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循环”成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中的关键词。对于房企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到内循环对于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的重大影响。
“内循环”成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中的关键词。内循环的机制正不断探索,其有望成为“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体系和政策逻辑。此类体系必然会影响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因此,研究内循环的机制和特征,并据此分析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新趋势和新策略,是包括房企在内的各市场参与者所需要密切关注的内容。
从供给侧到内循环
在“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的阶段,主导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框架就是“供给侧”。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该思路对于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规划有很深刻的影响,“供给侧”成为这一阶段的热点词汇,也影响了后续各个产业的政策制定和相关发展。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房地产市场面临很多调整和变化,尤其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成为住房体制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住房发展和产品结构出现了新变化,租赁市场的发展成为这五年的重要内容。第二,棚改货币化安置的力度加大,其成为三、四线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城市换新貌的同时,房地产市场明显活跃起来。第三,金融去杠杆在房地产领域有较大的体现,尤其是在房企拿地、个人按揭贷款等领域,去杠杆、防范金融风险的动作明显增大。
但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新的市场矛盾和问题又开始增加。尤其是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后,关于“逆全球化”“单边主义”等讨论和质疑增加,其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冲击是比较大的。而到了2020年实际上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外向型经济更是受到冲击,各类贸易的传统机制被打破,国际经贸秩序也完全被打乱。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新的经济发展观、发展格局正逐渐形成。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和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内循环”的概念提出来了,即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提法不仅应对了当前国际贸易和疫情等问题,实际上也为明年“十四五”发展规划提供了一个总纲。换而言之,后续发展的经济指导路线,将牢牢围绕内循环而开展。宏观经济大格局在变化,其对于房地产在内的各类产业自然有深远影响,对于房地产领域的各参与者来说,在“十四五”期间,一定要注重内循环机制所带来的影响和深刻变化。
内循环重在激活内需
从具体结构来看,内循环其实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而从内循环的要素来说,则包括土地、劳动、资本、技术、数据等内容。这都是在研究内循环时所需要注意的内容。但若是从抓重点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要聚焦内需。这也意味着,在传统三驾马车即外贸、投资和内需方面,重心将有所调整,内需的激活将扮演更大的角色。
这个判断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实际上房地产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内循环市场,其和外循环的关系相对少。所以提出内循环的概念后,房地产市场需要积极研究内需在哪儿、如何改变或提升。这些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让房地产市场真正融入内循环的大潮之中。
我们注意到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些特殊情况。虽然疫情带来了很多冲击,但是高端物业或豪宅物业的销售其实并不差。这也说明,在国际资本市场波动加剧、资产品持有风险加大、收入状况或受影响等情况下,实际上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性在增加,其扮演了多重的角色。这也启发我们思考,即“十三五”期间中国住房内需更多体现为刚需和首套的概念,而到了“十四五”期间,改善型需求或成为重要的内容。
若这个判断是正确的,那么在内循环的大框架下,中国房地产市场也将真正在激活改善型需求方面发力。类似需求的释放在过去也曾被讨论过,包括二胎政策下的住房需求、“90后”“00后”的置业观念转变、住房小康后的美好住房模式等。类似讨论其实都已经出现了住房需求大释放的逻辑。但是类似讨论主要还是从房地产自身的情况出发的,而从内循环等大格局下的角度进行分析,却是没有的。尤其是在今年疫情期间,关于“宅经济”的讨论也开始增多,不过很多居民家庭本身住房面积小,宅经济下的居家生活模式其实也比较枯燥,所以这都启发我们思考,后续住房消费是否可以更好地给予激活,以真正实现住房美好的目标。
多个层面参与内循环
对于房企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到内循环对于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的重大影响。同时要结合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长效机制等内容,研究内循环下中国房地产细分市场的投资机会,以促进“十四五”期間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第一,要真正研究住房消费的新特征。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具有绿色环保功能的住宅、具有较好医疗医护资源的社区等都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到了“十四五”期间,“00后”也将陆续步入社会,该群体对于直播、游戏、创业等理解要更深,其对于住房的需求明显也会变化。比如说过去“80后”都希望住宅中可以配置书房,而“00后”则可能更希望有一个直播间。类似变化,其实都说明消费需求是会转变的,这都是内循环大框架下所需要研究的。
第二,内循环对于内需释放的鼓励和支持,客观上会使得后续文旅、免税店消费等明显增加。这实际上也是一些做文旅、做商业零售的房企所需要关注的。尤其是包括海南岛、西南等市场,后续此类文旅或免税店的消费需求会释放,相关房企在后续地产项目布局方面,应该重点关注此类新特点,真正把传统地产业务和多元化地产业务进行结合。
第三,要关注内循环下的国际经贸关系变化。实际上内循环并不是要闭关锁国,其依然是需要外循环做支撑的。但是基于内循环的大框架,一些产业、技术等输出的模式会转变。从目前来看,至少中国和东盟的经贸、“一带一路”等有关外循环概念的领域会发力。这也启发相关房企,要积极关注类似南宁、西安等核心城市,此类城市在后续内循环和双循环机制下往往会发力,这是地产投资可以重点关注的领域。
第四,关注内循环下的各类国家大战略。就目前来看,内循环要发力,实际上要依赖于“两新一重”等模式。这个模式在今年两会上首次提出,即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所以后续要关注新基建、新型城镇化等内容,在智慧社区、产城融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方面做创新,其有助于培育新的市场投资机会。
