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已入驻上海中心大厦37层,将于2015年年中正式对公众开放。在陆家嘴金融城的国家级商业地标引入这样的文化机构之际,本刊有幸迎来它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马未都先生来谈谈这一“非常大事件”。
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
央视王牌节目《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之一、出版的书籍发行量累计过千万册、新浪博客的点击量达到近3亿、自学成才,却将收藏的爱好变为毕生追寻的事业……这就是马未都,中国著名的收藏家与文化学者。
然而,对于许多上海人来说,马未都的另一个身份——观复博物馆的创始人、馆长却显得有些许陌生。
“观复”二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即只要沉静下身心来仔细观察和思考,我们便能认清世间万物循环往复的发展规律。而这也正是观复博物馆一直以来想要秉承的艺术鉴赏理念。
观复博物馆是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于1997年正式对公众开放。最早坐落在北京古老的文化街琉璃厂的展出面积只有400平方米,但馆内的环境却温馨典雅,客厅、书房、卧室、茶室的布置,打破了人们陈见里的冷冰冰的博物馆形象。自此,北京观复又历经两次迁馆,于2004年迁至朝阳区,展览面积也扩大到了2800平方米,设有:瓷器馆、家具馆、油画馆、工艺馆、影像馆、门窗馆和多功能厅。除了这些常设馆外,北京观复博物馆还定期组织策划专题展览,并举办文化交流讲座等活动。
此后的10年间,杭州馆、厦门馆相继开放;如今,上海、深圳以及徐汇滨江馆也都在筹建中。“文物这个事儿,一开始就是个兴趣。”马未都说,但正是这份坚持了几十年的兴趣,早已慢慢转变为一种希望博物馆能永续生存的责任。
“观复”上海馆得有点“上海特色”
2015年年中,观复博物馆将在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37层正式对公众开放,它也将成为中国首个在垂直综合体内的博物馆。
谈起为何会选择与这座国家级地标合作,马未都道出了三个原因:首先是与上海的缘分,当年他的父母是在上海相识、结婚并且怀上他。因此马未都老爱说他“诞生”在上海,“出生”在北京,他前世有着上海人的经历,因此他很希望能够为上海的文化建设出力。其次,他认为上海是全国履约最好的城市,履约在合作中非常重要,虽然跟上海人买东西价钱非常难谈,但一旦谈好了,基本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最后就是中国人拥有高楼情结,1934年建的24层国际饭店已经很震惊当时的中国人了,而这次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更是举世瞩目,并且上海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是一个新兴城市,文物古籍没北京多,因此,在上海做高楼博物馆一定比在北京吸引人。
“我们从博物馆展品的选择上也是尽可能向上海这座城市靠拢。”马未都始终觉得上海是中国最洋的城市,也最容易接受西洋范儿的东西,因此他希望这个位于上海中心的观复博物馆能够独具一格。
东西馆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常设馆。18世纪中国处在康乾盛世,欧洲在文艺复兴后跨入工业化革命,英法强国开始刮中国风,喜欢中国的工艺及纹样。与此同时的中国清朝宫廷,对西洋之风也深爱不已,此时的瓷器纹样,家具造型,以及各类工艺品,都漫不经心地表现着欧洲洛可可、巴洛克风情。东西馆就向人们展现了亚欧大陆文明全面碰撞的火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展品当数当年英国鼎盛时期东印度公司的CEO在中国定制的18把英式黄花梨椅子。今天一般人都会认为黄花梨家具都是中式的,怎会有英式的?但东西馆内不仅有这样的英式黄花梨椅子,还有柜子、桌子等很多其他家具。当时,有记录记载,这位CEO总共定制了18把椅子,最后分散到5个家庭中去,而马未都分三次,总共买回15把。从这些黄花梨椅子中,我们能窥视到那时的英国人对于中国材质的偏爱与追求。
