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纳德·麦金农:人民币汇率法则

来源 :投资与理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ing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央行2005年7月21日将人民币汇率与美元脱钩、允许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1%以来,中国的政策制定者~直在默许人民币缓慢升值。一年来人民币的累积升值幅度已经达到3.3%,目前来看今后还将继续维持这一升值速度。
  中国允许人民币与美元脱钩的最初动机可能是为了消除(或搅乱)美国被误导了的政治压力——要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赞成人民币升值的假定前提是,人民币升值将降低中国庞大且仍在不断增加的贸易顺差,但这种普遍存在的看法是错误的。中美间贸易出现不平衡的原因是中国的高储蓄率和美国的低储蓄率,而调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对于改变这种局面于事无补。
  但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却有可能受到汇率持续调整的影响。虽然寄希望于通过人民币与美元脱钩来降低中国贸易顺差是打错了算盘,但由此产生的人民币小幅升值却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它有助于使中国免受美国通货膨胀率惊人走高的负面影响。
  如下证据值得关注:中国2006年7月份的CPI仅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而美国7月份的总体消费者价格较上年同期增长了4.1%。中美两国7月份的物价涨幅之差是3.1个百分点,与人民币一年来3.3%的升幅大体相当。两个数字如此接近可能只是一个统计上的巧合。但将这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一番分析却是必要的。美元还在亚洲和整个世界的商品和服务贸易中普遍被用作定价货币。对中国这样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而言,当其国内货币政策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缓慢但却方向明确的升值相适应时,中国的通货膨胀率相应地也会低于美国的通货膨胀水平。
  这一推理为中国引出了一个新的货币政策法则:先为年度CPI涨幅设置一个目标水平,比如说1%(也可以高达2%),然后再看美国的年通货膨胀率(比如说4.1%)比这一目标水平高出多少。二者之间的差额(在上面的例子里是3.1%)就是未来一年人民币兑美元的计划升值幅度。就像已经发生的那样,中国央行将严格控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这一汇率的日变动幅度限制在非常微小的水平。如果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最终能成功降低了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那么人民币的升值速度也将相应放慢,当美国的通货膨胀率稳定在中国为其CPI涨幅设定的目标水平时,人民币的升值就会完全停下来。
  虽然这一新的“货币政策-汇率联动法则”(monetary-cum-exchange-rate rule)看上去过于简单直接,但它却会对人民币利率的变化产生强烈影响。人民币利率虽未和美元利率正式挂钩,但它却已经取决于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变化趋势。2006年5月,伦敦市场上1年期美元债券的收益率報5.7%。而中国央行所发行1年期债券的收益率仅为2.6%,二者之间的差额恰恰是3.1%。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06年7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过去1年的升值幅度为3.28%,与上述收益率差大体相同!投资人民币资产的人之所以愿意接受比较低的回报率,那是因为他们预计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将略超过3%。只要投资者继续预计人民币每年将以这一幅度升值,按照上述将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低于美国水平的这~新的货币政策法则,人民币和美元的利差仍将维持在3%左右。
  重要的是要维持人民币的温和升值并使升值幅度与美中两国的通货膨胀率差值相一致。假设人民币的升值速度提高到6%,而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依然维持在4.1%的水平,而美元的利率水平为5.7%。那么金融市场将迅速地把人民币资产的利率推低至接近于零的水平,也就是出现流动性陷阱的水平。在价格调整速度较慢的商品市场上,物价上涨幅度将开始跌至1%这一目标水平之下,甚至将出现物价负增长的局面,从而发生通货紧缩。
  再比如,假设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降低至2%,而美元的利率接近3%。那么,如果中国央行继续实行使人民币年升值幅度略高于3%的现行政策,那么中国的利率将再次被迫向零水平靠近,爆发全面通货紧缩的危险将会出现。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中国央行届时需要把人民币的年升值幅度控制在1%甚至更低水平。
  使人民币汇率实现自由浮动将导致人民币经历一次大幅升值,这种政策是非常错误的。中国的贸易顺差不会因此而下降,私营部门持续的美元卖盘将迫使人民币不断升值,直至央行被迫再度出手将人民币汇率稳定在一个新的高位上。到那时,一方面人们预计人民币将会继续升值,另一方面中国将会出现通货紧缩。这种局面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日本就曾出现,一方面是日元汇率节节攀升,另一方面日本经济却陷入了通货紧缩下的萧条,伴随着零利率导致的流动性陷阱,日本步入了90年代“失去的十年”。
  要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中国央行至少要密切关注美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和利率水平,并据此制定其以汇率为基础的货币政策。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应在严格控制的前提下逐步升值,就像过去一年中经历的那样。
