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秦汉史的研究,历来就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新中国建立以后,史学界争论不休的五个问题,即“五朵金花”,分别为古史分期问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农民战争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这其中便有四个问题涉及秦汉史。这足以说明秦汉史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秦汉史;认知
一、秦汉史在中国古代史中的地位
秦汉这一段历史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奠基时代。无论是按照西周封建论的说法,还是战国封建论的说法,封建地主经济基础的最后巩固和全部封建上层建筑的最后完成,都是在这个历史时期。
首先,从经济基础看,虽然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就已经开始萌芽,但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却是一直到秦汉时期才最后确定下来。例如“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1],“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这种生产关系,即是汉武帝时期提出。自此以后,这种生产关系持续到清朝,直至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它都作为最主要的经济形式存在于中国广大农村社会中。
其次,从政治制度来看以皇帝为首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虽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这种政治制度已经处于萌芽并逐渐趋于成熟,但其作为一种稳定而系统地政治制度,却是自秦始皇伊始至汉武帝时才最终巩固下来。因此,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确定下来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后来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原型,以后无论哪个朝代,都是在秦汉时确定的政治制度上的修改。
再者,从意识形态与思想文化领域看,指导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主导思想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秦统一六国之前便已经出现了“百家争鸣”这一思想解放运动,这次运动无疑是一场思想的大争斗,而如何在这诸多思想流派中择优而用便成为秦以及秦以后历代王朝的一大重任。秦建立统一国家以后,专任法家,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但分析秦朝覆灭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单一的“法”无法作为长久之计来维护封建统治;汉初总结秦灭亡的原因,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治国方略。它适应了汉初经济恢复、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需要,但其弊端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现出来,即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和诸侯王割据势力发展壮大都是黄老无为而治思想的衍生物。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必须要有一套与之相佐的统治思想来规范各阶层人民,于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对中国数千年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但是,这里的“儒术”,并非单一的儒家思想,实则是“外儒内法”,以至汉宣帝谈及汉朝制度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2]这种治国方略实际上是两种思想刚柔相济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从此,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封建思想在统治者内部确立下来。
此外,我国早期历史上的全国性大规模农民运动以及农民战争爆发后封建王朝政策的调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外关系的沟通交流、文字与货币及其度量衡的统一等等,也都由秦汉开其绪端。
由此可见,秦汉史在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中处于举足轻重地位,如果将秦汉以后封建社会的历史比作“流”,那么秦汉时期的历史就是“源”[3]。
二、秦汉史研究资料
关于秦汉史的史料,有我们通常称之为“前四史”的最基础的史籍,即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刘宋范晔的《后汉书》和晋司马彪的《续汉志》(中华书局本并入《后汉书》)、晋陈寿的《三国志》。“前四史”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秦汉史必读的传世文献资料,结合当下较为通行并且易懂的注解,并最终将知识转化为我们的研究素材。除了前四史,宋代司马迁所著编年通史《资治通鉴》也是研究秦汉史不可或缺的一手材料。
除了对文献资料的研究,我国考古步伐也从未停止迈进。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今,通过中外考古学家的共同努力,在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乃至我国西北甘肃、内蒙古、新疆一带都有发现秦汉时代的遗址和遗物。尤其近年来在居延、武威、敦煌和罗布泊等地发现的汉简,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使得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汉朝与西域的关系呈现出较为清晰的轮廓。而这些汉简的发掘,不只局限于我们对河西一隅的认识,即使对整个汉代史的研究,也是非常珍贵的资料。另外,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的秦简,也是考古史上一次空前的重大收获,这些秦简,使我们对秦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一个较为具体的了解。
继上述汉简、秦简发现之后,我国又连续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江苏连云港尹湾汉简和湖南龙山里耶古城址等处发现了大批秦简和汉简,这都是我们研究秦汉史最重要的遗物之一。
三、秦汉史学习心得
秦汉史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也还有许多,我们治史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功。要学好秦汉史,必须要多读书,如“前四史”、《资治通鉴》、诸子书是必须要读完并熟稔于心的,即不论遇到什么问题,要做到不查阅数目便能回想起其来源,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事件、制度等。对于新发现的秦简和汉简,要多识多认,要抱着大胆的怀疑精神客观审慎地读每一枚简,大到其反映的事件与制度,小到每一个字、词的使用。
除了这些基本功夫以外,我们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时刻关注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对于备受争议的问题、至今仍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从前因知识水平限制而出错的问题、一直以来被学术界忽略的问题,我们要找到其价值,集中精力,为该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做出贡献。
近年来,学术研究界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研究视角的创新,即要求我们用新观念、新思维去解决一切新旧问题,以期取得学术突破口。研究秦汉史切不可生搬硬套,被條条框框所局限而无法迈出前进的步子,要改变传统的直线和单向思维方式,转换视角,这样才有可能在秦汉史研究中取得较大的突破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汉书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2]《汉书元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3] 安作璋:《秦汉史十讲》,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关键词:秦汉史;认知
