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的教育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教,作为一门思维发散性的科学,还应该注重学生各方面的教育和发展,也就是将课本上学到的文字的知识和故事,真正的记在心里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关键字:小学语文;学习;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学生读书、写字、古诗词的知识,作为一门在学生年幼时进行的开放式的、思维发散式又是主要学习的学科,小学语文的教学承担着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思想教育、人文了解等多方面的初级认识的职责。当然,如果对这些只有表面上的认识是意义不大的,让学生们能够对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才是小学语文这门课程的真正职责所在。
一、发散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考的课堂模式
小学生的思维总是很活跃的,但他们活跃的部分可能总是在日常的游戏玩耍上,教师的职责就是将学生活跃的思维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上得到发散,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提升思考能力。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的课程环节。例如口语交际这个环节,有一个主题叫做“我想发明的机器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就可以发挥大胆的想象,但同时也不能完全脱离实际,要根据人类现有状态的不方便的地方,提出合理的设想。自行的想象完后,自然是进行口语表达的部分,这就不仅仅是自己想法的问题了,给别人讲的时候,一定要想好语言,陈述得有理有据,让别人听了能够清晰明了地理解你所讲的内容,想法也就需要全面性和严密性。在这样的活动环节中,学生通过奇思妙想和组织语言演讲,锻炼了思维的发散性,同时也学会了在以后给别人讲自己的想法时候要多思考,多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述。
二、教学生小故事、授学生大道理是师责所在
阳光下的水滴可以折射出七彩的光芒,好的讲解下的小的故事也可以折射出大的为人处事的人生哲理。小学语文的课本中也有很多有趣也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就拿小学生喜欢听的寓言故事来说,《亡羊补牢》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人在丢了羊以后好好修了羊圈之后就再也没有丢羊的故事,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这个故事给人的教育意义就是在我们犯了错,酿成了不良的后果之后,要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认真地检讨、改正错误,以免在以后发生重复的甚至更大的错误。这些为人熟知的小故事中蕴含的其实是做人的大道理,水滴石穿教人持之以恒,曾子杀猪诫人要有诚信,纪昌学射育人勤奋刻苦……老师讲这些小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对学生的影响力,在学生的心中根深蒂固良好品性的重要性,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行为处事的哲学,对以后的思维想法、一言一行都有重要的影响力。
三、在积极的方面思想上影响学生、心理上引导学生
从小给学生灌输正能量的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生懂得亲情友情的重要性,对学生以后性格的积极乐观、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对各种感情的珍重以及其他方面的思想观念、行为处事都有重要的影响。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涉及伟人的故事和温暖人心的文章,教师帮助学生不应该仅是理解文章内容,更应该是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或者主人公值得人学习的精神和品质。比如在学习陈沚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节课的时候,我们首先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周恩来总理的口中,但是是在什么情境下说出这句话的呢?这就要学习课文的内容,学习完之后老师可以先让同学们讨论故事中主人公给自己的印象,然后再给同学们讲周总理的身份地位、他的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事迹,接下来再让同学们谈感想,谈对文章的领悟以及对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进行分析,经过深层次的了解后,学生们对文章的内容自然有了更深刻的看法,感受也就会不一样。而这些发人深省的故事也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的远大志向。注重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对课文内容理解,同时影响到自身的思想和行为。
四、将生本理念新颖地运用到教学课堂上
所谓“生本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本教学”,也就是以老师为本,教授课程的方式更有益于老师讲授,而不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本教学的目的就是让老师把他们一人讲授的课堂还给学生。传统法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的课堂,老师在是课堂的主人,做着播撒知识蜜露的园丁的工作,学生则是静静地接受着滋养的花朵,可是园丁很难掌握不同的花朵需要多少的水来浇灌,又以怎样的方式浇灌才更益于吸收。生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主动讲出自己需要的知识,自己身上缺少的养分。这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尤为重要,语文这门学科涉及到的内容广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有难以理解的地方,若是老师就这么讲过去了,学生暂时的问题没有解决不算,对后面要学习的内容也会很难理解或者理解出现偏差。
要将小学语文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思维的发展、实际的联系、良好的典范引导、新颖有益的课堂教学方式都是重要的,将这些都做到实处,才能真正灵活地让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宣英.语文情境教学法探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03)
[2]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J]. 江西教育. 2007(Z1)