同时,这个馆内还有展示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瓷器,例如一个乾隆时期的大碗,里面画的是英国人猎狐,猎狐是英国文化,外面是中国人打虎,打虎是中国文化,这两种文化交织在一个瓷器上是非常特别以及罕见的,也展现出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
另一个独特的常设馆就是金器馆。中国本身不是一个富金富银的国家,并且在遇到天灾人祸时,金器常常被熔铸当做货币使用,特别难以保存,古人在一般情况下只以玉石、漆器和青铜等材质来表达权力。因此,近些年,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里都做过一些短暂的金器展,但是都没有形成常年的固定馆。而观复博物馆从三十年前就将金器纳入了他们的寻访范围。
这些金器藏品,如今部分集结在外滩二十二号,为观者呈现了一个名为“秘&密,珍&稀,黄金宝藏”的特展,也是明年上海观复博物馆开馆前的预展。展品囊括了中国古代东周一直到清朝以及中国周围民族的共263件金器臻品,沿着一条跨越2700多年的时间轴线,向观众娓娓道来属于这些金器的动人故事。“没来之前不能想象,来过之后不能复述。”马未都在评价这个展览时,自信地说道。的确,黄金的熠熠生辉、制作工艺的精美绝伦外加展陈布置的别具巧思,让所有去过这个展览的观众都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私人预约制观展将大行其道
更为别出心裁的是,此次展览采用了“VIP私人预约制”的形式,每天四场,每场只能够进入25人。被问及为何采用如此新颖的观展方式,马未都表示这是一个时代变迁的问题,从一个极端跨越到了另一个极端。过去很多人去博物馆,只满足于去博物馆本身,而不是看了什么展品。去完博物馆后,问他看到了什么,基本上什么都没看到,只记得在博物馆门口吃了鸡蛋和面包。 时至今日,当物质匮乏的年代渐渐过去后,社会发展的节奏又太过激烈,每个人都沉浸在手机或其他现代化电子设备中。随着碎片化的时间越来越多,看展览在这个时代仿佛成了时髦的跟风,体味艺术与文化的时间少了,自拍发朋友圈的时间多了。因此这种方式就是希望观众们能为自己预约一个下午,守住两小时的宁静,面对两千年前的文物,给自己的内心一记叩问。
与黄金宝藏特展一脉相承的是,上海观复博物馆也将推出会员制的观展方式。上海中心未来对于这栋建筑的规划就是要将其塑造成一个垂直的文化社区,一个大博物馆、大艺术中心的概念。今后,在上海中心乃至整个陆家嘴金融城办公的白领们,在午休的间隙或是下班后,都能够逛一逛博物馆或者艺术中心,接受艺术文化的熏陶与滋养。目前,上海观复博物馆会员年卡的预售已经正式启动,此番购买会员年卡的消费者将享受全年免费参观博物馆等7大会员权益。
“每一个会员都是观复博物馆的资助人。”谈到会员制的消费模式,马未都总结道。在中国,对于文化消费的习惯还未养成,但是马未都依然信心十足,“文化的真实消费在中国有抬头趋势”。他口中的“文化的真实消费”,是那些曾经被认为“不值钱”的玩意儿,是在电影、演唱会等娱乐文化之外,另辟蹊径的纯文化体验。
博物馆不用避谈“商业模式”
除了北京、杭州、厦门和即将开放的上海中心的观复博物馆以外,深圳和上海徐汇滨江项目也已启动。马未都认为现在许多博物馆的库存和展出不成比例,例如有些博物馆,展出的东西还不及库存的1%,库存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因此,当观复博物馆的库存已颇具规模后,马未都计划在第一阶段做成10个博物馆,形成一种“推磨转”的展览模式,实现彼此间的展品资源共享。简单来说,如果10个博物馆每个都做一个展览,转动起来就有100个展览,博物馆也就能变成一个观众常来常往的地方。
针对博物馆本身对于大量藏品的储存需求,马未都开始了对博物馆社会化的思考——如何延伸博物馆的专业与空间,在满足博物馆藏品储存的同时,可以让更多人珍藏岁月的记忆,典藏智慧的宝藏!于是,位于上海中心B5层的观复宝库应运而生。它作为以博物馆为核心的文化商业业态,结合观复博物馆的储藏需求,引进国际先进的保管技术,针对艺术品藏家和机构、商务商业管理、家庭个人财富管理的储藏服务需求,提供具有国际顶级安保和技术标准的收藏空间。
观复宝库的建成开放,可缓解全球金融机构集聚的陆家嘴地区保险库业务需求剧增的现状,也可满足国内私人收藏家珍稀藏品入藏之需。它可以说是中国顶级的专业化储藏空间,也是28平方公里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唯一可供租赁的博物馆5A宝库。
