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指的是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对所学知识进行自主理解,从中获得相应的知识的学习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当学生拥有了自主学习能力,便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意识控制自身思维进行学习活动,自己制定计划,设计学习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意识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学生探究的潜在条件。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参与探究活动,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使教学内容融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让学生乐于进行探究,在探究中获得相应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探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实际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购物游戏活动:小明去文具店购买铅笔和圆珠笔,已知每盒铅笔中有10支笔,需要花费2元;每盒圆珠笔中有6支笔,需要9元。小明要买10盒铅笔和8盒圆珠笔。(1)小明一共购买了多少支笔?(2)一支圆珠笔的价格比一支铅笔贵多少?这本来就是一道简单的运算题目,但是放入到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学生便兴奋不已,积极地投入到游戏中进行计算:(1)一盒铅笔10支,买了10盒,所以小明买了铅笔10×10=100(支);一盒圆珠笔6支,买了8盒,所以小明买了圆珠笔6×8=48(支)。两项加起来就是10×10+6×8=148(支)。(2)一盒圆珠笔的价格是9元,共6支,每支的价格是9÷6=1.5(元);一盒铅笔的价格是2元,共10支,每支价格为2÷10=0.2(元),所以圆珠笔比铅笔贵9÷6-2÷10=1.3(元)。
教师将知识融于游戏当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掌握知识,进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意识。
二、改变教学方式,鼓励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单纯的环境因素就能操控的,还需要教师精心改良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找到并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而实际上,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正确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学到更多的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稳定性》时,教师可给学生展示一些比较常见的生活用品,如衣架、交通标识牌等。在学生熟悉后,教师提问:“大家想一想,人们为什么把这些东西制作成三角形?”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开始进行猜测。有的同学说,三角形看起来比较好看;有的同学说,三角形要比正方形节省材料;有的同学说,三角形比较稳固。教师首先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来进行验证。现在我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衣架,你可以发挥想象将衣架做成任何你想要的形状,然后试着挂上衣服,看这些衣架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开始动手制作衣架,有的做成正方形,有的做成圆形……挂衣服时发现,三角形衣架很轻松地就挂上了,而且不容易掉下来。而正方形挂的时候虽然轻松,但很容易变形,衣服也易脱落。圆形衣架学生根本不能将衣服挂上去。因此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师利用引导的策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充分挖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潜能,使学生探究意识瞬间增强,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习了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提供学习空间,学会质疑问难
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和反复训练,而应该是借助问题学会思考,进而掌握相关知识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学会对所学问题进行质疑,打开学生知识学习的思路,指导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和质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应用题”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山坡上共栽种了120棵梨树和桃树,已知桃树的数量相当于梨树的一半,请问有多少棵桃树?这道题目有多种解法,教师可先让学生自主解决,找出解决方法后,再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找出2~3种或是更多的解题方法。学生开始认真研究题目,从题干中发现了桃树和梨树之间的数量关系,桃树是梨树的一半,因此,多数同学将桃树的量看作是1份,梨树的量就相当于2份,这样就将120棵树分成了3份,桃树占[ 13],梨树占[23],桃树的棵数为120×[13]=40(棵)。有少数同学运用比例进行计算,设桃树为x,那么梨树就为120-x,桃树比梨树是x∶(120-x)=1∶2,同样可以解出x=40(棵)。还有的同学想到了列方程计算,设桃树数量为x,则梨树数量为2x,那么x+2x=120,求得x为40(棵)。当学生完成自己的计算时,开始与其他同学交流,相互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
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更加透彻,再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交流,使学生吸收到其他同学的优点,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
四、借助新型技术,体验知识生成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经过知识检索,自主进行知识构建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容易,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自主进行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所要教学的內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借助新媒体技术,展现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创设学生喜爱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自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经历知识发现、发展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能够体验知识的本质,掌握学习知识的规律。
例如,小学数学中的“相遇问题”是难度系数较大的应用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要清楚地掌握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很是困难的,如相遇、同时、相向等,也不能很好地理解题目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更别说用这些关系进行解题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真切地体验题目中关键词语的动态过程。比如,多媒体屏幕上出现两个朋友开着小车,分别停在一条道路的两端(车灯可以有短暂的闪烁,强调他们正在两地),这时,两车从两地出发向中间驶来(相向而行),一直到两车碰到一起(相遇)。这样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相向而行、相遇等数学语言,同时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了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间的关系。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增加了知识的动态感,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知识的形成与变化,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重新构建了学生的认知体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熟练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展现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多措并举,为数学教学开辟一片自主学习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明道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意识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学生探究的潜在条件。