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正逐步加剧,对我国社会的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大,如何养老及完善养老体系成为当前和今后必须加以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学习中指出: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川省在新一轮开发与改革中更应抓住机会,努力做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四川省的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长久支撑力。为了解清楚四川省贫困地区老年人口的养老制度,以分析其中影響因素与提出改善措施,最终提高老年群体生活质量,本课题组历时7个月,行程一千五百余公里,先后抽样调查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达州市达川区,四川省马尔康市等地,对一千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05份,回收率为80.5%。这些问题从不同侧面,比较客观的反映了四川省欠发达地区的养老状况,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养老;欠发达地区;运行机制;解决路径
一、四川省贫困地区养老体系存在的缺失及问题研究
(一)四川省贫困地区养老体系的设计架构与运行机制
1、四川省人口老龄化现状与特征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311万,占总人口的16.3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4个百分点,预计到2015年末将达到1600万,约占总人口的19%;我省人口老龄化水平居全国第二位,2000—2010年全省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幅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居全国首位。二是老年人口寿龄高、空巢多。全省80岁以上高龄人口达151.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1.54%。三是农村老龄人口问题凸现。全省65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高达11.3%。老龄化、空巢化是外出务工省份的显著特征之一,而四川省贫困地区特征尤其显著:“基数大”“增速快”“空巢化”现象十分严重。而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发展贫困地区养老服务也迫在眉睫。
2、四川省贫困地区养老体系的设计架构与运行机制
目前四川省出台了许多养老惠民政策,为将惠民政策送进因残致贫的困难户家中,用实在的惠民举措助力精准扶贫,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保障老年群体按政策享有应有的权利,为养老保险建立严格的基金监督等。其还对养老机构的设立程序、许可管理等作出规范,明确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工作人员等政策标准,引导规范社会各界兴办多元化的养老机构。在养老机构设立许可上,实行网络化服务,规范办理流程,简化养老服务项目申请审批手续,降低养老服务业准入门槛等。
(二)四川省欠发达地区养老体系政策实施与效果评估
到目前未知,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社会养老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待遇层次丰富、较为完备的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三地的养老制度基本解决了老人的生活需要,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现有的制度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口的生活,影响共同享有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具体表现在贫困地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与少年儿童的教育都有丰富的相关政策与激励措施,而养老政策较单一。对于贫困老人的关怀形式单一成为了三地的共性。调查结果中显示,仅2%的老人依靠社会救助。而在农村,无工作单位、无子女在身边的老年人数量庞大。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这一事实表现了社会保障等功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1、四川省农村老年群体养老保障的困境
第一社会保障困境.四川省农村老年群体的养老机制不健全是农村养老难题的重要因素。首先,投入资金是很重要的方面,因为四川省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数量也大,而资金确实有限;再者是责任分工不明确,有的政府部门没有积极完善责任分担,导致在养老保障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尤其农村地区表现特别突出,且城乡补贴标准不统一也是一个问题所在。
第二养老模式困境.就调查显示,目前我省养老模式大致有四种,集体养老、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在了解后,这四种养老模式都有所缺陷,寻找一种适合农村养老最大程度的满足农村需求的养老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而目前子女的养老意识淡化,或者也基本因为工作繁忙变成经济养老忽略了精神养老。而集体养老资金投入不足,护理人员技术不够,老人心理不接受等原因也达不到养老成效,急需寻找合适且高效的养老模式规避各类模式弊端,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第三经济困境.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农村发展问题,把三农问题放在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然而地理环境等原因造成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劳动力缺失,造成农村有许多劳动力低下甚至没有劳动力的人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也依旧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大多数务农的人员经济收入没有城市务工人员高,很难保障家中老人的养老质量。这样的情况在四川省贫困地区表现更为突出,据调查走访了解到许多农村家庭没有外出务工的家庭,补助一家几口用,降低了老人的生活质量,可见农村经济状况并不乐观。
二、四川欠发达地区养老问题的解决路径分析
四川省贫困地区养老体系的发展路径。主要任务:根据欠发达地区的特征,结合养老体系体系的特征,透过社会质量理论的视角,丰富和完善欠发达地区养老体系。
