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n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地无心而有象,春夏秋冬四季,每一季都有不同的物什、不同的风景。或许只是女孩子们喜欢的搭配不同时节的漂亮衣服,或许是玻璃杯里跟随季节转换浸泡的不同口味的花果茶。武汉的桃花醉在春天会提供鲜嫩的小白龙;蜜桃小姐甜品店会在香衫裙影的时节推出诱人的草莓冰激凌蛋糕;到了秋天啊,可以吃到新鲜肥美的螃蟹,稻香村推出的金秋糕点也很不错哦;冬天的时候,一片白茫茫的紫禁城,纯糖稀熬的糖葫芦无疑是一抹最生动的存在。
  你问我,会在怎样的情境下,想到哪一句契合当下心境的诗?我会想到无数个场景,长达数年,贯穿四季。
  春天,吹过暖湿的熏风,赏过各式的亭苑,在桃花醉吃到了最鲜美的小白龙;夏天,深夜江边漫步;秋天,风大雨大,看着满地的落叶残花,会想到一首歌“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知否,知否,影视绿肥红瘦”;冬天,那种一觉醒来雪花堆满地的惊喜。
  这许多四季里的情境,都让我感觉无比幸福,这是要静下心来才能感受的甜蜜,是那种仿佛自身已经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和谐感觉。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这首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宋代慧开禅师作的五十五首颂古诗中的一首。而我最爱第一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句诗很温暖、很可爱、很宁静、很有希望,以至于一年四季中很多生活情境、很多心情都使我自然而然的想到这句诗。
  邵康节的《观易吟》里说:“一物原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于心上起经纶。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慧开禅师定是怀着一派宁静祥和之心写下的这首诗,我觉得他作为一名方外人士,却独有一种浪漫情怀。他眼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概括起来,便是无边风花雪月。春有百花: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夏有凉风: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秋有明月:一轮天外常明澈,万象胸中自屈盤;冬有白雪: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星移物换之中:万物景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句看起来似散文而是诗。虽说开合在诗里最重要,诗最忌平铺直叙。再加上唐代以后诗人认为写风花雪月的诗太过狭窄,不是真的诗。可恰恰是这句不像诗的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自成一种诗境,简简单单,平平和和,可可爱爱。
  诗教温柔敦厚,便是教人平和。《花间集》有句:“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可知,是根本不是教训人的,只是在感动人,是“推”是“化”。 这句诗,读来何其温柔敦厚,闻之,亦且自然感动矣。
  初初读着这句诗,只觉它的音节和平中正,有音乐美,进而觉得四季很美,恍惚间,觉得时光值得,人间值得。诗本应念着可口,听着爽耳、和谐,表现明了,你说对不对。这句诗,念着念着,心就静了,因为我被感动了。我觉得慧开禅师作这首诗的时候心一定是静谧的,因为心若慌乱绝不能成诗,作的诗也不会动人。禅师以自己的一颗宽容恬静之心观四季,也让后人能够在读诗的时候,心自然宽裕、恬静,自然地感受着生活的美好。《文心雕龙·物色》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此物色之动,是生发之意,如草之绿、花之红、树木发芽,诗人所以写,不仅写花写草,“心亦摇焉”。慧开禅师不仅写四时美景,更让我们的心随之摇摆。
  多惬意啊,“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世间还有这么多值得我们眷恋的事物。诗很平淡,却从平淡中流出温馨。这句诗像水,味永,平淡而有韵味;又像日光,七种颜色合成的白色,简单而神秘。春花秋月,夏风冬雪,都是常见的景象,但就是觉得风流自然而出,很自在,自己心中觉到受到,很舒服。
  中国的诗歌里很多伤感之作,可我不喜欢伤感,除非它上升为悲哀。人要做事便当努力去做事,有理说理,有力办事,何必傷感!见花落而哭,于花何补,于人何益!伤感是暂时的刺激,悲哀是长期的积蓄,伤感是浮浅的,悲哀是伟大的。所以,不要伤感,要有希望,要开心,要多笑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句诗多有希望啊,它有生的色彩,有生的欣赏,有生的希望。
  人生最不美,最俗,然再没有比人生更有意义的了。抛开世俗眼光、狭隘心胸看人生,真是有意思。它神秘,与大自然同样神秘,却不及大自然美。诗歌的作者看到春天的百花,秋天的明月,遇见夏天的凉风,冬天的冰雪,始终带着一种新鲜的、全然的体验。因为生命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片段都是全新的,所接触到的一切,更是鲜活的、陌生的、未知的、神秘的。所以作者在写下这样是诗句时,带着一种儿童般纯真和纯净的目光,好像过去从来没有接触过、经历过这样美妙的情景,甚至在发出一种由衷的赞叹,觉得一切都是非常的新鲜、新奇。融入当下,与所处的环境在一起,在春天就倾听百花的语言,在冬天就领略冰雪的纯洁,重视的是生命内在每分每秒的体验。
其他文献
