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解读伊朗议会选举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笼罩在战争阴霾下的伊朗如期举行第九届议会选举。4829万合格登记的选民,其中约390万是首次参加投票,从3454名候选人中选出290名国会议员。在首轮投票中获得各自选区1/4以上选票的225个候选人成功当选新一届议会成员,未确定的33个选区的65个席位将由130名候选人在4月底举行的第二轮投票中产生。拥有30个议席的德黑兰选区竞争激烈,首轮只有五位候选人当选。从当选议员的政治立场看,保守派在已经确定的225个席位中赢得了160席,保持了2004年以来在议会中的主导地位。获得选票最多的是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亲家、前议长阿德尔,而现任议长拉里贾尼则在圣城库姆选区再次当选,但选票数比上次减少许多。新议长很可能在阿德尔和拉里贾尼之间产生,而围绕议长人选的投票将导致议会内的各派势力重新组合。
  敏感时期的重要政治选举
  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胜利以来,伊朗共举行了30次全国大选和全民公决,直接投票选举了除最高领袖之外的总统、专家会议、议会、城乡委员会等重要机构人选,在较大程度上保证了伊斯兰政府的合法性。最近20年间,伊朗主要的政治派别都把斗争的焦点转向了票箱对决,借助民众的多数支持执掌总统职位和议会主导权;伊朗民众则用手中的选票表达个人意愿,先后催生了“务实保守派”(拉夫桑贾尼)、“自由改革派”(哈塔米)和“强硬保守派”(内贾德)三个风格迥异的总统,并推动议会的主导权在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轮换,给伊朗的政治生活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生动的民主政治实践,即便在惯于挑剔的西方人眼里,也只是因为最高领袖的特殊地位及其产生方式而被解读为“半民主制”。实事求是地讲,伊朗的权力架构确实是中东乃至伊斯兰世界最民主的政权之一,“伊斯兰共和国与宪法的形成过程,以及选举在国家各级权力机构产生中的广泛使用,表明一些民主原则在当代伊朗政治生活中起着相当的作用……它在人民中享有的支持、民众参与政治的程度……远胜于它的阿拉伯邻国”。
  从这个角度看,尽管有不少人否认伊朗议会选举的真实性,批评其是在“疯狂或者更疯狂”之间无奈选择的骗人游戏,但作为伊斯兰共和国的第31次全民性政治活动的第九届议会选举,确实是伊朗一次重大的政治活动。在中东大规模政治变局、美欧和阿拉伯邻国借力叙利亚内乱而剑指伊朗的特定背景下,面对美欧制裁带来的黯淡经济前景和内部支离破碎的政治舞台,伊朗当局迫切需要一场高投票率、高参与度的政治选举来彰显伊斯兰政权的合法性和民众基础,向外界展示伊朗国内的团结气氛和政治活力。于是,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投票前夕数次向民众发表讲话,称高投票率将捍卫伊朗的国家荣誉与安全,充满活力的议会选举是给世界霸权主义者的“一记响亮的耳光”,能够让其认识到在与伊朗的对抗中不可能取得任何进展。总统内贾德则以“国家义务”号召选民投票,对西方国家的“威胁和阴谋给出决定性答案”。
  总体上看,哈梅内伊和内贾德的呼吁得到了积极响应。根据伊朗内政部的统计,本届议会选举的投票率为64.2%,比2008年高出九个百分点。中小城市民众的投票热情普遍高于大城市,相对贫困的居民因为感谢政府每月的现金补贴而参加议会投票。客观地讲,六成多的投票率不仅展现了伊朗现政权和伊斯兰意识形态的深厚民众基础,展示了最高领袖的社会威望与感召力,也从反面说明了改革派对选举的抵制已经无法影响民众对选举的态度,反映出伊朗社会目前的人心向背及各派势力此消彼长的客观现实。
  特殊体制下,形式重于内容
  但议会选举的重要意义大概也只在于此。作为第二级权力机构,议会在过去没有真正影响过伊朗大政方针的制定和执行,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可能给伊朗的国家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或者方向性改变。伊朗既往的对外政策,无论是地区还是国际层面,目前都不会因为议会选举而出现太大变化。而在国内改革派持续遭受打压、重要盟友叙利亚内乱升温的背景下,本届议会选举再次强化了伊朗政坛整体趋于保守的发展趋势。