1、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与措施。社会质量的基础是通过社会经济的强有力支持实现的,完善 和强化社会经济基础是必不可失的先决条件。走经济发展的道路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也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问题的基础。加快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承受能力,为养老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不但带来了大量资金解决没钱花的问题,同时产生跟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经济的承受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各方面影响。社会质量理论所囊括的基数里面,首先是安全因素,人们只有在自身足够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去生产创造社会价值。据调查,四川养老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里面制度层面的保障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目前探讨老龄化社会问题非常必要,首先具有战略性,任何一个国家的养老体系出现问题,财政、国家竞争力以及国家的安定就会出现问题。其次具有前瞻性,商业化的养老和医疗基金至少需要15-20年的积累,必须未雨绸缪。如果等问题暴露了再重视,就有可能犯颠覆性的错误。第三是具有复杂性,关于如何构建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和客观规律。四川经济发展存在的地域差异导致贫富差距较大,养老体系政策的制定应该把这方面的差异性考虑进去,对欠发达或者说贫困地区予以政策上的倾斜、调整。社会质量理论的立足点是消除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之间的矛盾,对贫困地区进行政策上的适度倾斜,完全符合社会质量理论的逻辑。 2、搭建社会信任平台,促进社会团结。通过完善的社会信任机制机制的建立,减少社会矛盾与失败感,增强社会体系的运行流畅度,提高社会质量水平。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越来越多,养老问题开始备受社会的关注,政府也在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整改,但是中国地大物博,地域情况差异太大,政策的实施出现了相应的问题。我国的贫困地区关于养老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在四川的欠发达地区,人们的观念比较陈旧,绝大多数是靠儿女在养老,社会压力过大,这不仅加重了青年的重任,家庭矛盾增加,幸福指数得不到提高。搭建社会信任平台,让更多的社会法人参与到养老建设中来,把解决养老问题当做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并且完善欠发达地区的相关的养老基础设施,完善各类专门护理机构,满足实施特色服务的要求。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老年人的因病死亡率降低,但因为机能的下降和消失,很多老人有不同程度的不能自理生活,在一般的养老机构也很难满足特殊老人的需求。专业护理院的出现能弥补这一块市场的空白。同时,对于不同情况的老人要量身制定护理计划和服务计划,有的放矢,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3、不断提高专业培训服务的技能,提高服务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养老机构中的服务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服务作为软件是赢得市场的重要因素,要提高服务水平,每个机构要注重服务人员的培训,培训包括提高为老年人的服务意识和具体服务行为的专业性。机构的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行业内的先进管理经验。
4、推动多层次互动体制的建立,加强多个层面的社会融合。通过个人际关系、社区和邻里关系、以及社会组织和国家等社会层面的互动,提高社会融合度的强化,促进个体社会化程度并促进社会增能。老人及儿女应改变过去社会对养老产业的旧观念。长久以来,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始终停留在“养儿防老”的层面上,导致一部分老年人对社会化的养老方式十分抵触,因此政府应积极的正面宣传和引导老年人改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使老年人和青年人都意识到社会化养老是现代社会普遍推行的养老方式。在肯定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合理、强调个人和家庭责任的同时,更要建立适合老年生活和活动的配套设施,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引导人们理解市场概念、社会概念和产业概念。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人们的观念还是比较守旧,对于新的养老模式接受需要时间去磨合,我们应该在这些地区加大宣传力度,用新的养老模式去影响他们的思维,从而慢慢改变养老观念。
4、推动居民社会主体地位的回归。加强居民的社会参与程度,提高居民积极性,将居民的参与内化为“赋权”、“增能”,促进社会权力的还原,反应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求。
构建和谐的代际关系。简单来说就是老年人和子女之间要处理好关系,因为这直接影响到老人能否得到赡养以及赡养的质量。一方面,老年人必须正视自己在家庭中“权威”的日益丧失,学会与子女平等相处。另一方面,子女要懂得“跪乳之恩”,要有“反哺之心”,体谅父母的艰辛,孝敬父母。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弘扬“孝道”思想。发挥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传统对农村家庭养老的道德约束作用:(1)通过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宣传,不断深化人们的“孝道”观念;(2)发挥基层政府和村委会成员的作用,采用多种方法,如树典型、物质奖励等形式引导村民形成尊老爱老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中国 2010 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高文.多元化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探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68),43-45.
[3]袁春瑛,薛兴利,范毅.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理性选择——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相结合[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6),430-433
[4]刘邦凡,李建军张伟芳.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缺陷分析——以张家口市为例[J].农村社会保障,2014(12),161-162
[5]陈少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陷与政府责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4),51-53.
