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哲学家詹姆士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也就是赏识。作为教师,我们应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
【關键词】:尊重 理解 宽容 赏识
【中图分类号】G612
教育家赞科夫说:“漂亮的孩子人人喜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同样,赏识优等生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的,但是,我们目前所谓的优等生毕竟是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则属于“中等生”,甚至是“差生”,这些学生未必不是可造之材,只要给予他们教育的合适的方式方法。可是,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的家长明明希望孩子聪明,却老埋怨孩子笨。在学校里,我们教师也是如此,恨铁不成钢,对待这些“差生”,我们给予更多的不是宽容和赏识,而是批评和责罚。在批评和责罚下,孩子也许会有些进步,但毕竟收效甚微,而且稍一松懈便又会反复,甚至有些孩子会自暴自弃,产生逆反心理。
什么是赏识教育?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也就是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
所以,在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中,我开始学会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惊喜地发现:原来孩子们都这么可爱,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了,学习积极性高了,师生关系更和谐了,我深深地尝到了赏识教育的甜头。
一、尽量发掘孩子的闪光点。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一句苛刻的批评、一个轻视的眼神、一个指责的动作都可能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也拉远了师生的距离。孩子就像是一匹没有驯服的小马驹,硬给他套上思想的规范的枷锁,他总要在成长中逐渐适应,逐渐强壮,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学生不犯错误,特别是面对正在成长、需要正确引导的学生,从内心深处,孩子渴望尊重、理解和赏识。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批评和责罚他们,而应该像朋友一样尊重他们。有了尊重、理解,才会有平静的心态、宽容的胸怀去接纳孩子犯的错误。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尽量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尤其是面对比较顽劣的差生,更是如此。杨其恩是我班的一名插班生,学习差不说,由于父母从小溺爱,养成了许多坏毛病。一开始,他经常捣乱,影响了其他同学学习,也影响了上课的秩序,每次批评教育后都认错态度良好,并发誓改了,可过不了多久,就又管不住自己了。见批评教育行不通,不如换个方式。后来,我就留心观察他的表现,找他的闪光点。一段时间后,发现这孩子表现欲强,好面子。比如,对于课堂中的问题,他也想举手回答,看他举手了你喊他吧他又说:“我再想一想。”等别人回答完了,他又会说:“呀!怎么跟我想的一样。”等等。背书时,我班一稍差的学生也会背了,同学们热烈鼓掌,这时,他又会说:“我也行。”可一提起他,他又结结巴巴,免不了被同学笑弄一番,每当此时,他的表情总是不自在。看他如此想表现自己,又不失进取心,我就抓住了这一点,好好做文章。
于是,我们秘密约定好:课堂上,对于要默写的字词、背诵一类的知识点检查(对他相对容易些),我会提前告诉他,让他课下做好充足的准备,只要他举手,我就提他,让他在同学面前显摆一下。但是,他也要保证,不管上什么课都不捣乱。有了约定后,我每次都让他在同学面前留足了面子,他很开心,也尽量遵守了我们的约定,很少惹事了。我又利用下雨天,他主动把伞让给同学,自己冒雨回家一事,在班级中进行了表扬,为他树立了助人为乐的好形象,当同学们热烈鼓掌时,我看到他腼腆地笑了。一段时间后,杨其恩变了,上课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他找回了学习的自信。最后,杨其恩同学不仅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学习成绩也由原来的不及格到现在的良好。
在经历了这些日子以后,我不断地反思自己:“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不要急着去批评,去追究孩子的责任,我们应先冷静下来,从孩子的立场去想一想,弄清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心里在想什么,并努力去改变这种现状,用一种宽容的心态等待孩子的转变。
二、告诉孩子“你能行” 。
“行”就是坚信孩子能行。面对差生,不要一开始就否定了孩子,要告诉孩子“你能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珍珠,只不过有些需要我们耐心雕琢,用爱心去浇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只看结果,不关心过程,沉重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家访时,家长们说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打”,他们认为不打不成才。打孩子也许有一定的成效,试问,打出来的“好”,是真的好吗?孩子也许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也许在你的棍棒之下学会了粗暴,学会了用拳脚说话,俨如拔苗助长的道理一样。同样,教育的急功近利也让我们的老师们出现了浮躁,面对差生,我们必须承认差异,对他们,我们需要播撒更多的阳光和雨露,只要孩子不会,我们就耐心教,能学会多少就多少,不要太苛求学多好,毕竟孩子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摆在眼前。给孩子设定一个个小的目标,让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新鲜的果子,哪怕学会了一个字,我们也给个赞许的目光。学生学习得到老师的肯定,那是件多么开心的事情。张汉文曾是我班四年级的学生,基础差得连拼音字母都分不清,特别自卑。学写作文对他来说困难重重,为了写好一篇作文他通常要写好多遍才算成篇,还达不到基本合格,虽然习作毛病百出,但他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就会兴奋地对他说:“你真行,咱班的好同学都没你的想法好,我敢保证,总有一天,你会超过他们所有人的。”在我的激励下,他每天都在点滴地进步着,每当他坚持不下去时,我总会说:“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的。”听到这,他内心好像又有了力量……一路走来,到了五年级了,他的语文成绩都能考到80多分了,再也不是那个曾经的差生了。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黑人州长罗杰·罗尔斯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教师对学生有多高的期待,学生往往就能取得多大的进步。所以,告诉孩子 “你能行”,它将是我们教育孩子成功的一大法宝。
总之,赏识是空气、是阳光、是雨露,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养料,无论孩子乖巧、顽劣、聪明、笨拙、美丑,我们都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那么你的宽容、赏识就会浇灌出一片生机和新绿。
