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激发课堂教学活力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q0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生法治意识形成、建立及实施的主渠道。教师或学生如果只借助道德与法治教材获取信息,那么学生对道德底线和法治意识的建立是有局限性的。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与发展,“互联网+”教学时代的到来,以及远程教育工程、城乡对接同步课堂等在学校的推广,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增添了动力,结束了“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或“仅靠图片、简单的课件”的传统简单教学模式。二者深度融合,实现师生教与学的共赢,加强师生互动,为教师更具前瞻性的教学思路提供帮助。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会对知识(信息、资料)的搜集、对比、分析和归纳,实现不仅仅“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进一步实现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效性和高效性。
  一、信息技术改变课堂内容的呈现方式
  为了在课堂中真正落实小学生的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必须依托信息技术来改变。平板、反馈器等工具的使用,能方便、快速地集成并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正确理解道德观念,生成道德情感,并正确引领道德行为。
  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一课时,先展示了校园中,还有公交站点、超市、银行等各种公共场所人们排队的图片,然后播放踩踏事件的视频,以及关于“排队日知识”的微课。当学生看到因为踩踏事件造成人员伤亡的一组组数据时,当看到微课中同学外出旅游,逛游乐园坐摩天轮遭遇插队的画面时,学生们对于在生活中必须遵守规则的意识被激活了。之所以能这样生动、直观、形象、连贯、真实地呈现本环节的教学内容,就是借助于多媒体音像、有机交融的呈现方法。这有助于加强学生建立遵守规则的意识,能有效实现低段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
  二、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在课堂中真正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必须改变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与他人(教师和同学)探究、交流、合作、体验来获取知识。新课程主张并提倡“先学后教”,实现“翻转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就要吃透教材,读懂学生,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本节课内容、目标设计出真实、有效的学习任务单。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网络资源平台自觉地查找、搜集信息,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同时也满足内驱力的需求。这样一个拓展、开放的信息化网络和这个微缩共享的社会,结束了知识来源于课本的局限性,使课堂内容的容量一下子扩大了数倍,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进行自主学习探索、自己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大家排好队》一课时,笔者设计的预学单是让学生寻找生活中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的排队现象。学生搜集到的有的是在超市排队,有的是自己熟悉的校园排路队,有的是外出旅游买门票、等公厕、火车站检票等等。课中,笔者允许让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源与同学相互交流,感悟排队的重要性。这样学生能明晰自己在生活学习中努力的方向,养成在公共场所自觉主动地排好队的良好习惯,潜移默化形成规则意识。
  三、信息技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笔者在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教”与“学”的方式已随着信息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从知识传输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笔者曾执教福建省“邱小鹰名师工作室研讨会”上的一节展示课,上的是三年级上册《心中的110——有点警惕性》。在第一环节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地感受到对一些少数不怀好意的陌生人,如果没有警惕性就会上当受骗,初步有了一些自我保护的意识。为了加深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笔者现场随机指定两名学生进行“情境模拟活动”,根据本课教材第一版的绘本内容,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场景进行模拟展示。学生选择的是,一人扮演独自在家的孩子,一人扮演快递员。之后,笔者抛出问题:“他们的表现怎么样?你有什么要说的?如果是你,你还可以怎么做?”让全体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并利用多媒体高清平台进行现场展示。学生在观察、讨论、评价、补充中明理:当一人独自在家时,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及时顺学而导,提醒学生在心中要时刻点燃“110这盏警灯”,使认知理解逐步深入。本节课课前、课中、课后,笔者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借助“教师助手”、反馈器等各种设备,使学生处于兴奋、好奇的学习状态,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有效和高效。尤其是平板反馈器设备统计功能的使用,使得教师对某一个情境中所反映的各种行为、全班同学判断正确的比例等学习情况都能及时地了解和掌握,这是以往任何媒体所不能达到的。
  四、信息技术改变师生的互动方式
  信息技術快速、隐蔽、灵活、生动等特点,能让师生关系变得更加主动、和谐、民主和有针对性。借助网络论坛,也能实现远程的师生互动,解决师生之间的疑难困惑问题。例如在教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一课时,笔者就通过现场连线在外旅游的教师,展示在旅游景点排队等候的场面等,加强了师生之间跨时空的交流与互动,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又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一课时,笔者利用校园网站进行异地共研,与慈济小学“环保小卫士建设站”开通了师生交流、生生对话的窗口。课堂上,笔者借助网络为学生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环保问题,学生把自己讨论的环保办法、环保问题在网上与其他教师和同学一起交流、研讨。这不仅使学生明白了与人交流的方法,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深化了学生的道德意识。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它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而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声、图、文并茂地进行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课堂教学,能有效实现最优化的课堂效果。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处理信息,分析能力得到培养,道德与法治的观念得到自主构建,学习兴趣、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思想表达等方面的水平得到提高,又能进一步切实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鼎市桐北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黄晓夏)
