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基于6类地形与种植设计结合的关系,提出不同的设计思路并运用于实际公园种植设计中,目的是探讨适合公园的种植模式。
关键词 地形;种植设计;公园
中图分类号 TU986.2;S6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1-03322-01
Abstract Based on combination relationship of six types of terrain and planting desig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different design ideas and applied in actual parks design, so as to discuss suitable planting mode for parks.
Key words Terrain; Planting design; Parks
地形是公园造景四大要素之一,通过不同的地形组合,可以营造出极富变化、多样有趣的公园空间环境。不同的地貌类型直接影响着园林的风景效果和使用情况,就一座综合性公园而言,无论是营造景观,游人活动,还是从植物景观设计出发,都要求有富于变化的地貌,既有便于开展登山活动的山地,也有利于开展集体活动的平坦场地[1]。植物配置在公园设计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与地形的完美结合易于塑造丰富多样的、舒适宜人的绿色环境。
1 地形的类型
诺曼K·布思[2]根据地形的规模、特征、坡度、地质构造及形态,将其分为平地、凸地、山脊、凹地及山谷等类型。研究参考该分类及公园规划设计经验,从公园的性质、规模、功能分区、地形的具体营造等方面出发,认为与种植设计密切相关的地形有下凹地形、平坦地形、缓坡地形、陡坡地形、陡坎及制高点6类(表1)。
2 不同地形的种植设计思路
2.1 下凹地形
挖湖堆山是公园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如颐和园的昆明湖、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山形水系等。通过挖湖堆山可营造出下凹地形,使洼地更低,山地更高,高差对比强烈,易于留下直观印象。一般在下凹地形较高处,即水体(如湖泊、溪流等)的边缘种植大量的水生、湿生植物软化堤岸,沿水岸种植喜水、耐湿乔木勾勒水体岸线,形成模拟自然水体、富有野趣的滨水景观。
下凹地形还可作为下凹式绿地,利用较浅的低洼地种植植物,通过植物、土壤的作用来对公园小汇水面(如出入口广场、停车场地等)的雨水进行滞留、净化、渗透以及排放[3]。一般选择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强、水陆两栖类的植物,如鸢尾、菖蒲、千屈菜等。通过下凹地形的汇水作用,可形成旱雨两季不同的植物景观,是一种极为生态的做法。
2.2 平坦地形
该地形坡度变化小,以开展集散活动功能的硬质场地为主,在综合性公园中多布置成主要出入口、休憩及停车场地。由于地形平坦,园林植物与构建筑物往往位于同一个高度上,空间变化感不够强烈,需要通过构建筑物的组合或植物配置来营造富有变化的空间。
一般针对场地周围的绿化,会采取多层次的复合种植方式,或营造丰富的背景,或通过高篱遮挡视线,或作为建筑基础种植软化硬质边界。但总体上应符合远高近低的基本原则,即通过植物与人之间的距离来调节空间感的变化。距离视点较远处以深色常绿树为主,中部选择开花、色叶小乔木点缀,近处以低矮花灌木、地被做前景。针对场地内部则结合种植池选择冠大荫浓的落叶乔木、修剪成形的灌木篱及嵌草砖等,但不应妨碍集散、休憩及停车。
2.3 缓坡地形
作为公园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地形,处理得当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处理不当会对整个公园的景观造成影响。缓坡地形中的植物配置应做到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虚实相生,包括密植、疏林草地、缓坡草地3种形式。
密植主要以常绿、落叶树种合理搭配,大乔木、小乔木、灌木、地被充分组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顺利衔接,同时应以一至两种乔木构成骨架,以免配置过于散乱而缺少基调。缓坡草地应以大面积的地被或草花覆盖,可以展现缓坡地形优美的走势及流畅的线条变化,是大地景观在公园环境中的体现。疏林草地是密植与缓坡草地的过渡空间,在此点缀些许树形优美、冠大荫浓、观赏效果较好的大乔木,局部可增设汀步、小广场、木栈道等允许游人进入纳凉,构成缓坡之中的小型休憩场地。