  首先,现代伊朗伊斯兰政治体系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系统:法基赫系统和政府系统。起监护功能的法基赫系统基本上由统治集团内部指派产生,不经过民选,不对任何机构负责,也没有任期限制。作为真主在人间的代理人,宗教领袖凌驾于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门之上,掌管着武装部队、国家广播电视机构以及主要的宗教和政治基金会,有宣战和停战的权力,有权任命宪法监护委员会(宪监会)的半数成员,任命司法总监及经司法总监提名的总检察长和最高法院院长,批准总统候选人,根据最高法院和议会的提议任免总统。伊斯兰议会是伊朗的最高国家立法机构,比中东大多数国家的议会拥有更多权力,包括制定预算案和对国家安全、外交事务施加影响等,然而由于议会选举必须接受宪监会的监督,宪监会掌控议员候选人的资格筛选和当选议员的资格确认,议会通过的法律须经宪监会批准方可生效,议会实际上无法直接影响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及其领导的安全部队的外交决策,事实上也无法对伊朗国家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不同利益集团间的派别斗争一直伴随着伊斯兰共和国的发展。建国之初是民主自由派与教士阶层之争,神权政体确立后则是教士阶层内部的激进派与温和派之争。在1992年的第四届议会选举中,受时任总统拉夫桑贾尼与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联袂打压,以“德黑兰战斗的宗教人士协会”为代表的激进派失去了在议会中的垄断地位,温和派阵营独揽伊朗政坛大权。但物极必反,温和派阵营很快分裂为以拉夫桑贾尼为首的务实派和以哈梅尼伊为首的保守派,两派之间的激烈争夺又催生了改革派。此后,伊朗政坛始终存在着改革派、务实派和保守派三大派别,但很少有哪个派别在议会和总统选举中取得长时间的绝对优势。在1996年和2000年的第五、六届议会选举中,改革派分别获得了44%和74%的多数席位,该派候选人哈塔米也在1997年和2001年的第七、八届总统选举中获胜。在2004和2008年的第七、八届议会选举中,改革派因为分别有2500和1700名候选人被取消参选资格而抵制选举,保守派轻松取得了超过2/3的多数席位,并带动新生代政治人物内贾德在伊朗第九、十届总统选举中接连胜选。
  就此而言,保守派在今年议会选举中压倒性胜选的最大意义,就是基本确定了明年总统选举候选人的保守主义立场。以拉夫桑贾尼为首的温和务实派还将持续遭遇保守派的全面打压,并因情势使然而在最近十年与以哈塔米和穆萨维为首的改革派走得比较近,但只要叙利亚乱局和西方对伊朗的打压态势没有大的改变,双方在明年总统大选中都不可能东山再起。
  保守派一支独大,但非铁板一块   在改革派被贴上“骚乱”标签、温和务实派逐渐边缘化之后,伊朗政坛形成了保守派一支独大的局面。此次参选的候选人基本都是保守派人士。但保守派也并非铁板一块,众多参选人分属两大阵营。“原则主义者团结阵线”(也称团结阵线)的候选人以现任专家委员会主席坎尼为首,是忠于哈梅内伊的传统保守派;“伊斯兰抵抗阵线”(也称稳固阵线)的候选人则主要是内贾德的支持者,大多是崭露头角的新生代保守派,其中不少是内贾德当年在革命卫队的袍泽。在本届议会选举中,因为西方制裁导致的经济困难,迅速攀升的通货膨胀、不断减少的燃料和食品补贴使政府成为民众抱怨的对象,公开挑战哈梅内伊权威的内贾德遭遇民意“滑铁卢”,在广袤乡村地区的传统“票仓”优势不再。“团结阵线”则攻城略地,首轮选举就稳获议会多数席位,西方媒体甚至称占到了已确定225名议员的75%。鉴于拉夫桑贾尼和哈塔米两位前任的先例,内贾德剩余18个月的总统任期势必坎坷,其与最高领袖和新一届国会的关系也引起广泛猜测。甚至有传言说,哈梅内伊正计划用由议会推举产生的总理取代全民直选的总统,计划中的2013年总统选举有可能不会举行。
