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导学案的认识
导学案的突出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引导的具体表现是通过学案“导读”、“导问”、“导思”、“导练”。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就在于课堂由“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具体而言,就是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的空间留给学生。“导学案”中“导”的精髓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情将教学主题中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或合作完成学案的学习。导学案的问题化设计赋予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的可能,传统课堂中教师的“灌”转变成了如今课堂中的“导”,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教”与“学”在课堂中趋于和谐。
二、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地理导学案编制的问题
(1)地理导学案的呈现模式习题化
“课前自主预习”、“课中合作探究”、“课后自我巩固”是组成地理导学案的三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的编制有不同的要求。在编制地理导学案时,教师出于对学生地理考试成绩的考量,“地理导学案”往往变成了“习题集”,学生在学习这样的导学案过程中,基本为课前做习题预习,课中与教师交流课前习题,课后做习题巩固,再预习下一个学习内容的预习习题,基本等同于循环做题,这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2)地理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填空化
教师在编制导地理学案时,应当在充分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再结合学情,对教学课题的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将地理课本中陈述性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孕育于情境中的地理问题。地理导学案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问题设计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笔者在收集诸多地理导学案后,发现许多地理导学案并未体现出对地理知识的加工,而只是简单地将地理课本中陈述的地理知识关键字省略。
2.导学案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导学案课前使用的问题
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地理学习课题是导学案的重要作用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导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课本,自主思考,通过思考产生疑问,为课堂的师生、生生互动奠定基础。笔者在访谈了一些中学地理教师和中学生后,发现部分学生不会使用导学案,即使会使用,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学案编制主要由教师完成,学生对使用导学案是陌生的,如果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不加引导,学生的感觉是学习又多了一张“试卷”,做完这张“试卷”就是完成了学习。大部分学生通过导学案进行课前预学的过程几乎等同于看书完成填空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缺乏自主思考,缺乏对知识的质疑,没有提出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如果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没有产生疑问,这样的学习就失去了意义。此外,教师在导学案的课前使用中也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完成课前的预学缺乏指导。在笔者收集的地理导学案中,几乎没有导学案针对课前预学有详细的指导。
(2)导学案在课堂中使用的问题
导学案是地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沟通、互动的桥梁,只有师生共同参与并互相作用才能达成预设的导学目标。从地理教师的角度来讲,一些地理教师在课堂中对导学案的使用心存疑惑与排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未能较好地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学习地理,导学案在课堂中的桥梁作用也就形同虚设。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喜欢保持自己过往的学习习惯,认为导学案上的很多知识都在地理课本上,不明白为什么要用导学案,因而也比较排斥。此外,过分地依赖导学案也是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突出的问题。导学案几乎包含了学生学习某个地理课题的整个过程,有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教师的教学也几乎完全围绕着导学案的编制来展开,教师课前备课的重点变成了制作导学案,课堂教学变成了讲导学案。此时,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地理教材,使得一些学生认为完成了导学案就完成了地理的学习任务,教师也误以为学生完成了导学案就等于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对完善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的认识
导学案是对改善高中地理课堂“教”与“学”关系的尝试,虽然在应用中存在问题,但教师不能因为存在问题而否定或放弃这种尝试。如何避免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认清以下两个问题:
1.充分认识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
地理教师在编制和应用导学案前首先要明确导学案的价值,“导学案”不能等同于“教案”,也不能等同于“习题集”,那么,导学案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导学案”的主要作用是“导学”,这是其最主要的存在价值。“导学案”的应运而生是为了解决应试教育下学生被动学、教师“满堂灌”的问题,因此,导学案要凸显“导学”的功能,而“导学”要基于“学情”,也就是说,“导学案”要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相结合,教师只有在学生已有基础上的“导学”才是真正地引导。当前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这让不少地理教师尝到了“甜头”,许多地理教师纷纷效仿导学案。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导学案”不是“万能胶”,并不是所有地理知识的学习都必须用导学案,导学案应该因地理教学课题和学情适时采用,即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2.地理导学案应当包含哪些模块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因此,地理教师在编制地理导学案时,要依据“地理课标”和“学情”确定好每个地理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地理导学案中不可或缺的模块,而有明确的方向则是高效学习的前提。
四、结论
根据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导学案的“导”可以分为“课前导”、“课中导”、“课后导”,因此,地理导学案中应当包含课前的“自主学习”模块、课中的“合作探究”模块、课后的“总结巩固”模块。导学案的使用主体是学生,在具体的编制中应当尽量简练,地理导学案则应该有机地将地理课本、习题册等学习资源组合起来,并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地理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只是对学习资源的生搬硬套。
