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09)6-0338-01
作者简介:李美玲,女,大学本科,主治医师。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给予口服胺碘酮治疗(100~600mg/d),随访3~18个月,观察心律、心率、血压、心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1~3个月的有效率为86%,4~6个月的有效率为78%,7~12个月的有效率为70%,13~18个月的有效率为6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3%。结论:小剂量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小剂量胺碘酮;临床疗效
阵发性心房颤动(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60岁后显著增加。 房颤对临床的主要危险是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 房颤患者与非房颤患者比较,病死率增加2倍,脑卒中发生率增加5倍[1];因此长期防治AF反复发作非常重要。本文总结胺碘酮对6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长期预防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部治疗的60例患者经心电图或Holter确诊为阵发性AF,且病程在3个月以上,发作次数大于2次/周,每次发作时间<48h,发作时无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脏B超提示无血栓形成,并进行相关病因治疗,具有随访条件。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58±12)岁。冠心病20例,风湿性心脏病1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 心肌炎5例,原因不明10例;心功能(NYHA)分级Ⅰ~Ⅱ级44例,Ⅲ级10例,Ⅳ级6例;排除条件: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及其他高度传导障碍者(安置起搏器者除外)、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压者(收缩压<90mmHg)、甲状腺功能障碍和碘过敏者、阻塞性支气管病者、 妊娠、哺乳期妇女、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均采用口服国产胺碘酮疗法,先予0.2g,3次/d,连续用7~10d,然后0.2g,2次/d,连续用7~10d,见效后可根据病情减至0.2 g/d或0.1g/d,每周服药5d,维持3~18个月。服药前2周,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服药期间,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心功能、询问疗效及副作用,开始1周内,2~3d检查一次心电图,部分患者(20例)行心电监护12~24h/d,2~4周内,每5~7天检查一次心电图,以后每个月检查一次心电图,每3~6个月复查一次Holter。有效后,嘱患者定期复诊,每个月一次,必要时家访或电话随访,用药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胸片等检查,1~3个月复查上述项目。
1.3 疗效评定:服药后1个月内不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或Holter检查示阵发性心房颤动减少90%以上者为有效,达不到上述标准为无效。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1~3个月有效率为86%;4~6个月的有效率为78%,7~12个月的有效率为70%,13~18个月的有效率为65%。
2.2 药物副作用:本组患者中,不良反应8例(13%),其中AST升高1例(96U/L),经减量并应用肝泰乐治疗好转;窦性心动过缓1例,经调整剂量而消失;2例出现食欲减退、恶心、便秘,经减量及对症治疗而改善;有4例患者服药后,Q-T间期比服药前有不同程度的延长(Q-T<0.50S),无自觉症状。未出现甲状腺功能改变、肺纤维化或房室传导阻滞者。
3 讨论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而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房颤虽不即刻导致生命危险,但可造成程度不同的症状及血流动力学障碍,尤其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时可能使心脏功能恶化,出现低血压、休克或心力衰竭(心衰)加重。在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中易发生血栓栓塞。近年来非药物治疗房颤不断取得进展,但药物仍是多数房颤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虽然四类抗心律失常药对房颤都能起到不同的治疗作用,但以胺碘酮循证医学的资料最丰富。与其他药物或安慰剂对比,胺碘酮对房颤的转复、防止复发、维持窦性心律(窦律)的总体疗效较其他药物为好,且负性肌力作用和促心律失常作用少,故适用于多种临床情况。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在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功能不全时,当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属于禁忌时,推荐应用胺碘酮。故此成为重症情况合并房颤时的首选药物[2]
胺碘酮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个抗心律失常药物,它属Ⅲ类作用为主的多通道阻滞剂。胺碘酮的电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减慢心房、房室结和房室旁路传导,延长心房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延长旁路前向和逆向有效不应期。因此它有广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可抗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室颤动(室颤),可提高致颤阈,可有效地转复阵发性AF,并预防长期发作[2]。本研究中,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率1~3个月为86%,4~6个月为78%,7~12个月为70%,13~18个月为65%,证实了这个理论。胺碘酮可作为有症状性房颤伴左室功能不全或慢性心衰的一线治疗[2]。本组中,有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以上患者16例,全部都可以安全接受胺碘酮治疗,上述情况与胺碘酮具有选择性地扩张冠状动脉,并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阻力,心脏负荷减轻,可使窦性频率减慢,心脏耗氧减少等有关。胺碘酮复律见效慢,常需2周左右,这可能与该药在组织内转运缓慢,亲和力高,治疗开始几天,大部药物在组织蓄积,主要在脂肪组织,负荷给药1~2周后才发挥作用。因此观察其疗效的时间应以3~4周为适度,如果观察时间过短可能产生有效率偏低。胺碘酮对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也有较好的疗效,本组患者中,有7例用普罗帕酮无效,改用胺碘酮后5例有效。
胺碘酮的药理学特征复杂,作用多样,故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本组有1例则出现单项ALT升高(96 U/L),减量后经用肝泰乐治疗,ALT很快降至正常;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5次/min,经减量后纠正;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都出现在负荷量期间,后改为餐后服,并对症治疗,减量后症状消失。4例服药后Q-T间期比服药前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但延长幅度小于原Q-T间期的25%。未见严重的心脏病事件。因此,在应用胺碘酮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用量适当,密切观察,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则很少有不良反应出现,而且长期服用疗效高,耐受性强。总之笔者认为在基层医疗条件薄弱的情况下,小剂量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扬跃进,华伟主编.阜外心血管内科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304
[2] 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2008)
作者单位:036300 山西省岢岚县人民医院
