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官员微博—方面拉近了官员与群众的距离,另—方面也成为让一些政府官员颇感“憋屈”的“围脖”。
“我原以为我很‘in’,因为我写‘围脖’了。但我不知道‘给力’是什么意思,心里真有点纠结。‘纠结’是什么意思?我也说不太清楚。哎!”短短三句话四个网络热词。上述这段话并非出自某个年轻人口中,而是出现在53岁的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厅厅长章剑华的微博上。
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2009年在新浪微博实名注册了“伍皓同学”,至今已拥有9万多名“粉丝”。2010年11月16日,伍皓在微博中记录道,“作为一个公务员,当然应该把粉丝当成上帝,当成至尊。因为,粉丝是公民的一部分,如果有99999个粉丝,这些粉丝就真的是九五之尊了啊。”
在西方政治家玩转微博的时候,中国官员,这一在互联网时代相对落寞的一个群体也“难耐寂寞”,开始从“网络恐惧”走向“微博”新秀。2010年10月,来北京市委党校参加培训班和进修班的各区县局级干部们的“学子生涯”里增添了一门新的课程,如何建立微博、怎样通过网络了解社会热点成为他们的必修科目。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章剑华:少说官话微博很“潮”很“给力”
2010年9月22日,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厅厅长章剑华发布了他的第一条微博。截至目前,其粉丝数量已达到5万多名。这一关注度,在新浪微博的认证用户中,虽然比不上那些大牌明星,却远远领先于一般认证用户。在新浪微博的人气关注榜上,章剑华微博的排名是前两千位。而新浪微博的用户总数已达5000万。
从已发布的几十篇微博来看,章剑华不算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博友”。之所以微博数量不多,粉丝却如此众多,章剑华自有一番分析。他解释说,主要原因应该有两个“:首先是我的身份,的确会引起大家关注。”作为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自然有不少人想看看他都有些什么想法。其次,章剑华认为,他在微博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是吸引粉丝的原因之一。“我会尽量避免官话、套话、大话,多用些有人情味的语言,多表达一些个人的观点。”曾有网友留言说,他这个官员没官腔,还有点个性。
章剑华的大部分微博都是早上5点多通过手机短信发的。章剑华说,平时工作太忙,就只好利用早上的时间来发。关于这一点,他还专门发了一条微博自我调侃了一下“:我的围脖可称‘早脖’,原因有二:一是我属鸡,起得早,写得早;二是我姓立早章,笔名为立早,故而我写的围脖简称‘早脖’,呵呵。”
谈到这么多博友,章剑华也颇有感叹:“官员与百姓的距离就应该越来越近,而不是感觉很远。微博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样一种载体。
与庞大的粉丝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章剑华在微博中只加了一个“关注”:“新浪文化读书”。此外,章剑华的微博,尽管转发和评论众多,但他的回复却并不多。不过,他表示这并不意味着自己不去关注网友的评论和看法。“网友发给我的评论,我都会点击看的。网友们的评论对我很有启发,有些评论很有水平。”
对于新加入微博的官员群体,中国网民表示了极高的关注。他们无一例外,都拥有多则数万,少则数千的“粉丝”群体。从粉丝留言来看,大多数网民并不寄望于通过微博解决问题,而更多热衷于借此了解官员的性格和个人想法,并表示这大大改善了官员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
“老章,你就是个很给力的人!”一位网民在章剑华的微博上留言。还有网民发帖说:“敢于在网上晒太阳的官员,至少心里是阳光明媚,否则官员最怕晒太阳。”专家分析,过去中国官员给人的印象总是严肃,略显刻板,鲜少表达“自我”和“个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技术的发展日益影响到官员的表达方式,越来越熟练地使用网络语言就是一个表现。
还有人发帖称:“过去,中国的官员大多习惯于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保密,这样的自我公开值得鼓励。”
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受宠同时屡挨板砖,官员微博生存不易
官员微博一方面拉近了官员与群众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成为让一些政府官员颇感“憋屈”的“围脖”。微博是个交流的好渠道,但也往往成了“口水仗”的新平台。也有些官员因此认为,开微博就等于是给自己找了一条挨批评的渠道。