导学案的突出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引导的具体表现是通过学案“导读”、“导问”、“导思”、“导练”。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就在于课堂由“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具体而言,就是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的空间留给学生。“导学案”中“导”的精髓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情将教学主题中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或合作完成学案的学习。导学案的问题化设计赋予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的可能,传统课堂中教师的“灌”转变成了如今课堂中的“导”,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教”与“学”在课堂中趋于和谐。
二、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地理导学案编制的问题
(1)地理导学案的呈现模式习题化
“课前自主预习”、“课中合作探究”、“课后自我巩固”是组成地理导学案的三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的编制有不同的要求。在编制地理导学案时,教师出于对学生地理考试成绩的考量,“地理导学案”往往变成了“习题集”,学生在学习这样的导学案过程中,基本为课前做习题预习,课中与教师交流课前习题,课后做习题巩固,再预习下一个学习内容的预习习题,基本等同于循环做题,这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2)地理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填空化
教师在编制导地理学案时,应当在充分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再结合学情,对教学课题的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将地理课本中陈述性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孕育于情境中的地理问题。地理导学案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问题设计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笔者在收集诸多地理导学案后,发现许多地理导学案并未体现出对地理知识的加工,而只是简单地将地理课本中陈述的地理知识关键字省略。
2.导学案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导学案课前使用的问题
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地理学习课题是导学案的重要作用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导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课本,自主思考,通过思考产生疑问,为课堂的师生、生生互动奠定基础。笔者在访谈了一些中学地理教师和中学生后,发现部分学生不会使用导学案,即使会使用,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学案编制主要由教师完成,学生对使用导学案是陌生的,如果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不加引导,学生的感觉是学习又多了一张“试卷”,做完这张“试卷”就是完成了学习。大部分学生通过导学案进行课前预学的过程几乎等同于看书完成填空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缺乏自主思考,缺乏对知识的质疑,没有提出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如果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没有产生疑问,这样的学习就失去了意义。此外,教师在导学案的课前使用中也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完成课前的预学缺乏指导。在笔者收集的地理导学案中,几乎没有导学案针对课前预学有详细的指导。
(2)导学案在课堂中使用的问题
导学案是地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沟通、互动的桥梁,只有师生共同参与并互相作用才能达成预设的导学目标。从地理教师的角度来讲,一些地理教师在课堂中对导学案的使用心存疑惑与排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未能较好地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学习地理,导学案在课堂中的桥梁作用也就形同虚设。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喜欢保持自己过往的学习习惯,认为导学案上的很多知识都在地理课本上,不明白为什么要用导学案,因而也比较排斥。此外,过分地依赖导学案也是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突出的问题。导学案几乎包含了学生学习某个地理课题的整个过程,有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教师的教学也几乎完全围绕着导学案的编制来展开,教师课前备课的重点变成了制作导学案,课堂教学变成了讲导学案。此时,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地理教材,使得一些学生认为完成了导学案就完成了地理的学习任务,教师也误以为学生完成了导学案就等于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对完善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的认识
导学案是对改善高中地理课堂“教”与“学”关系的尝试,虽然在应用中存在问题,但教师不能因为存在问题而否定或放弃这种尝试。如何避免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认清以下两个问题:
1.充分认识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
地理教师在编制和应用导学案前首先要明确导学案的价值,“导学案”不能等同于“教案”,也不能等同于“习题集”,那么,导学案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导学案”的主要作用是“导学”,这是其最主要的存在价值。“导学案”的应运而生是为了解决应试教育下学生被动学、教师“满堂灌”的问题,因此,导学案要凸显“导学”的功能,而“导学”要基于“学情”,也就是说,“导学案”要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相结合,教师只有在学生已有基础上的“导学”才是真正地引导。当前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这让不少地理教师尝到了“甜头”,许多地理教师纷纷效仿导学案。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导学案”不是“万能胶”,并不是所有地理知识的学习都必须用导学案,导学案应该因地理教学课题和学情适时采用,即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2.地理导学案应当包含哪些模块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因此,地理教师在编制地理导学案时,要依据“地理课标”和“学情”确定好每个地理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地理导学案中不可或缺的模块,而有明确的方向则是高效学习的前提。
四、结论
根据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导学案的“导”可以分为“课前导”、“课中导”、“课后导”,因此,地理导学案中应当包含课前的“自主学习”模块、课中的“合作探究”模块、课后的“总结巩固”模块。导学案的使用主体是学生,在具体的编制中应当尽量简练,地理导学案则应该有机地将地理课本、习题册等学习资源组合起来,并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地理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只是对学习资源的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