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关键词】跟骨骨折; 手术切口; 普通引流; 真空负压引流;
跟骨骨折多为关节内骨折,术后易出现血肿、坏死、感染等情况[1],不同引流方式效果不一致[2]。笔者自2011年7月-2013年12月期间尝试术后放置真空负压引流瓶及普通引流球,观察这两组引流方法对预防跟骨骨折术后切口不愈合的疗效。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取本院2011年7月-2013年12月跟骨骨折患者37例。按就诊顺序分为真空负压引流组(为观察组)及普通引流组(为对照组)。观察组19例,年龄23-59岁,平均(39.4±7.9)岁;对照组18例,年龄21-59岁,平均(39.1±7.5)岁。均排除合并其他重大外伤、高龄、感染、严重内科病史等病例;两组年龄、体重、身高、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操作;两组病例术后手术类别、部位、创面情况、植入物、引流管放置、手术时间、围手术期抗生素及药物使用情况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
1.2病例纳入标准 ①外伤史;②特征:闭合性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为II、Ⅲ和Ⅳ者;④患者积极配合。排除:跟部皮肤差、陈旧性或病理性或开放性骨折、不涉及关节面。
2方法
2.1手术方法 均在跟部皮肤出现皱褶征后才手术。取跟骨外侧“L”形切口,水平切口位于足背与足底皮肤移行处,紧贴跟骨外侧壁进行骨膜下剥离,不用电刀及皮下分离。将跟骨外侧完全暴露,用骨刀掀起跟骨外侧壁的碎骨片。把塌陷的关节面抬高复位使关节面平整;恢复Bohler角及Gissane角以及跟骨的高度、长度。复位满意后用钢板、螺钉固定。切口负压引流,记24h引流量。对照组:用尖刀戳孔,血管钳辅助放置引流管,接普通负压引流球,容量为200ml,容量达2/3后排空引流液,再负压吸引。观察组:应用自带的穿刺针,自切口内穿皮瓣带出引流管,接真空负压引流瓶。
2.2观察指标 ①总引流量(ml);②引流时间(天):拔管标准为引流量每天小于20ml;③皮下积液;④皮瓣坏死。
2.3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处理。引流时间、引流量以x±s表示,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皮下积液、皮瓣缺血等主要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治疗结果
观察组的引流天数(2.16±0.36)较对照组(3.38±1.6)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引流总量156±20.6ml,观察组为136±35.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皮瓣愈合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皮肤无感染、坏死、皮下积液及延迟愈合,而对照组皮瓣坏死1例,皮下积液5例,观察组皮瓣坏死及皮下积液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跟骨骨折大部分是高处坠落所致,常因跟部肿胀致手术延迟,因此,笔者常规予足部抬高,早起冷敷,加强消肿治疗,待跟部出现皱褶征且术前检查未见明显禁忌才考虑手术,肿胀未明显消退行手术治疗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极高[3]。跟骨关节内骨折目前多主张手术,可以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但临床上常出现切口血肿、坏死及感染等情况,而引流的目的则正是减少血肿发生率。既往均使用普通硅胶管、皮片、负压引流球进行引流,其缺点主要是引流不彻底,术后需要加压包扎造成皮下腔隙,增加皮肤坏死机会。真空负压引流瓶的主要优点在于:①引流管侧孔裁剪均匀,不易打折和压闭,不会造成管腔堵塞;②真空负压引流瓶压力大且均匀、持续,使组织渗出减少,引流时间缩短;③有效预防术后感染。应用体会:①引流管出口尽量远离伤口,创口缝合需紧密;②切口内留置尽可能长的带侧孔引流管③切口缝合后可将引流管与吸引器连接,用敷料均匀赶出皮瓣内积气、积液后再将引流管与引流瓶连接,以保证皮瓣内负压一致。
本结果显示,真空负压引流对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更有利。但本研究样本较小,今后有必要进行更大样本的临床实践及随访。
参考文献
[1]华荣,孙建飞,惠利民,等.累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皮肤感染及坏死的临床探讨[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1,6(6):970-974.
[2]金根洋,骆宇春,蔡福金,等.不同引流方式对跟骨骨折手術切口愈合的影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4):359-360.
[3]谭小云,石涛,徐明元.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9,23(11):1407-1408.
