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人物典型,不同时代的人物典型有着属于特定时代的鲜明特征。近两年各大媒体推出的人物典型,完全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老典型”,他们与新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是社会道德的践行者,有着良好的家风家训,更是我们身边可亲可敬可学的草根大众,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榜样和明灯。新时代的典型人物报道可以通过采访技巧,走进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巧用鲜活语言和生动细节,与受众零距离接触;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奏响人物报道和鸣曲等方法,深入挖掘报道典型人物身上的特点。
【关键词】典型人物;道德建设;家风家训;草根大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和弘扬榜样的高尚精神和先进事迹,能够指引我们工作实践的方向,榜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者、维护者和引领者。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早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1]的要求,强调在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上,要更多地关注普通群众。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典型。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挖掘报道持续迸发光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本文从《河南日报》近两年来成功推出的典型人物陈增喜和张玉滚为例谈一谈。
一、新时代人物典型的特点
(一)道德楷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公民道德建设给予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用道德建设‘富矿’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2]。
道德楷模的作用并不仅仅停留在宣传层面上,其对人的观念和行动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整个社会则起到典型示范、榜样引领的作用。无论陈增喜还是张玉滚,他们都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践行者,他们身上都体现出爱国、仁厚、淳朴、友善、敬业、诚信等诸多优秀品格,通过他们可以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弘扬他们的精神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良好家风
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良好家风是中华文明中极为闪亮的一部分,滋养着中国每一个个体的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3]
张玉滚和陈增喜不仅自身践行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他们也受到良好家风的影响,而且以极大的热情影响和感染了身边的亲人。亲人在他们思想的感召下,要么继承他们的精神前赴后继积极为社会做贡献,要么一身正能量,当之无愧成为现代社会的一股清流。“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正是这样良好的家风家训,于无形中给人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生发并激荡成时代新风尚,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而激活这些文化基因正是典型的力量所在。
(三)草根大众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可选择的东西越来越多,这就为典型人物报道和宣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必须“抓人”,在短时间内把读者的目光牢牢“锁住”。
近几年来,人物宣传淡化了自上而下政策宣传的痕迹,从脱离生活的神一般的英雄逐步过渡到让受众心理认同的草根大众。文章呈现的都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儿,而是清一色生活中平凡的小事,但作者更注意通过细节的传神之笔,去描述人物在平凡中铸就的不平凡。他们大多都是茫茫人海中极为普通的一员。
不是那种普通人看得到、学不来的“高大上”典型,而是“可亲可敬可学”的邻家大哥或大姐。
陈增喜和张玉滚莫不如此。他们都是道德模范的代表,良好的家风家训是他们成长的重要支撑,同时他们也是芸芸众生中毫不起眼的一员,但他们却是真正的草根英雄,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们是我们身边可亲可敬可学的典型,与读者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才产生了直指人心的力量。
二、如何挖掘报道典型人物的特点
(一)掌握采访技巧,走进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
记者在采访中面对的采访对象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形形色色,这里面不乏健谈者,但也有不少采访对象不善言辞,尤其面对记者一连串的問题,显得尤为紧张。所以这时候,如何想办法走进采访对象的内心是最关键的,只有这样才能把人物塑造得入木三分。