  但对内贾德及其支持者在议会选举中的失利不宜过分夸大。首先,内贾德与哈梅内伊的分歧,虽然有个人因素,但本质上仍是民选总统与非民选最高领袖之间制度性矛盾冲突的周期性发作。事实上,内贾德和哈梅内伊的关系并不像外界传言的那样糟糕,在2005和2009年有争议的两次总统大选中,最高领袖都给予内贾德提携和支持,在2009年的选后风波中更是与穆萨维和拉夫桑贾尼直接对阵,反而让作为第二代领导人的内贾德在这场霍梅尼时代前总统、前议长和前总理的交锋中沉默了将近一个月。可见,共同的保守主义立场和因年龄差异造就的互补利益,决定了哈梅内伊和内贾德的政治关系重于个人关系,内贾德一些表示不满的举动似乎更像是晚辈对长辈使小性子。而自去年以来外界之所以有总统与最高领袖对阵的印象,部分原因是西方媒体的有意挑唆和片面解读,但主要还是内贾德与哈梅内伊在一些问题上的分歧在网络时代被过度放大的结果。即便内贾德行事一贯不循常理,但在几乎没有胜算的情况下以公开对阵的方式挑战最高领袖的权威恐怕不太现实。
  其次,有着浓厚宗教色彩的伊朗还算是一个民主多元社会,政治斗争的底线主要还是逼迫对手下台或改弦更张而非赶尽杀绝,不同派别的代表性政治人物始终都有公开的支持者。而且此次议会选举中“团结阵线”的候选人除了少数一贯激烈批评内贾德外,大部分人的政治倾向并不明显,其中不少人还被两个阵营都当作自己人,所以不能简单地把保守派候选人划分为哈梅内伊阵营或者内贾德阵营,也不能简单地从表面数字得出输赢的结论。事实上,在德黑兰省选区,“团结阵线”与“稳固阵线”就平分秋色,当选的五名议员中两派各一,另外三人为双方共同的候选人,即将参与第二轮投票的50名候选人中有22人属于“团结阵线”,23人属于“稳固阵线”。
  从去年以来,由于暗杀沙特驻美国大使事件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伊核问题报告,西方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伊朗的制裁措施,并不断威胁要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在此背景下,维持伊朗国家机器的稳定运转是保守派现阶段的主要目标之一,会尽可能避免因内部矛盾给西方和反对派制造可乘之机。无论是否心甘情愿,最高领袖都必须确保内贾德政府运转至明年6月,避免后者因倍感屈辱愤而辞职引起政坛剧烈动荡。就此而言,保守派之间的意见分歧和权力内斗目前还属于内部矛盾,不至于影响伊斯兰神权体制的稳定。但是,一个地区性大国当然不可能长时间只有一种声音。由于草根总统内贾德、“蓝血贵族”拉里贾尼和最高领袖亲家阿德尔等保守派新生代政治人物之间的分歧和对立,在伊朗政治生活中占据压倒性优势的保守派,很可能重复1992年第四届议会选举中温和派战胜激进派后一分为三的老路,区别可能只是派别名称和领导人的面孔不同而已。
其他文献
2015年4月20日,世界知识出版社受邀参加四川省阆中市“千年古城·万家书香”全民阅读项目启动仪式。世界知识出版社积极参与这项文化惠民工程,捐赠五千册图书,与阆中古城杜家客栈共建“世界知识出版社书院”,并将陆续邀请嘉宾在书院举行文化交流活动。  在启动仪式上,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马凤春代表共建书院捐建方讲话,他表示,在“书香中国”建设方兴未艾的今天,在阆中捐建书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游客参与阅读,
【印】《今日印度》2015年9月28日  在印度的特伦甘纳邦,大片土地干裂,庄稼枯萎,绝望的农民眼看着荒瘠的土地和高筑的债台束手无策,活着已经成为比死亡更沉重的负担。  自2014年6月2日以来,该邦报告的自杀农民已经达到409人。尽管政府方面认为,这些自杀的案例未必都与恶化的经济状况直接相关,但近来该邦农业部长已经承认,平均每天自杀的农民不少于一人,而非政府组织和农民组织则认为真实数字应该是其三
国、民两党均换新秘书长,新一轮争斗悄然拉开惟幕:“攘外必先安内”,两人面临的最大麻烦都在党内。  台湾政局在每一次重大选举后都会发生变化,此次“三合一”选举也不例外,国民党在选举中虽保住12席的多数,但得票数与上届相比减少,岛内民意再一次向政绩不佳的马英九当局发出警讯;相反,民进党逐步摆脱陈水扁弊案阴影,开始止跌回升。为因应未来更加激烈的政党竞争,国、民两党均在选后关键时刻调整人事,其中最受关注的
