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学习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强化学生的道德素质,对于初中生生理与心理良好发展至关重要。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看起来简单,实则很难有突破和创新,大多是学生背一背,看一看,对于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的关注度不够。而议题式教学则能够实现创新型的教学突破,让学生成为思想与法治课程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到学习、探究、反思的过程。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措施
议题式教学是以议题为核心,引导初中生逐步完善自我认知、社会认知、世界认知,注重学生的“想法和思考”,让学生从“听说”道德与法治课程到“探究”,到“交流互辩”,最后对个人及他人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反思评价,完成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深度学习。而实现这个过程则需要教师在采用议题式教学时,确定议题内容、层层引进问题、组织相关的议题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探抓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核。基于此,可以先对议题式教学的优势及重要性进行探讨,之后再进行议题式教学的措施的详细介绍。
一、议题式教学的优势及重要性
(一)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更具创新性
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模式仍普遍存在的便是“多记、多背”,这使得初中生无法将学习内容进行完全的内化理解,将教材的理论知识做到真正的掌握。教学过程中缺乏了学生的思考环节,在涉及到教材内容的提问时,学生虽然可以很快速地找到其中的重点和问题的书本答案,但却不会联系到自身的问题,从而导致出现一些“思”与“行”不一致的现象。而议题式教学则打破了“读死书”的局面,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教学模式。通过议題式教学,能够引发学生与自己和他人的思考和认知,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促使学生“思行合一”、言行一致。
(二)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更具开放性
议题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更具有开放性,教师可以围绕议题进行多样化、多元化的问题引入,从热点事件到身边小事、从历史典故到现代法治等等,均可以成为议题话题本身或是议题的导入。初中阶段是初中生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而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则可以引领初中生在一个轻松自在的氛围里学习,让初中生的身心都得到释放。通过议题式教学,初中生能做到从多角度多层次看问题,既可以利用感性思维去激发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又能够利用理性思维完成法治理论的认知和学习,促使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议题式教学让初中学生变得更加“主体”
当下教育的普遍问题是学生主体位置不明显,教师过分干涉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同样也发生在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虽然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重点方向,但长期的教学习惯一时很难改变。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充分确立初中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主人,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议题探究中去,做到了学生的深度学习,而不是被教师推着“挤牙膏式”的学习。议题式教学由教师设计导入课堂,教师既是设计者、也是“主导者”。“主导”与“主体”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代表的教学含义可是千差万别。
(四)议题式教学让初中学生的互动性更强
议题式教学离不开教师主导,初中生发挥主体地位进行思考的模式,围绕议题展开的一系列问题中需要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交流。讨论和交流互动是探究议题本质的重要环节,也是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深度发掘和思想拓展,在发掘中加深对议题的印象,在发掘中体会到他人的认知,在发掘中建立个人的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议题式教学互动同时能够让初中生体会到个体的差异,学会尊重别人,提升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避免心理矛盾的产生。
二、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具体实践措施
(一)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并确定合适的议题
议题式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选择并确定有效的、合适的议题,议题的选择是关键也是难点,它既是整个议题式教学的开端也是教材内容的“骨架”、只有确定合适的议题内容,初中生才能围绕着议题对道德与法治内容产生联系、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不妨将教材内容结合当下热点新闻时事、联系初中生或是教师身边事、历史故事,将道德与法治这样的理论抽象概念转变为具象的、可观察到的现实事件,贴近现实生活,帮助初中生通过比较、观察,打开思考的方向和路径。道德与法治课程整个单元的学习本身便是一个大主题,也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将整个单元作为一个议题“大树”,进而再展开枝干的子议题式学习。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关于《学习伴成长》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整个单元的内容教学目标,确立了议题“打开学习之窗,学习的价值是什么?”之后教师针对此议题,展开教学。利用电脑课件播放新闻时事“丽水市图书馆在闭馆日为一位84岁的读者朱贞元, 敞开了图书馆的大门。”这是一条热点新闻,受到了大量的关注。之后再次为学生展示了“仝正国60岁圆大学梦”的求学故事,以此为出发点让学生说一说“你认为的学习是什么?学习有苦有乐,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让学生主动思考,参与到“打开学习之窗”议题中。学生经过思考交流,得出“学习没有终点,不分年龄大小,只要有目标,就有学习方向”。之后教师展示关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学习”金句名言,并播放了一段周恩来的学习故事,围绕议题“学习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认识到学习是一件有益于自己、他人、社会、民族的事情。
(二)确定合适的议题之后,需要层层引进问题
