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面向语言的学科,语言是思维与表达的工具,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必要的,因为从学段上来看,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批判性的意识,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常常有一种或隐或现的创新、求新、求异意识,这意味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了基础;同时,语文教学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空间较大,尤其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当教师基于多元解读的思路实施教学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往往会有较大的扩散,而不局限于某一思路或认识,这就意味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了空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工作,并不是说对原有观念的否定就是批判,更不能在教学中为批判而批判,真正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是讲究科学过程的,而也只有遵循着科学思维的过程去进行批判性思维,才能让学生真正具有批判的意识与能力,这样才不会培养出当下社会上冠以批判之名而实为“杠精”的人。从这样的思路出发,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对批判性思维的价值进行探究与实践思考。
一、批判性思维的科学过程
根据徐飞等人的研究,在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发生的过程,应当包括理解主题论点(此论点与议论文之论点有所不同,更多的指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形成的观点)、分析论证结构、澄清观念意义、审查理由质量、评价推理关系、挖掘隐含假设、考察替代论证、综合组织论证等步骤。那很显然的逻辑结论就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价值认识,就要观照这些基本步骤去理解。下面结合《皇帝的新装》一文的文本解读分别说明:
新装是学生比较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学生建立起来的新装的认识就是身上的新衣服。
新装往往可以给著衣者新的感受,同时也意味着一人的内在本质的一种展现方式,因为不同衣服风格,往往代表着不同人的认识,这是初中学生的直觉,同时也是文本解读的基础。《皇帝的新装》这一标题给学生带来的两个直观性的认识是由“皇帝”和“新装”两个关键词建立的,新装本身作为某个认识的承载体,往往不在学生的有意注意之内,也就是说学生在看到标题之后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皇帝的新装有什么特殊吗”。其后,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会随着教师的主导去建构认识——没有新装的“新装”,是一种反讽!而整个建构的过程,就是围绕皇帝花了大价值钱一无所获,且还在公众面前彻底暴露的情节进行的。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新装引发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不同态度与观点。
应当说这样的过程就是常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思维发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必须认识到本文的主題论点就是真与伪的共存,分析论证结构就是师生基于文本解读所作出的或有意(师)或无意(生)的争论,而要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就意味着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更多更好地基于自己的经验与认知,去形成更多相异的论证结构,于是其后的相关步骤也就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得新的观点能够有效形成。
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中,在建立相关观点的时候可以发现,好多学生无论是基于“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还是基于“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其实都是皇帝或者全城的人内心总希望手下或身边的人比自己愚蠢,以显示出自己聪明的想法。
不管这样的观点正确与否,就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观点的形成过程,完全决定于分析论证结构的重新梳理,而不同的分析论证结构,也就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而在不同的结论得出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意特征与认知能力均得到了培养,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批判性思维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因为其对应着批判性思维的批判精神与批判技能两个方面。
类似的,在新的分析论证结构形成之后,其后的六个批判性思维的步骤也会有相应的内容变化,当然要认识到的是,变化的是内容而不是步骤本身,而这也意味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八个步骤,依然是教师应当认识到的价值所在。
二、语文教学中批判的实践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更多的应当隐藏于教学过程中,其通常存在于工具性问题解决之后的人文性问题解决过程中,即存在于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而且根据笔者的经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是显性与隐性结合,教师既要明确让学生认识到批判性思维必须存在于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同时又不必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八个步骤显著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在学生真正的发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这八个步骤的详略甚至是取舍,也是教师应当关注的。
在《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激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问题是:对于文章解读后得出的“人与人之间总存在不信任”或“人总是虚伪的”的观点,你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呢?这些不同看法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问题的驱动,永远是学生思维激活的最有效的手段,在接受到这个问题之后,初中学生能够自然形成隐隐约约的批判性思考的意识,他们常常会回到文本当中尝试通过重新解读去试图有新的发现。除了像上面所举的新装之外,还有学生会经历这样的思考过程:
