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乃思想、教育之大家,其造诣之深,几乎无人可比。《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在春秋时期,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自然是由许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数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他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便有了“韦编三绝”的故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自述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他读书学习时,经常是口中不断地吟诵着《六经》,手中不停地翻阅着各种典籍,从点起油灯一直学到天亮,就这样夜以继日,一年又一年。从古至今,千千万万读书人的故事激励着一代一代的人,书香阵阵,流连于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中,传为佳话。
而如今,试问有几人能够做到“手不释卷”,又有几人在时常感受“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的唯美意境?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可谓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带来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诸多改变。如今,伴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电子书等产品流行于大众。人们习惯于快节奏的生活,碎片式地接受每天都在更新的庞大信息,快餐式地浏览、阅读,对待文字只是浮光掠影,不求甚解。不知从何时起,人们更青睐于阅读网络小说,其花哨的书名、华丽的辞藻总是能够吸引一大批读者。那沉淀了多少年的经典著作却被人们弃置一旁;不知从何时起,路边的淘书摊上越来越多的是封面及插图精美的杂志和学生必须的教辅用书,那些需要人们细细品读的书却越来越不见踪迹;不知从何时起,纸质图书已不再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家里的书本总是积了一层灰,而电子设备上海量的文字信息以及电子书本总是会受到人们的关注,得到人们的浏览。
面对种种现状,我不禁想问,如今潮流如此,那便对吗?
快餐式地阅读,总是看得多,记得少。《三国志》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在网络进行阅读,大多是一遍地看过去,更别说是百遍。许多人自认为这样大量积累了信息便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量,其实不然。如今这个社会,信息量着实巨大,繁多冗杂的信息充斥着大脑,总会让我们找不到自己所真正需要的,不如坐在书桌前手捧一本书,不厌其烦地多读几遍,也可以做标注,提出自己的疑问,细品其中的内涵。如此这般地进行阅读,才算是真正学到了知识。
快餐式地阅读,终究不能涵养精神。来自江苏的一位家长,面对自己孩子快餐式阅读的现状这样说:“相比我们今天的快餐式阅读,看报看个题,看书一目十行,似乎博览群书了,其实都是水过地皮湿,荷叶滚水珠,一点痕迹都没有。要让阅读者动笔写点什么,就不知所措了。这些都是快餐式阅读只读到眼里,没读进心里的缘故。”家长的担心不无道理。调查显示,目前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大好,读后写感想的仅占20%,阅读中思考的仅占10%。阅读本就是一个升华思维的过程。“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个人对书本内容的思考往往对他个人修养的提升有很大益处,而快餐式阅读,一目十行,不求甚解,不能被称为精神食粮。而纸质阅读或是传统经典阅读都能或多或少地深入人们的精神世界。细读一本好书,便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里可能有乱世中的历史英雄,也可能有着平凡家庭的点点温馨,也许有一个崭新的科幻世界,又或许充满着穷苦人民的辛酸过往。凡此种种,都需用心去体会,并不是一扫而过就能感悟领会的。书,还是纸质的更有感觉;阅读,还是传统的更有味道。
当然,快餐式阅读的方式也有它的可取之处。这样的阅读方式来信息快,信息也更全面更广泛;电子设备方便携带,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不少阅读软件的兴起,也给读者更多的选择,甚至可以进行免费阅读。但在我看来,这些都不能取代阅读纸质书本的感觉。如同吃饭,偶尔吃一顿“快餐”固然别有一番风味,但若把这当成“正餐”,长期以往,你的精神便会缺乏营养。最正确的阅读方式便是二者相辅相成,在不同時间不同空间选择适当的阅读方式。在碎片的时间里可以粗略了解时事,但在时间充裕时,便要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书中的每一个文字,感受书页中散发出来的淡淡墨香,体会指尖抚过纸张的美妙感觉。如此有机结合,才能使自己有所受益。
我始终相信读书的力量。培根说过“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我们都知道读书益处良多,但阅读习惯与读书方式也尤为重要。我时常怀念儿时大家时常捧着一本书阅读的场景,书店中人们倚着书架读书能待上半天,而不是手里拿着手机呆立半天。我希望人们都能从读书中受益,做到“开卷有益”,充实自己,增加底蕴,也不负自己付出的时间。
去读书吧,放下杂念,感受心的纯粹;去读书吧,融入书本,倾听作者的心声;去读书吧,细嚼慢咽,领略文字的奥秘。请减少快餐式阅读,请留下那一纸书香。
(作者单位:新疆昌吉州第一中学)
而如今,试问有几人能够做到“手不释卷”,又有几人在时常感受“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的唯美意境?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可谓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带来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诸多改变。如今,伴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电子书等产品流行于大众。人们习惯于快节奏的生活,碎片式地接受每天都在更新的庞大信息,快餐式地浏览、阅读,对待文字只是浮光掠影,不求甚解。不知从何时起,人们更青睐于阅读网络小说,其花哨的书名、华丽的辞藻总是能够吸引一大批读者。那沉淀了多少年的经典著作却被人们弃置一旁;不知从何时起,路边的淘书摊上越来越多的是封面及插图精美的杂志和学生必须的教辅用书,那些需要人们细细品读的书却越来越不见踪迹;不知从何时起,纸质图书已不再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家里的书本总是积了一层灰,而电子设备上海量的文字信息以及电子书本总是会受到人们的关注,得到人们的浏览。
面对种种现状,我不禁想问,如今潮流如此,那便对吗?