2.4 陡坡地形
陡坡地形较缓坡地形坡度大,但不应大于20%的土壤自然安息角。往往在公园设计中,伴随陡坡地形
会设置台阶消除陡坡带来的不适感,这样台阶与绿地交界面处容易形成规则式的台阶断面,若不进行绿化遮挡,观赏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一般选择沿阶草、灌木、小乔木的组合来处理,局部做精做细,与景石、台阶搭配成趣味小景。当坡度更大时,应考虑水土流失,通常以灌木结合山石,或是选择复合的植物群落形式来防治水土流失。
2.5 陡坎
在公园中经常会碰到现状地形高差大的情况,如果削山会造成土方量增大,十分不经济。一般会采取挡土墙、护坡等景观处理手法,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但裸露的墙体、护坡等硬质景观若不遮挡会显得过于生硬、硬朗,可通过立体绿化的方式美化优化。选用如藤本植物植于坡底或坡面,使其蔓延生长形成覆盖坡面的地被;也可以选用一些俯垂型植物植于坎顶部边缘,使其枝蔓向下垂挂,覆盖坡面;还可用吸附型藤蔓植物攀附坡面等形式[4]进行陡坎绿化。
2.6 制高点
一个地形变化丰富的公园必须设置相应的制高点。制高点表现为一处相对较平坦的休闲场地,位于全园的构图重心和较高点处,是全园的视线焦点,统领全园的观赏视线,能够满足游人登高远望的心理。在通往制高点的园路两侧应运用乔灌组合密植,引导游人向制高点行进。而在制高点四周,通过绿植将视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景观效果较好的观赏面避免种植高大乔木及易遮挡视线的植物,应留出合适的空间引导游人视线延伸,展现较好的观赏效果。 3 种植设计思路与地形结合的运用
兴平市城北生态林水景公园位于兴平市西城办药村北,规划总面积16.9 hm2,是兴平市的综合性公园,为全市人民服务。公园用地总体呈长方形,呈北高南低特征,高程在499.88~463.20 m,整体高差约为36.68 m,地形高差变化较大,局部存在陡坎,基本上包括了以上6类地形。
该公园植物配置充分结合地形,南端的人工湖深1.2~1.5 m,沿湖内植荷花、菖蒲等水生植物,外种垂柳、桃修饰人工湖边界,形成“接天碧莲、柳桃相间”的湖岸美景。在主要出入口处结合坐凳、树池构成林荫广场,选择银杏、五角枫等冠大荫浓的庭荫树;休憩广场周边适当点缀白皮松、桃、红瑞木形成3个层次,同时建筑前的种植较为细致,满足游人停驻后的观赏需求。缓坡地形则以喜阳的薰衣草、耐阴的二月兰、混播草坪等为主要地被植物大面积覆盖,展现缓坡优美的线条,并在缓坡四周种植大、小乔木收边,勾勒出缓坡的边界,形成高差对比强烈的公园种植基调。沿跌水、台阶边缘的植物种植最为丰富细腻,以一条沿阶草带随着台阶路蜿蜒,并不时点缀红枫、紫叶李、桃、水杉等树形优美的树种,形成路侧植物、景石、台阶路、跌水紧密相连、高低变化的种植断面。沿陡坎下选择爬墙虎绿化美化墙体和陡坎,搭建一个绿色的背景墙。制高点处适当留出空缺,通过植物的点缀控制游人视域,引导游人视线至优美的观赏面。
4 结语
研究将植物配置与地形营造相结合,针对公园不同地形类型提出不同种植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实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实际设计中,植物配置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的因素仍有很多。就植物自身而言,包括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组合类型及模式、后期养护、生长状况等诸多因素。因此在种植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合公园的种植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金玉.城市综合性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8.
[2] 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32-46.
[3] 王佳,王思思,车伍.低影响开发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植物选择与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2012,28(21):45-47,50.