该学生说,我在读课文的时候,对文中的“大臣”和“全城百姓”的言行更感兴趣,从那个诚实的老大臣(皇帝认为他“很有理智,就称职这点说,谁也不及他”)的“愿上帝可怜我吧”这句话,到另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工作进行的情况,都是该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情节。用该学生的话说,读遍全文,发现描述对新装判断的言行的文字非常丰富,这使得他发现虽然新装是皇帝的新装,但对新装的判断却是各个层次的人的判断,他的问题是:为什么诚实的老大臣,还有另一位诚实的官员,还有全城的百姓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新装漂亮?而这个问题也有其他学生作出了回答:这说明整个城市里从皇帝到百姓都非常虚伪。可是又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人都这么虚伪呢?而一开始那个学生说:孩子不虚伪,只有成人虚伪?而当其他学生认同了这个观点后,问题又进一步凸显了出来:难道成人的世界都是虚伪的世界吗? 在这样的问答的过程中,所有学生的思路也被激活了:成人的世界都虚伪吗?有学生认为,成人确实是虚伪的,因为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也看到成人经常为了某个目的而说谎,《皇帝的新装》一课中,只是将这样的虚伪情节放大了而已;有的学生认为,这样的判断太过夸张,自己的父母对自己就从来没有虚伪过。当然也有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成人之间的相处需要这么虚伪呢?随着讨论的深入,文中的“哎呀,真是美极了!”是成人世界里几乎不以人的意志为改变的选择。当然也有学生有不同观点,有一个女学生主动站起来否定前面这些“消极的观点”(该女学生的原话):成人交往的时候选择说假话,固然有虚于委蛇的一面,但同时也说明人际交往不像我们学生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对于同一个物体,对于同一件事情,观点往往不同,而为了表面的和谐,违背自己的内心而顺从对方的意思,也是相处的一种方式。实际上很多时候如果不这样“虚伪”,反而会有更多的矛盾。……这个女生的观点可以说既是对前面观点的综合分析与重新判断,同时也对传统教学思路中形成的认识的一种更为细致的梳理,这样的梳理显然是批判性思维的产物,其实充斥着观念意义的澄清、理由质量的审查、推理关系的重新梳理与评价等,而最终所得出的观点,既不与原有认识有冲突,同时又不走寻常被接受的路,而是经由自身缜密思考、推理的产物,体现出了批判性思维的意蕴。
应当说这样的思维也獲得了一部分学生的认同,而由此学生的思维也就由《皇帝的新装》转向了面向自己的思考,而这正是本文学习的最佳指向。
三、批判性思维培养注意点
如文章开头所说,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为批判而批判的过程,那种不讲逻辑只为求异的批判,不是真正的批判能力的培养。因此,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基本步骤实施教学是必要的,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笔者通过观察、总结与思考,发现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是批判性思维要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基础。
初中学生有批判意识,同时批判能力又比较薄弱,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宜过分拔高,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水平来进行,实际教学中像上面例子中一样,通过问题来促进学生进行求异思考,至于思考的结果则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而不是强制,否则批判性思维的空间就没有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也就失去意义了。
二是批判性思维要有开放的评价体系。
既是批判性思维,那思维结果就不宜追求统一,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评价的时候,需要关注的是学生自身逻辑的合理性,需要建立起一套开放的评价机制,以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与结果更多地给予积极性评价。实践表明,只有得到了评价的保证,学生的批判意识之苗才能得到培养。
三是批判性思维要注意方向的把握。
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有学生对批判性思维认识不足而故意抬杠的情形,这就需要教师去把握、校正方向。这与开放性评价并不矛盾,因为教学本身还有一个教学目标的达成问题,与教学目标明显背离的文本解读观点,在课堂上还是需要得到即时纠正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必要的,是基于基本的科学步骤来实施的,同时与当下核心素养教育的要求也是一脉相承的。
蒋俭学,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口学校教师。
一、批判性思维的科学过程
根据徐飞等人的研究,在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发生的过程,应当包括理解主题论点(此论点与议论文之论点有所不同,更多的指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形成的观点)、分析论证结构、澄清观念意义、审查理由质量、评价推理关系、挖掘隐含假设、考察替代论证、综合组织论证等步骤。那很显然的逻辑结论就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价值认识,就要观照这些基本步骤去理解。下面结合《皇帝的新装》一文的文本解读分别说明:
新装是学生比较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学生建立起来的新装的认识就是身上的新衣服。
新装往往可以给著衣者新的感受,同时也意味着一人的内在本质的一种展现方式,因为不同衣服风格,往往代表着不同人的认识,这是初中学生的直觉,同时也是文本解读的基础。《皇帝的新装》这一标题给学生带来的两个直观性的认识是由“皇帝”和“新装”两个关键词建立的,新装本身作为某个认识的承载体,往往不在学生的有意注意之内,也就是说学生在看到标题之后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皇帝的新装有什么特殊吗”。其后,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会随着教师的主导去建构认识——没有新装的“新装”,是一种反讽!而整个建构的过程,就是围绕皇帝花了大价值钱一无所获,且还在公众面前彻底暴露的情节进行的。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新装引发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不同态度与观点。
应当说这样的过程就是常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思维发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必须认识到本文的主題论点就是真与伪的共存,分析论证结构就是师生基于文本解读所作出的或有意(师)或无意(生)的争论,而要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就意味着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更多更好地基于自己的经验与认知,去形成更多相异的论证结构,于是其后的相关步骤也就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得新的观点能够有效形成。
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中,在建立相关观点的时候可以发现,好多学生无论是基于“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还是基于“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其实都是皇帝或者全城的人内心总希望手下或身边的人比自己愚蠢,以显示出自己聪明的想法。
