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主要凸显出的主题是一种“非典型性的流亡”,那么在《纳博科夫传:美国时期》中,依然保留流亡者身份的纳博科夫却在美国的后半生中找到了一种强烈的认同以及归属感。纳博科夫曾用一种有趣的黑格尔三段论的方式描述自己的生活:他在俄国的第一个二十年构成正题,下一个侨居柏林和法国的二十一年构成反题,从1940年5月踏上美国的土地开始的岁月构成了前两个正反题的合题。正如在他以后的访谈中经常被提及到的国籍问题,他会巧妙地说他是一位曾经当过俄国作家的美国作家。当然,对一个作家来说,他的艺术才是他真正有效的护照,可以保证他在任何国家中都能畅通无阻,但是他的国籍和居住地也能证实他的选择和决定的正确性。纳博科夫之所以如此认同美国的生活,不仅仅是因为他在这里获得了成功,更重要是他找到了那种强烈的文化归属感。那种多元的文化氛围,多样性的生活方式让他感受到了久违的精神魅力。
布赖恩•博伊德在《纳博科夫传:美国时期》中继续书写纳博科夫在美国的传奇。在流亡欧洲的期间,纳博科夫只是一个小众的作家,用俄语写作,声名也仅限于俄侨的文化圈,巴黎的咖啡馆里,他不名一文。他与巴黎文化的那种隔膜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他对政治态度的延续。众所周知纳博科夫对艺术与政治的态度,他不但讨厌把艺术当做承载观念的工具,更为厌恶现实生活中的那种亲近苏俄的态度。如果说在美国期间的生活,有把他与政治联系到一起的事件发生,那就是他不遗余力地向美国的读者宣称所谓苏俄共产主义的残酷真相。在巴黎生活期间,巴黎知识分子的亲近苏俄,介入政治的态度让他敬而远之,如此也就不难明白,他以后对萨特作品那种厌恶式的解读。
当然,在美国开始的生活并不尽如人意,纳博科夫已经无法单纯以作家的身份生存下去,不要说他要用另外一种语言重新建构自己艺术生命,更为重要的是为了维持生计,他需要世俗的工作。对一个渴望以写作为生的作家来说,更为日常化的工作可能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但是天知道,如果不是纳博科夫在各个学院中的授课和演讲,我们估计会错失很多出自这位优秀作家的辛辣点评。对他的同行们,对那些已经成为大师的前辈们,纳博科夫从不吝于表达自己的苛刻标准,他尤其善于对那些备受推崇的作家嗤之以鼻。在一次大学课堂上,在讲授俄国十九世纪的散文时,他甚至要求他的学生一定要记住他给俄国作家打的分数,在这个文学序列中,处于最高等级的是托尔斯泰和普希金,处于最低等级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理由是他讨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歇斯底里和顾影自怜的感伤情绪,总觉得他艺术上的极为糟糕。对纳博科夫来说,只能用艺术的标准衡量艺术,当然,这并非就是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而是认为“艺术太经常地被当做承载观念的工具——无论是政治的或道德的——去影响,去教诲、去促进、去启迪等”。艺术启迪读者,“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做到这一点,只有当它唯一的目的是要成为优秀的艺术,成为其创造者尽可能创造的完美艺术时,它才可以做到这一点”。他之所以如此强烈地表达出对那些观念艺术和政治艺术的偏见,不是想攻击某位作家,而只是想捍卫和促进文学艺术。
纳博科夫在美国时期的成功离不开《洛丽塔》,亨伯特的故事不但给他带来了享誉世界的盛名,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声誉,从而终于可以使他放弃学院的工作全心身投入到创作中去,再也不用为生计所累。《洛丽塔》的畅销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促使他重新整理以往的作品,在他的妻子薇拉和儿子德米特里协助下进行翻译性质的再创造。我们可以从这个过程中注意到纳博科夫的习惯,他对自己所有的作品都主张躬力亲行,对其他的译者能否完整传递出自己作品的韵味基本持一种怀疑态度,这种怀疑也在他的传记写作中表露了出来,乃至最终造成了与他生前指定的传记作者安德鲁•费尔得的决裂。纳博科夫对传记作者的不信任源于一种同样的傲慢,他的艺术天赋,他的艺术生命毫无疑问已经具备了成就一个不朽作家的素质,但是他的传记作者能否在传记中完美地传递出这种生命的辉煌总结,他还是抱持了一种姑且试试看的态度。他之所以指定传记作者,不是因为费尔得赢得了他的信任,他只是认为在他自己亲自的监督和指导之下,他的传记作者能够达到他期望的标准。但是这种掌控的欲望与传记作者要求独立自由之间注定会存在一种冲突时刻。比如纳博科夫最为厌恶别人对他的作品进行弗洛伊德式的解读和联想,而费尔得偏偏把他的家族传闻、个人隐私与他的作品中的各色人等联系起来,这种不负责任的臆测和推断最终造成了他们的决裂。他正式指定的传记搞砸了:费尔得出版的传记对纳博科夫成了一个巨大的丑闻。
