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校地处移民搬迁混居区,这里的居民在混居发展建设的同时形成了独有的地域文化背景,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习俗和习惯。这些产物,与学校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背道而驰。笔者通过多方观察、调查思考,结合教育经验和班级管理经验摸索出了一系列矫治不良行为习惯的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移民搬迁混居区;良好行为习惯;不良行为习惯
兰州新区西北边缘有8个村是移民村,他们来自甘肃省不同地域环境,有不同文化的生活背景,属于不同的民族(汉、回、藏、土、东乡族),搬迁后混居在一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融合形成了独有的地域文化,在积极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习俗和习惯。这些习俗和习惯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制约了我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绊脚石。
为了矫治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过不断的尝试,笔者摸索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策略。
一、 建立家长学校,努力争取家校共育
建立家长学校主要是:学校聘请专业家庭教育指导师,由学校或班主任发起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一方面提高家长培养孩子、教育孩子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始终保持与学校的教育同步,确保家校共育良好行为习惯的一致性。例如,我们选择新教育家长教材《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七、八、九年级孩子》对家长进行培训,这些移民区的居民文化层次普遍不高,思想意识受传统陈旧的教育方法所局限,本身就存在许多生活陋习,搬迁集聚到一起,使这些陋习交融,显得更加复杂繁多。通过长时间的培训,大部分家长都认识到教育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家长的协助。
二、 加强制度建设,杜绝不良行为习惯的滋生
(一) 实施寄宿化隔离教育
为了避免不良行为习惯的长期反复矫治的那些学生,学校制定了相关制度,让学习成绩中等、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自愿提出申请在学校寄宿上学,寄宿后他们大部分时间(周日下午至周五下午)在学校,受学校寄宿生管理制度的约束,他们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在短期内就得到了改变,在长期的隔离教育下,他们身上的陋习彻底不见了。例如:我校九年级的小杰同学(少数民族),七年级入校时在课堂上跟老师说话油嘴滑舌,喜欢偷吃泡泡糖等零食等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他的发展。七年级期中考试结束后,班主任劝他父母让孩子寄宿学校,他父母刚开始不愿意,在班主任的再三劝说下,他们同意让孩子寄宿学校。在学校寄宿生管理制度的约束下,半个学期后,小杰的卫生习惯、纪律习惯被彻底转变了,待到七年级结束时小杰的学习成绩已经跃居班级前六。他的父母每次到学校来都要感谢班主任老师让他的娃寄宿在学校变成了优秀学生。
(二) 加强管理,用制度约束不良行为
学校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阵地,对学生的管理和约束一方面依靠制度的約束,另一方面靠班级的管理。首先,在制定符合实际的《学生一日常规》的同时,要加强《班规班约》的建设,用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其次,利用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国旗下讲话等活动,要求学生的日常行为;另外,设立了监督岗、曝光台,对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和报道。
(三) 学校、班主任、科任老师形成合力,齐抓共育良好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既需要学校管理机构的齐抓共育,也需要各班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齐抓共育,形成合力,共同为矫治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助力。长此以往学校的校风将朝着良好循环方向滚雪球式地发展,最终形成底蕴深厚的优良校风。
(四) 多层次,多维度培训教师,用良好的师范行为影响学生
加大对教师的管理和培训,尤其是涉及师德师风、班级管理以及教师行为。通过培训,使学校老师以新时期教师良好的行为,规范的语言、优秀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三、 弘扬正能量,以正面宣传和引导为主
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除了制度的约束,还要抓好思想教育,从思想上进行转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微信平台等的宣传教育作用,不论是制度的解读,良好行为习惯的报道,还是不良行为的抨击,优秀事迹的报道等等,例如,我校每年都会开展“兰州市好少年”系列评比活动。先在各班推荐,然后全校评选,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并将他们的照片和个人档案贴在橱窗内,让全体师生观看学习。借助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广大学生向善向上,通过线上线下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弘扬正能量,学生的潜意识会向着好的方向转变,并不自觉地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同时,充分挖掘和树立典型,发挥标杆的示范引领作用,掀起学先进、当标兵的热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改掉不良行为习惯兴趣,而且可以形成更好的学风和校风,促进学校良性循环发展。
四、 美化、亮化环境,用环境和文化育人
校园、班级的建筑、墙壁、树木、花草等等进行美化、亮化、净化,让校园的每个区域都会说话,给人一种幽雅、宁静的感觉,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学校环境隐性育人的强大功能。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整齐美观、大方实用,既着眼于近期使用,又考虑到长远的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文化环境建设,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可以使学校的绿化与学生的劳动教育结合起来,既重视了劳动的知识、技能教育,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又培养了自治、自理和热爱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加强校园硬环境建设,用优美的校园熏陶每一位学生,创建花园式学校。同时把宣传栏、图书角、学习园地、表扬栏、竞赛栏、卫生评比栏、黑板报、壁报、雕塑、图书馆、荣誉室、团队活动室等等精心设置育人环境,渲染育人气氛,以此为前提实行晨诵午读,用经典诵读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出版,2011.