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参与探究活动,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使教学内容融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让学生乐于进行探究,在探究中获得相应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探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实际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购物游戏活动:小明去文具店购买铅笔和圆珠笔,已知每盒铅笔中有10支笔,需要花费2元;每盒圆珠笔中有6支笔,需要9元。小明要买10盒铅笔和8盒圆珠笔。(1)小明一共购买了多少支笔?(2)一支圆珠笔的价格比一支铅笔贵多少?这本来就是一道简单的运算题目,但是放入到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学生便兴奋不已,积极地投入到游戏中进行计算:(1)一盒铅笔10支,买了10盒,所以小明买了铅笔10×10=100(支);一盒圆珠笔6支,买了8盒,所以小明买了圆珠笔6×8=48(支)。两项加起来就是10×10+6×8=148(支)。(2)一盒圆珠笔的价格是9元,共6支,每支的价格是9÷6=1.5(元);一盒铅笔的价格是2元,共10支,每支价格为2÷10=0.2(元),所以圆珠笔比铅笔贵9÷6-2÷10=1.3(元)。
教师将知识融于游戏当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掌握知识,进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意识。
二、改变教学方式,鼓励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单纯的环境因素就能操控的,还需要教师精心改良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找到并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而实际上,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正确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学到更多的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稳定性》时,教师可给学生展示一些比较常见的生活用品,如衣架、交通标识牌等。在学生熟悉后,教师提问:“大家想一想,人们为什么把这些东西制作成三角形?”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开始进行猜测。有的同学说,三角形看起来比较好看;有的同学说,三角形要比正方形节省材料;有的同学说,三角形比较稳固。教师首先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来进行验证。现在我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衣架,你可以发挥想象将衣架做成任何你想要的形状,然后试着挂上衣服,看这些衣架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开始动手制作衣架,有的做成正方形,有的做成圆形……挂衣服时发现,三角形衣架很轻松地就挂上了,而且不容易掉下来。而正方形挂的时候虽然轻松,但很容易变形,衣服也易脱落。圆形衣架学生根本不能将衣服挂上去。因此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师利用引导的策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充分挖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潜能,使学生探究意识瞬间增强,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习了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提供学习空间,学会质疑问难
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和反复训练,而应该是借助问题学会思考,进而掌握相关知识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学会对所学问题进行质疑,打开学生知识学习的思路,指导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和质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应用题”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山坡上共栽种了120棵梨树和桃树,已知桃树的数量相当于梨树的一半,请问有多少棵桃树?这道题目有多种解法,教师可先让学生自主解决,找出解决方法后,再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找出2~3种或是更多的解题方法。学生开始认真研究题目,从题干中发现了桃树和梨树之间的数量关系,桃树是梨树的一半,因此,多数同学将桃树的量看作是1份,梨树的量就相当于2份,这样就将120棵树分成了3份,桃树占[ 13],梨树占[23],桃树的棵数为120×[13]=40(棵)。有少数同学运用比例进行计算,设桃树为x,那么梨树就为120-x,桃树比梨树是x∶(120-x)=1∶2,同样可以解出x=40(棵)。还有的同学想到了列方程计算,设桃树数量为x,则梨树数量为2x,那么x+2x=120,求得x为40(棵)。当学生完成自己的计算时,开始与其他同学交流,相互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
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更加透彻,再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交流,使学生吸收到其他同学的优点,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
四、借助新型技术,体验知识生成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经过知识检索,自主进行知识构建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容易,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自主进行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所要教学的內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借助新媒体技术,展现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创设学生喜爱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自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经历知识发现、发展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能够体验知识的本质,掌握学习知识的规律。
例如,小学数学中的“相遇问题”是难度系数较大的应用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要清楚地掌握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很是困难的,如相遇、同时、相向等,也不能很好地理解题目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更别说用这些关系进行解题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真切地体验题目中关键词语的动态过程。比如,多媒体屏幕上出现两个朋友开着小车,分别停在一条道路的两端(车灯可以有短暂的闪烁,强调他们正在两地),这时,两车从两地出发向中间驶来(相向而行),一直到两车碰到一起(相遇)。这样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相向而行、相遇等数学语言,同时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了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间的关系。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增加了知识的动态感,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知识的形成与变化,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重新构建了学生的认知体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熟练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展现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多措并举,为数学教学开辟一片自主学习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明道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