作者简介:李美玲,女,大学本科,主治医师。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给予口服胺碘酮治疗(100~600mg/d),随访3~18个月,观察心律、心率、血压、心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1~3个月的有效率为86%,4~6个月的有效率为78%,7~12个月的有效率为70%,13~18个月的有效率为6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3%。结论:小剂量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小剂量胺碘酮;临床疗效
阵发性心房颤动(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60岁后显著增加。 房颤对临床的主要危险是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 房颤患者与非房颤患者比较,病死率增加2倍,脑卒中发生率增加5倍[1];因此长期防治AF反复发作非常重要。本文总结胺碘酮对6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长期预防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部治疗的60例患者经心电图或Holter确诊为阵发性AF,且病程在3个月以上,发作次数大于2次/周,每次发作时间<48h,发作时无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脏B超提示无血栓形成,并进行相关病因治疗,具有随访条件。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58±12)岁。冠心病20例,风湿性心脏病1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 心肌炎5例,原因不明10例;心功能(NYHA)分级Ⅰ~Ⅱ级44例,Ⅲ级10例,Ⅳ级6例;排除条件: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及其他高度传导障碍者(安置起搏器者除外)、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压者(收缩压<90mmHg)、甲状腺功能障碍和碘过敏者、阻塞性支气管病者、 妊娠、哺乳期妇女、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均采用口服国产胺碘酮疗法,先予0.2g,3次/d,连续用7~10d,然后0.2g,2次/d,连续用7~10d,见效后可根据病情减至0.2 g/d或0.1g/d,每周服药5d,维持3~18个月。服药前2周,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服药期间,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心功能、询问疗效及副作用,开始1周内,2~3d检查一次心电图,部分患者(20例)行心电监护12~24h/d,2~4周内,每5~7天检查一次心电图,以后每个月检查一次心电图,每3~6个月复查一次Holter。有效后,嘱患者定期复诊,每个月一次,必要时家访或电话随访,用药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胸片等检查,1~3个月复查上述项目。
1.3 疗效评定:服药后1个月内不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或Holter检查示阵发性心房颤动减少90%以上者为有效,达不到上述标准为无效。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1~3个月有效率为86%;4~6个月的有效率为78%,7~12个月的有效率为70%,13~18个月的有效率为65%。
2.2 药物副作用:本组患者中,不良反应8例(13%),其中AST升高1例(96U/L),经减量并应用肝泰乐治疗好转;窦性心动过缓1例,经调整剂量而消失;2例出现食欲减退、恶心、便秘,经减量及对症治疗而改善;有4例患者服药后,Q-T间期比服药前有不同程度的延长(Q-T<0.50S),无自觉症状。未出现甲状腺功能改变、肺纤维化或房室传导阻滞者。
3 讨论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而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房颤虽不即刻导致生命危险,但可造成程度不同的症状及血流动力学障碍,尤其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时可能使心脏功能恶化,出现低血压、休克或心力衰竭(心衰)加重。在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中易发生血栓栓塞。近年来非药物治疗房颤不断取得进展,但药物仍是多数房颤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虽然四类抗心律失常药对房颤都能起到不同的治疗作用,但以胺碘酮循证医学的资料最丰富。与其他药物或安慰剂对比,胺碘酮对房颤的转复、防止复发、维持窦性心律(窦律)的总体疗效较其他药物为好,且负性肌力作用和促心律失常作用少,故适用于多种临床情况。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在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功能不全时,当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属于禁忌时,推荐应用胺碘酮。故此成为重症情况合并房颤时的首选药物[2]
胺碘酮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个抗心律失常药物,它属Ⅲ类作用为主的多通道阻滞剂。胺碘酮的电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减慢心房、房室结和房室旁路传导,延长心房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延长旁路前向和逆向有效不应期。因此它有广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可抗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室颤动(室颤),可提高致颤阈,可有效地转复阵发性AF,并预防长期发作[2]。本研究中,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率1~3个月为86%,4~6个月为78%,7~12个月为70%,13~18个月为65%,证实了这个理论。胺碘酮可作为有症状性房颤伴左室功能不全或慢性心衰的一线治疗[2]。本组中,有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以上患者16例,全部都可以安全接受胺碘酮治疗,上述情况与胺碘酮具有选择性地扩张冠状动脉,并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阻力,心脏负荷减轻,可使窦性频率减慢,心脏耗氧减少等有关。胺碘酮复律见效慢,常需2周左右,这可能与该药在组织内转运缓慢,亲和力高,治疗开始几天,大部药物在组织蓄积,主要在脂肪组织,负荷给药1~2周后才发挥作用。因此观察其疗效的时间应以3~4周为适度,如果观察时间过短可能产生有效率偏低。胺碘酮对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也有较好的疗效,本组患者中,有7例用普罗帕酮无效,改用胺碘酮后5例有效。
胺碘酮的药理学特征复杂,作用多样,故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本组有1例则出现单项ALT升高(96 U/L),减量后经用肝泰乐治疗,ALT很快降至正常;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5次/min,经减量后纠正;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都出现在负荷量期间,后改为餐后服,并对症治疗,减量后症状消失。4例服药后Q-T间期比服药前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但延长幅度小于原Q-T间期的25%。未见严重的心脏病事件。因此,在应用胺碘酮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用量适当,密切观察,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则很少有不良反应出现,而且长期服用疗效高,耐受性强。总之笔者认为在基层医疗条件薄弱的情况下,小剂量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扬跃进,华伟主编.阜外心血管内科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304
[2] 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2008)
作者单位:036300 山西省岢岚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