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手机,我险些与社会脱节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80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今年上高二,终于配上了手机。这个不入流的山寨机,是我从生活费里一点儿一点儿抠出来,攒了大半年才自己买来的。抚摸着手上那个硬塑料外壳的小东西,我仿佛可以听到它的心脏在跳动。对于我来说,它简直就是拯救我脱离苦海的天使!
  在拥有手机之前,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
  我出生于一个比较保守的家庭,父母都是公务员,他们几乎敌视一切电子产品。他们不让我看电视、不让我玩电脑,更不让我配手机。电视和电脑好歹都在家里,可以受他们管制,而手机这种随时随地可以掏出来的东西,就完全在他们的掌控范围之外了,所以坚决不给我买。
  可问题是,现在已经是信息化时代了,周围的同学人人都有手机,没有手机的我,直接就是一个原始人。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英雄山扫墓。济南的英雄山就在市里,扫墓活动一般一个上午就结束了。结果那次同学们都背着食物和水、拿着小马扎,只有我甩着个手啥都没拿。一问同学,说那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多少周年,要搞额外活动。当天上午,要先集体听烈士遗属演讲,中午吃自己带的饭,下午再扫墓。
  我一脸震惊:没人通知我啊?同学像看怪物一样望着我:详细安排昨天晚上就在微信群里发过了呀!你没看见?
  微信是神马?我压根连手机都没有!


  于是,在英雄山的小广场上,同学们搬着小马扎坐了一地,只有我站着。后来老师把她的座位让给了我,但是我哪好意思让老师站着,就跟老师轮换着坐。中午吃饭的时候,老师还专门带着我出去买了点心。虽然最后,我既没累着也没饿着,这是因为我有一个好老师。而这些尴尬,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
  还有一次,我去参加围棋考试。到地方之后才发现,没带准考证!还有半个小时就要考试了,我回家去拿已经来不及,但是让爹妈送来还是可能的。可问题是我没有手机啊!其实这种急事出现的可能性,我跟父母提过,但是父母说需要打电话的时候就找电话亭,或者找小卖部。可是环顾周围,电话亭早就拆没了,小卖部里也没有公用电话这项服务。我急得一家小店一家小店地去找,后来还是第三家小店的店主,见我是个学生,又好像真得很急,就主动把自己的手机借给了我。我这才意识到还可以跟别人借手机用!当时真是急晕了!
  后来想想都后怕,如果这是高考呢?又或者,我被坏人抓走了,急需报警呢?没有手机在身边,直接玩完啊!
  没有手机导致的沟通问题还有很多,最日常的问题就是问作业。科目那么多,难免有些科目的作业没记下来,或者没记清,想要找同学核实。但是我没有手机只有座机,每当我用座机给别人打电话的时候,别人都经常不接,理由是一看到座机号,就以为是推销电话。直到后来,我强迫一个兄弟记下了我家座机号,这才初步解决了问作业的问题,但偶尔他有事没法接电话的时候,还是抓瞎。
  除了跟同学沟通不顺畅,没有手机还给我带来了许多苦恼。有一次跟朋友出去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牛容易被红色激怒的问题。我说牛其实是色盲,激怒牛的不是红色,而是斗篷抖动的样子。结果他们一堆人都一口咬定,牛肯定会被红色激怒,因为电视上都是这样演的!当时我就想百度给他们看,可是我没有手机!借他们的手机,他们当然不借。回家之后我再上网查询,果然我才是对的,可是人已经回来了,只能干生气。
  同样的事例还有第二个:我跟同学们一起去玩“密室逃脱”,有一个谜题是用摩斯代码写的。有个同学当场掏出手机来上网查询,很快就破解了谜题,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而这种荣誉,本可以属于我的。
  还有一次去桌游店玩,我跟一个女生聊得很开心。然后我提出要对方的联系方式。对方很爽快地打开了自己的微信,让我扫她。我万分尴尬地告诉她:我没有手机……但是我家里有座机,知道电话号码的话,我可以给你打电话啊!