拥有9万之多粉丝的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的实名微博就屡挨“板砖”。2009年12月28日下午,最早在新浪开通官员微博的伍皓在自己的微博上曾发了这样一段文字:“敬告:最后得瑟几天。本博自2010年1月1日零时起将自愿自动自杀式关闭。只是这里57000多人一时不好疏散。‘微博云南’将继续坚守阵地,请大伙带好自己的包袱和砖头,遵章守纪,依次转移,不要拥挤,以免再次发生踩踏事故。”
人们都纷纷猜测伍皓要离去的原因:“是因为承受不了压力吧,天天处在风口浪尖。”在媒体的追问下,伍皓通过微博回应称:“我认识到确实很难区分公务身份与个人身份,这会给我带来许多困扰和压力。我更愿意去推动一些机制性东西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对社会进步产生持久的影响,同时也免却一些个人作秀的嫌疑。”
后来,伍皓又先后发了两条微博,感叹“我的博总是命运多舛”,并讲述自己的博客三次无奈自杀的原因。
“第一次是2005年,当时我还在传媒业,在国内率先做手机媒体,开了个博,博得了‘掌媒教父’之称。三个人年赚两千多万元的神话就是我们创造的。我觉得经验应与人分享,但同事不赞成,我的博因此牺牲。第二次‘自杀’是在西祠。几十万条留言,谩骂不过百余,谁知偏有人挑出七八条攻击本单位的言论,整成一份‘舆情’上报领导。于是含泪自尽。第三次是2010年7月,在凯迪。转岗后首次重返网络,发帖对焦点事件公开表态,结果把自己搞成焦点。本来事情跟我毫无瓜葛,因为别人都不说话就我说话,于是网上所有的口水、砖头都只冲着我来。他们不听事实,只想听符合他们心意的话。一旦互信尽失理性全无,交流再无法进行。这次我可怜的博仅存活了七天。”按照伍皓的说法,这一次再关微博,是他“命运多舛”的博客的第四次“劫难”。
除了因为网友的围观,以及媒体的过分关注让伍皓倍觉压力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他难以顶住的,那就是中国官场的特有的“领导意思”。虽然伍皓未曾公开说明此事,但从日后他的一则微博中还是可以一窥一二:“今天有人当面表扬我成熟多了,而我却感到勇气正在一点点地离我远去。我开始害怕再成为媒体和网友关注的焦点,昨天开云南抗旱资金使用情况的新闻发布会,我思来想去,还是选择了不再抛头露面,让同事去主持了。看到有人说‘一个勇敢的官员’,心里竟有些许潮湿。多么希望自己在越来越成熟的同时,勇敢仍在。”
庆幸的是,伍皓的微博并没有真的关闭,但伍皓的微博之旅,也证明了中国尚不成熟的网络政治。在众多网民参与的网络实践中,非理性依然是非常强大的力量,这些力量并不是邪恶的,只是他们无意间充当了“不正确”的角色,就是那句老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我原以为我很‘in’,因为我写‘围脖’了。但我不知道‘给力’是什么意思,心里真有点纠结。‘纠结’是什么意思?我也说不太清楚。哎!”短短三句话四个网络热词。上述这段话并非出自某个年轻人口中,而是出现在53岁的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厅厅长章剑华的微博上。
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2009年在新浪微博实名注册了“伍皓同学”,至今已拥有9万多名“粉丝”。2010年11月16日,伍皓在微博中记录道,“作为一个公务员,当然应该把粉丝当成上帝,当成至尊。因为,粉丝是公民的一部分,如果有99999个粉丝,这些粉丝就真的是九五之尊了啊。”
在西方政治家玩转微博的时候,中国官员,这一在互联网时代相对落寞的一个群体也“难耐寂寞”,开始从“网络恐惧”走向“微博”新秀。2010年10月,来北京市委党校参加培训班和进修班的各区县局级干部们的“学子生涯”里增添了一门新的课程,如何建立微博、怎样通过网络了解社会热点成为他们的必修科目。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章剑华:少说官话微博很“潮”很“给力”
2010年9月22日,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厅厅长章剑华发布了他的第一条微博。截至目前,其粉丝数量已达到5万多名。这一关注度,在新浪微博的认证用户中,虽然比不上那些大牌明星,却远远领先于一般认证用户。在新浪微博的人气关注榜上,章剑华微博的排名是前两千位。而新浪微博的用户总数已达5000万。
从已发布的几十篇微博来看,章剑华不算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博友”。之所以微博数量不多,粉丝却如此众多,章剑华自有一番分析。他解释说,主要原因应该有两个“:首先是我的身份,的确会引起大家关注。”作为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自然有不少人想看看他都有些什么想法。其次,章剑华认为,他在微博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是吸引粉丝的原因之一。“我会尽量避免官话、套话、大话,多用些有人情味的语言,多表达一些个人的观点。”曾有网友留言说,他这个官员没官腔,还有点个性。