当然,更为值得提及的是这一版的传记,出自一位自称纳博科夫的爱好者的布赖恩•博伊德之手。博伊德的幸运在于他打破了纳博科夫生前的魔咒,他把关注的中心放在纳博科夫的的艺术生命,并力求从纳博科夫的生平经历中追寻与其艺术有关的蛛丝马迹。毫不夸张地说,博伊德用纳博科夫的方式写了一本关于纳博科夫的传记,这本传记甚至已经具备了进入由纳博科夫本人创作的不朽之作建构而成的艺术神殿的资格。
《纳博科夫传:美国时期》(上下)
作者:布赖恩•博伊德著
译者:刘佳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5月
《声音与愤怒》
作者: 张铁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
摇滚乐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叛逆的胎记,是青年亚文化的主要武器,从未放弃对保守的社会体制提出尖锐的质问。《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回顾了历史上摇滚乐与种种社会运动的关联,并在回顾中去提问、反省音乐介入政治的各类实践途径的可能性与局限。声音与愤怒,将唤起你青春的热血,并且让你重新认识摇滚乐。
《激变良民》
作者: 巫仁恕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本书以明末清初的城市群众集体行动,即所谓“民变”为研究对象。以史籍记载为基础,借鉴西方新文化史、历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诸学科的理论进行阐释,应用量化分析、集体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明清城市民变的历史背景、领导人与参与者、行动模式及城市民变的各种不同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从各个方面,对城市民变这一“老课题”得出了较为全面和新颖的认识。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1:辛亥前夜》
作者: 雾满拦江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5
晚清犹如危房,轻轻一踹,就会轰然倒塌!面对这危急局势,各色人等,在神州舞台上展开了大PK!李鸿章为洋务运动费尽心机,却为何换来累累骂名?康有为携凛凛杀机高调入京,又被谁逼得仓皇而逃?大头兵袁世凯不学无术,每被弹劾一次就升官一次,岂非怪事?慈禧太后蹬腿之前,因什么纠结得几乎不想咽气?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孙中山真曾落魄得在美国刷盘子?众人你吵我嚷,时光飞逝,历史一不小心滑入了辛亥年!黑暗中,刀出鞘,枪上膛,一场巨变,即将登场!大风云时代,热血横飞,诡计频出,怎一个复杂了得!
《钱的历史》
作者: [英] 凯瑟琳•伊格尔顿、乔纳森•威廉姆斯
译者: 徐剑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6
本书考查了世界范围内的货币历史,远及人类所知最早的支付记录,近到当今的无现钞货币,并且将视野置于广阔的经济与社会背景下,涉及了金钱在不同文化中引起的各种道德、政治与宗教态度等。
《清季的立宪团体》
作者: 张玉法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清季推动宪政,以立宪团体为主要机关。当时热心推动立宪的领袖人物,无不以组织团体为进行之方。倡导立宪的领袖人物首推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时期的强学会、保国会、南学会实开组织团体、推动政治改革之先河。戊戌政变后,康梁于海外先后组保皇会、帝国宪政会、政闻社,鼓吹立宪;国内各派政治势力仿效而行,张謇组预备立宪会、杨度组宪政公会、张国溶组宪政筹备会,另有粤商组自治会。海内外立宪团体曾联合发动三次全国性的大请愿,迫使清廷缩短预备立宪的年限,并成立资政院以为国会的准备,成立谘议局以为省议会的预备,又建立内阁制度。民国建立之初的诸多民主措施,实奠基于晚清预备立宪时期,而预备立宪的主要推动力则为众多的立宪团体。
《南渡北归3》
作者: 岳南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5
