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张富清的“路”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ac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择 路


  每个人一生都要走很多路,但最重要的路,总是在岔路口那几步,张富清也是如此。
  张富清出生在陕西省洋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早逝,大哥夭折,母亲带着他们兄妹3人艰难度日。因为生活困难,张富清长到21岁时还很瘦小。
  1945年,家里唯一的壮劳力二哥被国民党抓走当壮丁,打长工的张富清用自己换回二哥。因为羸弱,他被关押近两年,后被迫加入国民党军队当杂役,目睹其种种劣行。
  1948年3月,瓦子街战役中,被“解放”出来的张富清,站在命运的岔路口,他面临着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是带着解放军派发的粮饷回家,还是跟着共产党去打仗?
  尽管当时有过犹豫,但张富清还是相信自己的直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张富清从小就听说过共产党、向往过共产党。当他来到解放军部队,目睹两支迥然不同的军队的强烈对比,让“解放战士”张富清更加下定决心:“我要为穷苦人去打仗!”
  这是张富清第一次为自己的正确选择感到自豪,也成了他今后选择道路的一种参照。
  1955年,多次立功、身体有伤的张富清,原本可以选择回到老家陕西或到条件相对优越的城镇,但为了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边疆、山区去”的号召,他作出一个连家人都非常不理解的决定:到穷困偏僻的鄂西山区来凤县支援建设,而且一干就是一辈子。
  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我做了,别人就可以不用去做。谈起当年的选择,张富清一脸平静。
  翻开张富清的人生履历,类似于这样的选择,还有很多很多。但站在每一个命运岔路口,张富清的道路选择程序极其简单,而且只有一个按键,这就是——党的指引: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他服从命令,毅然转业;
  湖北恩施条件艰苦,需要干部,他听从召唤,打起背包就走人;
  来凤在恩施最艰苦,他听从组织安排,让我去;
  在来凤三胡区任副区长,偏远山区需要驻村干部,他主动申请前往。
  多年之后,面对许多不解的眼神,他总是笑着说:“这里苦,这里累,这里条件差,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啊!”当人生的画卷徐徐展开,又慢慢回望,张富清的每一次选择都让人肃然起敬,也留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思考。
  每次“路口”选择,他考虑的从来不是“我需要什么”,而是“党需要什么”“人民需要什么”。
張富清年轻时着军装的照片

开 路


  连日来,寻访张富清的人络绎不绝,有的是为了告慰感动,有的为了寻找答案。
  面对记者们的采访,张富清讲的最多的依然是当年的战火烽烟,最让他刻骨铭心的还是当年当突击队员的战斗往事。为部队开路,这是张富清战斗生涯的一种常见姿态。
  张富清打了无数次硬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48年的永丰战役。
  那天拂晓,张富清和两名战友组成突击组,匍匐前进率先攀上永丰城墙。他第一个跳下城墙,和外围的敌人激战。
  “突然感到有人在我头上重重地打了一下,用手一摸,一块头皮翻了起来,这才意识到,刚刚是一颗子弹擦着头皮飞过。”忆及此事,张富清有些激动。他说,就是死也要和敌人拼尽最后一口气。他憋着一股劲继续战斗,端着冲锋枪,把近距离敌人全部消灭了。击退外围敌人后,张富清冲到一座碉堡下,刨出1个土坑,将捆在一起的8颗手榴弹和1个炸药包码在一起,将碉堡炸毁。
  这场战斗一直打到天亮,他炸毁2座碉堡,缴获了2挺机枪。战斗结束,他死里逃生,另外2名战友却再也没回来。回想起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的战友,张富清几度哽咽。
  一张泛黄的《立功登记表》,记录着他的4次立功经过:
张富清为官兵们讲述当年参加永丰战役时的战斗经历

  1948年6月,作为14团六连战士,在壶梯山战役中任突击组长,攻下敌人碉堡1座、打死敌人2个、缴机枪1挺,并巩固了阵地,使后续部队顺利前进,师给记一等功1次;
  1948年7月,在东马村带突击组6人,扫清消灭外围守敌,占领敌人1座碉堡,给后续部队打开缺口,负伤不下火线继续战斗,团给记一等功1次;
  1948年9月,作为14团六连班长,在临皋执行搜索任务时发现敌人,即刻占领外围制高点,压制了敌人封锁火力,迅速消灭敌人,师给记二等功1次;
  1948年10月,在永丰战役中带突击组,夜间上城,夺取了敌人碉堡2座、缴机枪2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坚持到天明,军给记一等功1次。
  1948年12月彭德怀签发的《报功书》中写道:“张富清同志为民族与人民解放事业,光荣参加我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三五九旅718团2营六连任副排长,因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
  烽烟滚滚唱英雄。当年张富清身体其实很瘦弱,是什么让他有如此勇气、一往无前地开路。
  “作为共产党员、革命军人,越是艰险,越要向前。”张富清说,为部队开路打头阵,都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只要有突击任务,我就报名参加。我打仗的秘诀是:有信念、不怕死。