议题的确定让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内容具有目标指向性,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还需要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沿着议题的核心骨架,搭建“梯子”,让学生顺着“梯子”逐步深入到核心问题中,学生可以在其中不断的感知知识、认知自我、学会正确的思考。而层次性的问题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开端,教师设计的层层问题让学生在交流讨论后,能让学生和教师、学生之间的思想产生碰撞,互相补充,互相学习,互相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初中生的学习是自由而有意义的,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议题式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多发言,充分发挥初中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翁角色”的特点,促使在交流中多向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关于《探问生命》的教学中,确定探究“生命的延续”这个议题之后,教师利用电脑视频软件播放《西游记》的片段,提问学生“妖怪们想要吃唐僧肉是为了长生不老,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可以长生不老么?”教师再次出示故事“蚂蚁遇到大雨天气,集体搬家,奋力保护自己食物和生命的故事”,并发出第二个问题“从蚂蚁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坚韧,生命可以取代么?”教师发问之后让学生交流讨论,学生们纷纷认为生命不可取代,因为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随后,教师继续展示一个电影《班杰明奇事》片段,讲述了一个人的“逆生命生长”的故事,并发出第三个问题“生命是否真的可逆?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最后引入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并展示绘本故事《一片叶子落下来》,发出最后的提問“生命是有延续的,这与生命不可逆是否相互否定?”层层问题、层层情景,最终到达了议题的核心。
(三)组织相关的议题实践活动,深入道德与法治的探究
议题式教学同样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开展,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初中生才能深入理解、探究道德与法治的学习,真实的感受到“议题”中深刻的含义。组织相关的议题实践活动,也是一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初中生相比于刻板的课堂教学,更喜欢实践活动中自由和灵活性,它可以是外出活动、辩论活动、游戏活动等。此外,活动能让初中生不断的发出质疑和意见,引发多人甚至集体讨论现象,教师需要进行良好的引导。实践活动中积极的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正确的价值取向,能深化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的思考认知。
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关于《网络改变世界》的教学中,确定“网络的弊与利”议题,教师先展示了两段故事,一段是关于学生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使得学习成绩提高的故事,一个是利用网络玩游戏并沉溺在其中无法自拔,导致学生成绩一落千丈。教师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根据前面两个故事分析问题“网络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之后组织一场辩论活动,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组,以左为A组赞成利大于弊,以右为B组赞成弊大于利。让初中生经过10分钟的收集资料、互通观点等开始辩论,学生在辩论中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的探究精神。
三、结束语
在进行议题式教学时,让学生从道德与法治的议题中学习到“君子有所为,君子亦有所不为”的正确观念。通过结合教材确定议题、层层问题导入、组织议题实践活动等,有效地提高初中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真正掌握,帮助学生深度探究道德与法治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蔡军.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新尝试的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2019(6):85-88
[2]马国军.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2019(3)
[3]薛春宏.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000(024):1-1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措施
议题式教学是以议题为核心,引导初中生逐步完善自我认知、社会认知、世界认知,注重学生的“想法和思考”,让学生从“听说”道德与法治课程到“探究”,到“交流互辩”,最后对个人及他人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反思评价,完成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深度学习。而实现这个过程则需要教师在采用议题式教学时,确定议题内容、层层引进问题、组织相关的议题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探抓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核。基于此,可以先对议题式教学的优势及重要性进行探讨,之后再进行议题式教学的措施的详细介绍。
一、议题式教学的优势及重要性
(一)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更具创新性
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模式仍普遍存在的便是“多记、多背”,这使得初中生无法将学习内容进行完全的内化理解,将教材的理论知识做到真正的掌握。教学过程中缺乏了学生的思考环节,在涉及到教材内容的提问时,学生虽然可以很快速地找到其中的重点和问题的书本答案,但却不会联系到自身的问题,从而导致出现一些“思”与“行”不一致的现象。而议题式教学则打破了“读死书”的局面,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教学模式。通过议題式教学,能够引发学生与自己和他人的思考和认知,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促使学生“思行合一”、言行一致。
(二)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更具开放性
议题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更具有开放性,教师可以围绕议题进行多样化、多元化的问题引入,从热点事件到身边小事、从历史典故到现代法治等等,均可以成为议题话题本身或是议题的导入。初中阶段是初中生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而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则可以引领初中生在一个轻松自在的氛围里学习,让初中生的身心都得到释放。通过议题式教学,初中生能做到从多角度多层次看问题,既可以利用感性思维去激发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又能够利用理性思维完成法治理论的认知和学习,促使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议题式教学让初中学生变得更加“主体”
当下教育的普遍问题是学生主体位置不明显,教师过分干涉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同样也发生在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虽然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重点方向,但长期的教学习惯一时很难改变。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充分确立初中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主人,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议题探究中去,做到了学生的深度学习,而不是被教师推着“挤牙膏式”的学习。议题式教学由教师设计导入课堂,教师既是设计者、也是“主导者”。“主导”与“主体”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代表的教学含义可是千差万别。