  那女生一脸嫌弃地说,座机是什么古董?!
  那种嫌弃的表情,深深地刺痛了我,使得我后来好几天都很不开心。我感觉很窝囊,而这种窝囊,本来可以很轻松就避免的!
  这件事我都没敢跟父母讲。因为讲了,他们反而会更加理直气壮地指责我:你看,幸亏没给你买手机吧,不然你就早恋了!
  但是他们不会体会到,那种跟周围格格不入,那种低人一等的感觉,是多么的痛苦。
  好在现在,我终于也拥有了自己的手机。尽管它是低端货,但我依然很珍惜它。有了手机之后,我的整个生活都完全改变了。加入班级的微信群后,我一举摘掉了以往“孤僻”的帽子,很快就融入到了班级大家庭中来;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搜索,再也不用低三下四地找人借手机了;笨重的计算器也可以不带了,手机上都有;出门的时候,还有地图可以指路。甚至走夜路的时候,手机还有手电筒功能!
  让我有些遗憾的是,拿到新手机后,之前没怎么用过手机的我,显得格外笨拙。很多功能不知道应该从哪里打开,很多功能又不知道从哪里关上。同学教我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爷爷奶奶辈的人,已经被时代所淘汰,低三下四地求人学习“高科技”,人家还很不耐烦。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年代,真可谓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爸妈不让我接触手机,险些造成我与社会脱节。
  至于父母最担心的游戏,其实不用手机,我也会用电脑玩。尽管玩电脑的时间有限,但那真是我最快乐的时光。跟队友肩并肩地战斗、攻坚克难,让我十分有成就感、有被需要的感觉。在游戏里,我学到了很多哲理,比如顺风不要浪,逆风不要投,不到游戏最后一刻,胜负难料。我最喜欢的是卡牌类游戏,它不仅锻炼了我运筹帷幄的能力,还磨炼了我的定力。至于什么沉迷不沉迷的,我倒是想打打籃球,可是根本没有场地啊!
  没错,就是这样。现在的手机,已经不再是一台单纯的通讯设备了。它集查资料、速记、计算器、地图、手电于一体,除了父母眼中的“手持游戏机”,它已经俨然是一个随身的小管家了。没有手机,根本就没法生活嘛!而那些家长们,完全无视手机的一切优点,单单只盯着“上瘾”这一条说事,实在是不可理喻。
其他文献
前幾天,我带着心心去剧院看演出,出门正好赶上晚高峰。车子堵得寸步难行。原本就抗拒坐车的心心,从一开始要去看演出的兴奋,慢慢地开始到烦躁不安。路过一片广场上的游乐设施,她彻底把持不住了。  她带着哭音喊:“我要下车!现在下车!我要去玩蹦床!”  “啊?你不去看演出了?那是你最爱的呀!”我试图让她冷静点。  可孩子只能看到眼前的,“不去了,我要去玩蹦床!”她很坚定。  这时,车子往前挪了几米,她更着急
期刊
回想起来自己用手机的时间大概有二十多年了吧,从半头砖样的大哥大到摩托罗拉翻盖式手机,一直到今天的iPhone7,号码也是从打头的90段到139、130、133、185。当然,今天用的还是最初的1390531……因为我对手机的开发利用一直处于初级阶段,用过那么多型号的手机,直到不能再用了,也没有弄清楚它的功能。尤其是在尚未开通微信的日子里,我的手机就是接听电话、发短信、看手机报,其他概不会用。  我
期刊
我和女儿去上钢琴课,去早了,我在楼上看书等着,孩子在楼下和那里的老师打板球玩。当老师说让妈妈下来时,我女儿说:别叫她了,她在看书呢。老师上来感慨说:你闺女将来错不了!肯定爱学习!  我们搬到新家没有买电视,班级群里的家长夸奖说:真是好办法。但是我们不买完全不是因为怕孩子看,我觉得有些节目很好,应该偶尔看看。不买,只是对于我们俩来说,电视提供不了什么,无论是信息还是娱乐。晚饭后,我们各自看看书、做做
期刊