2015年7月12日,印度总理莫迪访问吉尔吉斯斯坦,与阿坦巴耶夫总统会晤。  7月6日~13日,印度总理莫迪出访中亚五国,与各国领导人均举行会晤,在经贸、人文、安全等领域达成诸多共识。历史上,印度次大陆和河中地区(指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基本包括除哈萨克斯坦北部以外的中亚地区)交往源远流长。苏联时期,尼赫鲁也曾到访过位于苏联版图内的中亚地区。苏联解体后,受地缘位置等因素的制约,
1月22日,以色列举行议会选举,右翼的“利库德—以色列是我们的家园”联盟取得明显优势,内塔尼亚胡成功连任以色列总理。  回望内塔尼亚胡本次执政的四年(2009年至今),以色列可谓内忧外患。从经济增长放缓到“以色列之夏”,从加沙战争到巴勒斯坦“入联”,从阿拉伯剧变到穆斯林兄弟会上台,从伊朗核问题到美以关系紧张……可以说,自阿以进入冷和平状态以来,以色列从未经历如此困难的国内形势和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
陆地地缘政治的重要性  中国在传统上一直是大陆国家,陆地地缘政治占据国家的主导地位。今天随着全球化和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的日渐一体化,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显现出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陆地地缘政治不重要了;相反,同样的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更显现出陆地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如下三个层面来讨论。  第一,国家的统一。在地理意义上,中国国家的形成走的是一个从中心地带向边缘地带扩张的过程。中
5月,飞向济州岛。上次访问此地大约是十年前。风景旧曾谙之际,却在不经意间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强劲变化。  济州岛是离岛,也称蜜月之岛。以前韩国人把济州岛比作美国的夏威夷,年轻夫妇如果负担不起去海外度蜜月,必定要去济州岛。现如今,新婚夫妇不常见,倒是中国人把这里当作宾至如归的度假圣地。原因一是距离近,交通很方便。上海到济州岛才500公里,飞行时间不过一个小时。北京到济州也不过两个多小时。二是济州岛对
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前不久我应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之邀,参加了其主持的庆祝活动。这些年与他交往的一些片断也再次浮现在眼前。  2007年1月,我从摩洛哥王国离任后即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主管对欧洲的人民外交工作。在外交学会工作期间,我有幸接触了不少欧洲的前政要,其中接触最多的是法国前总理拉法兰。  应拉法兰之邀在法国演讲  拉法兰2005年6月卸任法国总理后,担任著名的法国展望与革新基金
2014年4月5日,阿富汗举行总统选举投票。最终计票结果预计于5月中旬公布。如果没有候选人赢得50%以上选票,那么得票数领先的两名候选人将进行第二轮角逐。根据阿富汗《宪法》,现任总统卡尔扎伊无法再次连任,因此这将成为2001年以来阿富汗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更迭。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计划在今年内完成主要作战部队的“撤出”进程。阿富汗正在经历政治、经济、安全领域的三重过渡,此次大选正是政
2013年2月18日,英国首相卡梅伦造访印度,强调深化两国经贸、国防等领域的合作。这是他就任首相后第二次访问印度,卡梅伦称,两国可以成为 “最伟大的合作伙伴”。显然,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两个国家的故事并未因印度独立而结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印度成为大国外交的新宠儿。在各国纷纷向印度示好的情况下,英国是否有足够吸引力博得它的青睐?面对英国伸出的橄榄枝,印度又是否会欣然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