《南渡北归3:离别》是《南渡北归》第三部,描述了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在回归久违的故土家园之后,因内战爆发和各自的政治歧见,不得不忍痛离别,遥天相望,以及在海峡两岸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政治氛围中所遭遇的命运剧变。除述及迁往台湾的几位大师级人物,着重描述了留在大陆的吴金鼎、曾昭抡、曾昭燏、陈梦家、穆旦、向达、叶企孙、饶毓泰、吴宓、钱锺书等知识分子群体,不同的政治追求与爱恨情仇。
布赖恩•博伊德在《纳博科夫传:美国时期》中继续书写纳博科夫在美国的传奇。在流亡欧洲的期间,纳博科夫只是一个小众的作家,用俄语写作,声名也仅限于俄侨的文化圈,巴黎的咖啡馆里,他不名一文。他与巴黎文化的那种隔膜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他对政治态度的延续。众所周知纳博科夫对艺术与政治的态度,他不但讨厌把艺术当做承载观念的工具,更为厌恶现实生活中的那种亲近苏俄的态度。如果说在美国期间的生活,有把他与政治联系到一起的事件发生,那就是他不遗余力地向美国的读者宣称所谓苏俄共产主义的残酷真相。在巴黎生活期间,巴黎知识分子的亲近苏俄,介入政治的态度让他敬而远之,如此也就不难明白,他以后对萨特作品那种厌恶式的解读。
当然,在美国开始的生活并不尽如人意,纳博科夫已经无法单纯以作家的身份生存下去,不要说他要用另外一种语言重新建构自己艺术生命,更为重要的是为了维持生计,他需要世俗的工作。对一个渴望以写作为生的作家来说,更为日常化的工作可能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但是天知道,如果不是纳博科夫在各个学院中的授课和演讲,我们估计会错失很多出自这位优秀作家的辛辣点评。对他的同行们,对那些已经成为大师的前辈们,纳博科夫从不吝于表达自己的苛刻标准,他尤其善于对那些备受推崇的作家嗤之以鼻。在一次大学课堂上,在讲授俄国十九世纪的散文时,他甚至要求他的学生一定要记住他给俄国作家打的分数,在这个文学序列中,处于最高等级的是托尔斯泰和普希金,处于最低等级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理由是他讨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歇斯底里和顾影自怜的感伤情绪,总觉得他艺术上的极为糟糕。对纳博科夫来说,只能用艺术的标准衡量艺术,当然,这并非就是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而是认为“艺术太经常地被当做承载观念的工具——无论是政治的或道德的——去影响,去教诲、去促进、去启迪等”。艺术启迪读者,“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做到这一点,只有当它唯一的目的是要成为优秀的艺术,成为其创造者尽可能创造的完美艺术时,它才可以做到这一点”。他之所以如此强烈地表达出对那些观念艺术和政治艺术的偏见,不是想攻击某位作家,而只是想捍卫和促进文学艺术。
纳博科夫在美国时期的成功离不开《洛丽塔》,亨伯特的故事不但给他带来了享誉世界的盛名,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声誉,从而终于可以使他放弃学院的工作全心身投入到创作中去,再也不用为生计所累。《洛丽塔》的畅销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促使他重新整理以往的作品,在他的妻子薇拉和儿子德米特里协助下进行翻译性质的再创造。我们可以从这个过程中注意到纳博科夫的习惯,他对自己所有的作品都主张躬力亲行,对其他的译者能否完整传递出自己作品的韵味基本持一种怀疑态度,这种怀疑也在他的传记写作中表露了出来,乃至最终造成了与他生前指定的传记作者安德鲁•费尔得的决裂。纳博科夫对传记作者的不信任源于一种同样的傲慢,他的艺术天赋,他的艺术生命毫无疑问已经具备了成就一个不朽作家的素质,但是他的传记作者能否在传记中完美地传递出这种生命的辉煌总结,他还是抱持了一种姑且试试看的态度。他之所以指定传记作者,不是因为费尔得赢得了他的信任,他只是认为在他自己亲自的监督和指导之下,他的传记作者能够达到他期望的标准。但是这种掌控的欲望与传记作者要求独立自由之间注定会存在一种冲突时刻。比如纳博科夫最为厌恶别人对他的作品进行弗洛伊德式的解读和联想,而费尔得偏偏把他的家族传闻、个人隐私与他的作品中的各色人等联系起来,这种不负责任的臆测和推断最终造成了他们的决裂。他正式指定的传记搞砸了:费尔得出版的传记对纳博科夫成了一个巨大的丑闻。
当然,更为值得提及的是这一版的传记,出自一位自称纳博科夫的爱好者的布赖恩•博伊德之手。博伊德的幸运在于他打破了纳博科夫生前的魔咒,他把关注的中心放在纳博科夫的的艺术生命,并力求从纳博科夫的生平经历中追寻与其艺术有关的蛛丝马迹。毫不夸张地说,博伊德用纳博科夫的方式写了一本关于纳博科夫的传记,这本传记甚至已经具备了进入由纳博科夫本人创作的不朽之作建构而成的艺术神殿的资格。