记得采访那天,在学校的接待室里有很多人,县里的领导也来了,张玉滚始终忙前忙后倒茶送水,这是记者第一次见到采访对象。他并不怎么说话,面对记者采访提出的问题,他的回答总是很简短,再追问就很难追问出更多的答案了。当时,笔者就意识到,面对这么多领导,面对陌生的记者,对于一个性格内敛、不太健谈的人来说,很难一下子打开话匣子。鉴于此,在随后半个多月的时间里,笔者便开始通过微信的方式不断与张玉滚交谈,因为信号不好,有时候一条短信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回过来,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张玉滚才慢慢打开心扉,笔者才知道,面对微薄的收入、转正的渺茫以及来自外界的各种各样的压力,甚至走出去的高薪诱惑,他内心深处也曾深深挣扎过,但是深藏于心的承诺和改变山里娃儿命运的信念让他最终留了下来。
黑虎庙本就山陡路险,一旦遇到大雪天,山路结冰,山里人出不去,外边人进不来,十几天甚至一两个月,这里就成了孤岛。尤其是对见过外面精彩世界的人,没有一定的恒心很难坚持下来。通过微信聊天知道,其实在张玉滚坚守的17年里,给予他强大精神支撑的是父亲、母亲、妻子甚至还有孩子,母亲去世前为了不让他分心还在隐瞒病情,妻子放弃外面打工的高收入回来无偿为孩子们做饭,右手四个手指被轧面机轧折,这些在他心里都有无限的愧疚。尤其是在一个人的时候,想到这些,他常常独自落泪。 但让张玉滚开心的是,17年前村里百分之三四十的文盲,17年后村里人几乎都能识文断字,他教过的500多名学生中有16名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有了文化知识的山里人,不再像以前那样晒着太阳等待国家救济,很多人走出去靠着聪明才智发家致富。这样,文章呈现给读者的就是内心有矛盾、有冲突的平凡人。
(二)巧用鲜活语言和生动细节,与受众零距离接触
为什么大家读了长篇通讯《为了大地的丰收》和《大山深处播火人》深受感动?因为这两篇报道有稻香味、接地气,就如身边的邻家大哥一样亲切。前者生动诠释了陈增喜这样一位真正“沾泥土、带露珠”的贴近人民群众的党员干部,后者则成功塑造出张玉滚这样一位坚持把平凡小事做到极致的山村教师的崇高形象。
首先是语言很精彩。《为了大地的丰收》一文中的陈增喜不是“穿着西装下乡”,而是“光着双脚下地”,文中运用了大量老百姓的直接或间接引语,使得整篇文章“沾泥土、带露珠”。如:他电话多、下乡多、农民朋友多,被群众亲切称为“三多”局长;他带着“三宝”走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就是要像《朝阳沟》里的拴保那样,当一个农业科学家,让乡亲们都吃饱饭。几十年来用双脚踏遍乡村田野,他付出了无数心血和汗水;他身边商机无限,却始终两袖清风,多次拒绝企业老板高额股份的诱惑,一心为民,以扎实的科技轨迹,回答了当今时代给每个人提出的时代考题,照亮每个人的心灵,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让读者“心向往之、行效仿之”。
其次是细节很生动。细节是文章的传神之笔,经过作者仔细甄选和打磨的细节描写,既使得画面感很强,拉近了读者和先进人物的距离,也使长篇通讯跳出“堆砌材料”的窠臼。如《为了大地的丰收》一文中提到,面对沼液的难题,陈增喜一边派人提取污水样本开始化验,一边在排污口附近租了一小块儿地,种上芦苇、香根草,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有相熟的人看了,呲他:“人家天冠恁大的企业,博士硕士乱碰腿,他们都解决不了,你能弄成?”陈增喜回答:“出水才见两腿泥。别人弄不成的,咱不一定弄不成。”一个“乱碰腿”画面感极强,形象生动之感跃然纸上。
(三)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奏响人物报道和鸣曲
近几年,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在给传统媒体带来经营压力的同时,也给传统媒体原有的报道方式带来了冲击。时代在变,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儿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党报也不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在多元化、多传播的时代环境中寻求融合与突破。《河南日报》推出的这两个重大典型,除了传统纸媒的传播,同时借助新媒体和各种活动,使线上线下互动,奏响人物报道和鸣曲。
《为了大地的丰收》和《大山深处播火人》两篇长篇通讯刊发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两大客户端河南日报客户端和大河客户端率先推送,阅读量和点击量一路飙升,将陈增喜和张玉滚的事迹第一时间推送到使用移动终端的读者面前。此后,报业集团旗下的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大河网等,都及时加入,对陈增喜做了专题报道。除报纸做延伸报道外,河南日报客户端制作了视频、大河网制作了人物访谈节目等,新媒体作品让报道达到了翻倍的传播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这两篇报道的影响力得到充分释放,除后续报道外,还利用《河南日报》党媒的影响力,通过开展多个“线下活动”,形成高潮迭起、精彩不断的新局面。
下面主要以《大山深处播火人》为例谈一谈。2018年5月29日,张玉滚精神研讨会在镇平举行,座谈会的实时情况以网络形式进行同步直播,粉丝量破万。6月1日,《河南日报》再次以通版形式对座谈会发言摘要予以刊发,在南阳社会各界引起不小的反响。
黑虎庙小学目前共有75个孩子,其中有36名孩子的家庭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多个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还有6名孩子是孤儿,这些孩子从没走出过大山。6月22日,25名黑虎庙小学的孩子们在4名老师的陪同下,来到了“大城市”南阳,走进了南阳市最好的小学——南阳市十五小。南阳市十五小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还为黑虎庙小学的每位孩子赠送了书包和课外书,两个学校的孩子们在一起上了一堂班会课。黑虎庙小学的孩子们还参观了南阳市十五小的教室和功能室,随后又参观了南阳科技馆。南阳市十五小负责人当场表态,不但要给黑虎庙小学装一套信息化设备,还要让两校的孩子们同上一堂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三、典型人物报道的展望
