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85-01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幼儿创造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新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依据创造学的原理,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开发幼儿创造力的教育。
传统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存在不少的弊端:1.降低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心理学的研究成功表明孩子喜欢在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的情境中学习,情绪越佳,学习效果越高,如幼儿传统的科学活动过程由教师主讲,孩子们成了单纯的听众。科学活动对他们来说不但感觉单调乏味也失去了吸引力,变成了一种学习压力和负担;如果科学教育过程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以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是孩子们通过“自己玩”、“自己做”、“自己说”的过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2.抑制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新《纲要》明确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3.限制了孩子创造思维的发展。发散思维能力是指从各种角度去思考、探究问题,寻求多样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思维形式。
经过一阶段的研究、实践活动,我觉得运用质疑问难的策略能较好地调动幼儿探索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学习活动其实就是一个由设疑到质疑最后释疑的过程。设疑过程还是由教师来设计的,设疑的目的是为了质疑做铺垫,质疑则可由老师来引导设置,也可由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直接提出。而由孩子质疑的问题,教师不但可以从中发现孩子的思维方法,而且可以培养孩子大胆质疑问难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孩子敢想、善思的创新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
一、把时空留给孩子,给孩子创造主动发展的氛围与机会。
让幼儿在一个宽松、和谐、平等、自由、激励的环境中,使幼儿的思维始终处于开放、活跃的状态,创造潜能得以挖掘,以培养幼儿创造的心态,营造一个“创造”的环境,我们力求达到这样的几种心态:一种是自由开放的心态。不怕说错做错,能无所顾忌地展开思维活动;第二种是探索研讨的心态。不被动接受,不墨守成规,喜欢从新角度探索、思考和讨论;第三种是独立思考的心态。不人云亦云,不习惯听命于他人。敢于表现他人之所未发的见解。
二、开展“小问号”活动,萌发幼儿的创造意识。
好奇和探求是幼儿的一大特色,幼儿常常会问出一系列的问题,想知道“是什么?”、“为什么?”,为了将幼儿无意识的、偶然的、不稳定的兴趣,培养成广泛而稳定的兴趣,我们竭力创设思维激发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让幼儿在自己的活动中观察操作,并积极地发现和探求为什么的答案,促使幼儿主动的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我们开展了“小问号”活动。幼儿园设立了“小问号”室,内容有关于电、光、声音、磁铁、平衡、空气、小工具、视觉、嗅觉等近三十种内容。在其中,幼儿可以在自由操作和实验中不仅解决了“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更解决了 “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这种多种材料及宽松活动的环境,有利于幼儿科技创造潜能的发挥。
三、改善师生关系,尊重和保护幼儿的个性和尊严,让幼儿敢疑。
在科学活动中,当孩子们在操作各种材料时,教师应持开放性的态度并愿意与孩子共同尝试,用提供的材料去验证各种可能性。同时,教师要敢于去忍受活动过程的“混乱”,在表述操作过程可能会说得离题万里,但教师在此时不能有丝毫的急躁情绪,要对他们正在做的事和正提出的问题表现出赞许和极大的兴趣,要有与孩子共享他们经验的激情,让孩子真正体验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尊重,最大限度地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为孩子敢于质疑问难提供最初的可能性。
四、由材料固定、操作固定转为自由选材、自由操作,让幼儿有疑可质、有难可问。
以往的科学活动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学具操作材料一般是一人一份,这样因条件、设施的限制,所提供的材料就相对固定。假如,我们将大量的操作材料提供给孩子,让孩子自由选择并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操作、任意发挥,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便有疑可质,有难可问。如在《有用的口袋》中,教师为孩子提供了多种材料的袋子,其中有两种蛇皮袋外观相似,但其中一种内有一层薄膜,孩子们在操作中有的孩子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有的蛇皮袋可以装水,有的不可以装水呢?”顺着孩子的思路继续引导孩子自己去观察、发现,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孩子不但易于理解而且记忆深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
五、由质疑问难入手,引导幼儿自主释疑。
在学习活动中,孩子们主动质疑问难,这是孩子思维的前提,而引导孩子释疑则可以点燃孩子创造思维的火花。如在《神奇的纸杯》活动中,孩子们对同样是纸制的杯子为什么有的可以装水,有的不可装水提出了质疑,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孩子们答案,而是继续引导孩子们观察、探索,并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终于知道了蜡有防漏的作用。这样不但加深了孩子们对所疑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学习活动中对孩子进行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孩子打开思维的闸门,充分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体现我们创新教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具有借鉴的意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幼儿创造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新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依据创造学的原理,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开发幼儿创造力的教育。