一、秦汉史在中国古代史中的地位
秦汉这一段历史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奠基时代。无论是按照西周封建论的说法,还是战国封建论的说法,封建地主经济基础的最后巩固和全部封建上层建筑的最后完成,都是在这个历史时期。
首先,从经济基础看,虽然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就已经开始萌芽,但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却是一直到秦汉时期才最后确定下来。例如“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1],“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这种生产关系,即是汉武帝时期提出。自此以后,这种生产关系持续到清朝,直至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它都作为最主要的经济形式存在于中国广大农村社会中。
其次,从政治制度来看以皇帝为首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虽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这种政治制度已经处于萌芽并逐渐趋于成熟,但其作为一种稳定而系统地政治制度,却是自秦始皇伊始至汉武帝时才最终巩固下来。因此,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确定下来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后来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原型,以后无论哪个朝代,都是在秦汉时确定的政治制度上的修改。
再者,从意识形态与思想文化领域看,指导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主导思想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秦统一六国之前便已经出现了“百家争鸣”这一思想解放运动,这次运动无疑是一场思想的大争斗,而如何在这诸多思想流派中择优而用便成为秦以及秦以后历代王朝的一大重任。秦建立统一国家以后,专任法家,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但分析秦朝覆灭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单一的“法”无法作为长久之计来维护封建统治;汉初总结秦灭亡的原因,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治国方略。它适应了汉初经济恢复、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需要,但其弊端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现出来,即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和诸侯王割据势力发展壮大都是黄老无为而治思想的衍生物。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必须要有一套与之相佐的统治思想来规范各阶层人民,于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对中国数千年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但是,这里的“儒术”,并非单一的儒家思想,实则是“外儒内法”,以至汉宣帝谈及汉朝制度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2]这种治国方略实际上是两种思想刚柔相济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从此,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封建思想在统治者内部确立下来。
此外,我国早期历史上的全国性大规模农民运动以及农民战争爆发后封建王朝政策的调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外关系的沟通交流、文字与货币及其度量衡的统一等等,也都由秦汉开其绪端。
由此可见,秦汉史在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中处于举足轻重地位,如果将秦汉以后封建社会的历史比作“流”,那么秦汉时期的历史就是“源”[3]。
二、秦汉史研究资料
关于秦汉史的史料,有我们通常称之为“前四史”的最基础的史籍,即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刘宋范晔的《后汉书》和晋司马彪的《续汉志》(中华书局本并入《后汉书》)、晋陈寿的《三国志》。“前四史”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秦汉史必读的传世文献资料,结合当下较为通行并且易懂的注解,并最终将知识转化为我们的研究素材。除了前四史,宋代司马迁所著编年通史《资治通鉴》也是研究秦汉史不可或缺的一手材料。
除了对文献资料的研究,我国考古步伐也从未停止迈进。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今,通过中外考古学家的共同努力,在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乃至我国西北甘肃、内蒙古、新疆一带都有发现秦汉时代的遗址和遗物。尤其近年来在居延、武威、敦煌和罗布泊等地发现的汉简,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使得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汉朝与西域的关系呈现出较为清晰的轮廓。而这些汉简的发掘,不只局限于我们对河西一隅的认识,即使对整个汉代史的研究,也是非常珍贵的资料。另外,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的秦简,也是考古史上一次空前的重大收获,这些秦简,使我们对秦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一个较为具体的了解。
继上述汉简、秦简发现之后,我国又连续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江苏连云港尹湾汉简和湖南龙山里耶古城址等处发现了大批秦简和汉简,这都是我们研究秦汉史最重要的遗物之一。
三、秦汉史学习心得
秦汉史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也还有许多,我们治史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功。要学好秦汉史,必须要多读书,如“前四史”、《资治通鉴》、诸子书是必须要读完并熟稔于心的,即不论遇到什么问题,要做到不查阅数目便能回想起其来源,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事件、制度等。对于新发现的秦简和汉简,要多识多认,要抱着大胆的怀疑精神客观审慎地读每一枚简,大到其反映的事件与制度,小到每一个字、词的使用。
除了这些基本功夫以外,我们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时刻关注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对于备受争议的问题、至今仍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从前因知识水平限制而出错的问题、一直以来被学术界忽略的问题,我们要找到其价值,集中精力,为该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做出贡献。
近年来,学术研究界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研究视角的创新,即要求我们用新观念、新思维去解决一切新旧问题,以期取得学术突破口。研究秦汉史切不可生搬硬套,被條条框框所局限而无法迈出前进的步子,要改变传统的直线和单向思维方式,转换视角,这样才有可能在秦汉史研究中取得较大的突破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汉书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2]《汉书元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3] 安作璋:《秦汉史十讲》,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