章剑华的大部分微博都是早上5点多通过手机短信发的。章剑华说,平时工作太忙,就只好利用早上的时间来发。关于这一点,他还专门发了一条微博自我调侃了一下“:我的围脖可称‘早脖’,原因有二:一是我属鸡,起得早,写得早;二是我姓立早章,笔名为立早,故而我写的围脖简称‘早脖’,呵呵。”
谈到这么多博友,章剑华也颇有感叹:“官员与百姓的距离就应该越来越近,而不是感觉很远。微博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样一种载体。
与庞大的粉丝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章剑华在微博中只加了一个“关注”:“新浪文化读书”。此外,章剑华的微博,尽管转发和评论众多,但他的回复却并不多。不过,他表示这并不意味着自己不去关注网友的评论和看法。“网友发给我的评论,我都会点击看的。网友们的评论对我很有启发,有些评论很有水平。”
对于新加入微博的官员群体,中国网民表示了极高的关注。他们无一例外,都拥有多则数万,少则数千的“粉丝”群体。从粉丝留言来看,大多数网民并不寄望于通过微博解决问题,而更多热衷于借此了解官员的性格和个人想法,并表示这大大改善了官员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
“老章,你就是个很给力的人!”一位网民在章剑华的微博上留言。还有网民发帖说:“敢于在网上晒太阳的官员,至少心里是阳光明媚,否则官员最怕晒太阳。”专家分析,过去中国官员给人的印象总是严肃,略显刻板,鲜少表达“自我”和“个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技术的发展日益影响到官员的表达方式,越来越熟练地使用网络语言就是一个表现。
还有人发帖称:“过去,中国的官员大多习惯于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保密,这样的自我公开值得鼓励。”
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受宠同时屡挨板砖,官员微博生存不易
官员微博一方面拉近了官员与群众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成为让一些政府官员颇感“憋屈”的“围脖”。微博是个交流的好渠道,但也往往成了“口水仗”的新平台。也有些官员因此认为,开微博就等于是给自己找了一条挨批评的渠道。
拥有9万之多粉丝的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的实名微博就屡挨“板砖”。2009年12月28日下午,最早在新浪开通官员微博的伍皓在自己的微博上曾发了这样一段文字:“敬告:最后得瑟几天。本博自2010年1月1日零时起将自愿自动自杀式关闭。只是这里57000多人一时不好疏散。‘微博云南’将继续坚守阵地,请大伙带好自己的包袱和砖头,遵章守纪,依次转移,不要拥挤,以免再次发生踩踏事故。”
人们都纷纷猜测伍皓要离去的原因:“是因为承受不了压力吧,天天处在风口浪尖。”在媒体的追问下,伍皓通过微博回应称:“我认识到确实很难区分公务身份与个人身份,这会给我带来许多困扰和压力。我更愿意去推动一些机制性东西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对社会进步产生持久的影响,同时也免却一些个人作秀的嫌疑。”
后来,伍皓又先后发了两条微博,感叹“我的博总是命运多舛”,并讲述自己的博客三次无奈自杀的原因。
“第一次是2005年,当时我还在传媒业,在国内率先做手机媒体,开了个博,博得了‘掌媒教父’之称。三个人年赚两千多万元的神话就是我们创造的。我觉得经验应与人分享,但同事不赞成,我的博因此牺牲。第二次‘自杀’是在西祠。几十万条留言,谩骂不过百余,谁知偏有人挑出七八条攻击本单位的言论,整成一份‘舆情’上报领导。于是含泪自尽。第三次是2010年7月,在凯迪。转岗后首次重返网络,发帖对焦点事件公开表态,结果把自己搞成焦点。本来事情跟我毫无瓜葛,因为别人都不说话就我说话,于是网上所有的口水、砖头都只冲着我来。他们不听事实,只想听符合他们心意的话。一旦互信尽失理性全无,交流再无法进行。这次我可怜的博仅存活了七天。”按照伍皓的说法,这一次再关微博,是他“命运多舛”的博客的第四次“劫难”。
除了因为网友的围观,以及媒体的过分关注让伍皓倍觉压力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他难以顶住的,那就是中国官场的特有的“领导意思”。虽然伍皓未曾公开说明此事,但从日后他的一则微博中还是可以一窥一二:“今天有人当面表扬我成熟多了,而我却感到勇气正在一点点地离我远去。我开始害怕再成为媒体和网友关注的焦点,昨天开云南抗旱资金使用情况的新闻发布会,我思来想去,还是选择了不再抛头露面,让同事去主持了。看到有人说‘一个勇敢的官员’,心里竟有些许潮湿。多么希望自己在越来越成熟的同时,勇敢仍在。”
庆幸的是,伍皓的微博并没有真的关闭,但伍皓的微博之旅,也证明了中国尚不成熟的网络政治。在众多网民参与的网络实践中,非理性依然是非常强大的力量,这些力量并不是邪恶的,只是他们无意间充当了“不正确”的角色,就是那句老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