[6] 谭云楚.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及对策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5.
[7] 韩文甫,贾婷婷.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15(05):75-78
作者简介
王婷婷(1993年-)女 漢 四川成都人 西华大学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
盛玙(1993-)女 汉族 重庆 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王堯(1992-)男 汉族 山西阳泉 单位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关键词:养老;欠发达地区;运行机制;解决路径
一、四川省贫困地区养老体系存在的缺失及问题研究
(一)四川省贫困地区养老体系的设计架构与运行机制
1、四川省人口老龄化现状与特征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311万,占总人口的16.3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4个百分点,预计到2015年末将达到1600万,约占总人口的19%;我省人口老龄化水平居全国第二位,2000—2010年全省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幅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居全国首位。二是老年人口寿龄高、空巢多。全省80岁以上高龄人口达151.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1.54%。三是农村老龄人口问题凸现。全省65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高达11.3%。老龄化、空巢化是外出务工省份的显著特征之一,而四川省贫困地区特征尤其显著:“基数大”“增速快”“空巢化”现象十分严重。而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发展贫困地区养老服务也迫在眉睫。
2、四川省贫困地区养老体系的设计架构与运行机制
目前四川省出台了许多养老惠民政策,为将惠民政策送进因残致贫的困难户家中,用实在的惠民举措助力精准扶贫,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保障老年群体按政策享有应有的权利,为养老保险建立严格的基金监督等。其还对养老机构的设立程序、许可管理等作出规范,明确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工作人员等政策标准,引导规范社会各界兴办多元化的养老机构。在养老机构设立许可上,实行网络化服务,规范办理流程,简化养老服务项目申请审批手续,降低养老服务业准入门槛等。
(二)四川省欠发达地区养老体系政策实施与效果评估
到目前未知,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社会养老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待遇层次丰富、较为完备的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三地的养老制度基本解决了老人的生活需要,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现有的制度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口的生活,影响共同享有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具体表现在贫困地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与少年儿童的教育都有丰富的相关政策与激励措施,而养老政策较单一。对于贫困老人的关怀形式单一成为了三地的共性。调查结果中显示,仅2%的老人依靠社会救助。而在农村,无工作单位、无子女在身边的老年人数量庞大。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这一事实表现了社会保障等功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1、四川省农村老年群体养老保障的困境
第一社会保障困境.四川省农村老年群体的养老机制不健全是农村养老难题的重要因素。首先,投入资金是很重要的方面,因为四川省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数量也大,而资金确实有限;再者是责任分工不明确,有的政府部门没有积极完善责任分担,导致在养老保障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尤其农村地区表现特别突出,且城乡补贴标准不统一也是一个问题所在。
第二养老模式困境.就调查显示,目前我省养老模式大致有四种,集体养老、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在了解后,这四种养老模式都有所缺陷,寻找一种适合农村养老最大程度的满足农村需求的养老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而目前子女的养老意识淡化,或者也基本因为工作繁忙变成经济养老忽略了精神养老。而集体养老资金投入不足,护理人员技术不够,老人心理不接受等原因也达不到养老成效,急需寻找合适且高效的养老模式规避各类模式弊端,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第三经济困境.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农村发展问题,把三农问题放在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然而地理环境等原因造成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劳动力缺失,造成农村有许多劳动力低下甚至没有劳动力的人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也依旧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大多数务农的人员经济收入没有城市务工人员高,很难保障家中老人的养老质量。这样的情况在四川省贫困地区表现更为突出,据调查走访了解到许多农村家庭没有外出务工的家庭,补助一家几口用,降低了老人的生活质量,可见农村经济状况并不乐观。
二、四川欠发达地区养老问题的解决路径分析
四川省贫困地区养老体系的发展路径。主要任务:根据欠发达地区的特征,结合养老体系体系的特征,透过社会质量理论的视角,丰富和完善欠发达地区养老体系。