从以上分析来看,陈增喜和张玉滚以普通人身份频繁在媒体上曝光,二人都是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尤其是张玉滚还被中宣部评为2018年度时代楷模,引起受众广泛的关注与热论。这也充分证明了这些典型不但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而且契合了受众的内心需求,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充分认同。由此,笔者认为,在今后一个时期,典型人物报道应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1)报道的主角以草根阶层为主,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将成为典型报道的主角。他们是茫茫人海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如活跃在广大城乡的基层科技局局长陈增喜,硬是靠着自己的科技本领,36年如一日,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再如张玉滚,普普通通的山区教师,这样的典型在我们身边并不是唯一的,但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坚守,为山村教育带来了希望,引领更多年轻人投身到山村教育中。正是这样的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才让我们觉得格外亲切,就如身边的亲人一般,也更容易从心理上认同并效仿之。
(2)受众更愿意接受自己认可的典型人物成主流。過去我们能见到的典型人物报道,大多是一元化体系下单一、模式化的宣传思路为主导,组织宣传色彩较浓,无法让受众产生认同,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进入新时代,随着受众接收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和价值评判体系的多元化,他们不愿被动接受,更愿意按照内心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心可产生共鸣的人物典型,接受那些有血有肉、有着丰富精神世界的身边典型,进一步增强典型人物与受众的切近性和关联度。[4]
四、结语
我们的时代需要先进典型,我们的国家也在不断涌现出先进典型,媒体在不断发现、报道各类先进典型。我们要精准把握新时代典型人物身上具备的特点,通过掌握采访技巧,探秘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巧用鲜活语言和生动细节,与受众感觉零距离接触;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奏响人物报道和鸣曲等,深入挖掘报道典型人物的特点,把受众喜闻乐见的典型人物呈现出来,使之成为大众学习的楷模,并使他们内化成人们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倪光辉.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2]习近平.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N].人民日报,2015-10-14.
[3]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
[4]满方.试论上海地区正面人物报道的宣传效果:以《解放日报》2003—2013年正面人物报道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作者为《河南日报》记者)
编校:董方晓
【关键词】典型人物;道德建设;家风家训;草根大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和弘扬榜样的高尚精神和先进事迹,能够指引我们工作实践的方向,榜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者、维护者和引领者。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早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1]的要求,强调在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上,要更多地关注普通群众。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典型。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挖掘报道持续迸发光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本文从《河南日报》近两年来成功推出的典型人物陈增喜和张玉滚为例谈一谈。
一、新时代人物典型的特点
(一)道德楷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公民道德建设给予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用道德建设‘富矿’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2]。
道德楷模的作用并不仅仅停留在宣传层面上,其对人的观念和行动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整个社会则起到典型示范、榜样引领的作用。无论陈增喜还是张玉滚,他们都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践行者,他们身上都体现出爱国、仁厚、淳朴、友善、敬业、诚信等诸多优秀品格,通过他们可以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弘扬他们的精神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良好家风
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良好家风是中华文明中极为闪亮的一部分,滋养着中国每一个个体的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3]