【关键词】跟骨骨折; 手术切口; 普通引流; 真空负压引流;
跟骨骨折多为关节内骨折,术后易出现血肿、坏死、感染等情况[1],不同引流方式效果不一致[2]。笔者自2011年7月-2013年12月期间尝试术后放置真空负压引流瓶及普通引流球,观察这两组引流方法对预防跟骨骨折术后切口不愈合的疗效。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取本院2011年7月-2013年12月跟骨骨折患者37例。按就诊顺序分为真空负压引流组(为观察组)及普通引流组(为对照组)。观察组19例,年龄23-59岁,平均(39.4±7.9)岁;对照组18例,年龄21-59岁,平均(39.1±7.5)岁。均排除合并其他重大外伤、高龄、感染、严重内科病史等病例;两组年龄、体重、身高、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操作;两组病例术后手术类别、部位、创面情况、植入物、引流管放置、手术时间、围手术期抗生素及药物使用情况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
1.2病例纳入标准 ①外伤史;②特征:闭合性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为II、Ⅲ和Ⅳ者;④患者积极配合。排除:跟部皮肤差、陈旧性或病理性或开放性骨折、不涉及关节面。
2方法
2.1手术方法 均在跟部皮肤出现皱褶征后才手术。取跟骨外侧“L”形切口,水平切口位于足背与足底皮肤移行处,紧贴跟骨外侧壁进行骨膜下剥离,不用电刀及皮下分离。将跟骨外侧完全暴露,用骨刀掀起跟骨外侧壁的碎骨片。把塌陷的关节面抬高复位使关节面平整;恢复Bohler角及Gissane角以及跟骨的高度、长度。复位满意后用钢板、螺钉固定。切口负压引流,记24h引流量。对照组:用尖刀戳孔,血管钳辅助放置引流管,接普通负压引流球,容量为200ml,容量达2/3后排空引流液,再负压吸引。观察组:应用自带的穿刺针,自切口内穿皮瓣带出引流管,接真空负压引流瓶。
2.2观察指标 ①总引流量(ml);②引流时间(天):拔管标准为引流量每天小于20ml;③皮下积液;④皮瓣坏死。
2.3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处理。引流时间、引流量以x±s表示,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皮下积液、皮瓣缺血等主要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治疗结果
观察组的引流天数(2.16±0.36)较对照组(3.38±1.6)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引流总量156±20.6ml,观察组为136±35.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皮瓣愈合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皮肤无感染、坏死、皮下积液及延迟愈合,而对照组皮瓣坏死1例,皮下积液5例,观察组皮瓣坏死及皮下积液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跟骨骨折大部分是高处坠落所致,常因跟部肿胀致手术延迟,因此,笔者常规予足部抬高,早起冷敷,加强消肿治疗,待跟部出现皱褶征且术前检查未见明显禁忌才考虑手术,肿胀未明显消退行手术治疗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极高[3]。跟骨关节内骨折目前多主张手术,可以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但临床上常出现切口血肿、坏死及感染等情况,而引流的目的则正是减少血肿发生率。既往均使用普通硅胶管、皮片、负压引流球进行引流,其缺点主要是引流不彻底,术后需要加压包扎造成皮下腔隙,增加皮肤坏死机会。真空负压引流瓶的主要优点在于:①引流管侧孔裁剪均匀,不易打折和压闭,不会造成管腔堵塞;②真空负压引流瓶压力大且均匀、持续,使组织渗出减少,引流时间缩短;③有效预防术后感染。应用体会:①引流管出口尽量远离伤口,创口缝合需紧密;②切口内留置尽可能长的带侧孔引流管③切口缝合后可将引流管与吸引器连接,用敷料均匀赶出皮瓣内积气、积液后再将引流管与引流瓶连接,以保证皮瓣内负压一致。
本结果显示,真空负压引流对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更有利。但本研究样本较小,今后有必要进行更大样本的临床实践及随访。
参考文献
[1]华荣,孙建飞,惠利民,等.累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皮肤感染及坏死的临床探讨[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1,6(6):970-974.
[2]金根洋,骆宇春,蔡福金,等.不同引流方式对跟骨骨折手術切口愈合的影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4):359-360.
[3]谭小云,石涛,徐明元.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9,23(11):1407-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