观复宝库的商业业态是文化商业地产上的一大创新,它为博物馆的永续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上海中心将依托观复宝库拥有属于自己的城市记忆、文化觉醒,以凝聚城市精神来创造这个城市的梦想。
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
央视王牌节目《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之一、出版的书籍发行量累计过千万册、新浪博客的点击量达到近3亿、自学成才,却将收藏的爱好变为毕生追寻的事业……这就是马未都,中国著名的收藏家与文化学者。
然而,对于许多上海人来说,马未都的另一个身份——观复博物馆的创始人、馆长却显得有些许陌生。
“观复”二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即只要沉静下身心来仔细观察和思考,我们便能认清世间万物循环往复的发展规律。而这也正是观复博物馆一直以来想要秉承的艺术鉴赏理念。
观复博物馆是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于1997年正式对公众开放。最早坐落在北京古老的文化街琉璃厂的展出面积只有400平方米,但馆内的环境却温馨典雅,客厅、书房、卧室、茶室的布置,打破了人们陈见里的冷冰冰的博物馆形象。自此,北京观复又历经两次迁馆,于2004年迁至朝阳区,展览面积也扩大到了2800平方米,设有:瓷器馆、家具馆、油画馆、工艺馆、影像馆、门窗馆和多功能厅。除了这些常设馆外,北京观复博物馆还定期组织策划专题展览,并举办文化交流讲座等活动。
此后的10年间,杭州馆、厦门馆相继开放;如今,上海、深圳以及徐汇滨江馆也都在筹建中。“文物这个事儿,一开始就是个兴趣。”马未都说,但正是这份坚持了几十年的兴趣,早已慢慢转变为一种希望博物馆能永续生存的责任。
“观复”上海馆得有点“上海特色”
2015年年中,观复博物馆将在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37层正式对公众开放,它也将成为中国首个在垂直综合体内的博物馆。
谈起为何会选择与这座国家级地标合作,马未都道出了三个原因:首先是与上海的缘分,当年他的父母是在上海相识、结婚并且怀上他。因此马未都老爱说他“诞生”在上海,“出生”在北京,他前世有着上海人的经历,因此他很希望能够为上海的文化建设出力。其次,他认为上海是全国履约最好的城市,履约在合作中非常重要,虽然跟上海人买东西价钱非常难谈,但一旦谈好了,基本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最后就是中国人拥有高楼情结,1934年建的24层国际饭店已经很震惊当时的中国人了,而这次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更是举世瞩目,并且上海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是一个新兴城市,文物古籍没北京多,因此,在上海做高楼博物馆一定比在北京吸引人。
“我们从博物馆展品的选择上也是尽可能向上海这座城市靠拢。”马未都始终觉得上海是中国最洋的城市,也最容易接受西洋范儿的东西,因此他希望这个位于上海中心的观复博物馆能够独具一格。
东西馆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常设馆。18世纪中国处在康乾盛世,欧洲在文艺复兴后跨入工业化革命,英法强国开始刮中国风,喜欢中国的工艺及纹样。与此同时的中国清朝宫廷,对西洋之风也深爱不已,此时的瓷器纹样,家具造型,以及各类工艺品,都漫不经心地表现着欧洲洛可可、巴洛克风情。东西馆就向人们展现了亚欧大陆文明全面碰撞的火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展品当数当年英国鼎盛时期东印度公司的CEO在中国定制的18把英式黄花梨椅子。今天一般人都会认为黄花梨家具都是中式的,怎会有英式的?但东西馆内不仅有这样的英式黄花梨椅子,还有柜子、桌子等很多其他家具。当时,有记录记载,这位CEO总共定制了18把椅子,最后分散到5个家庭中去,而马未都分三次,总共买回15把。从这些黄花梨椅子中,我们能窥视到那时的英国人对于中国材质的偏爱与追求。
同时,这个馆内还有展示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瓷器,例如一个乾隆时期的大碗,里面画的是英国人猎狐,猎狐是英国文化,外面是中国人打虎,打虎是中国文化,这两种文化交织在一个瓷器上是非常特别以及罕见的,也展现出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