摘要:2013年,纽约大学艾米莉·阿普特教授出版了其著作《反世界文学:基于不可译理念》,出于一种“不可译”思维下的世界文学体系,阿普特重点关照了亚洲的现代性问题。  关键词:不可译;亚洲现代性;世界文学  在《反世界文学:基于不可译理念》中,阿普特敏锐地注意到近年来国际现代主义对东方主义的批判促使人们需要新的文学史范式,以便将“亚洲现代性”提升为一个具备理论高度和文化特性的术语。的确,对于亚洲,人
期刊
盛唐是边塞诗的鼎盛时期,作为其代表性人物,王昌龄边塞诗数量不多,但几乎篇篇出彩,他的边塞诗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情感真实,气势雄浑,以景喻情,情景交融,在平凡的主题上跨越时间与空间,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王昌龄边塞诗中的英雄主义情感是通过一系列的英雄人物形象传达出来的,他在自己的边塞诗中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英雄形象。  一、少年游侠  游侠手执利剑,为天下平不平,是民
期刊
摘要:在社会身份中,集体身份的特质强调性别、种族、民族等范畴。在群体中的身份特质中,为之强烈主导的便是确定性情感表达。然而在后人类时代,人类相互间情感表达发生改变,特殊性的群体,伴随着对技术依赖性的推动,赛博格的进阶化,其情感表达方式也随之变化,通过影像作品的展示以此映射大众情感的急速或缓慢的转变。  关键词:后人类;情感表达;群体  一、群体中的情感表达  群体是指一些集聚的人,情感输出以及目标
期刊
摘要:本文以《元白诗笺证稿》为例,探究陈寅恪“诗史互证”方法的运用,主要从“知人论世”的切入视角、“事必究底”的考证方式和“字必究源”的诠释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诗史互证;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  “诗史互证”是陈寅恪的一种重要的文史研究方法,但这并非陈氏的首创,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存在着“以诗为史”的观点。后世学者不断进行各类讨论,至清代钱谦益初步确立了这一方法。而陈寅恪则是对“诗史互证”
期刊
摘要:《西游记》中取经三兄弟出生入死,表面上和睦互助,实际上八戒和沙僧长期对孫悟空存有“嫉妒之心”,如在孙悟空因打白骨精被赶走时不予劝阻,还煽风点火。这种情况存在的外部原因是孙悟空出身乡野、性格招摇、唐僧倚仗和人缘甚好,内部原因则是八戒沙僧存在微妙的不满和嫉妒心理,担心自己的本领被埋没和压制。但三兄弟虽有芥蒂,又彼此依赖互助,体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纷乱。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嫉
期刊
摘要:《控方证人》这部电影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短篇小说。完美的原著加上改编后的编、导、演,形成强大的逻辑体系。庭审戏最佳,几乎未有思考的空间,全然跟随影片发展。比起那句流传已久的主旋律金句,“就像一个溺水的死人,抓住剃须刀片”,更令我记忆犹新。无知的爱言之凿凿,自行审判处决起来,却也锋利无比。一切细节服务人物,写人物的极致。各条线索汇聚一点,结构美而富有力度。  关键词:细节;雪茄;反转 
期刊
摘要:艺术在当代社会中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虚影,也不再是少数人独享的东西了。它更接近于普遍大众的生活,如今我们只要有一点精神余力想要去了解,各大艺术馆、博物馆、网络资料、书籍资料上面应有尽有。对于观者来说艺术是拿来享受和欣赏的,但对于艺术家来说无论在学习阶段还是后期的创作阶段,不停的重新理解、剖析、诠释、表现艺术是永远不可停止的任务。探寻艺术的同时更是发现自我价值证明自我的过程。本文是作者在学习创
期刊
摘要:本文回想藏族叙事长诗的演进历程,以及探析藏族叙事诗的起源,主要浅谈萨迦与崩智、甘丹頗璋等藏族历史上的三大嬗变时期所流行的叙事诗歌。  关键词:藏族;叙事长诗;演进历程  一、寻找藏族叙事诗的起源  藏族叙事长诗的演进来回想,以前有很多藏族智者的专著亮相大地,可以说数量及质量方面确实有进步。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作家认为藏族叙事长诗的处女作是格萨尔王史诗,也是很多智者把理论性的考擦来决定的。亚理
期刊
摘要:中国的艺术歌曲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流行,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时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研究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和中国艺术歌曲的特点为论点。通过文章的阐述,对学习中国艺术歌曲的同学有更好的帮助。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艺术特征;历史发展  艺术歌曲的名称起源于18世纪后期,德国起源于19世纪。 鉴于当时欧洲文学的发展已进入
期刊
摘要:延安剪纸文化历史绵长,在时代促进下不断变更,是具有民俗学价值的文化产业。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革命基地建立后,红色文化涌入延安,延安剪纸除自身民俗特质外与革命性和战斗性并存,为物资匮乏的战争时代提供多方面的艺术服务并有力的支持抗日战争的胜利。本文从延安剪纸的艺术特征出发,探究红色剪纸文化的时代特征与革命性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剪纸;红色文化;延安民俗  一、红色延安剪纸文化的艺术特征  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