[3]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 教育研究. 2007(06)
关键字:小学语文;学习;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学生读书、写字、古诗词的知识,作为一门在学生年幼时进行的开放式的、思维发散式又是主要学习的学科,小学语文的教学承担着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思想教育、人文了解等多方面的初级认识的职责。当然,如果对这些只有表面上的认识是意义不大的,让学生们能够对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才是小学语文这门课程的真正职责所在。
一、发散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考的课堂模式
小学生的思维总是很活跃的,但他们活跃的部分可能总是在日常的游戏玩耍上,教师的职责就是将学生活跃的思维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上得到发散,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提升思考能力。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的课程环节。例如口语交际这个环节,有一个主题叫做“我想发明的机器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就可以发挥大胆的想象,但同时也不能完全脱离实际,要根据人类现有状态的不方便的地方,提出合理的设想。自行的想象完后,自然是进行口语表达的部分,这就不仅仅是自己想法的问题了,给别人讲的时候,一定要想好语言,陈述得有理有据,让别人听了能够清晰明了地理解你所讲的内容,想法也就需要全面性和严密性。在这样的活动环节中,学生通过奇思妙想和组织语言演讲,锻炼了思维的发散性,同时也学会了在以后给别人讲自己的想法时候要多思考,多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述。
二、教学生小故事、授学生大道理是师责所在
阳光下的水滴可以折射出七彩的光芒,好的讲解下的小的故事也可以折射出大的为人处事的人生哲理。小学语文的课本中也有很多有趣也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就拿小学生喜欢听的寓言故事来说,《亡羊补牢》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人在丢了羊以后好好修了羊圈之后就再也没有丢羊的故事,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这个故事给人的教育意义就是在我们犯了错,酿成了不良的后果之后,要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认真地检讨、改正错误,以免在以后发生重复的甚至更大的错误。这些为人熟知的小故事中蕴含的其实是做人的大道理,水滴石穿教人持之以恒,曾子杀猪诫人要有诚信,纪昌学射育人勤奋刻苦……老师讲这些小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对学生的影响力,在学生的心中根深蒂固良好品性的重要性,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行为处事的哲学,对以后的思维想法、一言一行都有重要的影响力。
三、在积极的方面思想上影响学生、心理上引导学生
从小给学生灌输正能量的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生懂得亲情友情的重要性,对学生以后性格的积极乐观、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对各种感情的珍重以及其他方面的思想观念、行为处事都有重要的影响。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涉及伟人的故事和温暖人心的文章,教师帮助学生不应该仅是理解文章内容,更应该是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或者主人公值得人学习的精神和品质。比如在学习陈沚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节课的时候,我们首先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周恩来总理的口中,但是是在什么情境下说出这句话的呢?这就要学习课文的内容,学习完之后老师可以先让同学们讨论故事中主人公给自己的印象,然后再给同学们讲周总理的身份地位、他的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事迹,接下来再让同学们谈感想,谈对文章的领悟以及对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进行分析,经过深层次的了解后,学生们对文章的内容自然有了更深刻的看法,感受也就会不一样。而这些发人深省的故事也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的远大志向。注重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对课文内容理解,同时影响到自身的思想和行为。
四、将生本理念新颖地运用到教学课堂上
所谓“生本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本教学”,也就是以老师为本,教授课程的方式更有益于老师讲授,而不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本教学的目的就是让老师把他们一人讲授的课堂还给学生。传统法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的课堂,老师在是课堂的主人,做着播撒知识蜜露的园丁的工作,学生则是静静地接受着滋养的花朵,可是园丁很难掌握不同的花朵需要多少的水来浇灌,又以怎样的方式浇灌才更益于吸收。生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主动讲出自己需要的知识,自己身上缺少的养分。这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尤为重要,语文这门学科涉及到的内容广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有难以理解的地方,若是老师就这么讲过去了,学生暂时的问题没有解决不算,对后面要学习的内容也会很难理解或者理解出现偏差。
要将小学语文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思维的发展、实际的联系、良好的典范引导、新颖有益的课堂教学方式都是重要的,将这些都做到实处,才能真正灵活地让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宣英.语文情境教学法探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03)
[2]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J]. 江西教育. 2007(Z1)
[3]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 教育研究.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