师的工作效能感,焕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三)新课程体系下教师工作的评价采取协同自评的方式
评价是改进教育教学的动力和源泉,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教师个体的发展;评价应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管理者在帮助教师评价的时候,应立足于教师的发展,发现和肯定教师的成绩和长进,让教师在评价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看到自己的成功与力量,提高自我效能感。
二、新课程体系下教师管理的作用
(一)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
教师的任务和劳动特点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而教师思想、业务水平的提高需要组织、指导和一定的条件,因此,对教师的管理除使用教师和安排教师任务之外,还应包括对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教师如果不能胜任社会赋予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的话,这个学校的存在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学校管理者除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师德修养外,还要创造机会和条件,让更多的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学习进修,更新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进而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是影响到一个学校在目前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和发展的大问题[2]。
(二)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需要
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等因素,但学校内部有效合理的管理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管理者关心爱护教师,合理安排使用教师,正确评价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在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间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关系,这是促使教师以主人翁态度对待工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努力探索教育规律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领导者就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根据教师的劳动和心理特点,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把教师队伍管好,把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这是学校全面实施质量管理的根本条件。
(三)体现一个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
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都与学校里教师的素质及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师素质一定的基础上,教师的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比如在篮球场上,上场的每一个队员技术都很过硬,但他们从未在一起合作过,临时组建成队使他们各自高超的技术无法发挥出来,很有可能被一个技术平平但配合默契、协调一致的队所打败。这里就有一个组织、协调、管理的因素在其中,只有对教师及所有工作人员合理协调地管理,才会使教师素质的潜力发挥出来,对学校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新课程体系下教师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树立崭新的现代教育观
新课程呼唤新观念,没有新观念就没有新课程。新的理念是教育和社会变革的必然产物,它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使学生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形成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能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与书本知识,而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改变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勤于动脑,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筛选、组合、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二)注重发挥管理者的引领作用
引领是一面飘扬的大旗,为真诚的生命追求指点方向!因此,管理者要实现角色转换,成为教师学习、研究、创新的同志与伙伴,与教师同学习,同探索,同反思,同研究,同转变。当管理者把学习、研究作为生命的必需,把创新作为自觉的追求,把服务作为义不容辞的使命,把守纪作为自己职业生活应有的修炼时,真正的引领就在其中。对教师而言,其生命的活力是从“五个面对”中显现出来的。这就要求管理者引领教师努力做到“五个和谐”:面对自身、职业、自然、社会、他人时,要做到与自身和谐,与职业和谐,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与他人和谐。生命,只有在身心感到和谐愉悦的时候,才会激情四射,活力焕发。要千方百计缓解教师的种种压力,让教师在尽可能宽松和谐氛围中尝试改革、自主发展,让教师在和谐中体验生命的尊严和欢乐,提升生命的品质,促进生命的成长。
(三)根据专业发展趋势激励教师发展自我
教师有自己的职业生命,教师这种职业是一门非常专业化的职业,需要教师专门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训练,需要教师不断地成长和发展,管理者要激励教师利用各种研究渠道,积极进行教育实践研究,不断地认识和改造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专业化教师,学校才能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新课改,实现可持续发展。新课程重视人的发展,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教师专业的发展,新课改呼唤教师管理的新理念,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体系、运作功能及各项规章制度都要凸显“人本”理念,真正体现学校与教师同发展的宗旨,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同步成长,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四)树立全面的课程意识
教师在上课时,要能始终注意把握、抓住教材中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指导学生在重点问题上打上“着重号”,让学生以此为航标,迅速地掌握其他学习内容,并灵活地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聚合、发散的思维能力。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在教学时十分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要尽可能再现科学家发现知识的思维过程,为学生的积极思维训练提供优秀的素材,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提供良好的机会。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材中例习题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讲解时,我们不是简单地把现成的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是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已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从而发展了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达到形成师生之间良性互动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董燕,教育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2).