快餐式地阅读,总是看得多,记得少。《三国志》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在网络进行阅读,大多是一遍地看过去,更别说是百遍。许多人自认为这样大量积累了信息便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量,其实不然。如今这个社会,信息量着实巨大,繁多冗杂的信息充斥着大脑,总会让我们找不到自己所真正需要的,不如坐在书桌前手捧一本书,不厌其烦地多读几遍,也可以做标注,提出自己的疑问,细品其中的内涵。如此这般地进行阅读,才算是真正学到了知识。
快餐式地阅读,终究不能涵养精神。来自江苏的一位家长,面对自己孩子快餐式阅读的现状这样说:“相比我们今天的快餐式阅读,看报看个题,看书一目十行,似乎博览群书了,其实都是水过地皮湿,荷叶滚水珠,一点痕迹都没有。要让阅读者动笔写点什么,就不知所措了。这些都是快餐式阅读只读到眼里,没读进心里的缘故。”家长的担心不无道理。调查显示,目前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大好,读后写感想的仅占20%,阅读中思考的仅占10%。阅读本就是一个升华思维的过程。“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个人对书本内容的思考往往对他个人修养的提升有很大益处,而快餐式阅读,一目十行,不求甚解,不能被称为精神食粮。而纸质阅读或是传统经典阅读都能或多或少地深入人们的精神世界。细读一本好书,便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里可能有乱世中的历史英雄,也可能有着平凡家庭的点点温馨,也许有一个崭新的科幻世界,又或许充满着穷苦人民的辛酸过往。凡此种种,都需用心去体会,并不是一扫而过就能感悟领会的。书,还是纸质的更有感觉;阅读,还是传统的更有味道。
当然,快餐式阅读的方式也有它的可取之处。这样的阅读方式来信息快,信息也更全面更广泛;电子设备方便携带,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不少阅读软件的兴起,也给读者更多的选择,甚至可以进行免费阅读。但在我看来,这些都不能取代阅读纸质书本的感觉。如同吃饭,偶尔吃一顿“快餐”固然别有一番风味,但若把这当成“正餐”,长期以往,你的精神便会缺乏营养。最正确的阅读方式便是二者相辅相成,在不同時间不同空间选择适当的阅读方式。在碎片的时间里可以粗略了解时事,但在时间充裕时,便要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书中的每一个文字,感受书页中散发出来的淡淡墨香,体会指尖抚过纸张的美妙感觉。如此有机结合,才能使自己有所受益。
我始终相信读书的力量。培根说过“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我们都知道读书益处良多,但阅读习惯与读书方式也尤为重要。我时常怀念儿时大家时常捧着一本书阅读的场景,书店中人们倚着书架读书能待上半天,而不是手里拿着手机呆立半天。我希望人们都能从读书中受益,做到“开卷有益”,充实自己,增加底蕴,也不负自己付出的时间。
去读书吧,放下杂念,感受心的纯粹;去读书吧,融入书本,倾听作者的心声;去读书吧,细嚼慢咽,领略文字的奥秘。请减少快餐式阅读,请留下那一纸书香。
(作者单位:新疆昌吉州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