不管这样的观点正确与否,就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观点的形成过程,完全决定于分析论证结构的重新梳理,而不同的分析论证结构,也就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而在不同的结论得出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意特征与认知能力均得到了培养,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批判性思维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因为其对应着批判性思维的批判精神与批判技能两个方面。
类似的,在新的分析论证结构形成之后,其后的六个批判性思维的步骤也会有相应的内容变化,当然要认识到的是,变化的是内容而不是步骤本身,而这也意味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八个步骤,依然是教师应当认识到的价值所在。
二、语文教学中批判的实践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更多的应当隐藏于教学过程中,其通常存在于工具性问题解决之后的人文性问题解决过程中,即存在于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而且根据笔者的经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是显性与隐性结合,教师既要明确让学生认识到批判性思维必须存在于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同时又不必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八个步骤显著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在学生真正的发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这八个步骤的详略甚至是取舍,也是教师应当关注的。
在《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激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问题是:对于文章解读后得出的“人与人之间总存在不信任”或“人总是虚伪的”的观点,你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呢?这些不同看法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问题的驱动,永远是学生思维激活的最有效的手段,在接受到这个问题之后,初中学生能够自然形成隐隐约约的批判性思考的意识,他们常常会回到文本当中尝试通过重新解读去试图有新的发现。除了像上面所举的新装之外,还有学生会经历这样的思考过程:
该学生说,我在读课文的时候,对文中的“大臣”和“全城百姓”的言行更感兴趣,从那个诚实的老大臣(皇帝认为他“很有理智,就称职这点说,谁也不及他”)的“愿上帝可怜我吧”这句话,到另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工作进行的情况,都是该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情节。用该学生的话说,读遍全文,发现描述对新装判断的言行的文字非常丰富,这使得他发现虽然新装是皇帝的新装,但对新装的判断却是各个层次的人的判断,他的问题是:为什么诚实的老大臣,还有另一位诚实的官员,还有全城的百姓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新装漂亮?而这个问题也有其他学生作出了回答:这说明整个城市里从皇帝到百姓都非常虚伪。可是又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人都这么虚伪呢?而一开始那个学生说:孩子不虚伪,只有成人虚伪?而当其他学生认同了这个观点后,问题又进一步凸显了出来:难道成人的世界都是虚伪的世界吗? 在这样的问答的过程中,所有学生的思路也被激活了:成人的世界都虚伪吗?有学生认为,成人确实是虚伪的,因为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也看到成人经常为了某个目的而说谎,《皇帝的新装》一课中,只是将这样的虚伪情节放大了而已;有的学生认为,这样的判断太过夸张,自己的父母对自己就从来没有虚伪过。当然也有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成人之间的相处需要这么虚伪呢?随着讨论的深入,文中的“哎呀,真是美极了!”是成人世界里几乎不以人的意志为改变的选择。当然也有学生有不同观点,有一个女学生主动站起来否定前面这些“消极的观点”(该女学生的原话):成人交往的时候选择说假话,固然有虚于委蛇的一面,但同时也说明人际交往不像我们学生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对于同一个物体,对于同一件事情,观点往往不同,而为了表面的和谐,违背自己的内心而顺从对方的意思,也是相处的一种方式。实际上很多时候如果不这样“虚伪”,反而会有更多的矛盾。……这个女生的观点可以说既是对前面观点的综合分析与重新判断,同时也对传统教学思路中形成的认识的一种更为细致的梳理,这样的梳理显然是批判性思维的产物,其实充斥着观念意义的澄清、理由质量的审查、推理关系的重新梳理与评价等,而最终所得出的观点,既不与原有认识有冲突,同时又不走寻常被接受的路,而是经由自身缜密思考、推理的产物,体现出了批判性思维的意蕴。
应当说这样的思维也獲得了一部分学生的认同,而由此学生的思维也就由《皇帝的新装》转向了面向自己的思考,而这正是本文学习的最佳指向。
三、批判性思维培养注意点
如文章开头所说,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为批判而批判的过程,那种不讲逻辑只为求异的批判,不是真正的批判能力的培养。因此,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基本步骤实施教学是必要的,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笔者通过观察、总结与思考,发现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是批判性思维要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基础。
初中学生有批判意识,同时批判能力又比较薄弱,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宜过分拔高,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水平来进行,实际教学中像上面例子中一样,通过问题来促进学生进行求异思考,至于思考的结果则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而不是强制,否则批判性思维的空间就没有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也就失去意义了。
二是批判性思维要有开放的评价体系。
既是批判性思维,那思维结果就不宜追求统一,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评价的时候,需要关注的是学生自身逻辑的合理性,需要建立起一套开放的评价机制,以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与结果更多地给予积极性评价。实践表明,只有得到了评价的保证,学生的批判意识之苗才能得到培养。
三是批判性思维要注意方向的把握。
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有学生对批判性思维认识不足而故意抬杠的情形,这就需要教师去把握、校正方向。这与开放性评价并不矛盾,因为教学本身还有一个教学目标的达成问题,与教学目标明显背离的文本解读观点,在课堂上还是需要得到即时纠正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必要的,是基于基本的科学步骤来实施的,同时与当下核心素养教育的要求也是一脉相承的。
蒋俭学,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口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