1、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与措施。社会质量的基础是通过社会经济的强有力支持实现的,完善 和强化社会经济基础是必不可失的先决条件。走经济发展的道路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也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问题的基础。加快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承受能力,为养老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不但带来了大量资金解决没钱花的问题,同时产生跟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经济的承受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各方面影响。社会质量理论所囊括的基数里面,首先是安全因素,人们只有在自身足够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去生产创造社会价值。据调查,四川养老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里面制度层面的保障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目前探讨老龄化社会问题非常必要,首先具有战略性,任何一个国家的养老体系出现问题,财政、国家竞争力以及国家的安定就会出现问题。其次具有前瞻性,商业化的养老和医疗基金至少需要15-20年的积累,必须未雨绸缪。如果等问题暴露了再重视,就有可能犯颠覆性的错误。第三是具有复杂性,关于如何构建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和客观规律。四川经济发展存在的地域差异导致贫富差距较大,养老体系政策的制定应该把这方面的差异性考虑进去,对欠发达或者说贫困地区予以政策上的倾斜、调整。社会质量理论的立足点是消除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之间的矛盾,对贫困地区进行政策上的适度倾斜,完全符合社会质量理论的逻辑。 2、搭建社会信任平台,促进社会团结。通过完善的社会信任机制机制的建立,减少社会矛盾与失败感,增强社会体系的运行流畅度,提高社会质量水平。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越来越多,养老问题开始备受社会的关注,政府也在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整改,但是中国地大物博,地域情况差异太大,政策的实施出现了相应的问题。我国的贫困地区关于养老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在四川的欠发达地区,人们的观念比较陈旧,绝大多数是靠儿女在养老,社会压力过大,这不仅加重了青年的重任,家庭矛盾增加,幸福指数得不到提高。搭建社会信任平台,让更多的社会法人参与到养老建设中来,把解决养老问题当做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并且完善欠发达地区的相关的养老基础设施,完善各类专门护理机构,满足实施特色服务的要求。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老年人的因病死亡率降低,但因为机能的下降和消失,很多老人有不同程度的不能自理生活,在一般的养老机构也很难满足特殊老人的需求。专业护理院的出现能弥补这一块市场的空白。同时,对于不同情况的老人要量身制定护理计划和服务计划,有的放矢,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3、不断提高专业培训服务的技能,提高服务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养老机构中的服务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服务作为软件是赢得市场的重要因素,要提高服务水平,每个机构要注重服务人员的培训,培训包括提高为老年人的服务意识和具体服务行为的专业性。机构的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行业内的先进管理经验。
4、推动多层次互动体制的建立,加强多个层面的社会融合。通过个人际关系、社区和邻里关系、以及社会组织和国家等社会层面的互动,提高社会融合度的强化,促进个体社会化程度并促进社会增能。老人及儿女应改变过去社会对养老产业的旧观念。长久以来,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始终停留在“养儿防老”的层面上,导致一部分老年人对社会化的养老方式十分抵触,因此政府应积极的正面宣传和引导老年人改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使老年人和青年人都意识到社会化养老是现代社会普遍推行的养老方式。在肯定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合理、强调个人和家庭责任的同时,更要建立适合老年生活和活动的配套设施,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引导人们理解市场概念、社会概念和产业概念。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人们的观念还是比较守旧,对于新的养老模式接受需要时间去磨合,我们应该在这些地区加大宣传力度,用新的养老模式去影响他们的思维,从而慢慢改变养老观念。
4、推动居民社会主体地位的回归。加强居民的社会参与程度,提高居民积极性,将居民的参与内化为“赋权”、“增能”,促进社会权力的还原,反应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求。
构建和谐的代际关系。简单来说就是老年人和子女之间要处理好关系,因为这直接影响到老人能否得到赡养以及赡养的质量。一方面,老年人必须正视自己在家庭中“权威”的日益丧失,学会与子女平等相处。另一方面,子女要懂得“跪乳之恩”,要有“反哺之心”,体谅父母的艰辛,孝敬父母。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弘扬“孝道”思想。发挥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传统对农村家庭养老的道德约束作用:(1)通过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宣传,不断深化人们的“孝道”观念;(2)发挥基层政府和村委会成员的作用,采用多种方法,如树典型、物质奖励等形式引导村民形成尊老爱老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中国 2010 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高文.多元化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探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68),43-45.
[3]袁春瑛,薛兴利,范毅.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理性选择——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相结合[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6),430-433
[4]刘邦凡,李建军张伟芳.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缺陷分析——以张家口市为例[J].农村社会保障,2014(12),161-162
[5]陈少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陷与政府责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4),51-53.
[6] 谭云楚.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及对策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5.
[7] 韩文甫,贾婷婷.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15(05):75-78
作者简介
王婷婷(1993年-)女 漢 四川成都人 西华大学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
盛玙(1993-)女 汉族 重庆 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王堯(1992-)男 汉族 山西阳泉 单位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