[4] 谢海松.关于城市立体绿化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081-1082,1088.
关键词 地形;种植设计;公园
中图分类号 TU986.2;S6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1-03322-01
Abstract Based on combination relationship of six types of terrain and planting desig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different design ideas and applied in actual parks design, so as to discuss suitable planting mode for parks.
Key words Terrain; Planting design; Parks
地形是公园造景四大要素之一,通过不同的地形组合,可以营造出极富变化、多样有趣的公园空间环境。不同的地貌类型直接影响着园林的风景效果和使用情况,就一座综合性公园而言,无论是营造景观,游人活动,还是从植物景观设计出发,都要求有富于变化的地貌,既有便于开展登山活动的山地,也有利于开展集体活动的平坦场地[1]。植物配置在公园设计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与地形的完美结合易于塑造丰富多样的、舒适宜人的绿色环境。
1 地形的类型
诺曼K·布思[2]根据地形的规模、特征、坡度、地质构造及形态,将其分为平地、凸地、山脊、凹地及山谷等类型。研究参考该分类及公园规划设计经验,从公园的性质、规模、功能分区、地形的具体营造等方面出发,认为与种植设计密切相关的地形有下凹地形、平坦地形、缓坡地形、陡坡地形、陡坎及制高点6类(表1)。
2 不同地形的种植设计思路
2.1 下凹地形
挖湖堆山是公园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如颐和园的昆明湖、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山形水系等。通过挖湖堆山可营造出下凹地形,使洼地更低,山地更高,高差对比强烈,易于留下直观印象。一般在下凹地形较高处,即水体(如湖泊、溪流等)的边缘种植大量的水生、湿生植物软化堤岸,沿水岸种植喜水、耐湿乔木勾勒水体岸线,形成模拟自然水体、富有野趣的滨水景观。
下凹地形还可作为下凹式绿地,利用较浅的低洼地种植植物,通过植物、土壤的作用来对公园小汇水面(如出入口广场、停车场地等)的雨水进行滞留、净化、渗透以及排放[3]。一般选择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强、水陆两栖类的植物,如鸢尾、菖蒲、千屈菜等。通过下凹地形的汇水作用,可形成旱雨两季不同的植物景观,是一种极为生态的做法。
2.2 平坦地形
该地形坡度变化小,以开展集散活动功能的硬质场地为主,在综合性公园中多布置成主要出入口、休憩及停车场地。由于地形平坦,园林植物与构建筑物往往位于同一个高度上,空间变化感不够强烈,需要通过构建筑物的组合或植物配置来营造富有变化的空间。
一般针对场地周围的绿化,会采取多层次的复合种植方式,或营造丰富的背景,或通过高篱遮挡视线,或作为建筑基础种植软化硬质边界。但总体上应符合远高近低的基本原则,即通过植物与人之间的距离来调节空间感的变化。距离视点较远处以深色常绿树为主,中部选择开花、色叶小乔木点缀,近处以低矮花灌木、地被做前景。针对场地内部则结合种植池选择冠大荫浓的落叶乔木、修剪成形的灌木篱及嵌草砖等,但不应妨碍集散、休憩及停车。
2.3 缓坡地形
作为公园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地形,处理得当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处理不当会对整个公园的景观造成影响。缓坡地形中的植物配置应做到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虚实相生,包括密植、疏林草地、缓坡草地3种形式。
密植主要以常绿、落叶树种合理搭配,大乔木、小乔木、灌木、地被充分组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顺利衔接,同时应以一至两种乔木构成骨架,以免配置过于散乱而缺少基调。缓坡草地应以大面积的地被或草花覆盖,可以展现缓坡地形优美的走势及流畅的线条变化,是大地景观在公园环境中的体现。疏林草地是密植与缓坡草地的过渡空间,在此点缀些许树形优美、冠大荫浓、观赏效果较好的大乔木,局部可增设汀步、小广场、木栈道等允许游人进入纳凉,构成缓坡之中的小型休憩场地。