另一个独特的常设馆就是金器馆。中国本身不是一个富金富银的国家,并且在遇到天灾人祸时,金器常常被熔铸当做货币使用,特别难以保存,古人在一般情况下只以玉石、漆器和青铜等材质来表达权力。因此,近些年,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里都做过一些短暂的金器展,但是都没有形成常年的固定馆。而观复博物馆从三十年前就将金器纳入了他们的寻访范围。
这些金器藏品,如今部分集结在外滩二十二号,为观者呈现了一个名为“秘&密,珍&稀,黄金宝藏”的特展,也是明年上海观复博物馆开馆前的预展。展品囊括了中国古代东周一直到清朝以及中国周围民族的共263件金器臻品,沿着一条跨越2700多年的时间轴线,向观众娓娓道来属于这些金器的动人故事。“没来之前不能想象,来过之后不能复述。”马未都在评价这个展览时,自信地说道。的确,黄金的熠熠生辉、制作工艺的精美绝伦外加展陈布置的别具巧思,让所有去过这个展览的观众都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私人预约制观展将大行其道
更为别出心裁的是,此次展览采用了“VIP私人预约制”的形式,每天四场,每场只能够进入25人。被问及为何采用如此新颖的观展方式,马未都表示这是一个时代变迁的问题,从一个极端跨越到了另一个极端。过去很多人去博物馆,只满足于去博物馆本身,而不是看了什么展品。去完博物馆后,问他看到了什么,基本上什么都没看到,只记得在博物馆门口吃了鸡蛋和面包。 时至今日,当物质匮乏的年代渐渐过去后,社会发展的节奏又太过激烈,每个人都沉浸在手机或其他现代化电子设备中。随着碎片化的时间越来越多,看展览在这个时代仿佛成了时髦的跟风,体味艺术与文化的时间少了,自拍发朋友圈的时间多了。因此这种方式就是希望观众们能为自己预约一个下午,守住两小时的宁静,面对两千年前的文物,给自己的内心一记叩问。
与黄金宝藏特展一脉相承的是,上海观复博物馆也将推出会员制的观展方式。上海中心未来对于这栋建筑的规划就是要将其塑造成一个垂直的文化社区,一个大博物馆、大艺术中心的概念。今后,在上海中心乃至整个陆家嘴金融城办公的白领们,在午休的间隙或是下班后,都能够逛一逛博物馆或者艺术中心,接受艺术文化的熏陶与滋养。目前,上海观复博物馆会员年卡的预售已经正式启动,此番购买会员年卡的消费者将享受全年免费参观博物馆等7大会员权益。
“每一个会员都是观复博物馆的资助人。”谈到会员制的消费模式,马未都总结道。在中国,对于文化消费的习惯还未养成,但是马未都依然信心十足,“文化的真实消费在中国有抬头趋势”。他口中的“文化的真实消费”,是那些曾经被认为“不值钱”的玩意儿,是在电影、演唱会等娱乐文化之外,另辟蹊径的纯文化体验。
博物馆不用避谈“商业模式”
除了北京、杭州、厦门和即将开放的上海中心的观复博物馆以外,深圳和上海徐汇滨江项目也已启动。马未都认为现在许多博物馆的库存和展出不成比例,例如有些博物馆,展出的东西还不及库存的1%,库存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因此,当观复博物馆的库存已颇具规模后,马未都计划在第一阶段做成10个博物馆,形成一种“推磨转”的展览模式,实现彼此间的展品资源共享。简单来说,如果10个博物馆每个都做一个展览,转动起来就有100个展览,博物馆也就能变成一个观众常来常往的地方。
针对博物馆本身对于大量藏品的储存需求,马未都开始了对博物馆社会化的思考——如何延伸博物馆的专业与空间,在满足博物馆藏品储存的同时,可以让更多人珍藏岁月的记忆,典藏智慧的宝藏!于是,位于上海中心B5层的观复宝库应运而生。它作为以博物馆为核心的文化商业业态,结合观复博物馆的储藏需求,引进国际先进的保管技术,针对艺术品藏家和机构、商务商业管理、家庭个人财富管理的储藏服务需求,提供具有国际顶级安保和技术标准的收藏空间。
观复宝库的建成开放,可缓解全球金融机构集聚的陆家嘴地区保险库业务需求剧增的现状,也可满足国内私人收藏家珍稀藏品入藏之需。它可以说是中国顶级的专业化储藏空间,也是28平方公里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唯一可供租赁的博物馆5A宝库。
观复宝库的商业业态是文化商业地产上的一大创新,它为博物馆的永续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上海中心将依托观复宝库拥有属于自己的城市记忆、文化觉醒,以凝聚城市精神来创造这个城市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