赶 路

  公元1949——中国时间进入崭新纪元。对中华民族而言,这是获得新生的一年;对张富清而言,这是奔袭战斗的一年。正如《保卫延安》所写:“走!打!是生活中的一切。”
  赶路,不只是在战争时期,就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张富清也始终没有停下赶路的脚步。
  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张富清,怀着改变边远山区贫困面貌的憧憬,跋山涉水,一路向西。“一脚踏3省”的来凤,地处武陵大山深处,与湖南省龙山县只隔着1条酉水河。
  今天,我们借助现代交通工具,从武汉走陆路到来凤尚需7个小时。而当年的张富清,从汉口出发赶到鄂西边陲来凤,穿越崇山峻岭,硬是靠着一双铁脚板,走了整整7天。
  令人唏嘘的是,张富清总是在为人民赶路,而当母亲需要他赶路时,他却又停住了脚步。
  19 60年初夏,不到20天的时间里,陕西汉中老家连续给张富清发了2封电报:一封是因为母亲病危;一封是因为母亲过世。希望他能回去見母亲最后一面,处理母亲的后事。但一心扎在来凤搞建设的张富清,2次都没有赶回家。“由于困难时期工作任务繁重脱不开身,路太远,钱也不足,我想我不能给组织找麻烦,干好工作就是对亲人们的最好报答。自古忠孝难两全。”多年之后,张富清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段文字,解释了当初的选择。
  直到母亲去世后20多年,张富清离休后,才得以赶回故土,祭拜母亲。

