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中,关注实在的语文课堂生活,呼唤学生生命的蓬勃成长,应当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学无外乎是进行“听、谈、读、写、说”的训练,但是这里面可是大有文章的。一些教师能把一节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获聚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得到了认真的落实,同时也教出了语文的本色。而有的教师,课堂上看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精彩纷呈,可课后学生的收获还是似是而非。
一、教学设计要求实
一节课上教学时间的宝贵,是每位教师所共知的,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将广袤的语文知识浓缩并让学生掌握得更牢固呢?首先,我们可以在进行教学设计之际,明确教学的目标,狠抓教学的重难点。此外,还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如怎样抽出更多的时间安排在突出重难点部分教学环节上,又如何让重难点部分之外的知识在较少的时间里同样出彩。当然这样的设计过程是要大费周章的。如我们教学《瑞雪图》,教师在设计时就应把重难点定位在引导学生感悟“第一场雪”的“大”和“美”上,而课外的背景资料可一句带过。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雪的“大”和“美”?这一环节正是突破难点的关键。为了更吸引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我们还可以设计几个趣味性的环节,如让学生赛读、让学生用课文以外的文字进行描述等等,进行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可忽视的一点,生字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同样要作为一个重点来抓,设计些让学生趣味盎然的识字游戏,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好生字词了。
二、教学过程要求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是人格对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中的精神交融,对话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磋探讨。因此,语文课堂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各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师作为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在对话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住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或激发兴趣,或启迪思维,或引导点拨,给学生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具体说来,上课伊始,教师可以设计简短而又富有情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也可以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初读阶段,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初步感知文本;精读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走进文本,交流感受。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评价别人的意见或与别人进行争辩。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互通有无,联手合作,共享成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与合作。
3、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多重对话关系中的核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达中,进入到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初读课文时,应当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主阅读,切不可只叫一两位好学生来读一下走过场。初读课文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因为文本是先于阅读而存在的一种凝固的物质形态,这种物质形态只是一些线性排列、静止不动的文字符号。阅读主体必须积极主动地去辨认这些文字符号,再按语义单位对它们进行分割组合并用发音**顺畅地读出来,这才是初步完成了阅读。在精读课文阶段,必须设法激活文本的全部话语因子,让它们代表作者与学生对话,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采用读、背、说、写、画、演、做等形式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4、学生思考。在完成了某一教学环节后,一些教师急着过渡到一下个环节,以达到“环环相扣”。殊不知,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快,他们也需要一个“缓冲”的过程。所以在完成教学内容后,教师不防缓一缓,让全班学生都严肃一会儿,安静一会儿,进行知识的回忆,在脑中形成知识的链接,教师再巧妙地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会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课后指导要求实
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这并不是学习的终结。
1、教师本身也该“查漏补缺”。
教学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师应在课后进行反思,把教学中的遗漏内容在下一节课补上,或认为学生对第一内容掌握得不够牢固,也可一并补上。特别是对字、词、句的表达手法及文章写法的知识,教师更有必要进行反思,并在别的课文教学中进行渗透,以达到巩固的目标,让学生减少知识的“缺憾”,教师减少教学的“遗憾”。
2、再给后进生“开小灶”。
后进生接受能力差,学习效率低,所以对他们的辅导应常抓不懈。特别是在学习新知识后,如果教师能花费十来分钟的时间就新知的内容进行知识问答、趣味交流等活动,不但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了,对学习的兴趣更浓了。而且,他们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亲切,从而消除了他们的自卑心理,还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总而言之,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让学生学得实在,教师应持之以恒,积极进取,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花更多的功夫,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一、教学设计要求实
一节课上教学时间的宝贵,是每位教师所共知的,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将广袤的语文知识浓缩并让学生掌握得更牢固呢?首先,我们可以在进行教学设计之际,明确教学的目标,狠抓教学的重难点。此外,还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如怎样抽出更多的时间安排在突出重难点部分教学环节上,又如何让重难点部分之外的知识在较少的时间里同样出彩。当然这样的设计过程是要大费周章的。如我们教学《瑞雪图》,教师在设计时就应把重难点定位在引导学生感悟“第一场雪”的“大”和“美”上,而课外的背景资料可一句带过。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雪的“大”和“美”?这一环节正是突破难点的关键。为了更吸引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我们还可以设计几个趣味性的环节,如让学生赛读、让学生用课文以外的文字进行描述等等,进行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可忽视的一点,生字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同样要作为一个重点来抓,设计些让学生趣味盎然的识字游戏,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好生字词了。
二、教学过程要求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是人格对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中的精神交融,对话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磋探讨。因此,语文课堂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各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师作为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在对话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住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或激发兴趣,或启迪思维,或引导点拨,给学生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具体说来,上课伊始,教师可以设计简短而又富有情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也可以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初读阶段,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初步感知文本;精读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走进文本,交流感受。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评价别人的意见或与别人进行争辩。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互通有无,联手合作,共享成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与合作。
3、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多重对话关系中的核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达中,进入到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初读课文时,应当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主阅读,切不可只叫一两位好学生来读一下走过场。初读课文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因为文本是先于阅读而存在的一种凝固的物质形态,这种物质形态只是一些线性排列、静止不动的文字符号。阅读主体必须积极主动地去辨认这些文字符号,再按语义单位对它们进行分割组合并用发音**顺畅地读出来,这才是初步完成了阅读。在精读课文阶段,必须设法激活文本的全部话语因子,让它们代表作者与学生对话,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采用读、背、说、写、画、演、做等形式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4、学生思考。在完成了某一教学环节后,一些教师急着过渡到一下个环节,以达到“环环相扣”。殊不知,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快,他们也需要一个“缓冲”的过程。所以在完成教学内容后,教师不防缓一缓,让全班学生都严肃一会儿,安静一会儿,进行知识的回忆,在脑中形成知识的链接,教师再巧妙地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会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课后指导要求实
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这并不是学习的终结。
1、教师本身也该“查漏补缺”。
教学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师应在课后进行反思,把教学中的遗漏内容在下一节课补上,或认为学生对第一内容掌握得不够牢固,也可一并补上。特别是对字、词、句的表达手法及文章写法的知识,教师更有必要进行反思,并在别的课文教学中进行渗透,以达到巩固的目标,让学生减少知识的“缺憾”,教师减少教学的“遗憾”。
2、再给后进生“开小灶”。
后进生接受能力差,学习效率低,所以对他们的辅导应常抓不懈。特别是在学习新知识后,如果教师能花费十来分钟的时间就新知的内容进行知识问答、趣味交流等活动,不但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了,对学习的兴趣更浓了。而且,他们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亲切,从而消除了他们的自卑心理,还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总而言之,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让学生学得实在,教师应持之以恒,积极进取,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花更多的功夫,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