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兴趣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是多发面的,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内动力,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关键词:联系实际、探索规律、质疑问难、手脑并用、课外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学兴趣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数学知识中蕴含着许多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因素,我通过以下几方面体现在教学活动中。
一、联系实际,唤起兴趣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和生产,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既能体现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又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往往就是由讨论数学问题开始。我巧妙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合理的组织好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问学生:为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如果不采用圆形,改为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却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的兴趣:研究圆形有什么特点?如果改用其他形状将会出现什么情景?为了进一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利用电脑适时播放了“小动物们乘坐在各种不同形状的轮子的车上行进时的状态”,真是妙趣横生,课堂内一片欢声笑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圆的兴趣与热情。
二、探索规律,引发兴趣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数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解答某个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探索、发现与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逐渐积累愉快的体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学“9加几”时,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方法,能够真确地得到计算结果,更重要的总结出了“凑十”的计算规律。当学生学习“8加几”“7加几”“6加几”时,就能运用规律依此类推了。又如教学“乘法口诀”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来计算比较简便”的乘法意义后进行教学的。当学生学习编制3与4的乘法口诀时,发现每相邻两句口诀间相差的数是固定的,3的乘法口诀相差数3,4的乘法口诀相差数4,当学生学习5,6,7等的乘法时,就可以结合乘法的意义,应用规律自己独立地编写出乘法口诀了。掌握了规律,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就进一步引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质疑问难,激发兴趣
古人说:学起于思 ,思起于源。又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是打开思维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
教学中平铺直叙地讲,一般是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我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便能激发起学生要求解疑的需求。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我出了三道除法题让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第一题能除尽,第二题补“0”后除尽,第三题则是补多少个“0”,也无法除尽。当学生计算到第三题时,纷纷举手,问老师:您是否把题出错了?有的同学抱怨地说:这道题算到哪辈子才能算完!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困惑,这时是教学的最佳时机,我在学生的“愤悱”之时,开始新知识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手脑并用,促进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之一是活泼好动。让学生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认知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知,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有时还要口述操作过程,这样既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心理需要,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分小棒,弄明白怎样分才能使每份同样多,怎样分才能知道可以分多少份。又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我让每个学生读出自己手上的每个三角形的名称,如锐角、锐角、直角;锐角、钝角、锐角;锐角、锐角、锐角;我还要求学生边读边将同一类的三角形放在一起。分类之后,又要求学生给每类三角形起个名字。这样就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充满趣味。
五、体验愉悦,稳定性趣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便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愉悦。我在教学活动中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稳定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之后,让每个学生展开想象,用教师提供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拼摆出各种组合图形,例如房子、小船、汽车、动物等,并让学生把自己拼好的图案粘贴在纸上,在班上展示,使每个学生都沉浸在创造的欢乐之中,去尽情体验成功的愉悦。
在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果他们经常困难重重,一筹莫展,长此下去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要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处下功夫,在技能的训练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并尽可能做到当日的学习内容当日消化。还要注意发现他们的进步与闪光点,及时鼓励,及时表扬。只有帮助学生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才能培养学生稳定的学习兴趣。
六、课外活动,发展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可以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后,就会不满足于课内的学习,希望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扩大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增长才干。我积极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数学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需要课内学习的知识做基础,但又不是课堂教学的重复与延续。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愿参加。如低年级可以组织讲数学故事、做数学游戏、猜数学谜语等;中高年级可以组织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开展数学竞赛、建立数学园地、出数学墙报或小报、阅读数学课外读物、举办介绍中外数学家的故事会、开设数学专题讲座等。让学生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中,不断培养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是多发面的,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内动力,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很多,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待我们继续探求!
关键词:联系实际、探索规律、质疑问难、手脑并用、课外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学兴趣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数学知识中蕴含着许多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因素,我通过以下几方面体现在教学活动中。
一、联系实际,唤起兴趣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和生产,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既能体现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又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往往就是由讨论数学问题开始。我巧妙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合理的组织好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问学生:为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如果不采用圆形,改为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却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的兴趣:研究圆形有什么特点?如果改用其他形状将会出现什么情景?为了进一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利用电脑适时播放了“小动物们乘坐在各种不同形状的轮子的车上行进时的状态”,真是妙趣横生,课堂内一片欢声笑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圆的兴趣与热情。
二、探索规律,引发兴趣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数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解答某个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探索、发现与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逐渐积累愉快的体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学“9加几”时,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方法,能够真确地得到计算结果,更重要的总结出了“凑十”的计算规律。当学生学习“8加几”“7加几”“6加几”时,就能运用规律依此类推了。又如教学“乘法口诀”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来计算比较简便”的乘法意义后进行教学的。当学生学习编制3与4的乘法口诀时,发现每相邻两句口诀间相差的数是固定的,3的乘法口诀相差数3,4的乘法口诀相差数4,当学生学习5,6,7等的乘法时,就可以结合乘法的意义,应用规律自己独立地编写出乘法口诀了。掌握了规律,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就进一步引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质疑问难,激发兴趣
古人说:学起于思 ,思起于源。又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是打开思维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
教学中平铺直叙地讲,一般是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我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便能激发起学生要求解疑的需求。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我出了三道除法题让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第一题能除尽,第二题补“0”后除尽,第三题则是补多少个“0”,也无法除尽。当学生计算到第三题时,纷纷举手,问老师:您是否把题出错了?有的同学抱怨地说:这道题算到哪辈子才能算完!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困惑,这时是教学的最佳时机,我在学生的“愤悱”之时,开始新知识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手脑并用,促进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之一是活泼好动。让学生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认知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知,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有时还要口述操作过程,这样既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心理需要,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分小棒,弄明白怎样分才能使每份同样多,怎样分才能知道可以分多少份。又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我让每个学生读出自己手上的每个三角形的名称,如锐角、锐角、直角;锐角、钝角、锐角;锐角、锐角、锐角;我还要求学生边读边将同一类的三角形放在一起。分类之后,又要求学生给每类三角形起个名字。这样就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充满趣味。
五、体验愉悦,稳定性趣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便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愉悦。我在教学活动中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稳定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之后,让每个学生展开想象,用教师提供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拼摆出各种组合图形,例如房子、小船、汽车、动物等,并让学生把自己拼好的图案粘贴在纸上,在班上展示,使每个学生都沉浸在创造的欢乐之中,去尽情体验成功的愉悦。
在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果他们经常困难重重,一筹莫展,长此下去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要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处下功夫,在技能的训练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并尽可能做到当日的学习内容当日消化。还要注意发现他们的进步与闪光点,及时鼓励,及时表扬。只有帮助学生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才能培养学生稳定的学习兴趣。
六、课外活动,发展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可以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后,就会不满足于课内的学习,希望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扩大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增长才干。我积极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数学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需要课内学习的知识做基础,但又不是课堂教学的重复与延续。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愿参加。如低年级可以组织讲数学故事、做数学游戏、猜数学谜语等;中高年级可以组织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开展数学竞赛、建立数学园地、出数学墙报或小报、阅读数学课外读物、举办介绍中外数学家的故事会、开设数学专题讲座等。让学生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中,不断培养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是多发面的,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内动力,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很多,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待我们继续探求!