2.4 陡坡地形
陡坡地形较缓坡地形坡度大,但不应大于20%的土壤自然安息角。往往在公园设计中,伴随陡坡地形
会设置台阶消除陡坡带来的不适感,这样台阶与绿地交界面处容易形成规则式的台阶断面,若不进行绿化遮挡,观赏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一般选择沿阶草、灌木、小乔木的组合来处理,局部做精做细,与景石、台阶搭配成趣味小景。当坡度更大时,应考虑水土流失,通常以灌木结合山石,或是选择复合的植物群落形式来防治水土流失。
2.5 陡坎
在公园中经常会碰到现状地形高差大的情况,如果削山会造成土方量增大,十分不经济。一般会采取挡土墙、护坡等景观处理手法,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但裸露的墙体、护坡等硬质景观若不遮挡会显得过于生硬、硬朗,可通过立体绿化的方式美化优化。选用如藤本植物植于坡底或坡面,使其蔓延生长形成覆盖坡面的地被;也可以选用一些俯垂型植物植于坎顶部边缘,使其枝蔓向下垂挂,覆盖坡面;还可用吸附型藤蔓植物攀附坡面等形式[4]进行陡坎绿化。
2.6 制高点
一个地形变化丰富的公园必须设置相应的制高点。制高点表现为一处相对较平坦的休闲场地,位于全园的构图重心和较高点处,是全园的视线焦点,统领全园的观赏视线,能够满足游人登高远望的心理。在通往制高点的园路两侧应运用乔灌组合密植,引导游人向制高点行进。而在制高点四周,通过绿植将视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景观效果较好的观赏面避免种植高大乔木及易遮挡视线的植物,应留出合适的空间引导游人视线延伸,展现较好的观赏效果。 3 种植设计思路与地形结合的运用
兴平市城北生态林水景公园位于兴平市西城办药村北,规划总面积16.9 hm2,是兴平市的综合性公园,为全市人民服务。公园用地总体呈长方形,呈北高南低特征,高程在499.88~463.20 m,整体高差约为36.68 m,地形高差变化较大,局部存在陡坎,基本上包括了以上6类地形。
该公园植物配置充分结合地形,南端的人工湖深1.2~1.5 m,沿湖内植荷花、菖蒲等水生植物,外种垂柳、桃修饰人工湖边界,形成“接天碧莲、柳桃相间”的湖岸美景。在主要出入口处结合坐凳、树池构成林荫广场,选择银杏、五角枫等冠大荫浓的庭荫树;休憩广场周边适当点缀白皮松、桃、红瑞木形成3个层次,同时建筑前的种植较为细致,满足游人停驻后的观赏需求。缓坡地形则以喜阳的薰衣草、耐阴的二月兰、混播草坪等为主要地被植物大面积覆盖,展现缓坡优美的线条,并在缓坡四周种植大、小乔木收边,勾勒出缓坡的边界,形成高差对比强烈的公园种植基调。沿跌水、台阶边缘的植物种植最为丰富细腻,以一条沿阶草带随着台阶路蜿蜒,并不时点缀红枫、紫叶李、桃、水杉等树形优美的树种,形成路侧植物、景石、台阶路、跌水紧密相连、高低变化的种植断面。沿陡坎下选择爬墙虎绿化美化墙体和陡坎,搭建一个绿色的背景墙。制高点处适当留出空缺,通过植物的点缀控制游人视域,引导游人视线至优美的观赏面。
4 结语
研究将植物配置与地形营造相结合,针对公园不同地形类型提出不同种植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实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实际设计中,植物配置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的因素仍有很多。就植物自身而言,包括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组合类型及模式、后期养护、生长状况等诸多因素。因此在种植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合公园的种植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金玉.城市综合性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8.
[2] 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32-46.
[3] 王佳,王思思,车伍.低影响开发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植物选择与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2012,28(21):45-47,50.
[4] 谢海松.关于城市立体绿化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081-1082,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