  (作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
  (摘自《中国金融》2007.1)
其他文献
周女士3年前给自己和先生分别投保了一款重大疾病险,每年共需要缴费7000元。但今年由于家庭发生变故,导致周女士无力额外支出这笔费用,她正考虑是否可以退保,以减轻财务负担。据了解,目前退保人群中超过五成是因经济原因,其余部分是由于出国定居或认为所购险种不适合自己。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周女士,可退的保费数目主要与保单的现金价值有关,而巧妙利用保单的现金价值,也可以化解或缓解家庭经济负担,同时保持不退
期刊
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财务重组、引入外资战略投资人、股权多元化等方式所重构的公司治理,要实现真正从“形似”跃升为“神似”,要想真正成为银行改革“化学变化”中的关键性反应步骤,改善金融生态是关键。    第三次全國金融工作会议强调,继续深化国有银行改革,加快建设现代银行制度。  2006年的中国金融业改革,令人激动而又充满希望。三大国有银行先后甩掉巨额不良贷款的包袱成功上市,成为国内外投资者追逐的“明星”
期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走出去”战略实施进程的逐步加快,外汇已成为广大居民的常见货币品种,外汇交易和外汇投资也来到广大百姓身边。据悉,中国目前老百姓手中的外汇90%为美元,民间的外汇储蓄已占我国外汇储备(最新)余额7000亿美元的七分之一。面对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美元相对贬值且将持续贬值的趋势,持有美元等外汇资产较多的家庭,是否仍然把“鸡蛋”全部放在美元这一个篮子里,还是适当减持
期刊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已走过了26个年头,在开放广度和深度上均发生了质的变化。其间也是中国金融改革深化和银行业整体发展的历程。2006年12月11日,《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开始生效,我国将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关于对外开放银行业的承诺。在这一令人瞩目的时刻,就一些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银监会监管三部负责人。    在全面开放的同时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以防范风险、保证我国金融安全    银行业进一步对外
期刊
近一个时期以来,相继召开的两次重要金融会议格外引人瞩目,议题之重大为近年来所罕见:1月2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金融改革发展工作:此前,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总结了近几年的金融业发展状况,全面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    这两次会议传出的信息表明:中国金融业当前正处在一个重要转折期,也处在一个重要发展期。如何应对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转折变化”,这是金融业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期刊
1月22日,民生银行北京管理部正式推出推出存贷合一、动感理财的“按揭开放账户”。对于既希望节省住房贷款利息、又可在需要时便捷地获得资金支持,并实现轻松理财的客户,民生银行“按揭开放账户”就成为最佳选择。  据介绍,民生银行“按揭开放帐户”是将客户的按揭贷款帐户与存款帐户关联,当存款帐户中的余额高于约定的额度时,客户便可以委托民生银行或自己通过网上银行、自助查询机、网点柜台等渠道全部或部分归还贷款;
期刊
1月17日,沪深股市地产股板块全面跌停,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房地产税的正式开征将对房地产企业的利润造成重大影响。  地产股带动股市整体下滑?  有分析人士认为,地产股的疲软将给二级市场带来较大压力,这是由于地产股曾经是股市上涨的主要动力之一,而地产股的全面走软,将会给投资者股市即将见顶的预期,从而会拖累其他蓝筹股也走入调整,进而带动股市整体下滑。  东方证券分析师称,地产股在利空冲击下大跌、
期刊
在瑞士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上,有关对冲基金、金融衍生品可能引发市场危机的可能性的担忧已经取代了低利率引发资本市场动荡的威胁,成为各经济体经济政策制订者重点关注的议题。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本周三发表的年会主旨讲话中对在场政要表示,德国在担任今年夏季八国集团(G8)会议主席国时,将对对冲基金的运营给予更多的关注。  她指出:“我们希望减少国际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提高它们(对冲基金)的透明性,
期刊
勇气  两军对垒勇者胜。围棋之局,空降敌阵、黑白对杀,弈者需要计算,更需要勇气。  经营者需要勇气,需要决断。商机出现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需要做出决断,没有勇气是万万不能的。  前年与帅康集团邹国营董事长相聊,邹先生讲其创业之事,有一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邹先生说,其初准备创业时,常夜不能寐,认定最有前途的行业有三:交通、金融、家电,不过在未决定究竟进军上述三行哪一行业之前,就已经投
期刊
目标客户至少是中产    所谓富人险,就是针对年收入在10万以上的高端客户的高保额人身险业务。通常是年交保费在2万~3万元以上、保额在50万元以上的保单,如果保额超过1000万元,就被称为“天价保单”。富人险登陆中国是在1999年,友邦保险推出的“护身符综合保险计划”令国人瞠目,“富人险”的概念应运而生。  近两年,各寿险公司瞄准高端市场,竞相逐鹿。先有泰康人寿的“尊崇一生”计划,专为年收入10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