还在出版社做编辑的时候,有一位著名的性社会学家要出版一本相关内容的书,我被安排给老编辑打杂,诸如看清样做校对之类的事。有些文字段落记忆深刻,主要是那时年轻,有很强的获取知识的进取心,以及孤陋寡闻式的好奇心。比如在一份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两个数据和事例,一个是在校女生(指初中以上)的流产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再一个是婚前性行为大幅增加。作者惊呼惊叹,这么下去很危险,两者的数字可能会超过美国和欧洲。  这是
期刊
第一次听故事听哭了,还是很小的时候,不记得几岁了,只记得是一个冬天的晚上,很冷。  那天母亲给我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听到还那么小的一个小女孩,大冬天里蹲在街角卖火柴,希望能给家里换回一点吃的,最终却冻死在街头,不由得哇哇大哭。  母亲本意是要哄我睡觉的,结果我却哭起来没头,直到哭累了才睡着。老人们都说:从小看大,三岁看老,孩子的本性从不会遮掩,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沉沉欲睡时,听母亲和父亲在说话
期刊
我在怀二胎过程中得到家人很好的照顾,儿子也非常体贴关心我,有个同学跟他开玩笑:天天,你妈妈要了小宝宝,就会不爱你了,你怕不怕?我儿子不屑回答:你不了解我媽妈,我妈妈的爱是无限多的!  这话传到了我的耳朵里,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也在心里暗下决心:儿子,我一定要对得起你这份信任,好好爱你,不让你受委屈!  兄妹相处的最初模式是甜甜蜜蜜,无论亲戚朋友都交口称赞哥哥特别友爱,以至于我内心常常掠过一丝得意:
期刊
老爹:  追星大部分女孩子都有吧,至少有一段时间会有。很少人知道我在追星,之前只是在刷微博上有些小动作,不发朋友圈,和闺密聊的也不多。初中追韩星和台湾艺人,就是看剧、买杂志、听歌,专辑都不买,顶多算关注一下,看剧喜欢主角,随风一阵而已,“墙头”得厉害。跟风追盲目,不分个好坏,像爱豆做错了也去维护他,他什么都好,现在不,错了就是错了。出国后,离得远,自然而然就淡了。年前喜欢俩微博红人,后来升格为作家
期刊
上个月谈“如何择帖”,限于篇幅,有几句话梗在嗓子眼没出来,今天接着说完。  对于怎么选择临习的碑帖,咱们见得最多的情形是:当事人茫然无措,周遭没啥关系的人却上赶着瞎操心。  孩子周围的人,可能会很强硬很固执地要求你选这帖选那帖而且非如此如彼不可,来不得半点通融。这类热情而偏执的人群由两种人组成:一种是自己擅长某家某帖,写了大半辈子,心得经验多得不得了,生怕烂到肚子里变成沼气儿;一种是他自己也没摸过
期刊
每天,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做饭聊天  我的童年是在弄堂长大的,每天6点是最热闹的时候,放学的孩子们在嬉戏打闹,下班的大人们在忙着准备晚餐。但我却不能加入,因为在我们家,每天的6点,吃晚饭前的一小时,都是我和爸爸一起陪着妈妈做饭,帮妈妈打下手,顺便是一起聊天的时光。  这是我们家每天雷打不动的项目,但小孩子总是贪玩啊,看着邻居孩子们打弹珠、跳皮筋,我的心也是痒痒的。终于有一次,我问爸爸,“为什么其他孩子
期刊
老爹:  美剧《实习医生格蕾》是前男神推荐的。老爹说男神厉害,推荐啥剧啥书都是板上钉钉,说一不二的劲头。男神过气了,他的书也过气了,《格蕾》依然喜欢,前年暑假空出了一个月,全看《格蕾》。不是老爹说的那种追,是刷剧,一口气第一季到第八季,两百多集看过来。有一个持续缠绕我的念头,赶不走,故事人物不断抓着你,停不下来。是不是想做医生的情结在那儿,做到副主任医师的奶奶,坚决反对她唯一的孙女做医生,一边看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