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新课程已经由实验阶段走向推广阶段。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所谓逆向思维?即人们为达到一定目标,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中引导、启发思维的方法。说明白点,是人们将思路反过来,用对立的,看上去似乎不可能的办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逆向思维,有助于这种目标的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创新精神,在逆向思维过程中,往往灵光一闪而发现了真理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可以说,逆向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之一。
1 运用逆向思维,可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在备课及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运用逆向思维。如果把逆向看作一种形式,一种方法,那么思维则是内容,是实质。教师掌握这种方法是不难的。备课时,我们通常可想想:这种课型,这篇课文,我常常是怎么教的?我这么教,是否是受到思维定势或同向思维的影响?继而再想:如果我不这么教,需要创新,可怎么教?比如,平常都是教师教、学生学,现在利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这堂课就让学生来教而教师来“学”。具体如何操作呢?如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可先激起学生的兴趣:“这节课你们来当老师,考考我这个学生。无论是字、词、句、段、篇乃至结构,写法等等,只有能难倒学生就是个好老师。”从而激起学生的自学兴趣、个性思考、集体讨论等,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整个课堂活起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等目的。
从结构逆向思维来看,它是从事物的逆向结构形式中去设想,以寻求解决问题新途径的方法。就课程教学来看,它包含着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两种结构。运用结构逆向思维,我们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比如,学习一篇课文,教学过程常常是字、词、句、段、篇的教学顺序,从个体学习理解到集体讨论,从单一内容到综合性内容的过程。现在,通过逆向思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直接从“篇”导入,通过对课文总体内容的学习、感悟、理解,先拟出不理解或想了解的内容,再发散到教学各阶段,课文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这样,必然要导致教学方法、手段也可以说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即课堂教学突出综合性的学习,并且与个体学习、个性学习紧密结合。
另一种类型是因果逆向思维,是指从事物已有的因果关系中,变因果去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寻求解决问题新途径的思维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实际上体现出因果顺向思维,有很多显而易见的例子。比如:因为学过了汉语拼音,所以学生能拼会读,也就能能自学新课。因为通过训练,所以学生掌握了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换的方法;因为学生掌握了方法,所以能自如地运用等等。从小学语文课文中,这种变果为因的顺向发展,比比皆是。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学弈》等等。但是,这不是变因为果的逆向思维,似乎并不能引发教育创新。如何运用因果逆向思维?我们可先提出几种因果关系,如:因为某学生自学能力强,能掌握学习方法,所以他的成绩好;又如:因为某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观察、分析,所以其作文水平高,写得好。从这两种关系看,“果”体现的是“成绩”,“因”呢?则是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如果教师能在确定教学目标或准备教学时,反过来想想,把因变为果,那我们的课程改革则更能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我们更关注的则会是方法与过程,而不仅仅是分数。可见,运用逆向思维将使教师及其教学更易触及并深入到素质教育的实质,也将为我们的课程改革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2 运用逆向思维,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生能否进行逆向思维?无须担心。教育心理学家已经证明:四、五岁儿童就已有了逆向思维。其实,在生活中的例子随处可见,比如我们对正常行驶的汽车可能不甚在意,可对正在倒车的就不一样了。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目的就是要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语教学中,启发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有很多成功的课堂教学例子,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中中解决“诸葛亮为什么能想出用草船借箭”(这才是体现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根本)的中心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以“诸葛亮知人、知天气、巧妙谋划”等来回答。——显然有些本末倒置!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学生又不能真正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进行启发引导:周瑜以箭为由欲陷害诸葛亮,但单从“造箭”来看,目标是什么?(箭)方法是什么?(造)诸葛亮是从“造”字去思考吗?从课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三天之内根本造不出十万支箭),接着进一步指出:诸葛亮可能会这么考虑:周瑜想要箭(目的),我就直接去找箭,肯定造不出,用“借”或“运”,不行吗?这样,再结合他对当时局势及天气情况,用草船借箭之妙计不就呼之欲出吗?最后,再引导总结:诸葛亮把“果”变为“因”,围绕目的、寻求方法、途径,是运用逆向思维的典型例子。
启发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还有益于培养创新意识。有教学为例: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曹冲称象的妙法,并领会曹冲是运用逆向思维而想出方法之后,教师提出谁能想出类似或更好的称象办法?教师启发:不要直接想称象,而要从重量去考虑,可用什么来代替大象的重量?再想想具体如何操作。结果,学生想出了许多类似的办法,其中有一个提议更妙:曹操有这么多士兵,为何不叫士兵上船,而是叫人搬石头,太麻烦太累了!一针见血!可见,启发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是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逆向思维是严肃的、冷静的,但绝非枯燥、无趣。正因为思维是个性化的,绝无既定标准,因此其呈现出的是多样化与特殊性的。既然无固定答案,则无“分数”可言,所以对逆向思维关注的应是一种过程,因为思维实际上就是一种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逆向思维,是适应课堂改革的要求,是体现新课程要求的一个有益的尝试,因此,我们务必把这项工作抓紧做好。