修 路


  铁心进山的张富清,挑了条件艰苦的卯洞公社;而到了卯洞,他又一头扎进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的高洞。这是公社最偏远的管理区,几十里路,山连着山,把村民与外界完全隔绝。
  高洞在悬崖之间,山路崎岖,粮食运不出去,需要的生产资料又运不进来。每年上缴供应粮,生产队劳力肩挑背扛1周左右,才能全部运到镇上。张富清和大家一商量,决定修路。
  为了修进入高洞的路,张富清四处奔走、申请报批、借钱筹款、规划勘测……
  约5公里长的路,有至少3公里在悬崖上,只能炸开打通。张富清不仅要筹措资金、协调物资,还要组织人手、发动群众。有的社员“思路不大通”,认为修路耽误了生产。张富清就住到社员家的柴房,铺点干草席地而睡,帮着社员干农活、做家务。
  “他跑上跑下,50多岁的人了,身体并不好,工作却特别认真。”曾和张富清在卯洞公社共事的百福司镇原党委书记董香彩回忆。从抵制到触动,从被动到主动,群众在张富清带领下肩挑背扛,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就是靠着韧劲,把一条挂壁公路修到了高洞。
  那一年,张富清因组织需要,要从高洞调走。临走的那天,一早醒来,发现屋子外面站了好多人。老百姓赶了好远的路,自发来送他。“他们守在门口,往我们手里塞米粑粑,帮我们把行李搬上车,一直到车子开了,都没有散。”回想当年的情景,老伴孙玉兰笑得很自豪。
  将心比心,张富清把老百姓对党和国家的期望,都化作默默洒下的汗水;
  以心换心,群众把对他的信赖与认可,都修进了一条条路。
  如今,原卯洞公社所辖的二三十个村,已全部脱贫出列。当年张富清主持修建的道路,已拓宽硬化,变成康庄大道。高洞几乎家家户户通了水泥路。
  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从转业到离休,数十年如一日,张富清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在来凤这片毫无关联的穷乡僻壤,留下了一个人民公仆任劳任怨的足迹。
其他文献
以今天视角观照历史,以历史风云镜鉴今天  ——《天下纵横·鬼谷子的局》启示录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专家评论,《天下纵横·鬼谷子的局》写的虽然是2000多年前战国的事,但它却是为今人而写,是借古人之口说今人之事,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  顺应大势,英雄建功。在苏秦、张仪下山一节,小说精心构思了一个类似《三国演义》中“隆中对”的精彩场面。鬼谷子以棋为喻,深刻剖析了天下
期刊
“生理贫血要治,‘精神贫血’更要防。”近日,某单位举办的意识形态与理想信念学习培训班上,一位领导干部的讲话发人深省。  稍有医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贫血是一种常见病,患者往往面色苍白、心悸气急、体弱无力。治疗的办法通常是查明病因、补铁补血,让营养跟上身体需要。相比生理贫血,患上“精神贫血”的人恐怕更多。精神上空虚贫乏,认识上肤浅苍白,观念上陈旧落后,行动上摇摇摆摆,这些都是“精神贫血”的典型症状。  
期刊
当你只看到一个数据,也许会觉得单调且毫无生气。可是,一连串的数据呈现在你面前,勢必勾起你潜藏着的人类本能好奇心,一组组数据透露着怎样的神秘密码,它要把人们引向哪一种终极的因果逻辑。  现在,我要呈现给你的,是一组这样的数据:  1960年10月10日,雷锋担任抚顺市两所小学校外辅导员。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3年抚顺市动议将雷锋担任校外辅导员的学校改名为雷锋
期刊
从2001年到2018年的18年间,许昌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从无到有,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不懈努力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以创建促发展、以创建惠民生、以创建增优势、以创建聚合力,实现了从“河南省创建工作先进城市”、“河南省文明城市”到“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的大跨越,铸就了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新辉煌。  “奖牌拿到手,创建不松手。”在十九大精神
期刊
路遇跌倒老人扶不扶?这在崇尚“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的中华文化语境里本不是一个问题。然而,从南京的“彭宇案”到天津的“许云鹤案”,一件件扶老人反被讹诈的事件刺痛着人们的神经,也在那些原本笃定助人为乐的好人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究竟扶不扶?事实上,在某些人心里,这个问题已经由“必须扶”这样只有一个答案的单选题摇身一变为“可以扶,可以不扶” “要有条件地扶”“不能扶”的多选题。  然而,近日杭州姑娘
期刊
山河同悲,草木含泪。河南省南阳市殡仪馆醒目的挽联在人们的泪水与抽泣中显得格外悲壮。2018年12月19日上午9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当代著名作家二月河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  黄坤明、朱基、李岚清、吴官正、刘云山、张春贤、吉炳轩、刘奇葆、肖捷、刘延东、陈至立、孙家正、常万全对二月河同志逝世表示悼念和慰问。  对二月河同志逝世表示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的还有:铁凝、李屹、钱小芊、陈宝生、谢
期刊
“彭宇案”后,各地紛纷出台了《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等“好人”条例。国家也制定了“好人法”。从2017年10月1日起,新的《民法通则》正式实施,其中被称作“好人法”的 第184 条中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被视为中国“好人法”的正式实施,将从法律层面鼓励更多人“路见危难、伸出援手”,同时对“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
期刊
78集团军参加“东方——2018”战略演习中同俄军军联欢“传统文化”魅力无限  展纸、研墨、蘸笔、挥毫、压章一气呵成,某合成旅连长马国辰一副遒劲的“精忠报国”书法作品跃然纸上,现场参观的官兵纷纷拍手称赞。  “传统文化作在中华文化中最有底蕴,最能展现出我国的文化自信。”某合成旅副主任张忠博介绍说,他们在参演官兵中遴选优秀代表,完成了传统文化区的构设。置身现场,记者看到,传统文化展区涵盖了书法、国画
期刊
2019年6月1日,全国第十届好人论坛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这自然燃起舆论爆点,人们把目光投向三门峡市这个“好人之城”,力图寻找发生在这座城市里的好人故事背后更深层的动因。  对话者:翟元斌  《锋声思语》主持人、雷锋文化研究院秘书长任战洲  三门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追问一传统与现今典型培塑的特点  翟元斌:  培塑典型是毛泽东同志创造并成为我们党长期奉行的一种重要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
期刊
2018年12月18日,郭明义和屠呦呦这两个名字一起登上了微博热搜。  当然,这不仅仅是因为两人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都获得了“改革先锋”称号,更是因为这感动无数网友的一幕:颁奖仪式上,这次作为“雷锋精神的优秀传承者”受表彰的郭明义,全程搀扶着同时受表彰的88岁的屠呦呦,在颁奖仪式现场又当了一次“雷锋”。  这一幕,感动了不少网友。有人说:“看哭了,这是个温暖的人呀。”  庆祝大会结束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