张玉滚和陈增喜不仅自身践行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他们也受到良好家风的影响,而且以极大的热情影响和感染了身边的亲人。亲人在他们思想的感召下,要么继承他们的精神前赴后继积极为社会做贡献,要么一身正能量,当之无愧成为现代社会的一股清流。“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正是这样良好的家风家训,于无形中给人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生发并激荡成时代新风尚,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而激活这些文化基因正是典型的力量所在。
(三)草根大众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可选择的东西越来越多,这就为典型人物报道和宣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必须“抓人”,在短时间内把读者的目光牢牢“锁住”。
近几年来,人物宣传淡化了自上而下政策宣传的痕迹,从脱离生活的神一般的英雄逐步过渡到让受众心理认同的草根大众。文章呈现的都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儿,而是清一色生活中平凡的小事,但作者更注意通过细节的传神之笔,去描述人物在平凡中铸就的不平凡。他们大多都是茫茫人海中极为普通的一员。
不是那种普通人看得到、学不来的“高大上”典型,而是“可亲可敬可学”的邻家大哥或大姐。
陈增喜和张玉滚莫不如此。他们都是道德模范的代表,良好的家风家训是他们成长的重要支撑,同时他们也是芸芸众生中毫不起眼的一员,但他们却是真正的草根英雄,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们是我们身边可亲可敬可学的典型,与读者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才产生了直指人心的力量。
二、如何挖掘报道典型人物的特点
(一)掌握采访技巧,走进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
记者在采访中面对的采访对象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形形色色,这里面不乏健谈者,但也有不少采访对象不善言辞,尤其面对记者一连串的問题,显得尤为紧张。所以这时候,如何想办法走进采访对象的内心是最关键的,只有这样才能把人物塑造得入木三分。
记得采访那天,在学校的接待室里有很多人,县里的领导也来了,张玉滚始终忙前忙后倒茶送水,这是记者第一次见到采访对象。他并不怎么说话,面对记者采访提出的问题,他的回答总是很简短,再追问就很难追问出更多的答案了。当时,笔者就意识到,面对这么多领导,面对陌生的记者,对于一个性格内敛、不太健谈的人来说,很难一下子打开话匣子。鉴于此,在随后半个多月的时间里,笔者便开始通过微信的方式不断与张玉滚交谈,因为信号不好,有时候一条短信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回过来,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张玉滚才慢慢打开心扉,笔者才知道,面对微薄的收入、转正的渺茫以及来自外界的各种各样的压力,甚至走出去的高薪诱惑,他内心深处也曾深深挣扎过,但是深藏于心的承诺和改变山里娃儿命运的信念让他最终留了下来。
黑虎庙本就山陡路险,一旦遇到大雪天,山路结冰,山里人出不去,外边人进不来,十几天甚至一两个月,这里就成了孤岛。尤其是对见过外面精彩世界的人,没有一定的恒心很难坚持下来。通过微信聊天知道,其实在张玉滚坚守的17年里,给予他强大精神支撑的是父亲、母亲、妻子甚至还有孩子,母亲去世前为了不让他分心还在隐瞒病情,妻子放弃外面打工的高收入回来无偿为孩子们做饭,右手四个手指被轧面机轧折,这些在他心里都有无限的愧疚。尤其是在一个人的时候,想到这些,他常常独自落泪。 但让张玉滚开心的是,17年前村里百分之三四十的文盲,17年后村里人几乎都能识文断字,他教过的500多名学生中有16名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有了文化知识的山里人,不再像以前那样晒着太阳等待国家救济,很多人走出去靠着聪明才智发家致富。这样,文章呈现给读者的就是内心有矛盾、有冲突的平凡人。
(二)巧用鲜活语言和生动细节,与受众零距离接触
为什么大家读了长篇通讯《为了大地的丰收》和《大山深处播火人》深受感动?因为这两篇报道有稻香味、接地气,就如身边的邻家大哥一样亲切。前者生动诠释了陈增喜这样一位真正“沾泥土、带露珠”的贴近人民群众的党员干部,后者则成功塑造出张玉滚这样一位坚持把平凡小事做到极致的山村教师的崇高形象。
首先是语言很精彩。《为了大地的丰收》一文中的陈增喜不是“穿着西装下乡”,而是“光着双脚下地”,文中运用了大量老百姓的直接或间接引语,使得整篇文章“沾泥土、带露珠”。如:他电话多、下乡多、农民朋友多,被群众亲切称为“三多”局长;他带着“三宝”走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就是要像《朝阳沟》里的拴保那样,当一个农业科学家,让乡亲们都吃饱饭。几十年来用双脚踏遍乡村田野,他付出了无数心血和汗水;他身边商机无限,却始终两袖清风,多次拒绝企业老板高额股份的诱惑,一心为民,以扎实的科技轨迹,回答了当今时代给每个人提出的时代考题,照亮每个人的心灵,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让读者“心向往之、行效仿之”。
其次是细节很生动。细节是文章的传神之笔,经过作者仔细甄选和打磨的细节描写,既使得画面感很强,拉近了读者和先进人物的距离,也使长篇通讯跳出“堆砌材料”的窠臼。如《为了大地的丰收》一文中提到,面对沼液的难题,陈增喜一边派人提取污水样本开始化验,一边在排污口附近租了一小块儿地,种上芦苇、香根草,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有相熟的人看了,呲他:“人家天冠恁大的企业,博士硕士乱碰腿,他们都解决不了,你能弄成?”陈增喜回答:“出水才见两腿泥。别人弄不成的,咱不一定弄不成。”一个“乱碰腿”画面感极强,形象生动之感跃然纸上。
(三)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奏响人物报道和鸣曲