所谓逆向思维?即人们为达到一定目标,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中引导、启发思维的方法。说明白点,是人们将思路反过来,用对立的,看上去似乎不可能的办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逆向思维,有助于这种目标的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创新精神,在逆向思维过程中,往往灵光一闪而发现了真理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可以说,逆向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之一。
1 运用逆向思维,可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在备课及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运用逆向思维。如果把逆向看作一种形式,一种方法,那么思维则是内容,是实质。教师掌握这种方法是不难的。备课时,我们通常可想想:这种课型,这篇课文,我常常是怎么教的?我这么教,是否是受到思维定势或同向思维的影响?继而再想:如果我不这么教,需要创新,可怎么教?比如,平常都是教师教、学生学,现在利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这堂课就让学生来教而教师来“学”。具体如何操作呢?如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可先激起学生的兴趣:“这节课你们来当老师,考考我这个学生。无论是字、词、句、段、篇乃至结构,写法等等,只有能难倒学生就是个好老师。”从而激起学生的自学兴趣、个性思考、集体讨论等,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整个课堂活起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等目的。
从结构逆向思维来看,它是从事物的逆向结构形式中去设想,以寻求解决问题新途径的方法。就课程教学来看,它包含着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两种结构。运用结构逆向思维,我们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比如,学习一篇课文,教学过程常常是字、词、句、段、篇的教学顺序,从个体学习理解到集体讨论,从单一内容到综合性内容的过程。现在,通过逆向思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直接从“篇”导入,通过对课文总体内容的学习、感悟、理解,先拟出不理解或想了解的内容,再发散到教学各阶段,课文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这样,必然要导致教学方法、手段也可以说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即课堂教学突出综合性的学习,并且与个体学习、个性学习紧密结合。
另一种类型是因果逆向思维,是指从事物已有的因果关系中,变因果去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寻求解决问题新途径的思维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实际上体现出因果顺向思维,有很多显而易见的例子。比如:因为学过了汉语拼音,所以学生能拼会读,也就能能自学新课。因为通过训练,所以学生掌握了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换的方法;因为学生掌握了方法,所以能自如地运用等等。从小学语文课文中,这种变果为因的顺向发展,比比皆是。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学弈》等等。但是,这不是变因为果的逆向思维,似乎并不能引发教育创新。如何运用因果逆向思维?我们可先提出几种因果关系,如:因为某学生自学能力强,能掌握学习方法,所以他的成绩好;又如:因为某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观察、分析,所以其作文水平高,写得好。从这两种关系看,“果”体现的是“成绩”,“因”呢?则是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如果教师能在确定教学目标或准备教学时,反过来想想,把因变为果,那我们的课程改革则更能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我们更关注的则会是方法与过程,而不仅仅是分数。可见,运用逆向思维将使教师及其教学更易触及并深入到素质教育的实质,也将为我们的课程改革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2 运用逆向思维,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生能否进行逆向思维?无须担心。教育心理学家已经证明:四、五岁儿童就已有了逆向思维。其实,在生活中的例子随处可见,比如我们对正常行驶的汽车可能不甚在意,可对正在倒车的就不一样了。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目的就是要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语教学中,启发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有很多成功的课堂教学例子,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中中解决“诸葛亮为什么能想出用草船借箭”(这才是体现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根本)的中心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以“诸葛亮知人、知天气、巧妙谋划”等来回答。——显然有些本末倒置!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学生又不能真正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进行启发引导:周瑜以箭为由欲陷害诸葛亮,但单从“造箭”来看,目标是什么?(箭)方法是什么?(造)诸葛亮是从“造”字去思考吗?从课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三天之内根本造不出十万支箭),接着进一步指出:诸葛亮可能会这么考虑:周瑜想要箭(目的),我就直接去找箭,肯定造不出,用“借”或“运”,不行吗?这样,再结合他对当时局势及天气情况,用草船借箭之妙计不就呼之欲出吗?最后,再引导总结:诸葛亮把“果”变为“因”,围绕目的、寻求方法、途径,是运用逆向思维的典型例子。
启发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还有益于培养创新意识。有教学为例: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曹冲称象的妙法,并领会曹冲是运用逆向思维而想出方法之后,教师提出谁能想出类似或更好的称象办法?教师启发:不要直接想称象,而要从重量去考虑,可用什么来代替大象的重量?再想想具体如何操作。结果,学生想出了许多类似的办法,其中有一个提议更妙:曹操有这么多士兵,为何不叫士兵上船,而是叫人搬石头,太麻烦太累了!一针见血!可见,启发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是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逆向思维是严肃的、冷静的,但绝非枯燥、无趣。正因为思维是个性化的,绝无既定标准,因此其呈现出的是多样化与特殊性的。既然无固定答案,则无“分数”可言,所以对逆向思维关注的应是一种过程,因为思维实际上就是一种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逆向思维,是适应课堂改革的要求,是体现新课程要求的一个有益的尝试,因此,我们务必把这项工作抓紧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