参考文献:
孟繁华 《赏识你的学生》海南出版社
【關键词】:尊重 理解 宽容 赏识
【中图分类号】G612
教育家赞科夫说:“漂亮的孩子人人喜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同样,赏识优等生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的,但是,我们目前所谓的优等生毕竟是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则属于“中等生”,甚至是“差生”,这些学生未必不是可造之材,只要给予他们教育的合适的方式方法。可是,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的家长明明希望孩子聪明,却老埋怨孩子笨。在学校里,我们教师也是如此,恨铁不成钢,对待这些“差生”,我们给予更多的不是宽容和赏识,而是批评和责罚。在批评和责罚下,孩子也许会有些进步,但毕竟收效甚微,而且稍一松懈便又会反复,甚至有些孩子会自暴自弃,产生逆反心理。
什么是赏识教育?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也就是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
所以,在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中,我开始学会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惊喜地发现:原来孩子们都这么可爱,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了,学习积极性高了,师生关系更和谐了,我深深地尝到了赏识教育的甜头。
一、尽量发掘孩子的闪光点。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一句苛刻的批评、一个轻视的眼神、一个指责的动作都可能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也拉远了师生的距离。孩子就像是一匹没有驯服的小马驹,硬给他套上思想的规范的枷锁,他总要在成长中逐渐适应,逐渐强壮,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学生不犯错误,特别是面对正在成长、需要正确引导的学生,从内心深处,孩子渴望尊重、理解和赏识。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批评和责罚他们,而应该像朋友一样尊重他们。有了尊重、理解,才会有平静的心态、宽容的胸怀去接纳孩子犯的错误。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尽量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尤其是面对比较顽劣的差生,更是如此。杨其恩是我班的一名插班生,学习差不说,由于父母从小溺爱,养成了许多坏毛病。一开始,他经常捣乱,影响了其他同学学习,也影响了上课的秩序,每次批评教育后都认错态度良好,并发誓改了,可过不了多久,就又管不住自己了。见批评教育行不通,不如换个方式。后来,我就留心观察他的表现,找他的闪光点。一段时间后,发现这孩子表现欲强,好面子。比如,对于课堂中的问题,他也想举手回答,看他举手了你喊他吧他又说:“我再想一想。”等别人回答完了,他又会说:“呀!怎么跟我想的一样。”等等。背书时,我班一稍差的学生也会背了,同学们热烈鼓掌,这时,他又会说:“我也行。”可一提起他,他又结结巴巴,免不了被同学笑弄一番,每当此时,他的表情总是不自在。看他如此想表现自己,又不失进取心,我就抓住了这一点,好好做文章。
于是,我们秘密约定好:课堂上,对于要默写的字词、背诵一类的知识点检查(对他相对容易些),我会提前告诉他,让他课下做好充足的准备,只要他举手,我就提他,让他在同学面前显摆一下。但是,他也要保证,不管上什么课都不捣乱。有了约定后,我每次都让他在同学面前留足了面子,他很开心,也尽量遵守了我们的约定,很少惹事了。我又利用下雨天,他主动把伞让给同学,自己冒雨回家一事,在班级中进行了表扬,为他树立了助人为乐的好形象,当同学们热烈鼓掌时,我看到他腼腆地笑了。一段时间后,杨其恩变了,上课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他找回了学习的自信。最后,杨其恩同学不仅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学习成绩也由原来的不及格到现在的良好。
在经历了这些日子以后,我不断地反思自己:“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不要急着去批评,去追究孩子的责任,我们应先冷静下来,从孩子的立场去想一想,弄清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心里在想什么,并努力去改变这种现状,用一种宽容的心态等待孩子的转变。
二、告诉孩子“你能行” 。
“行”就是坚信孩子能行。面对差生,不要一开始就否定了孩子,要告诉孩子“你能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珍珠,只不过有些需要我们耐心雕琢,用爱心去浇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只看结果,不关心过程,沉重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家访时,家长们说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打”,他们认为不打不成才。打孩子也许有一定的成效,试问,打出来的“好”,是真的好吗?孩子也许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也许在你的棍棒之下学会了粗暴,学会了用拳脚说话,俨如拔苗助长的道理一样。同样,教育的急功近利也让我们的老师们出现了浮躁,面对差生,我们必须承认差异,对他们,我们需要播撒更多的阳光和雨露,只要孩子不会,我们就耐心教,能学会多少就多少,不要太苛求学多好,毕竟孩子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摆在眼前。给孩子设定一个个小的目标,让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新鲜的果子,哪怕学会了一个字,我们也给个赞许的目光。学生学习得到老师的肯定,那是件多么开心的事情。张汉文曾是我班四年级的学生,基础差得连拼音字母都分不清,特别自卑。学写作文对他来说困难重重,为了写好一篇作文他通常要写好多遍才算成篇,还达不到基本合格,虽然习作毛病百出,但他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就会兴奋地对他说:“你真行,咱班的好同学都没你的想法好,我敢保证,总有一天,你会超过他们所有人的。”在我的激励下,他每天都在点滴地进步着,每当他坚持不下去时,我总会说:“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的。”听到这,他内心好像又有了力量……一路走来,到了五年级了,他的语文成绩都能考到80多分了,再也不是那个曾经的差生了。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黑人州长罗杰·罗尔斯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教师对学生有多高的期待,学生往往就能取得多大的进步。所以,告诉孩子 “你能行”,它将是我们教育孩子成功的一大法宝。
总之,赏识是空气、是阳光、是雨露,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养料,无论孩子乖巧、顽劣、聪明、笨拙、美丑,我们都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那么你的宽容、赏识就会浇灌出一片生机和新绿。
参考文献:
孟繁华 《赏识你的学生》海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