近几年,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在给传统媒体带来经营压力的同时,也给传统媒体原有的报道方式带来了冲击。时代在变,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儿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党报也不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在多元化、多传播的时代环境中寻求融合与突破。《河南日报》推出的这两个重大典型,除了传统纸媒的传播,同时借助新媒体和各种活动,使线上线下互动,奏响人物报道和鸣曲。
《为了大地的丰收》和《大山深处播火人》两篇长篇通讯刊发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两大客户端河南日报客户端和大河客户端率先推送,阅读量和点击量一路飙升,将陈增喜和张玉滚的事迹第一时间推送到使用移动终端的读者面前。此后,报业集团旗下的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大河网等,都及时加入,对陈增喜做了专题报道。除报纸做延伸报道外,河南日报客户端制作了视频、大河网制作了人物访谈节目等,新媒体作品让报道达到了翻倍的传播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这两篇报道的影响力得到充分释放,除后续报道外,还利用《河南日报》党媒的影响力,通过开展多个“线下活动”,形成高潮迭起、精彩不断的新局面。
下面主要以《大山深处播火人》为例谈一谈。2018年5月29日,张玉滚精神研讨会在镇平举行,座谈会的实时情况以网络形式进行同步直播,粉丝量破万。6月1日,《河南日报》再次以通版形式对座谈会发言摘要予以刊发,在南阳社会各界引起不小的反响。
黑虎庙小学目前共有75个孩子,其中有36名孩子的家庭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多个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还有6名孩子是孤儿,这些孩子从没走出过大山。6月22日,25名黑虎庙小学的孩子们在4名老师的陪同下,来到了“大城市”南阳,走进了南阳市最好的小学——南阳市十五小。南阳市十五小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还为黑虎庙小学的每位孩子赠送了书包和课外书,两个学校的孩子们在一起上了一堂班会课。黑虎庙小学的孩子们还参观了南阳市十五小的教室和功能室,随后又参观了南阳科技馆。南阳市十五小负责人当场表态,不但要给黑虎庙小学装一套信息化设备,还要让两校的孩子们同上一堂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三、典型人物报道的展望
从以上分析来看,陈增喜和张玉滚以普通人身份频繁在媒体上曝光,二人都是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尤其是张玉滚还被中宣部评为2018年度时代楷模,引起受众广泛的关注与热论。这也充分证明了这些典型不但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而且契合了受众的内心需求,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充分认同。由此,笔者认为,在今后一个时期,典型人物报道应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1)报道的主角以草根阶层为主,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将成为典型报道的主角。他们是茫茫人海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如活跃在广大城乡的基层科技局局长陈增喜,硬是靠着自己的科技本领,36年如一日,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再如张玉滚,普普通通的山区教师,这样的典型在我们身边并不是唯一的,但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坚守,为山村教育带来了希望,引领更多年轻人投身到山村教育中。正是这样的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才让我们觉得格外亲切,就如身边的亲人一般,也更容易从心理上认同并效仿之。
(2)受众更愿意接受自己认可的典型人物成主流。過去我们能见到的典型人物报道,大多是一元化体系下单一、模式化的宣传思路为主导,组织宣传色彩较浓,无法让受众产生认同,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进入新时代,随着受众接收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和价值评判体系的多元化,他们不愿被动接受,更愿意按照内心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心可产生共鸣的人物典型,接受那些有血有肉、有着丰富精神世界的身边典型,进一步增强典型人物与受众的切近性和关联度。[4]
四、结语
我们的时代需要先进典型,我们的国家也在不断涌现出先进典型,媒体在不断发现、报道各类先进典型。我们要精准把握新时代典型人物身上具备的特点,通过掌握采访技巧,探秘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巧用鲜活语言和生动细节,与受众感觉零距离接触;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奏响人物报道和鸣曲等,深入挖掘报道典型人物的特点,把受众喜闻乐见的典型人物呈现出来,使之成为大众学习的楷模,并使他们内化成人们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倪光辉.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2]习近平.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N].人民日报,2015-10-14.
[3]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
[4]满方.试论上海地区正面人物报道的宣传效果:以《解放日报》2003—2013年正面人物报道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作者为《河南日报》记者)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