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密的性虽然是一件神圣而美好的事情,但它必须建立在不影响身心发育的基础上。而处在身心发育期的青少年根本没有能力去承担因性带来的后果。
女儿今年十五岁了。说实话,从她上中学开始,我这个当妈的就为她各方面的成长与教育费尽了心机,主要的方法是在给她相对独立空间的同时,也经常加强与她的交流。
一个周末的晚上,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某县城里的一位姑娘不幸遭遇强暴,姑娘愤而报案,犯罪分子也被绳之以法,然而几个月后,姑娘还是不堪忍受别人的鄙视与流言蜚语而上吊自杀。
女儿跳起来关了电视,小脸涨得通红 “气死我了!气死我了!”边说边在屋子里转来转去,眼睛瞪得圆溜溜的。“妈妈,那个姑娘一点点错也没有,为什么她会遭受那样大的压力与毫无理由的轻视?”我惊讶地看着她,用期待的眼神示意她继续说下去。女儿意会地坐到我身边,认真地说:“妈妈,其实不仅仅是发生强暴这样的事情,就是生活中也是这样,两个有性关系的男女,受人们指责的总是女方。这对女孩是不公平的。妈妈,你说是吗?”
我看着女儿,这个从小喜欢靠在我怀里嚷着让我讲故事的小女孩儿长大了,长高了,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与思想了。我早就想和她就此问题深谈一番。今天机会来了。
于是,我先针对前面那件事情说道:“孩子,你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心理上总感觉男孩子比女孩子出门跑外要安全?就是这个问题。每一个有女儿的母亲,除了为自己的女儿担心身体的疾病与生活外,最担心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女儿遭遇性侵犯,甚至连这些字眼提都不愿意提。但毕竟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危险存在。”
女儿仰着脸说:“所以,您总是教我如何学会保护自己,遇到事情要冷静处理,仔细分析对吗?可是,妈妈,这种事情是无法预知的,如果一旦我碰到这样的事情之后,难道就应遭人岐视吗?”
“不!”我斩钉截铁地说:“孩子,妈妈非常赞赏你刚才看电视的态度。就像你说的,犯错的并不是那位姑娘,她根本不应该去死!人生一世,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和不幸,我们都要好好地活着而绝不是弃世!这个世界并不是像你们从小看的童话那样美丽透明。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你一定要坚强!再坚强。妈妈曾看过这样的话:暴行只是施暴者的堕落,而不是受暴者的堕落;他污辱的是他自己的人格,而不是你的人格,受到鄙视与批判的,是他的丑恶灵魂,而不是你的灵魂。”“所以,”我停顿了一下。女儿的表情显得极其认真严肃。我继续道:“如果你有什么屈辱,那就是你只知顺从而没有反抗,或者承受侮辱而忍气吞声。如果你想尽一切办法反抗了而只是反抗失败,你没有必要一定要抗争到死亡的程度,发生事件的时候不要,过后也不要。如果因为别人的兽行而送掉自己的性命,那是最大的无知与对生命的不负责任!你没有错,你只是遭遇了一种不幸。”
女儿看着我,紧跟着说:“妈妈,如果在我的生命中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我必然要用法律的手段将恶魔绳之以法,坚强地承受这种不幸,并藐视所有世俗的看法与谣言,继而好好活着。”“对,你说得对极了!”我紧紧地抱住她。“可是,妈妈……”女儿欲言又止。“孩子,你想说什么就说吧!”我握着女儿的手鼓励她。
女儿低头思考了一会,像下了多大决心似地说:“妈妈,其实在我们中学生中,也有男孩女孩发生性关系这样的事情,万一我去做那样的事,妈妈你会怎么看我呢?”
我笑了:“孩子,妈妈其实有些话早就想跟你说的。爱情与性都是美好的。只是你们还小,还没有能力来承受这些,在少年时代对爱情和性采取慎重克制的态度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把性当成是丑恶的东西,把性与爱情完全分开,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每个开始身体发育的青少年都会有对性的渴望,问题取决于你怎样去看待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你现在说你有这种欲望,这表明你是一个诚实的好女孩。一个人想把自己打扮得美丽一点,想穿漂亮的衣服,想用好一点的香水,这都与欲望有关。所以女人有性欲望也是正常的事情。”
女儿激动地看着我:“妈妈,你好伟大啊!”
“但是,孩子,你现在还非常小,妈妈不希望你在春天的时候企图去采摘果实、或者去把花蕾摘掉。亲密的性虽然是一件神圣而美好的事情,但它必须建立在不影响身心发育的基础上。而处在身心发育期的青少年根本没有能力去承担因性带来的后果。而且,无论现在还是未来,作为一个女孩子,你都要学会保护、珍爱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欲望,把持自己的需要。同时,你要记住,妈妈永远憎恨滥交和堕落!”
女儿靠在我的怀里,重重地点了点头。我抚着她的头发,最后说道:“孩子,无论如何,只要你遇到无法处理的事情,请告诉妈妈,妈妈永远都会非常高兴地帮助你……”
编后:记得听过这么一句话:“多年的父子成朋友。”是啊,朋友之间应该平等相处,有事就应该多商量或交流。就像上文中的母亲和女儿。从交流中,我们不难看出家长平和宽容的态度,它既消除了孩子畏惧或敌视的情绪,又使孩子感到家长的可亲、可敬、可信,自然而然就消除了心理防线。在此基础上,家长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孩子定会心悦诚服乐于接受。反之,如果家长总是态度强硬、言辞粗暴地强迫孩子“必须这样,那样……”,否则便“如何如何……”。孩子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产生隔阂,影响亲情。显然,交流要与简单粗暴的耳提面命或恶语相加更能被孩子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