(四)议题式教学让初中学生的互动性更强
议题式教学离不开教师主导,初中生发挥主体地位进行思考的模式,围绕议题展开的一系列问题中需要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交流。讨论和交流互动是探究议题本质的重要环节,也是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深度发掘和思想拓展,在发掘中加深对议题的印象,在发掘中体会到他人的认知,在发掘中建立个人的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议题式教学互动同时能够让初中生体会到个体的差异,学会尊重别人,提升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避免心理矛盾的产生。
二、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具体实践措施
(一)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并确定合适的议题
议题式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选择并确定有效的、合适的议题,议题的选择是关键也是难点,它既是整个议题式教学的开端也是教材内容的“骨架”、只有确定合适的议题内容,初中生才能围绕着议题对道德与法治内容产生联系、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不妨将教材内容结合当下热点新闻时事、联系初中生或是教师身边事、历史故事,将道德与法治这样的理论抽象概念转变为具象的、可观察到的现实事件,贴近现实生活,帮助初中生通过比较、观察,打开思考的方向和路径。道德与法治课程整个单元的学习本身便是一个大主题,也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将整个单元作为一个议题“大树”,进而再展开枝干的子议题式学习。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关于《学习伴成长》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整个单元的内容教学目标,确立了议题“打开学习之窗,学习的价值是什么?”之后教师针对此议题,展开教学。利用电脑课件播放新闻时事“丽水市图书馆在闭馆日为一位84岁的读者朱贞元, 敞开了图书馆的大门。”这是一条热点新闻,受到了大量的关注。之后再次为学生展示了“仝正国60岁圆大学梦”的求学故事,以此为出发点让学生说一说“你认为的学习是什么?学习有苦有乐,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让学生主动思考,参与到“打开学习之窗”议题中。学生经过思考交流,得出“学习没有终点,不分年龄大小,只要有目标,就有学习方向”。之后教师展示关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学习”金句名言,并播放了一段周恩来的学习故事,围绕议题“学习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认识到学习是一件有益于自己、他人、社会、民族的事情。
(二)确定合适的议题之后,需要层层引进问题
议题的确定让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内容具有目标指向性,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还需要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沿着议题的核心骨架,搭建“梯子”,让学生顺着“梯子”逐步深入到核心问题中,学生可以在其中不断的感知知识、认知自我、学会正确的思考。而层次性的问题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开端,教师设计的层层问题让学生在交流讨论后,能让学生和教师、学生之间的思想产生碰撞,互相补充,互相学习,互相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初中生的学习是自由而有意义的,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议题式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多发言,充分发挥初中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翁角色”的特点,促使在交流中多向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关于《探问生命》的教学中,确定探究“生命的延续”这个议题之后,教师利用电脑视频软件播放《西游记》的片段,提问学生“妖怪们想要吃唐僧肉是为了长生不老,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可以长生不老么?”教师再次出示故事“蚂蚁遇到大雨天气,集体搬家,奋力保护自己食物和生命的故事”,并发出第二个问题“从蚂蚁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坚韧,生命可以取代么?”教师发问之后让学生交流讨论,学生们纷纷认为生命不可取代,因为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随后,教师继续展示一个电影《班杰明奇事》片段,讲述了一个人的“逆生命生长”的故事,并发出第三个问题“生命是否真的可逆?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最后引入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并展示绘本故事《一片叶子落下来》,发出最后的提問“生命是有延续的,这与生命不可逆是否相互否定?”层层问题、层层情景,最终到达了议题的核心。
(三)组织相关的议题实践活动,深入道德与法治的探究
议题式教学同样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开展,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初中生才能深入理解、探究道德与法治的学习,真实的感受到“议题”中深刻的含义。组织相关的议题实践活动,也是一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初中生相比于刻板的课堂教学,更喜欢实践活动中自由和灵活性,它可以是外出活动、辩论活动、游戏活动等。此外,活动能让初中生不断的发出质疑和意见,引发多人甚至集体讨论现象,教师需要进行良好的引导。实践活动中积极的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正确的价值取向,能深化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的思考认知。
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关于《网络改变世界》的教学中,确定“网络的弊与利”议题,教师先展示了两段故事,一段是关于学生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使得学习成绩提高的故事,一个是利用网络玩游戏并沉溺在其中无法自拔,导致学生成绩一落千丈。教师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根据前面两个故事分析问题“网络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之后组织一场辩论活动,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组,以左为A组赞成利大于弊,以右为B组赞成弊大于利。让初中生经过10分钟的收集资料、互通观点等开始辩论,学生在辩论中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的探究精神。
三、结束语
在进行议题式教学时,让学生从道德与法治的议题中学习到“君子有所为,君子亦有所不为”的正确观念。通过结合教材确定议题、层层问题导入、组织议题实践活动等,有效地提高初中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真正掌握,帮助学生深度探究道德与法治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蔡军.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新尝试的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2019(6):85-88
[2]马国军.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2019(3)
[3]薛春宏.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000(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