[2] 盛岗.浅谈良好管理品质的培养[J].阅读与鉴赏.2011,(9).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育;管理
教师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教师的任用、培养、考评、待遇、晋升、奖惩等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管理和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两个方面。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广大教师在教育理念以及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以及管理方式上都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本文就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员管理策略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一、新课程体系下教师管理过程的新变化
素质教育以新课程为载体得以全面实施,教育教学质量又有了新的提升,但新课程的实施也并非一帆风顺,学校课改现状也显现了管理视野、管理策略以及方式方法要与现实条件融合共生。
(一)新课程体系下教师管理是效能取向,而不是任务取向
教师管理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完成某项任务,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教师的行为还没有自然而然的走入新课程,教师还不可避免的穿新鞋走老路,这种效能取向,主要着眼点有两个,一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教师对工作的情感、意志等。
(二)新课程体系下教师管理的过程是合作配合的过程
新课程体系下教师管理基本目标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工作,而不仅仅是为了发现教师的不足。管理者不仅仅是命令教师,而应该提供各种机会,让教师去锻炼发展[1]。管理者不是吹毛求疵,而是给予热情的鼓励、积极的支持和真诚的帮助,提高教师的工作效能感,焕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三)新课程体系下教师工作的评价采取协同自评的方式
评价是改进教育教学的动力和源泉,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教师个体的发展;评价应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管理者在帮助教师评价的时候,应立足于教师的发展,发现和肯定教师的成绩和长进,让教师在评价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看到自己的成功与力量,提高自我效能感。
二、新课程体系下教师管理的作用
(一)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
教师的任务和劳动特点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而教师思想、业务水平的提高需要组织、指导和一定的条件,因此,对教师的管理除使用教师和安排教师任务之外,还应包括对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教师如果不能胜任社会赋予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的话,这个学校的存在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学校管理者除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师德修养外,还要创造机会和条件,让更多的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学习进修,更新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进而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是影响到一个学校在目前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和发展的大问题[2]。
(二)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需要
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等因素,但学校内部有效合理的管理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管理者关心爱护教师,合理安排使用教师,正确评价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在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间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关系,这是促使教师以主人翁态度对待工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努力探索教育规律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领导者就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根据教师的劳动和心理特点,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把教师队伍管好,把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这是学校全面实施质量管理的根本条件。
(三)体现一个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
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都与学校里教师的素质及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师素质一定的基础上,教师的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比如在篮球场上,上场的每一个队员技术都很过硬,但他们从未在一起合作过,临时组建成队使他们各自高超的技术无法发挥出来,很有可能被一个技术平平但配合默契、协调一致的队所打败。这里就有一个组织、协调、管理的因素在其中,只有对教师及所有工作人员合理协调地管理,才会使教师素质的潜力发挥出来,对学校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新课程体系下教师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树立崭新的现代教育观
新课程呼唤新观念,没有新观念就没有新课程。新的理念是教育和社会变革的必然产物,它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使学生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形成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能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与书本知识,而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改变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勤于动脑,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筛选、组合、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二)注重发挥管理者的引领作用
引领是一面飘扬的大旗,为真诚的生命追求指点方向!因此,管理者要实现角色转换,成为教师学习、研究、创新的同志与伙伴,与教师同学习,同探索,同反思,同研究,同转变。当管理者把学习、研究作为生命的必需,把创新作为自觉的追求,把服务作为义不容辞的使命,把守纪作为自己职业生活应有的修炼时,真正的引领就在其中。对教师而言,其生命的活力是从“五个面对”中显现出来的。这就要求管理者引领教师努力做到“五个和谐”:面对自身、职业、自然、社会、他人时,要做到与自身和谐,与职业和谐,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与他人和谐。生命,只有在身心感到和谐愉悦的时候,才会激情四射,活力焕发。要千方百计缓解教师的种种压力,让教师在尽可能宽松和谐氛围中尝试改革、自主发展,让教师在和谐中体验生命的尊严和欢乐,提升生命的品质,促进生命的成长。
(三)根据专业发展趋势激励教师发展自我
教师有自己的职业生命,教师这种职业是一门非常专业化的职业,需要教师专门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训练,需要教师不断地成长和发展,管理者要激励教师利用各种研究渠道,积极进行教育实践研究,不断地认识和改造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专业化教师,学校才能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新课改,实现可持续发展。新课程重视人的发展,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教师专业的发展,新课改呼唤教师管理的新理念,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体系、运作功能及各项规章制度都要凸显“人本”理念,真正体现学校与教师同发展的宗旨,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同步成长,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四)树立全面的课程意识
教师在上课时,要能始终注意把握、抓住教材中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指导学生在重点问题上打上“着重号”,让学生以此为航标,迅速地掌握其他学习内容,并灵活地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聚合、发散的思维能力。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在教学时十分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要尽可能再现科学家发现知识的思维过程,为学生的积极思维训练提供优秀的素材,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提供良好的机会。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材中例习题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讲解时,我们不是简单地把现成的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是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已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从而发展了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达到形成师生之间良性互动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董燕,教育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2).
[2] 盛岗.浅谈良好管理品质的培养[J].阅读与鉴赏.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