其他文献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依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获得阅读策略的规律,有层次、有梯度地编排了“预测”等阅读策略单元,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培养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成为积极的阅读者。然而,这些阅读策略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仅仅作为一个个概念术语被提出,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指导、效果如何测评,则往往言之不详。笔者以为,从整体的视角来设计教学,更有助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整体的功
期刊
【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统编版教材在低年级识字上的编写认真落实课标要求,有自己的亮点和特色。那么教师应如何在把握教材编写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学,提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有效性?本专辑围绕此话题刊发两篇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阅读教学中的识字有别于识字课和“语文园地”中的识字。学生除了通过教学认识汉字,了解和掌握
期刊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原来的“统计初步知识”拓展为“统计与概率”,成为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并提出了发展学生统计观念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进一步将“统计观念”修改为“数据分析观念”,同时指出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基于这样的改变,笔者在“统计与概率”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升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期刊
三年级是语文学习的转折期,从这时候开始,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始转向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作为实现深层次理解的奠基石,当仁不让成了学习的重点。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更是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作为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呈现,在该单元的三篇精读课文编排中都明确了这一意图,“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再次要求看看哪个小组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多。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
期刊
【编者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一线教师在面对“数学文化”这一概念时存在着一些疑惑,应用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不应只是在新知教授环节结束后的“故事会”,它应该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要能凸显其在实现学生数学思想、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提升的积极作用。本期话题围绕“数学文化”与“传统教学”的正确融
期刊
小学道德與法治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方式。因此,利用活动体验,整合活动资源,以内化理性规则,转化道德情感,优化实践智慧,就十分必要,值得探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彩平也指出,小学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的实践智慧。  而优化学生实践智慧,使其达到深度的自我批评与反思,有赖于教学方式的转变。那么应怎样用好教材,提升学生实践智慧呢?要注意教材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重在活动,贵在体验
期刊
学校文化,一般包括理念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等方面。在学校建设中,如果说政府部门建起的校园校舍,是满足办学硬件需求,奠下的是“建筑基石”;那么,校长确立的学校文化,则是办学的软件要求,奠下的是“文化基石”。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比前者更具长远意义,故有“百年名校”“百年树人”之谓也!  一、理念文化应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  理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纲”,纲举则目张,它
期刊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最早形成的一个基本原理。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教育法,也是生活法,他特别强调要在“做”中获得知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关注现实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语文教师就是要将“教”“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不同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观察生活
期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统编语文教材将具有共性的红色革命类文本集中安排在一个主题单元中,更有利于突出革命传统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持续式、浸润式的熏陶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消除时代隔阂、不受阻碍地与革命传统作品对话?在与革命英雄人物对话时,学生该以怎样的姿态响应革命传统作品的精神号召?笔者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课堂教学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学中越发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心理体验,教师多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有效地掌握新知识,并将新学会的知识点有效地融合到原有的学习结构中,进而促进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度学习的能力发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促进小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