“内循环”成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中的关键词。内循环的机制正不断探索,其有望成为“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体系和政策逻辑。此类体系必然会影响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因此,研究内循环的机制和特征,并据此分析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新趋势和新策略,是包括房企在内的各市场参与者所需要密切关注的内容。
从供给侧到内循环
在“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的阶段,主导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框架就是“供给侧”。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该思路对于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规划有很深刻的影响,“供给侧”成为这一阶段的热点词汇,也影响了后续各个产业的政策制定和相关发展。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房地产市场面临很多调整和变化,尤其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成为住房体制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住房发展和产品结构出现了新变化,租赁市场的发展成为这五年的重要内容。第二,棚改货币化安置的力度加大,其成为三、四线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城市换新貌的同时,房地产市场明显活跃起来。第三,金融去杠杆在房地产领域有较大的体现,尤其是在房企拿地、个人按揭贷款等领域,去杠杆、防范金融风险的动作明显增大。
但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新的市场矛盾和问题又开始增加。尤其是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后,关于“逆全球化”“单边主义”等讨论和质疑增加,其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冲击是比较大的。而到了2020年实际上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外向型经济更是受到冲击,各类贸易的传统机制被打破,国际经贸秩序也完全被打乱。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新的经济发展观、发展格局正逐渐形成。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和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内循环”的概念提出来了,即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提法不仅应对了当前国际贸易和疫情等问题,实际上也为明年“十四五”发展规划提供了一个总纲。换而言之,后续发展的经济指导路线,将牢牢围绕内循环而开展。宏观经济大格局在变化,其对于房地产在内的各类产业自然有深远影响,对于房地产领域的各参与者来说,在“十四五”期间,一定要注重内循环机制所带来的影响和深刻变化。
内循环重在激活内需
从具体结构来看,内循环其实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而从内循环的要素来说,则包括土地、劳动、资本、技术、数据等内容。这都是在研究内循环时所需要注意的内容。但若是从抓重点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要聚焦内需。这也意味着,在传统三驾马车即外贸、投资和内需方面,重心将有所调整,内需的激活将扮演更大的角色。
这个判断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实际上房地产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内循环市场,其和外循环的关系相对少。所以提出内循环的概念后,房地产市场需要积极研究内需在哪儿、如何改变或提升。这些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让房地产市场真正融入内循环的大潮之中。
我们注意到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些特殊情况。虽然疫情带来了很多冲击,但是高端物业或豪宅物业的销售其实并不差。这也说明,在国际资本市场波动加剧、资产品持有风险加大、收入状况或受影响等情况下,实际上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性在增加,其扮演了多重的角色。这也启发我们思考,即“十三五”期间中国住房内需更多体现为刚需和首套的概念,而到了“十四五”期间,改善型需求或成为重要的内容。
若这个判断是正确的,那么在内循环的大框架下,中国房地产市场也将真正在激活改善型需求方面发力。类似需求的释放在过去也曾被讨论过,包括二胎政策下的住房需求、“90后”“00后”的置业观念转变、住房小康后的美好住房模式等。类似讨论其实都已经出现了住房需求大释放的逻辑。但是类似讨论主要还是从房地产自身的情况出发的,而从内循环等大格局下的角度进行分析,却是没有的。尤其是在今年疫情期间,关于“宅经济”的讨论也开始增多,不过很多居民家庭本身住房面积小,宅经济下的居家生活模式其实也比较枯燥,所以这都启发我们思考,后续住房消费是否可以更好地给予激活,以真正实现住房美好的目标。
多个层面参与内循环
对于房企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到内循环对于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的重大影响。同时要结合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长效机制等内容,研究内循环下中国房地产细分市场的投资机会,以促进“十四五”期間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第一,要真正研究住房消费的新特征。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具有绿色环保功能的住宅、具有较好医疗医护资源的社区等都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到了“十四五”期间,“00后”也将陆续步入社会,该群体对于直播、游戏、创业等理解要更深,其对于住房的需求明显也会变化。比如说过去“80后”都希望住宅中可以配置书房,而“00后”则可能更希望有一个直播间。类似变化,其实都说明消费需求是会转变的,这都是内循环大框架下所需要研究的。
第二,内循环对于内需释放的鼓励和支持,客观上会使得后续文旅、免税店消费等明显增加。这实际上也是一些做文旅、做商业零售的房企所需要关注的。尤其是包括海南岛、西南等市场,后续此类文旅或免税店的消费需求会释放,相关房企在后续地产项目布局方面,应该重点关注此类新特点,真正把传统地产业务和多元化地产业务进行结合。
第三,要关注内循环下的国际经贸关系变化。实际上内循环并不是要闭关锁国,其依然是需要外循环做支撑的。但是基于内循环的大框架,一些产业、技术等输出的模式会转变。从目前来看,至少中国和东盟的经贸、“一带一路”等有关外循环概念的领域会发力。这也启发相关房企,要积极关注类似南宁、西安等核心城市,此类城市在后续内循环和双循环机制下往往会发力,这是地产投资可以重点关注的领域。
第四,关注内循环下的各类国家大战略。就目前来看,内循环要发力,实际上要依赖于“两新一重”等模式。这个模式在今年两会上首次提出,即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所以后续要关注新基建、新型城镇化等内容,在智慧社区、产城融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方面做创新,其有助于培育新的市场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