《纳博科夫传:美国时期》(上下)
作者:布赖恩•博伊德著
译者:刘佳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5月
《声音与愤怒》
作者: 张铁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
摇滚乐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叛逆的胎记,是青年亚文化的主要武器,从未放弃对保守的社会体制提出尖锐的质问。《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回顾了历史上摇滚乐与种种社会运动的关联,并在回顾中去提问、反省音乐介入政治的各类实践途径的可能性与局限。声音与愤怒,将唤起你青春的热血,并且让你重新认识摇滚乐。
《激变良民》
作者: 巫仁恕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本书以明末清初的城市群众集体行动,即所谓“民变”为研究对象。以史籍记载为基础,借鉴西方新文化史、历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诸学科的理论进行阐释,应用量化分析、集体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明清城市民变的历史背景、领导人与参与者、行动模式及城市民变的各种不同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从各个方面,对城市民变这一“老课题”得出了较为全面和新颖的认识。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1:辛亥前夜》
作者: 雾满拦江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5
晚清犹如危房,轻轻一踹,就会轰然倒塌!面对这危急局势,各色人等,在神州舞台上展开了大PK!李鸿章为洋务运动费尽心机,却为何换来累累骂名?康有为携凛凛杀机高调入京,又被谁逼得仓皇而逃?大头兵袁世凯不学无术,每被弹劾一次就升官一次,岂非怪事?慈禧太后蹬腿之前,因什么纠结得几乎不想咽气?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孙中山真曾落魄得在美国刷盘子?众人你吵我嚷,时光飞逝,历史一不小心滑入了辛亥年!黑暗中,刀出鞘,枪上膛,一场巨变,即将登场!大风云时代,热血横飞,诡计频出,怎一个复杂了得!
《钱的历史》
作者: [英] 凯瑟琳•伊格尔顿、乔纳森•威廉姆斯
译者: 徐剑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6
本书考查了世界范围内的货币历史,远及人类所知最早的支付记录,近到当今的无现钞货币,并且将视野置于广阔的经济与社会背景下,涉及了金钱在不同文化中引起的各种道德、政治与宗教态度等。
《清季的立宪团体》
作者: 张玉法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清季推动宪政,以立宪团体为主要机关。当时热心推动立宪的领袖人物,无不以组织团体为进行之方。倡导立宪的领袖人物首推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时期的强学会、保国会、南学会实开组织团体、推动政治改革之先河。戊戌政变后,康梁于海外先后组保皇会、帝国宪政会、政闻社,鼓吹立宪;国内各派政治势力仿效而行,张謇组预备立宪会、杨度组宪政公会、张国溶组宪政筹备会,另有粤商组自治会。海内外立宪团体曾联合发动三次全国性的大请愿,迫使清廷缩短预备立宪的年限,并成立资政院以为国会的准备,成立谘议局以为省议会的预备,又建立内阁制度。民国建立之初的诸多民主措施,实奠基于晚清预备立宪时期,而预备立宪的主要推动力则为众多的立宪团体。
《南渡北归3》
作者: 岳南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5
《南渡北归3:离别》是《南渡北归》第三部,描述了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在回归久违的故土家园之后,因内战爆发和各自的政治歧见,不得不忍痛离别,遥天相望,以及在海峡两岸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政治氛围中所遭遇的命运剧变。除述及迁往台湾的几位大师级人物,着重描述了留在大陆的吴金鼎、曾昭抡、曾昭燏、陈梦家、穆旦、向达、叶企孙、饶毓泰、吴宓、钱锺书等知识分子群体,不同的政治追求与爱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