[2]叶春华.浅谈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1998.
作者简介:
张宏,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秦川镇保家窑初级中学。
关键词:移民搬迁混居区;良好行为习惯;不良行为习惯
兰州新区西北边缘有8个村是移民村,他们来自甘肃省不同地域环境,有不同文化的生活背景,属于不同的民族(汉、回、藏、土、东乡族),搬迁后混居在一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融合形成了独有的地域文化,在积极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习俗和习惯。这些习俗和习惯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制约了我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绊脚石。
为了矫治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过不断的尝试,笔者摸索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策略。
一、 建立家长学校,努力争取家校共育
建立家长学校主要是:学校聘请专业家庭教育指导师,由学校或班主任发起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一方面提高家长培养孩子、教育孩子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始终保持与学校的教育同步,确保家校共育良好行为习惯的一致性。例如,我们选择新教育家长教材《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七、八、九年级孩子》对家长进行培训,这些移民区的居民文化层次普遍不高,思想意识受传统陈旧的教育方法所局限,本身就存在许多生活陋习,搬迁集聚到一起,使这些陋习交融,显得更加复杂繁多。通过长时间的培训,大部分家长都认识到教育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家长的协助。
二、 加强制度建设,杜绝不良行为习惯的滋生
(一) 实施寄宿化隔离教育
为了避免不良行为习惯的长期反复矫治的那些学生,学校制定了相关制度,让学习成绩中等、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自愿提出申请在学校寄宿上学,寄宿后他们大部分时间(周日下午至周五下午)在学校,受学校寄宿生管理制度的约束,他们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在短期内就得到了改变,在长期的隔离教育下,他们身上的陋习彻底不见了。例如:我校九年级的小杰同学(少数民族),七年级入校时在课堂上跟老师说话油嘴滑舌,喜欢偷吃泡泡糖等零食等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他的发展。七年级期中考试结束后,班主任劝他父母让孩子寄宿学校,他父母刚开始不愿意,在班主任的再三劝说下,他们同意让孩子寄宿学校。在学校寄宿生管理制度的约束下,半个学期后,小杰的卫生习惯、纪律习惯被彻底转变了,待到七年级结束时小杰的学习成绩已经跃居班级前六。他的父母每次到学校来都要感谢班主任老师让他的娃寄宿在学校变成了优秀学生。
(二) 加强管理,用制度约束不良行为
学校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阵地,对学生的管理和约束一方面依靠制度的約束,另一方面靠班级的管理。首先,在制定符合实际的《学生一日常规》的同时,要加强《班规班约》的建设,用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其次,利用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国旗下讲话等活动,要求学生的日常行为;另外,设立了监督岗、曝光台,对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和报道。
(三) 学校、班主任、科任老师形成合力,齐抓共育良好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既需要学校管理机构的齐抓共育,也需要各班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齐抓共育,形成合力,共同为矫治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助力。长此以往学校的校风将朝着良好循环方向滚雪球式地发展,最终形成底蕴深厚的优良校风。
(四) 多层次,多维度培训教师,用良好的师范行为影响学生
加大对教师的管理和培训,尤其是涉及师德师风、班级管理以及教师行为。通过培训,使学校老师以新时期教师良好的行为,规范的语言、优秀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三、 弘扬正能量,以正面宣传和引导为主
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除了制度的约束,还要抓好思想教育,从思想上进行转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微信平台等的宣传教育作用,不论是制度的解读,良好行为习惯的报道,还是不良行为的抨击,优秀事迹的报道等等,例如,我校每年都会开展“兰州市好少年”系列评比活动。先在各班推荐,然后全校评选,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并将他们的照片和个人档案贴在橱窗内,让全体师生观看学习。借助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广大学生向善向上,通过线上线下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弘扬正能量,学生的潜意识会向着好的方向转变,并不自觉地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同时,充分挖掘和树立典型,发挥标杆的示范引领作用,掀起学先进、当标兵的热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改掉不良行为习惯兴趣,而且可以形成更好的学风和校风,促进学校良性循环发展。
四、 美化、亮化环境,用环境和文化育人
校园、班级的建筑、墙壁、树木、花草等等进行美化、亮化、净化,让校园的每个区域都会说话,给人一种幽雅、宁静的感觉,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学校环境隐性育人的强大功能。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整齐美观、大方实用,既着眼于近期使用,又考虑到长远的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文化环境建设,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可以使学校的绿化与学生的劳动教育结合起来,既重视了劳动的知识、技能教育,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又培养了自治、自理和热爱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加强校园硬环境建设,用优美的校园熏陶每一位学生,创建花园式学校。同时把宣传栏、图书角、学习园地、表扬栏、竞赛栏、卫生评比栏、黑板报、壁报、雕塑、图书馆、荣誉室、团队活动室等等精心设置育人环境,渲染育人气氛,以此为前提实行晨诵午读,用经典诵读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出版,2011.
[2]叶春华.浅谈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1998.
作者简介:
张宏,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秦川镇保家窑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