传统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存在不少的弊端:1.降低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心理学的研究成功表明孩子喜欢在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的情境中学习,情绪越佳,学习效果越高,如幼儿传统的科学活动过程由教师主讲,孩子们成了单纯的听众。科学活动对他们来说不但感觉单调乏味也失去了吸引力,变成了一种学习压力和负担;如果科学教育过程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以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是孩子们通过“自己玩”、“自己做”、“自己说”的过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2.抑制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新《纲要》明确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3.限制了孩子创造思维的发展。发散思维能力是指从各种角度去思考、探究问题,寻求多样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思维形式。
经过一阶段的研究、实践活动,我觉得运用质疑问难的策略能较好地调动幼儿探索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学习活动其实就是一个由设疑到质疑最后释疑的过程。设疑过程还是由教师来设计的,设疑的目的是为了质疑做铺垫,质疑则可由老师来引导设置,也可由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直接提出。而由孩子质疑的问题,教师不但可以从中发现孩子的思维方法,而且可以培养孩子大胆质疑问难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孩子敢想、善思的创新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
一、把时空留给孩子,给孩子创造主动发展的氛围与机会。
让幼儿在一个宽松、和谐、平等、自由、激励的环境中,使幼儿的思维始终处于开放、活跃的状态,创造潜能得以挖掘,以培养幼儿创造的心态,营造一个“创造”的环境,我们力求达到这样的几种心态:一种是自由开放的心态。不怕说错做错,能无所顾忌地展开思维活动;第二种是探索研讨的心态。不被动接受,不墨守成规,喜欢从新角度探索、思考和讨论;第三种是独立思考的心态。不人云亦云,不习惯听命于他人。敢于表现他人之所未发的见解。
二、开展“小问号”活动,萌发幼儿的创造意识。
好奇和探求是幼儿的一大特色,幼儿常常会问出一系列的问题,想知道“是什么?”、“为什么?”,为了将幼儿无意识的、偶然的、不稳定的兴趣,培养成广泛而稳定的兴趣,我们竭力创设思维激发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让幼儿在自己的活动中观察操作,并积极地发现和探求为什么的答案,促使幼儿主动的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我们开展了“小问号”活动。幼儿园设立了“小问号”室,内容有关于电、光、声音、磁铁、平衡、空气、小工具、视觉、嗅觉等近三十种内容。在其中,幼儿可以在自由操作和实验中不仅解决了“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更解决了 “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这种多种材料及宽松活动的环境,有利于幼儿科技创造潜能的发挥。
三、改善师生关系,尊重和保护幼儿的个性和尊严,让幼儿敢疑。
在科学活动中,当孩子们在操作各种材料时,教师应持开放性的态度并愿意与孩子共同尝试,用提供的材料去验证各种可能性。同时,教师要敢于去忍受活动过程的“混乱”,在表述操作过程可能会说得离题万里,但教师在此时不能有丝毫的急躁情绪,要对他们正在做的事和正提出的问题表现出赞许和极大的兴趣,要有与孩子共享他们经验的激情,让孩子真正体验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尊重,最大限度地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为孩子敢于质疑问难提供最初的可能性。
四、由材料固定、操作固定转为自由选材、自由操作,让幼儿有疑可质、有难可问。
以往的科学活动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学具操作材料一般是一人一份,这样因条件、设施的限制,所提供的材料就相对固定。假如,我们将大量的操作材料提供给孩子,让孩子自由选择并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操作、任意发挥,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便有疑可质,有难可问。如在《有用的口袋》中,教师为孩子提供了多种材料的袋子,其中有两种蛇皮袋外观相似,但其中一种内有一层薄膜,孩子们在操作中有的孩子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有的蛇皮袋可以装水,有的不可以装水呢?”顺着孩子的思路继续引导孩子自己去观察、发现,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孩子不但易于理解而且记忆深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
五、由质疑问难入手,引导幼儿自主释疑。
在学习活动中,孩子们主动质疑问难,这是孩子思维的前提,而引导孩子释疑则可以点燃孩子创造思维的火花。如在《神奇的纸杯》活动中,孩子们对同样是纸制的杯子为什么有的可以装水,有的不可装水提出了质疑,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孩子们答案,而是继续引导孩子们观察、探索,并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终于知道了蜡有防漏的作用。这样不但加深了孩子们对所疑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学习活动中对孩子进行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孩子打开思维的闸门,充分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体现我们创新教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具有借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